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三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53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347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三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53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三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53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三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53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三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53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三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53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三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53含答案解析.docx

《学年高三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53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三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53含答案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三上期末生物复习卷 53含答案解析.docx

学年高三上期末生物复习卷53含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三(上)期末生物复习卷(53)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6.0分)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难以使用疫苗预防艾滋病

B.艾滋病患者体内不能产生HIV抗体

C.艾滋病患者直接死亡原因是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D.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T淋巴细胞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激素、尿素、CO2等

B.冬季由于气温偏低,人体内酶的活性会降低

C.血管中的药物作用于肌细胞需经组织液

D.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引起组织水肿

3.将正常形态的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放入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液泡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a点相比,b点时细胞的吸水能力减弱

B.b点到c点过程中,液泡体积变化速率下降主要是受细胞壁的影响

C.c点时细胞不再发生渗透作用,但仍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D.质壁分离实验无法证明蔗糖分子能否通过细胞壁

4.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基本支架

B.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方向进行的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D.神经细胞膜外K+内流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基础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B.内环境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在人体体温的稳态调节中,机体寒冷时的散热量大于炎热时散热量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Rr的圆粒豌豆逐代自交,纯合圆粒基因型频率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B.一片森林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由一个物种进化成的两个种群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

D.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9.0分)

7.图甲表示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其中 1~7 表示生理过程的某一阶段,A~G 表示生理过程中相关物质,图乙表示该植物在最适CO2浓度下净光合作用速率(用CO2吸收速率表示)随光照强度的变化。

请据图回答:

(1)写出相关物质或生理过程的名称:

E______,G______,6______。

(2)细胞中发生 1 过程的部位是______,其上分布着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物质有______。

(3)7 过程可产生合成 A 的原料,这些原料的运动方向是______。

(4)在1和3、4过程都会产生[H],但其功能是不同的:

1过程产生的[H]的功能是______; 3、4过程产生[H]的功能是______。

(5)图乙中,将B点所对应的光照强度增强,此刻该植物叶绿体内C3的含量将______,曲线上C点时限制该植株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6)在图乙中A点的条件下,该植物能完成图甲中的生理过程有______(填序号)。

8.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和体温下降期。

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处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个恒温值,正常生理状态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地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颤”,有助于体温______,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_。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从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_。

(5)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血压生长的可能原因是心脏血液输出量______,皮肤血管______。

9.

研究人员为了验证细胞分裂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端优势,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以若干健壮、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见图示)为材料进行实验。

甲组不做任何处理,乙组切除②,丙组在①处涂抹细胞分裂素溶液。

将上述3组幼苗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称为______组。

(2)各组植株侧芽预期的生长情况分别为:

甲组______;乙组______。

丙组植株侧芽生长,侧芽长度______(大于/小于/等于)乙组侧芽长度。

(3)比较甲、乙两组的预期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比较甲、丙两组的预期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5)比较甲、乙、丙三组的预期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10.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

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

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______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

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

其余两个条件是______;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验证,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______.

11.自然界中某些酵母菌能分解木糖产生酒精,科学家欲从果园的葡萄上或土壤中分离这种酵母菌,操作如下:

(1)制备的酵母菌培养基在进行倒平板操作时,为防止培养皿盖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应______。

(2)平板划线法纯化菌株时,为从聚集的菌落中获得单个菌落,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应从______开始划线。

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第一条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落,第二划线区域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他线上有菌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将从自然界中采集到的葡萄带回实验室,用无菌水将葡萄皮上的微生物冲洗到无菌的三角瓶中,然后将瓶中的液体用涂布器涂布接种于以木糖为唯一______的固体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4)若要检测土样中的酵母菌含量,应采用______法。

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5)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______。

12.科学家将鱼抗冻蛋白基因转入番茄,使番茄的耐寒能力大大提高。

如图1是转基因抗冻番茄培育过程的示意图,其中①~④是转基因抗冻番茄培育过程中的相关步骤,Ⅰ、Ⅱ表示相关结构或细胞。

图2为质粒限制酶酶切图谱,Ampr为抗氨苄青霉素基因。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获取目的基因途径主要有______和______。

