浅谈一道联赛题的证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787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一道联赛题的证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一道联赛题的证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一道联赛题的证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一道联赛题的证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一道联赛题的证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一道联赛题的证明.docx

《浅谈一道联赛题的证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一道联赛题的证明.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一道联赛题的证明.docx

浅谈一道联赛题的证明

浅谈一道联赛题的证明

2005-04-19海口实验中学陈建花

浅谈一道联赛题的证明海口实验中学陈建花2004年全国数学联赛第二试第二题:

已知,如图1,梯形ABCD中,AD∥BC,以两腰AB、DC为一边分别向两边作正方形ABGE和DCHF,连接EF,设线段EF的中点为M。

求证:

MA=MD。

此题与一道旧题密切相关,该题是:

已知,如图2,Δ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以两边AB、AC为一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ABQF、ACPE,连接EF,交AD的反向延长线于G,求证:

G为EF的中点。

简证如下:

证:

过E作EM⊥DG于M,过F作FN⊥DG于N,则FN∥ME,∠EMA=∠ADC=90°,又∵∠1+∠2=90°,∴∠1=∠3;又∵AC=AE,∴ΔADC≌ΔEMA,∴ME=AD;同理可证:

ΔFNA≌ΔADB,∴FN=AD;∴ME=FN,四边形FMEN是平行四边形,∴EF、MN相互平分,∴G为EF的中点。

将两题对照,不难发现,表述与图形都极为相似。

联赛题实质上是由上题引申出来的,故可以把上题的结论迁移到联赛题的解决之中,得到一种证法!

证法一:

如图3,过A分别作APDF,AS∥CD交BC于S,AT⊥BC于T,交PE于X,由AD∥BC知,AS=CD,则AP相当于以ΔABS的一边AS向外所作正方形的一边,由上题知AT⊥BS时,X为PE的中点,且AX⊥AD,类似地:

过D分别作DQAE,DO∥AB交BC于O,DN⊥BC于N,交QF于Y,则Y为QF的中点,YD⊥AD。

∵M为EF的中点,∴MXPF,MYEQ;∵EQPFAD,∴MX∥MY且MX=MY;∴M、X、Y三点共线。

过M作MI⊥AD于I,则XA∥MI∥YD,M为XY的中点,∴I为AD中点,∴MA=MD另外,因为要证明的是线段相等,所以激活了记忆中更多的知识点,从而揭示出更多的图形特征和数学关系,得到以下的妙解!

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我们可以有下述不同的证法。

证法二:

如图4,延长AM至N,使AM=MN,连NE、ND、NF,过A作AP∥CD,交BC于P。

∵M为EF中点,又为AN的中点,∴四边形AENF是平行四边形,∴AENF;又四边形CDFH为正方形,∴DC∥FH,∴AP∥FH;∴∠EAP=∠NFH又∵∠EAB=∠DFH=90°,∴∠BAP=∠DFN;又∵AD∥BC,∴AP=DC;又∵AB=AE、DC=DF,∴AB=NF、AP=DF;又∠BAP=∠DFN,∴ΔBAP≌ΔNFD,∴∠NDF=∠APB;又∵∠APB=∠DCB,∴∠DCB=∠NDF;又∵∠DCB+∠ADC=180°,∴∠NDF+∠ADC=180°,∴∠ADN=360°-(∠NDF+∠ADC+∠FPC)=360°-(180°+90°)=90°∴ΔADN为直角三角形;又∵M为AN中点,∴MD=AN=MA。

类似地,可以通过延长DM并两倍之来作辅助线,或者分别延长AM、DM并两倍之证明。

当然,我们还可以直接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证明。

证法三:

如图5,过D作DP⊥BC于P、交EF于L,延长AM交PD于T,过A作AQ⊥BC于Q、交EF于N,则DP∥AQ,过F作FR⊥DP于R,过E作ES⊥AQ于S。

∵AD∥BC,∴AQ=DP;∵∠1+∠3=90°、∠1+∠2=90°,∴∠2=∠3;∵AB=AE,∴ΔABQ≌ΔEAS,∴AQ=ES;同理可证:

ΔDPC≌ΔFRD,∴DP=FR,∴ES=FR;又∵ES∥FR,∴∠4=∠5,∴ΔESN≌ΔFRL,∴EN=LF;∵ME=MF,∴MN=ML;∵SQ∥PL,∴,∴AM=TM;∵ΔADT为直角三角形,∴DM=AT=AM。

本证法同证法二类似,都是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但两者各有千秋,证法二是先倍长线段,后证明所在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证法三是先构造直角三角形,后证明M为斜边的中点。

先后不同,证法有异,结论一致,异曲同工!

进一步研究原问题,发现所求证的两线段MA、MD是共顶点的!

