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学习习惯的转化课题立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0555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困生学习习惯的转化课题立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困生学习习惯的转化课题立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困生学习习惯的转化课题立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困生学习习惯的转化课题立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困生学习习惯的转化课题立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困生学习习惯的转化课题立项.docx

《学困生学习习惯的转化课题立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困生学习习惯的转化课题立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困生学习习惯的转化课题立项.docx

唐河县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立项申报·评审评书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变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

主持人姓名姚兰兴

工作单位古城乡姚老庄小学

申请日期2017年10月

唐河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10月印制

填表说明

一、请使用计算机或用钢笔如实准确填写各项内容。

二、《申评书》填好后,用A4纸双面印制、左侧装订,上交1份并提交同版电子稿。

三、每项课题主持人仅限1名,课题组成员不超过3人(不包括主持人)。

四、《申评书》需申报人所在单位盖章后方可上报。

五、凡不能按期完成上年度立项课题者,不得主持申报本次课题。

联系电话:

0377-68931519

一、课题主持人与课题组成员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变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

姓名

姚兰兴

性别

民族

出生

年月

1980年7月

学科/专业

数学教育

职称

教师

学历

大专

电子信箱

1013567239@

教龄

38

行政

职务

工作单位

唐河县古城乡姚老庄小学

联系电话

(手机)

18749050212

通讯地址

唐河县古城乡姚老庄小学

邮政编码

473415

姓名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职务/职称

承担任务

郑重

1978年6月

古城乡姚老庄小学

校长

一年级数学

李鑫

1978年12月

古城乡姚老庄小学

教师

二年级数学

卜友爽

1980年8月

古城乡中心小学

教师

一年级数学

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专著等)

(1)探索“学困生”形成的实验报告。

(2)探索“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实验报告。

(3)探索经验教材、现场观摩的实验报告。

(4)改变学习习惯后“学困生”成绩提高的调查报告。

(5)撰写《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变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论文。

预计完成时间

2018年10月

二、课题论证与研究设计

1.课题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学困生的概念:

所谓“学困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可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必需经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赐与补救或矫治的学生。

这些学生往往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表现在听、写、思考等方面表现出本领不足的情形。

相对于其他的学生,他们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知识。

学困生学习习惯的界定:

学困生成绩差,纪律又不好,他们自由散漫、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狂傲不羁.,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老师讲的例题听不懂,作业不按时完成,受了批评还当堂顶撞老师。

这些学生大多出身于程务工、农民工家庭的,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以及并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存在一定得学习障碍,其结构要件如下:

第一,学困生是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集体(班级)的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

第二,学困生是个别的,即集体(班级)中的绝对少数。

第三,学困生的智力发展尚属于正常范畴,但由于某种智力与非智力原因存在一定学习困难。

第四,由于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困生的学业成绩一般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研究现状述评

现阶段,我校学生的学习方法处于新形式,旧状态的“亚健康”阶段,程度好的学生更加出色,而学习程度稍微差的一些学生变得不会学,不愿意学,进而厌学,于是班级里的那些学困生只会在这种新课程改革的模式下逐渐沉沦。

这些学困生都有以下特点:

  

(1)自卑感强,由于学习差,或日常习惯差,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也很差,经常有抬不起头的感觉。

  

(2)由于在学习上,人际上得不到满足,甚至受人冷落,有些同学就容易走向行为偏差,意在引起注意。

  (3)这些学生并非一无是处,经辅导也有一定的上进心,但容易反复。

选题意义:

“学困生”是现代教育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对“学困生”的教育和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以人为本的一项重要工作,能否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衡量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德育素质。

新课程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将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将被动变主动,坚定

不移的落实下来,特此立下研究课题,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学困生的学习观念,

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学、爱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研究价值

学困生在班里所占比例虽小,但影响甚大。

直接影响班风、纪律和正常的教育工作,若教育不当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后果。

所以,如何教育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也将对小孩一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

学困生的转化是社会、家长、学生的需要,需要广大教师善于利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对这些生成资料充分挖掘,使用。

给这些原本同样可爱的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为他们的一生负责。

这些特殊孩子因为有你唤起学习兴趣,人生的轨迹发生变化。

只要我们满腔热情地去做学困生学习习惯的转化工作,点燃他们心中的梦想之火,学困生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学优生的行列,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1、学困生在校现状。

