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方法课本问答精华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646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方法课本问答精华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社会学方法课本问答精华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社会学方法课本问答精华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社会学方法课本问答精华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社会学方法课本问答精华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方法课本问答精华归纳.docx

《社会学方法课本问答精华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方法课本问答精华归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方法课本问答精华归纳.docx

社会学方法课本问答精华归纳

◆简述详析模式的一般程序

1、确定两变量间关系的类型。

若两者相关关系较显著就要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是对称关系、还是相互关系或因果关系。

如果是相互关系,我们则要进一步检查其相互影响,比较两者谁是更具持久性和固定性的变量,以尽可能决定影响的主要方向;如果是因果关系,则要确定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

2、确定关系的真伪。

这要分两种情况考虑:

①两变量统计相关:

应考虑这种关系是否有内在的或有意义的关系,是否受到某外在变量影响的结果。

②两变量统计无关或相关不显著:

要看其关系是否被抑制变量所抑制,特别是在理论和实际观察都表明他们有可能有关系时。

当量变量间的原关系的方向与我们所了解的和理论所提供的方向相反时,就要考虑是否歪曲变量在起作用。

3、将量变量间的关系具体化。

确定两变量关系为真之后,则可检查内含变量,以使这一关系更具体。

(例如发现父亲的社会地位与孩子的职业选择高度相关,但社会地位是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假如我们认为是父亲的职业、教育程度对孩子的择业行为影响最大,就要分别将这两个变量作为内含变量来检验。

4、寻找变量间的因果链条。

进行中介变量的检验,目的是对这一关系做出说明。

有时,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追寻前导变量来扩大因果链条。

(例如经检验证明少年犯卒于家庭破裂高度相关,那么就要弄清为什么破裂家庭容易导致未成年子女犯罪,可以假设因为缺乏父亲的缘故并进行检验,如果为真则)

5、检查是否存在条件关系。

完成上面的分析之后,可集中检查条件关系,许多有价值的资料都是由这一步骤获得的。

条件关系的检验可以证明一个解释的真伪,对解释进行修正使其精确化,从几个解释中选择正确的解释,或通过整合的解释,将原有的解释提高到抽象层次,因而形成更广泛综合深圳发展出新理论。

此外还可以指出使关系存在、加强或减弱的条件。

6、进行联合作用的考察。

进一步考察两两个变量是否存在独立作用。

如果两变量彼此独立起作用时,就要进一步考察两者何者为大,此外还要考察累积作用,最后可检查两自变量是否可以建立一个新的变量类型。

7、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调查分析中,两变量关系只是代表分析的开始,而非结束。

实际上在详析的过程中,每一部的分析都会得到一些结果,这些结果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分析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入的过程,每一步分析都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针对新的问题又要再进行新的检验,如此循环反复就使得我们对于调查资料的利用更加充分并进而导致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

◆举例并阐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主要异同

1、相同点:

"范式"这个概念1968年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Kuhu)所提出来的时候,涉指的是自然科学史及对科学发展规律的理解,但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借用十分广泛。

"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科学家群体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包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自然观。

由此可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范式都对从事该科学的科学集体提供一套使之能够顺利地进行专业活动的共同信念。

2、不同点:

①更替的模式:

自然科学家相信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代表了从错误观念到正确观念的转变,譬如,现在已经没有天文学家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运转的.至于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只有是否受欢迎的变化很少会被完全抛弃.社会科学范式提供了不同的观点,每个范式都提到了其他范式忽略的观点,同时也都忽略了其他范式披露的一些社会生活维度。

②研究的对象:

自然科学范式研究的是自然世界的存在现象,相关关系及发展规律.而社会科学范式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可分为二类:

第一类侧重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起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范式的研究对象远比自然科学范式的研究对象复杂的多.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表面,它还造成了二者间根本性的差别.比如,社会科学范式研究的多角度,以及其中所面临的如个体与社会,解释与理解,主观与客观等一系列二元对立都是自然科学范式中所不存在的。

最关键的,社会科学范式的复杂性使得它内部难以有一个逻辑上的一致性。

③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范式的研究成果,不但要像自然科学范式那样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而且通常还要对研究对象作出直接或间接的价值判断,也就是通常还要回答"合理不合理","应该怎么样".也就是说,社会科学范式的研究成果往往包含着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的价值判断。