我们可以通过证明ΔMAD是等腰三角形而得到结论。

证法四:

如图6,分别过E、F作AD的垂线,交AD的反向延长线于E1、F1,过A、D分别作BC的垂线交BC于A1、D1,过M作MO⊥AD于O,则EE1∥FF1∥OM,AA1∥DD1;∵M为EF中点,∴O为E1F1中点、即OE1=OF1;又∵AD∥BC,∴AA1=DD1;在ΔAEE1和ΔABA1中,四边形ABGE为正方形,∴AB=AE,∠EE1A=∠AA1B=90°;∵∠EAE1+∠E1AB=90°,∠E1AB+∠BAA1=90°,∴∠EAE1=∠BAA1,∴ΔAEE1≌ΔABA1,∴AE1=AA1。

同理:

DF1=DD1,∴AE1=DF1,∴OE1-AE1=OF1-DF1,即:

OA=OD;又∵MO⊥AD,∴ΔMAD为等腰三角形,∴AM=DM。

本证法通过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性质定理,并巧妙地构造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相等,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来证明。

当然我们还可以有其他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证法五:

如图7,过点A作AD的垂线,交BC于A1,过E作EP∥AD、交A1A于的延长线于P;过点D作AD的垂线交BC于D1,过F作FQ∥AD、交D1D的延长线于Q;则PE∥QF。

∵∠EAB=90°,∴∠1+∠3=90°;又∵∠1+∠2=90°,∴∠2=∠3;又∵∠AA1B=∠APE=90°,AE=AB,∴ΔBA1A≌ΔAPE,∴AA1=PE;同理可证:

DD1=QF;∵AD∥BC,∴AA1=DD1,∴PE=QF,∴四边形PEQF为平行四边形;∵M为EF中点,∴M为PQ中点。

过M作MO⊥AD于O,∵AA1⊥BC、DD1⊥BC、AD∥BC,∴AA1⊥AD、DD1⊥AD,∴PA∥MO∥DQ;∵PM=QM,∴AO=OD,∴MA=MD。

本证法综合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梯形中位线性质和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明。

同证法四类似,所构造的全等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可不可以构造非直角三角形呢?

证法六:

如图8,过A作AA1⊥BC于A1、交EF于Q,过D作DD1⊥BC于D1、交EF于I,过M作MO⊥AD于O。

∵AD∥BC,∴AA1=DD1且QA∥OM∥ID;在BC上截取BW=AQ,在BC上截取CJ=DI,∵∠BAE=90°∴∠1+∠BAA1=90°;∵∠2+∠BAA1=90°,∴∠1=∠2;又∵AB=AE,∴ΔEAQ≌ΔABW,∴EQ=AW、∠AWB=∠AQE;同理可证:

ΔDFI≌ΔCDJ,∴FI=DJ、∠CJD=∠DIF;∵∠AQE=∠DIM=180°-∠DIF,∴∠AWB=180°-∠CJD=∠DJB,∴AW∥DJ;∵AD∥BC,∴AW=DJ,∴EQ=FI;又∵ME=MF,∴MQ=MI;∴AO=OD,∴MA=MD。

本证法通过截取相等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运用平行线性质和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明。

上述三种证法虽然都是通过证明ΔMAD为等腰三角形而获证,但由于全等三角形和直角梯形的构造方式不同,证法各异。

一般地,求证共顶点的两线段相等有三种方法:

一是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证明;二是证明它们所在三角形第三边上的中线和垂线重合,即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是将两边分别置于不同三角形中,证明两三角形全等。

以上六种证明方法都是直接证法,我们还可以用间接证法。

证明七:

如图9,取AD中点O,过点E、O分别作AD、AE的平行线,两线交于点P,过点F、O分别作AD、DF的平行线,两线交于Q,连PQ。

过点O作AD的垂线分别交BC、PQ于L、K,易知KA=KD。

过点P、Q分别作K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1,Q1,过P作OR∥AB交BC于R,过O作OS∥DC于BC于S,则OR=AB、OS=DC。

∵∠1=∠2(均为∠3的余角)、∠RLO=∠OP1P=90°、OR=PO,∴ΔROL≌ΔOPP1,∴PP1=OL;同理:

ΔQQ1O≌ΔOLS,∴QQ1=OL;∴PP1=QQ1。

又∵PP1⊥KL、QQ1⊥KL,∴PP1∥QQ1,可知:

ΔPP1K≌ΔQQ1K,∴PK=QK、即K为PQ中点;又∵PEAO、QFOD、AO=OD,∴PEQF,∴四边形PEQF为平行四边形,∴PQ、EF互相平分,∴K为EF中点,∴K与M重合;故:

