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405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秦朝、三国B.隋朝、唐朝、元朝

C.商朝、唐朝、明朝D.秦朝、唐朝、十六国

3.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C.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D.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

4.东汉末年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城濮之战C.赤壁之战D.官渡之战

5.之所以说三国鼎立是分裂中孕育统一,其依据是

A.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B.局部统一,为新王朝的建立创立了条件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6.三国时期,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

A.黄岩岛B.钓鱼岛C.台湾D.海南岛

7.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8.“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

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

”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A.刘备B.孙权C.诸葛亮D.曹操

9.运用表格归纳整理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常用的学习方法。

阅读下表中的相关史实,你认为空缺处应该填写的是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200年

曹操和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获胜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获胜

 

A.①官渡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B.①巨鹿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①巨鹿之战②全国趋向统一

D.①官渡之战②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10.请给如图命制一个恰当的名字,应该是

A.张骞通西域示意图B.北民南迁示意图

C.三国鼎立示意图D.诸侯争霸示意图

二、综合题:

11.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及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对曹操的热议。

材料一

本名:

曹操

别称:

曹阿瞒

字:

孟德

出生地:

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

出生日期:

155年

逝世日期:

220年

地位:

_______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本名:

曹操

别称:

曹阿瞒

字:

孟德

出生地:

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

出生日期:

155年

逝世日期:

220年

地位:

_______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1)将材料一所示曹操的档案补充完整。

材料二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哪一事件?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他实现了吗?

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3)写出材料三中由曹操后人建立的政权的序号及开国者的姓名。

(4)对于曹操,鲁迅曾这样评价: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描述你心目中的曹操。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这场战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

请你写出这场战争的交点双方。

(2)材料二中三国鼎立是指哪三个国家?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

 

1.B2.A3.A4.C5.B6.C7.D8.D9.D10.C

11.

(1)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2)官渡之战;统一全国,免除战乱;没有;赤壁之战战败,没有完成统一。

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逐步形成,纷争不已。

(3)①;曹丕

(4)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言之有理即可)

12.

(1)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

(2)魏、蜀(或蜀汉)、吴;

(3)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是在进步。

(答出一点意思相近也可。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单项选择

1.爷爷在给小虎讲三国故事时说:

“三国尽归司马懿。

”小虎认为不对,最终使国家统一的是另一个人。

“另一个人”是指(  )

A.司马迁B.司马昭C.司马炎D.司马睿

2.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D.丝织技术的高超

3.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

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 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④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下列内容能反映西晋时期历史状况的有(  )

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②短暂统一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④被农民起义推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②③

5.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于(  )

A.东汉末年

B.春秋战国时期

C.西晋末年

D.三国时期

6.东汉、魏、晋时期,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

A.氐族和羌族

B.鲜卑族和匈奴族

C.匈奴族和羯族

D.羌族和鲜卑族

7.十六国是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前出现的各族割据政权的总称,它包括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  )

A.后赵B.西秦

C.北燕D.成汉

二、辨析改错

8.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  )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武帝昏庸无能,为争夺中央政权,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

(  )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秦皇帝司马昭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胡汉矛盾有所缓和。

(  )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

9.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以上序号所代表的西晋时期内迁各民族的名称。

(5分)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⑤________。

(2)当时的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压迫内迁各少数民族的?

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4分)

(3)内迁各族中哪个少数民族在4世纪后期建立的什么政权曾统一过黄河流域?

(2分)

1.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即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故“另一个人”是指司马炎。

故选C。

2.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西晋统治阶级腐朽。

故选A。

3.C [解析]本题考查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

随着西晋社会经济的恢复,以晋武帝为首的统治阶级腐化奢侈、浪费成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斗,使西晋开始衰落;在苛捐杂税和地主、官员欺压下,农民纷纷失去了土地,转为流民,西晋政府无视流民存在,百姓无法生活,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流民起义;西晋政府对内迁的少数民族的残酷压迫,使少数民族进行反抗。

①③④是西晋灭亡的原因。

4.B [解析]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符合题意。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了晋朝。

②短暂统一符合题意。

西晋存在时间为266—316年,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符合题意。

西晋时期诸王争夺政权的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晋统治力量大为削弱,加剧了民族矛盾和西晋的灭亡。

④被农民起义推翻不符合史实,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人灭掉。

故选B。

5.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破坏了社会生产,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C项符合题意。

6.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前出现的十六国包括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

故选D。

8.

(1)√

(2)× “晋武帝”改为“晋惠帝”

(3)× “司马昭”改为“苻坚”

9.