④有无时代性特征:

社会科学范式的内容就通常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社会科学范式各具体学科的研究对象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进而也就使得社会科学范式的内容有了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更重要的是,社会科学范式的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作出价值判断的时候,总是深受时代精神的影响,使研究成果打上时代的印记.因此,无论是社会科学范式的形成或是运用,都不能与特定时代的背景性因素相分。

◆阐述研究设计中理论假设、操作化与研究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

1、科学是建立在逻辑和观察的基础上的,简而言之,科学理论处理逻辑方面的问题,而科学研究则处理观察方面的问题。

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答社会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点,研究者需要制定科学研究的计划即研究设计,也就是设计一个发现某事物的战略。

研究设计主要构成包括:

一必须尽量明确要发现的东西,二必须采用最好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常把握住了第一点,第二点也就很好掌握。

2、假设是“为得出逻辑的或经验的结论并加以验证而设立的实验性假说”,所谓理论假设就是运用逻辑推演从理论中推导出一组理论命题。

这些命题由于使用的概念缺乏明确的定义而无法直接观测,它们是抽象的。

要建立可测量的研究命题,还需要把理论假设转化研究假设(工作假设)。

理论假设与研究假设的区别在于:

理论假设是变量表达,它的内涵与界定过的概念相一致;而工作假设是指标表达,它只表示概念内涵中某些可以观察到的部分。

由指标陈述的工作假设才可以指导实际的调查研究工作。

而将理论假设转述为具体的研究假设的过程实际上包括了概念化和操作化。

概念化就是指出理论与理论假设中的术语的具体含义的过程,概念化的最终产品是一组具体的指标。

操作化是概念化的延续,操作化指的是设计一系列研究程序,并用于经验观察来获得对变量的测量。

操作化与概念化的区别在于:

概念化侧重对抽象概念的推敲和具体说明,而操作化侧重详细的研究过程并最终用经验性的观察结果来解释现实中的概念。

3、选择研究方法是研究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研究方法表明研究的实施过程和操作方式的主要特征,它由一些具体方法组成,但又不等同于在研究某一阶段中使用的具体方法。

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统计调查、实地研究、实验和文献研究,每一项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资料收集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由研究类型决定,从根本上说研究方法的选择由理论假设决定,因为理论假设决定了研究类型。

4、在理清概念、确定了研究方法之后,下一步就要对主要变量进行操作化。

操作化包含了研究方法的操作化,比如在某种情况下操作化要求在技术上进行具体描述——对问卷的问题与答案设计等等。

操作化不仅在理论假设的转述中有意义,对研究方法同样有作用。

操作化贯穿了整个研究计划始终。

操作化将理论假设转化为可测量的变量,并最终使验证理论假设成为可能。

5、简言之,理论假设是研究设计的起点,是研究方法选择和操作化的基础,对二者起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方法是验证理论假设的策略,研究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当对研究设计的成败有决定性的影响。

操作化包括了理论假设的操作化和研究方法的操作化,操作化是实现验证理论假设的具体化过程,贯穿研究设计的始终。

◆阐述实验研究的基本理念及其与定性、定量方法的关系

1、实验研究是指在实验室内或室外对相关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的条件下,对假设进行检验的方法。

实验法主要有标准实验与准实验、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标准实验是通过人为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精确观测某些社会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准实验即非标准实验,设计与控制不十分严格,且多为自然实验。

自然实验不施以人为控制,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某一因素对不同组别所起的不同作用,然后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法常用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

实验法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观察事实的方法,但它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

2、定性研究是通过不断地采集和积累事实来发现理论结论。

其基本过程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先积累事实,后进行推论,其研究目的是理解事实。

定性方法有利于对历史过程、事件发展、人的相互关系和行为等难以量化的问题进行研究。

定性研究比定量研究更容易发现理论和形成有意义的假设。

定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来自人类学的观察、访问方法,以及政治学的文献分析方法。