MA=MD。

本证法运用同一法,先构造满足结论的点K,然后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证明K与M重合。

浅谈一道联赛题的证明

海口实验中学陈建花

2004年全国数学联赛第二试第二题:

已知,如图1,梯形ABCD中,AD∥BC,以两腰AB、DC为一边分别向两边作正方形ABGE和DCHF,连接EF,设线段EF的中点为M。

求证:

MA=MD。

此题与一道旧题密切相关,该题是:

已知,如图2,Δ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以两边AB、AC为一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ABQF、ACPE,连接EF,交AD的反向延长线于G,求证:

G为EF的中点。

简证如下:

证:

过E作EM⊥DG于M,过F作FN⊥DG于N,

则FN∥ME,∠EMA=∠ADC=90°,

又∵∠1+∠2=90°,∴∠1=∠3;

又∵AC=AE,∴ΔADC≌ΔEMA,

∴ME=AD;

同理可证:

ΔFNA≌ΔADB,∴FN=AD;

∴ME=FN,四边形FMEN是平行四边形,

∴EF、MN相互平分,∴G为EF的中点。

将两题对照,不难发现,表述与图形都极为相似。

联赛题实质上是由上题引申出来的,故可以把上题的结论迁移到联赛题的解决之中,得到一种证法!

证法一:

如图3,过A分别作APDF,AS∥CD交BC于S,AT⊥BC于T,交PE于X,由AD∥BC知,AS=CD,则AP相当于以ΔABS的一边AS向外所作正方形的一边,由上题知AT⊥BS时,X为PE的中点,且AX⊥AD,类似地:

过D分别作DQAE,DO∥AB交BC于O,DN⊥BC于N,交QF于Y,则Y为QF的中点,YD⊥AD。

∵M为EF的中点,

∴MXPF,MYEQ;

∵EQPFAD,∴MX∥MY且MX=MY;∴M、X、Y三点共线。

过M作MI⊥AD于I,则XA∥MI∥YD,M为XY的中点,

∴I为AD中点,∴MA=MD

另外,因为要证明的是线段相等,所以激活了记忆中更多的知识点,从而揭示出更多的图形特征和数学关系,得到以下的妙解!

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我们可以有下述不同的证法。

证法二:

如图4,延长AM至N,使AM=MN,连NE、ND、NF,过A作AP∥CD,交BC于P。

∵M为EF中点,又为AN的中点,

∴四边形AENF是平行四边形,∴AENF;

又四边形CDFH为正方形,∴DC∥FH,

∴AP∥FH;∴∠EAP=∠NFH

又∵∠EAB=∠DFH=90°,

∴∠BAP=∠DFN;

又∵AD∥BC,

∴AP=DC;

又∵AB=AE、DC=DF,

∴AB=NF、AP=DF;

又∠BAP=∠DFN,∴ΔBAP≌ΔNFD,

∴∠NDF=∠APB;

又∵∠APB=∠DCB,∴∠DCB=∠NDF;

又∵∠DCB+∠ADC=180°,∴∠NDF+∠ADC=180°,

∴∠ADN=360°-(∠NDF+∠ADC+∠FPC)=360°-(180°+90°)=90°

∴ΔADN为直角三角形;

又∵M为AN中点,∴MD=AN=MA。

类似地,可以通过延长DM并两倍之来作辅助线,或者分别延长AM、DM并两倍之证明。

当然,我们还可以直接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证明。

证法三:

如图5,过D作DP⊥BC于P、交EF于L,延长AM交PD于T,过A作AQ⊥BC于Q、交EF于N,则DP∥AQ,过F作FR⊥DP于R,过E作ES⊥AQ于S。

∵AD∥BC,∴AQ=DP;

∵∠1+∠3=90°、∠1+∠2=90°,

∴∠2=∠3;

∵AB=AE,∴ΔABQ≌ΔEAS,∴AQ=ES;

同理可证:

ΔDPC≌ΔFRD,∴DP=FR,∴ES=FR;

又∵ES∥FR,∴∠4=∠5,∴ΔESN≌ΔFRL,∴EN=LF;

∵ME=MF,∴MN=ML;

∵SQ∥PL,∴,∴AM=TM;

∵ΔADT为直角三角形,∴DM=AT=AM。

本证法同证法二类似,都是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但两者各有千秋,证法二是先倍长线段,后证明所在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证法三是先构造直角三角形,后证明M为斜边的中点。

先后不同,证法有异,结论一致,异曲同工!

进一步研究原问题,发现所求证的两线段MA、MD是共顶点的!