(2)在过程时,应该选用限制酶______切割质粒。

(3)研究人员先将Ⅰ先导入农杆菌中,为了便于筛选成功导入的农杆菌,作为受体的农杆菌应具备的特点是______。

(4)农杆菌的Ti质粒中______能帮助目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可用______方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整合成功。

(5)通常采用______技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形成相应的蛋白质。

(6)图中③、④依次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番茄组织细胞的______过程。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B

解析:

解:

A、物质是单链RNA,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这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A正确;

B、HIV的遗传机体可以在HIV的刺激下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抗体无法消除细胞内病毒,B错误;

C、HIV通过破坏T淋巴细胞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遭破坏,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感染其他病原体,C正确;

D、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D正确。

故选:

B。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

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的中文名称、致病原理及传播途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答案:

B

解析:

解:

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水、无机盐、激素、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CO2)等物质,A正确;

B、冬季外界气温偏低,但人体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人体内酶的活性不会降低,B错误;

C、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管中的药物作用于肌细胞需经组织液,C正确;

D、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D正确。

故选:

B。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

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

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

CO2、水分、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4、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明确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是解题的关键。

3.答案:

C

解析:

解:

A、与a点相比,b点时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A错误;

B、b点到c点过程中,液泡体积变化速率下降主要是因为细胞液浓度上升,与外界溶液浓度差减小,B错误;

C、c点时细胞不再发生渗透作用,但仍有水分子进出细胞,C正确;

D、质壁分离实验可以说明蔗糖分子能通过细胞壁,不能通过原生质层,D错误。

故选:

C。

据图分析,将正常形态的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放入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色素变深,吸水能力增强,液泡体积逐渐减少。

本题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答案:

D

解析:

解:

A、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是膜结构,其基本支架都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A正确;

B、兴奋在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

D、神经细胞膜外Na+内流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基础,D错误。

故选:

D。

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在突触小体上,兴奋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上,兴奋由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然后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5.答案:

C

解析:

解: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因此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A错误;

B、细胞质基质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错误;

C、由于寒冷时人体体温与外界温度之间的温差大,因此机体寒冷时的散热量大于炎热时散热量,C正确;

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D错误。

故选:

C。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答案:

C

解析:

解:

A、基因型为Rr的圆粒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基因型频率改变了,但是基因频率不变,说明豌豆未发生进化,A错误;

B、一片森林中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属于同一个物种,B错误;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C正确;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故选:

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

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7.答案:

(1)H2O      O2      CO2的固定

(2)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酶和色素

(3)从叶绿体基质向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4)还原三碳化合物     与氧气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5)减少       温度

(6)3、4、5

解析: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解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模式图以及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相关生理过程的分析。

据图分析:

图甲中,1、光反应,2、暗反应,3、有氧呼吸第一阶段,4、有氧呼吸第二阶段,5、有氧呼吸第三阶段,6是二氧化碳的固定,7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A是ATP、B是[H]、C是二氧化碳、D是还原氢、E是水、F是还原氢、G是氧气。

图乙表示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其中A表示呼吸强度,B表示光补偿点,C表示光饱和点,据此分析作答。

(1)根据图形可知:

E是H2O,G是O2,6是CO2(二氧化碳)固定。

(2)1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其上分布着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物质有色素和酶。

(3)7过程可产生合成A(ATP)的原料是ADP和Pi,ATP消耗是在暗反应的场所叶绿体基质,产生的ATP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所以这些原料的运动方向是从叶绿体基质向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

(4)光反应1过程产生的[H]的作用是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3、4过程产生[H]的作用是用于第三阶段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5)图乙中,将B点所对应的光照强度增强,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多,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加快,消耗增加,短时间内其来源不变,最终导致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减少。

曲线上C点表示光饱和点,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不再是自变量光照强度,由于此时是最适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测定的,故限制因素是温度。

(6)图乙中A点的条件下,该植物能完成图甲中有氧呼吸过程,即图甲中的生理过程有3、4、5。

故答案为:

(1)H2O      O2      CO2的固定

(2)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酶和色素

(3)从叶绿体基质向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4)还原三碳化合物     与氧气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5)减少       温度

(6)3、4、5

8.答案: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液运输 上升到已上升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等于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增加 收缩

解析:

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其中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收缩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图中增加产热的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即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高温持续期,人体温度维持相对稳定,因此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减少尿量。

(4)体温下降期,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还可以通过汗腺分泌增加散热量。

(5)体温上升期,人体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易引发慢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血压生长的可能原因是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加,皮肤血管收缩。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液运输

(2)上升到已上升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等于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4)汗腺分泌增加  皮肤血管舒张

(5)增加  收缩

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寒战”,有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上升到38.5C)。

根据图分析,在体温上升期,体温的调节方式既包括神经调节,如传出神经,也包括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等;高温持续期,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中,并且容易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在体温下降期,机体可以增加汗腺分泌和通过皮肤血管舒张来散热;血压升高的原因是在体温上升期,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增大,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

解决本题关键在于要熟悉体温调节的方式、参与的神经中枢、效应器以及相关的激素等。

9.答案:

对照 生长受到抑制 生长 小于 顶芽生长能够抑制侧芽的生长 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侧芽的生长 细胞分裂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端优势

解析:

解:

(1)根据题意可知,甲组没有做任何处理,在实验中属于对照组。

(2)题干中甲组保留有顶芽,有顶端优势,顶芽可以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乙组解除了顶端优势,侧芽可以生长;丙组在①处涂抹细胞分裂素溶液,可以缓解侧芽受抑制现象,所以侧芽生长小于乙组。

(3)甲、乙两组的预期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顶芽生长能够抑制侧芽的生长。

(4)甲、丙两组的预期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侧芽的生长。

(5)由

(2)中可知,甲、乙、丙三组比较可以看出细胞分裂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端优势。

故答案为:

(1)(空白)对照

(2)生长  受到抑制(或不生长)  正常生长  小于

(3)顶芽生长能够抑制侧芽的生长

(4)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侧芽的生长

(5)细胞分裂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的产生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断下运积累与侧芽,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造成的;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素的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0.答案:

抗病矮秆 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将纯合抗病高秆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秆杂交

解析:

解:

(1)杂交育种的目的是获得多种优良性状于一身的纯合新品种,从题意知,抗病与矮杆(抗倒伏)为优良性状。

 

(2)孟德尔遗传定律研究的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特点,故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应位于细胞核。

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测交是指用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而题干无杂合子,故应先杂交得到杂合子,然后再进行测交实验。

故答案为:

(1)抗病矮秆; 

(2)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3)将纯合抗病高秆与感病矮秆植株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秆杂交。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利用基因重组原理进行杂交育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本题考查杂交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答案:

待平板冷凝后将平板倒罝 上一次的末端 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 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 碳源 稀释涂布平板 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防止外来杂菌污染

解析:

解:

(1)为了防止培养皿盖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制备酵母菌培养基要进行倒平板操作,即待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

(2)平板划线法纯化菌株时,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可以将聚集的菌落逐步减少以获得单个菌落;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落,第二划线区域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它划线上有菌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也可能是因为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

(3)已知自然界中某些酵母菌能分解木糖产生酒精,因此其在木糖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可以生长,而其他微生物不能,进而可以筛选出可以分解木糖的酵母菌。

(4)若要检测土样中的酵母菌含量,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培养基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用于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5)防止外来杂菌污染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

故答案为:

(1)待平板冷凝后将平板倒罝

(2)上一次的末端      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    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

(3)碳源

(4)稀释涂布平板     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5)防止外来杂菌污染

选择培养基是指通过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

利用选择培养基和转基因技术能够筛选利用葡萄糖和木糖产生酒精,且对酒精的耐受能力强的酵母菌。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2.答案:

从细胞中分离 化学方法人工合成 NdeⅠ、BamHⅠ 不含抗氨苄青霉素基因 T-DNA DNA分子杂交技术 DNA分子杂交技术 脱分化、再分化

解析:

解:

(1)获取真核细胞内目的基因的途径主要有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