2、研究学困生不良习惯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策略。

3、转变学困生的心理定势,利用良好心理行为为体验,指导学生寻找自身闪光点,探索学困生潜在能力的激发。

4、如何转变学困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使其向爱学、乐学上转变。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转变“学困生”的德育训练模式,以心理健康为突破口,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培养“学困生”良好的人生态度。

(2)转变“学困生”的社会教育观念。

开展“学困生”各项研究,转变社会、学校、家庭对“学困生”的教育观念,形成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3)激发“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4)引导“学困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5)在学习上有所提高的同时,正确引导,防止成绩反弹。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我们将采用理论加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以我校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具体方法是:

(1)文献资料法:

加强理论学习,收集信息,研究相关教学理论。

(2)行动研究法:

在深入分析学习者特性的基础上,结合课堂及课下学困生的个人表现探索提高学困生积极性的方法。

(3)示范研究,经验总结,边总结边改进,最后写成实验报告。

基本流程:

调查——问题——活动——分析因果关系。

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形成理论。

3.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步骤、阶段目标和最终成果。

课题研究的组织:

(1)建立领导机制:

由学校的教导主任领导,学科负责人组织,各年级的班主任配合组织统一的学科实验。

(2)建立激励机制:

对有进步的同学和表现好的学生和班级进行物质和荣誉奖励。

(3)建立评估机制,建立督促评估小组,进行量化评估。

实施步骤及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

筹备阶段(2017.9——2017.10)通过座谈、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状况,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确定下一步的学习情况。

第二阶段:

申报阶段(2017.10——2017.11)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对提出的课题背景及研究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制定课题研究的详细方案。

第三阶段:

组织实施阶段(2017.11——2018.10),组建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深入课堂实践研究,提炼典型案例,进行讨论交流,不断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案,举行示范观摩研讨课,并做好资料的整理和阶段小结。

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2018.10——2018.11)汇编研究文集,教学案例,展示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做好鉴定准备。

最终成果:

(1)撰写如何转变学困生学习习惯方面的论文。

(2)“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明显提高,能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及提出自己的见解。

(3)“学困生”的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和知识能力得到发展,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

(4)强调“学困生”的真实体验,鼓励“学困生”进行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互动,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5)让“学困生”充分参与课堂上,培养了他们的兴趣,树立了他们的自信,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实现了转化的目的。

(6)课题组成员科研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能顺利承担课题推广任务。

(7)课题研究成果提交形式:

结题报告、优秀教学设计、经验教材和案例、现场观摩等。

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验(近3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的课题、论文、校本课程等)和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所在单位具备的研究资料、设备、经费以及研究者时间保障等)。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来说,我们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参与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唐河县优质课一、二等奖2人,骨干教师2人,每位教师都曾上过县镇级公开课,且受到上级领导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整体水平较高。

在时间上,我们将认真实施各阶段课题计划,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

学校领导对我们的课题研究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保证资料设施的供应,为课题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研究本课题我们将运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示范法和经验总结法,采用观察、检测、问卷调查、相互听课等多种手段,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

科组成员:

姚兰兴,课题主持人,大专学历,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改革之中,其中如何转变“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已在我校推广,为研究本课题积累了丰富经验。

郑重,本校校长,一线骨干教师,县级优质课一等奖、县级师德论文一等奖,大力支持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畅通条件。

李鑫,县级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在校负责少先队工作,严格要求学生的仪容仪貌,礼仪工作做到实处,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得到很好的进步。

卜友爽,十多年一直在课堂一线,工作态度端正,长期致力与转化“学困生”研究和笔记相结合的教学探究上。

另外,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顺利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并具有较强的存储、分析、整理资料能力,能胜任本课题研究的需要。

保障条件:

研究资料保障:

学校提供研究所需的各种资料,有专门的电脑网络为老师所用,学校为课题组提供一线的研究资料,联系一些在“学困生”行为习惯转化有突出成绩的学校,指导研究思想,学校图书、网络信息、其它相关资料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设备保障:

学校专门为本课题组加设办公室,做为实验教师与同事交流、讨论的基地,而实验教师也把课堂做为实践的第一阵地。

经费保障:

领导小组制定有关条例,将全力保障课题的开支,用于实验器材、书籍的购买、相关报刊的订阅,实验成果的制作与展示,以及参加课题实验研讨会等有关费用。

时间保障:

课题组已确定每周五为课题组活动时间,最少1小时,并制定了相关制度,保证每位实验教师能高质量地完成实验任务。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