靠观察和文献分析的方法采集的事实,一般是难以量化的,所以只有通过收集事实、分析和解释事实,来建立某种因果关系。

3、定量研究则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事实来证明假说。

它是根据研究者现有的对某事物的认识提出假说,然后根据检验假说的需要收集事实,以对假说进行评实或者证伪。

定量研究有助于人们更精确地把握事物的全貌和变化情况,及时地了解突发事件产生的反应。

定量研究的方法主要来自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传统——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控制实验的方法。

以社会调查和控制实验方法采集的事实,大多数是可以被量化的。

4、通过分析这三个概念的基本含义,我们可以发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根据可否量化并测量指标进行分类的两种研究方法,两者相互补充。

在实验研究中,实验假设的提出,是基于定性研究基础上的一种因果关系的判断。

而实验设计执行的各种方法都需要量化、测量和评估各项指标,在这一阶段,定量研究就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举例说明分析单位的两类错误

1、分析单位是指研究者所要调查和描述的对象,它是研究的基本单位,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分析单位的特征会及其赖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大集合体或揭示某种社会现象。

社会研究的主要分析单位有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和社会产物。

层次谬误与简化论是有与分析单位不明确、分析层次混乱或研究内容狭窄而导致的错误。

2、层次谬误也叫生态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作结论。

层次谬误就是这种将社区特征与群体特征、群体特征与个人特征相混淆的错误。

如从“流动人口多的城市比流动人口少的城市犯罪率高”推论出“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犯罪率高”,从“国企比私企的工资成本高”推论出“国企比私企公认的工资高”。

3、简化论又称还原论,是指在社会研究中只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实际上一项研究应考虑到各种分析单位和各种特征,然后依据理论假设和初步考察来确定较适当的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

如对文革进行研究时,心理学家常以领导人为分析单位,用领导人的个性来解释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而社会学家则以社会制度、社会阶级为单位来分析社会结构的影响。

◆简述结构式访问与自填问卷的异同

1、结构式访问是一种高度控制的访问,即按照事先设计的、有一定的结构的访问问卷进行的访问。

调查对象的选择、提问的方式以及回答的记录方式都是标准统一的。

结构式访问的结果便于量化可作统计分析,但缺乏弹性和深度。

2、自填问卷是由被调查者本人填答的问卷,又依据发送到被调查者手中的方式不同分为发送问卷和邮寄问卷。

3、不同点:

与自填问卷相比的优点:

①结构式访问能够控制调查过程,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来自被调查者方面的误差,提高调查结果的可靠程度。

②回收率高,而且回收了的问卷的应答率也高。

③应用范围更广范,可以问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并可选择性地对某些特定问题作深入调查,因而大大扩大了应用范围。

④能在回答问题之外,对被访问者的态度行为进行观察,结构式访问能获得自填问卷无法获得的有关访问对象的许多非语言信息。

与自填问卷相比的缺点:

①费用高,时间长,因而往往使调查的规模受到限制。

②对于敏感性、尖锐性或有关个人隐私的问题,它的效度不及前者。

③容易受到访问员主观意见和偏见的影响而产生偏差,对访问员的要求更高。

④大规模社会调查中由于访问员数量较多,在问题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上难以一致从而影响访问的信度。

4、相同点

①资料便与定量化处理和做统计分析。

②无法涵括所有内容。

都采用统一的问卷和表格进行调查,故而只能选取几个方面调查。

③缺乏深度。

很难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深层及其变化过程,难于综合性的多层次的把握问题,使研究流于表面化。

④对某些统计结果,由于不知道有关的社会背景情况,而无法进行恰当深入的解释。

◆试述社会指标与调查指标的区别?

1、社会指标可定义为现有的或现行的社会统计指标,它“是衡量、监测社会经济发展数量关系,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各要素的现状、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的手段。

它对社会生活现状具有描述、评价和预测未来的功能,是测量社会现象特征的有力工具。

2、调查指标则是指具体调查研究中所使用的、藉以衡量或指示某一抽象概念的数量指标和分类指标。

3、社会指标是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而制定出来的,其测量规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它主要用于衡量、监测宏观社会现象,而且主要是指数量指标。

而调查指标是研究人员在某项调查中选择和制定出来的,其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低,它主要用于对具体现象的衡量,它不仅包括数量差异的指标,也包括衡量性质差异的分类指标(或事项),如政治态度、所有制类型。