(1)鲜卑族 匈奴族 羌族 氐族 羯族

(2)西晋统治者向内迁各族人民征收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3)氐族;前秦。

第18课

一、选择题

1.自魏晋以来,江南地区不断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南宋时,南方已经超过北方,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之一。

导致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的经济因素是()

A.统治者采取恰当的政策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C.南方土地肥沃,气候适宜D.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3.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与下列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A.八王之乱B.祖狄北伐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4.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B.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C.皇帝往往控制长江下游一带D.宋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5.“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典故。

这两个成语称赞了哪一人物的报国志向()

A.曹操B.王导C.祖逖D.王敦

6.在《农耕图》中同时有扬场和插秧两种场面出现直接说明()

A.江南人们劳动的辛苦和繁忙B.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劳动人民的勤劳D.南方已有双季稻

7.东汉末年,大批北方民众南迁,他们主要定居在()

A.四川地区B.岭南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D.淮河中下游地区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其中人口达百万,经济最活跃的一个城市是()

A.成都B.洛阳C.建康D.长安

9.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大量田地被开垦②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③农业生产使用粪肥④南方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0.下列有关东晋南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晋偏安江南,都城在建康B.南朝的第一个政权是“宋”

C.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D.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11.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宋书》)。

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超过北方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C.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D.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12.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

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D.经济重心的南移

13.《宋书》记载: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赶上北方D.宋代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

14.“(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秦朝B.西汉C.东晋南朝D.周朝

15.(题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客观原因包括()

①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 ②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佛教的传入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1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日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江南地区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B.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C.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17.某中学历史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

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不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A.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国家的统一D.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18.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史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餐桌上也出现了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商品经济发达

C.北方人南迁和民族交融D.南方统治着提倡

19.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民的大量南迁增加了劳动力

③国家统一社会秩序安定④江南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0.《宋书》记载: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料反映的社会现象可能出现在()

A.战国时期B.秦朝时期C.汉朝时期D.东署南朝时期

 

二、综合题

21.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1)材料一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怎样的局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

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

1.B2.A3.D4.D5.C6.D7.C8.C9.A10.C11.C12.D13.B14.C15.C16.A17.C

18.C19.C20.D

21.

(1)牛耕;百家争鸣;

(2)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3)人口南迁;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4)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恰当的经济政策(治理);战乱;人口增长等(有理即可)

第19课

一、选择题

1.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氐B.鲜卑C.汉族D.匈奴

2.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此举()

A.促进了民族交融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3.中国古代“衣服有制”。

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变迁的一个标记。

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B.汉武帝C.光武帝D.孝文帝

4.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

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A.张骞通西域B.人口大量南迁

C.江南的开发D.孝文帝改革

5.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

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

A.民族融合加强B.统治区域扩大C.对外交流频繁D.佛教影响削弱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D.学习汉族文化

7.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他是()

A.商鞅B.秦始皇C.张骞D.北魏孝文帝

8.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论文,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③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④颁布“推恩令” ⑤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9.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

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

A.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B.重农抑商,推行县制

C.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10.某同学学习某次改革时整理出以下关键词:

“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请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哪一次改革()

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1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A.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B.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

C.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1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

后来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A.长江流域B.珠江流域C.淮河流域D.黄河流域

13.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D.北魏孝文帝改革

14.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此举()

A.促进了民族交融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1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交融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D.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16.“(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A.重视汉族文化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

17.下列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其他民族的服装,吃其他民族的食物

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③④

18.魏晋时期的民族关系,我们用下面哪一个词来概括最为合适()

A.开放发展B.分裂对峙C.民族交融D.交往统一

19.“孝文仁孝……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材料描述的是下列哪一场改革()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贞观新政

20.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A.昭君出塞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D.设立伊犁将军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曰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拓跋宏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1)材料一反应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他为了增强秦国的军事实力,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是哪位皇帝的改革政策?

反映了他的哪些改革措施?

他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或认识?

 

答案

1.C2.A3.D4.D5.A6.C7.D8.A9.B10.C11.B12.D13.D14.A15.D16.A

17.C18.C19.C20.B

21.

(1)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2)北魏孝文帝;

穿汉服、学汉语、用汉姓、与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只要言之有理既给分)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顾恺之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西晋画家 ②绘画题材非常广泛 ③笔下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

 ④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A.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④

2.南北朝时期开凿的两大石窟艺术群是(  )

①敦煌石窟 ②云冈石窟 ③龙门石窟 ④乐山大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遒媚劲健,绝代更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哪位书法家书法作品的评价(  )

A.锺繇B.胡昭C.王献之D.王羲之

4.下列关于祖冲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家 

②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③利用前人创造的“割圆术” 

④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八位 ⑤著有《水经注》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D.①③⑤

5.下表是我国古代对圆周率的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