我们可以通过证明ΔMAD是等腰三角形而得到结论。

证法四:

如图6,分别过E、F作AD的垂线,交AD的反向延长线于E1、F1,过A、D分别作BC的垂线交BC于A1、D1,过M作MO⊥AD于O,则EE1∥FF1∥OM,AA1∥DD1;

∵M为EF中点,

∴O为E1F1中点、即OE1=OF1;

又∵AD∥BC,∴AA1=DD1;

在ΔAEE1和ΔABA1中,四边形ABGE为正方形,∴AB=AE,∠EE1A=∠AA1B=90°;

∵∠EAE1+∠E1AB=90°,

∠E1AB+∠BAA1=90°,

∴∠EAE1=∠BAA1,

∴ΔAEE1≌ΔABA1,∴AE1=AA1。

同理:

DF1=DD1,∴AE1=DF1,

∴OE1-AE1=OF1-DF1,即:

OA=OD;

又∵MO⊥AD,∴ΔMAD为等腰三角形,∴AM=DM。

本证法通过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性质定理,并巧妙地构造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相等,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来证明。

当然我们还可以有其他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证法五:

如图7,过点A作AD的垂线,交BC于A1,过E作EP∥AD、交A1A于的延长线于P;过点D作AD的垂线交BC于D1,过F作FQ∥AD、交D1D的延长线于Q;则PE∥QF。

∵∠EAB=90°,∴∠1+∠3=90°;

又∵∠1+∠2=90°,∴∠2=∠3;

又∵∠AA1B=∠APE=90°,AE=AB,

∴ΔBA1A≌ΔAPE,∴AA1=PE;

同理可证:

DD1=QF;

∵AD∥BC,∴AA1=DD1,∴PE=QF,

∴四边形PEQF为平行四边形;

∵M为EF中点,∴M为PQ中点。

过M作MO⊥AD于O,

∵AA1⊥BC、DD1⊥BC、AD∥BC,

∴AA1⊥AD、DD1⊥AD,∴PA∥MO∥DQ;

∵PM=QM,∴AO=OD,∴MA=MD。

本证法综合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梯形中位线性质和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明。

同证法四类似,所构造的全等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可不可以构造非直角三角形呢?

证法六:

如图8,过A作AA1⊥BC于A1、交EF于Q,过D作DD1⊥BC于D1、交EF于I,过M作MO⊥AD于O。

∵AD∥BC,∴AA1=DD1

且QA∥OM∥ID;

在BC上截取BW=AQ,在BC上截取CJ=DI,

∵∠BAE=90°

∴∠1+∠BAA1=90°;

∵∠2+∠BAA1=90°,∴∠1=∠2;

又∵AB=AE,∴ΔEAQ≌ΔABW,∴EQ=AW、∠AWB=∠AQE;

同理可证:

ΔDFI≌ΔCDJ,∴FI=DJ、∠CJD=∠DIF;

∵∠AQE=∠DIM=180°-∠DIF,∴∠AWB=180°-∠CJD=∠DJB,∴AW∥DJ;

∵AD∥BC,∴AW=DJ,∴EQ=FI;

又∵ME=MF,∴MQ=MI;

∴AO=OD,∴MA=MD。

本证法通过截取相等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运用平行线性质和等腰三角形性质证明。

上述三种证法虽然都是通过证明ΔMAD为等腰三角形而获证,但由于全等三角形和直角梯形的构造方式不同,证法各异。

一般地,求证共顶点的两线段相等有三种方法:

一是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证明;二是证明它们所在三角形第三边上的中线和垂线重合,即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是将两边分别置于不同三角形中,证明两三角形全等。

以上六种证明方法都是直接证法,我们还可以用间接证法。

证明七:

如图9,取AD中点O,过点E、O分别作AD、AE的平行线,两线交于点P,过点F、O分别作AD、DF的平行线,两线交于Q,连PQ。

过点O作AD的垂线分别交BC、PQ于L、K,易知KA=KD。

过点P、Q分别作K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1,Q1,过P作OR∥AB交BC于R,过O作OS∥DC于BC于S,则OR=AB、OS=DC。

∵∠1=∠2(均为∠3的余角)、∠RLO=∠OP1P=90°、OR=PO,

∴ΔROL≌ΔOPP1,∴PP1=OL;

同理:

ΔQQ1O≌ΔOLS,∴QQ1=OL;

∴PP1=QQ1。

又∵PP1⊥KL、QQ1⊥KL,∴PP1∥QQ1,

可知:

ΔPP1K≌ΔQQ1K,∴PK=QK、即K为PQ中点;

又∵PEAO、QFOD、AO=OD,∴PEQF,

∴四边形PEQF为平行四边形,∴PQ、EF互相平分,

∴K为EF中点,∴K与M重合;

故:

MA=MD。

本证法运用同一法,先构造满足结论的点K,然后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证明K与M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