4、但两者又是有联系的,即它们都用于衡量社会现象。

社会指标通过调查指标而发展完善,反过来它又可以作为制定调查指标的依据和指南。

在具体的调查中,人们还可以从现有的社会指标体系中选择某些指标作为调查指标,也可在具体调查前自己设计。

◆试比较外在变量检验与抑制变量检验的异同

1、抑制变量:

变量间真实关系不能表现是由于第三个变量的闯入抑制、取消或削弱了这一真实关系。

这种使真实关系隐而不彰的或减弱的变量就叫做抑制变量。

2、外在变量:

造成两变量虚假关系的这“某一变量”就叫做外在变量。

所以,若某一变量为外在变量,则将其控制之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应当消失。

3、一个抑制性变量在某种意义上是与外在变量相对应的。

后者用于检验假设是否被当作真,他从假设两变量具有真相关开始,继而引入检验因素,此因素对原来的两个变量来说是外在的,假如发现原来的关系消失了,则称原关系是虚假的。

而前者则用于检验镇是否被当作假,它从两个变量间无关系开始,然后引入检验因素,这个因素对原来的两个变量来说也是外在的,假如在每一个分表中出现了关系,则称原来的无相关是虚假的。

4、正像外在变量可以判断关系为假而无法断言关系为真一样,抑制变量可以判断关系为真却不能断定关系为假。

但是外在变量虽不能判断两关系为真,却可以通过对多个外在变量的检验,加强它是真关系的信心。

同样,抑制变量虽然不能判断两变量关系为假,但却可以通过对多个抑制变量的检验,加强它是假关系得信心。

◆试比较抽样调查与个案调查的异同

1、个案调查是为了深入、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的全貌和集体的社会过程而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的调查方法。

2、抽样调查是为了详细描述某一具体对象的全貌,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而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并通过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3、抽样调查是要了解“面”上的情况,试图详尽地分析各个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从总体上把握社会现象的规律性。

它的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和概括,能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和特征,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但它的调查内容不如个案调查那样深入、全面,工作量也较大,在资料处理和分析上需要运用较复杂的技术。

4、而个案调查不是客观的描述大量样本的同一特征,也不是为了推论总体,而是主观的洞察影响某一个案的独特因素,是通过深入“解剖麻雀”来描述各个点的情况,它能够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某一具体事件的状况及发展。

◆简述提高分层样本精确度的策略

1、选择适当的分层变量。

用以分层的理想的变量是调查中要加以测量的变量,但由于调查之前无法知道该变量的数值,因此研究者一般选择与调查中与测量的变量高度相关的变量,即对所要研究的变量有很大影响的因素作为分层变量。

选择分层变量的另一原则是具有实用性,有时层是自然形成的。

如以个人为抽样单位时较普遍的分层标准是年龄、性别、职业等。

2、力求符合分层的原则。

即尽可能是个层内部保持一致,以简化总体的构造,是个层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以便包括总体的各种特性。

3、样本的精确度还与分层数目、样本大小密切相关,分层越细,样本越大,则样本的代表性越好。

◆总加量表与累积量表筛选方式的区别

1、总加量表的制作方式

①根据所要测量的内容或变量收集大量与这一内容有关的问题,然后初步筛选出一组问题作为量表草案。

②确定问题的类别和计分标准。

③试调查。

分辨能力是指一个题目是否能区别出人们的不同态度或不同程度。

④计算个题目的分辨力,删去分辨力不高的题目,保留分辨力较高的题目组成正式量表。

利克特量表检查分辨力的方式是:

将试调查中的分最高的25%的人与得分最低的25%的人进行比较,然后计算出每道题的分辨力。

2、累积量表制作方式

①研究人员围绕它所希望测量的某一事物或概念编制一组陈述,这些陈述应该是单维的,即具有某种趋强结构。

②然后用一个小样本对这些陈述进行检验。

③接着将检验的结果,按最赞成的回答者到最不赞成的回答者,从上到下排列,并按最赞成的陈述到最不赞成的陈述,从左到右排列。

④然后从中去掉那些不能很好区分赞成的回答者与最不赞成的回答着的陈述。

⑤然后按公式:

(再现系数=1-误差系数/回答总数)计算出再现系数。

如果再现系数大于或等于0.90,我们就称该量表是单维度的。

每个人的态度的分就是他回答赞成的项目总数。

◆简述实验法中无关变量的主要方法

1、对自变量的控制就是要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实验刺激的情景和程度,使其作用于自变量。

对于所有无关变量(外部变量)的控制原则是:

是他们在试验中保持不变或较小变化,如有可能尽量把他们排除,使其不致影响或混淆自变量语音变量的因果关系。

2、控制外部影响的方法:

①随机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在理论上也是最有效的控制影响变量的方法。

②配对法:

这种控制变量的方法是找出两个各种条件都完全相同的人,对其中一人分派到实验组,另一人分派到控制组。

③排除法:

在实验之前把其他影响因素排除在外。

④纳入法:

把其他主要的影响变量也当作自变量引入到实验中,同时对几个自变量进行操作、测量和检验。

◆简述各种危害实验内在效度的问题

1、为了提高内在效度,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各种危害实验内在效度的问题,并尽可能减少和控制他们的潜在影响。

2、有关实验对象方面的问题:

①对象选择:

即用来进行比较的两个群体之间是否本身存在差异,是否是随机指派。

②对象的丧失:

即是否所有的对象都一直在研究中。

③实验与控制组的竞争。

3、有关试验程序的问题:

①测量的影响。

对象在前侧中所学到的东西,可能对他在后测中的表现产生影响。

②器械操作。

如测量仪器的不精确,或者测量人的工作疏忽。

③实验处理的模仿。

如果实验组和控制组没有完全隔离,控制组成员也会受到试验出力的影响。

4、有关时间的问题:

①成熟的影响。

在前后测之间,人们可能变得更成熟或经历丰富,特别是长达数年的实验中。

②历史的影响。

前后之间发生的事件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简述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实验的逻辑)

1、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通常研究者预先提出一种因果关系的尝试性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进行检验。

2、实验法的基本原理:

首先以一个理论假设为起点,这个假设一种因果关系的陈述,它假定某些自变量会导致某些因变量的变化。

然后进行如下操作:

①在实验开始时对因变量进行测试;

②引入自变量,让它发挥作用或影响;

③在实验结束前在测量因变量;

④比较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值就可以检验假设。

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没有影响,从而推翻假设。

如果有差异,则可证实原假设,即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

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通常将受试者分为两个组:

实验组与控制组。

这两个组是随机选派的,他们的所有特征和条件都相同,只不过在实验中,实验组收到自变量的影响;而控制组为受到这种影响。

◆举例说明研究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1、研究方案是对研究的具体程序和操作方式的规划,即制定研究计划,分解研究课题,然后将所要研究的概念具体化、操作化,并说明研究的各种细节以及所采取的各种策略。

研究方案相当于一项工程的设计图和施工方案,如果事先有比较周密和精细的规划,考虑各种问题就比较全面。

那么实施过程就会比较顺利。

2、研究方案的内容:

(1)阐明研究课题和研究目的;

(2)确定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3)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4)制定抽样方案;(5)制定问卷、观察表格或访问提纲;(6)确定调查的场所和时间计划。

并对调查员的任务和工作进度作出安排。

(7)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的计划、安排。

◆简述社会研究的逻辑模型(华莱士的科学环思想)

1、社会学家华莱士1971年提出社会研究的逻辑模型,即“科学环”。

2、在这一模型中,华莱士用方框表示五个知识部分:

(1)理论,

(2)假设,(3)经验观察,(4)经验概括,(5)被检验过的假设。

3、用椭圆表示研究各阶段中使用的六套方法:

(1)逻辑演绎方法,

(2)操作方法,(3)量度、测定与分析方法,(4)检验假设的方法,(5)逻辑推论的方法,(6)建立概念、命题和理论的方法。

各个知识部分通过各种方法转换为其他形式。

4、箭头表示知识形式转换的阶段。

中心线的右边是理论演绎的过程,即把理论应用到现实中,在这一过程中使用演绎法。

中心线的左边是理论建构的过程,它首先是运用归纳法有经验观察概括出研究结论,然后再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在横剖线的上方属于理论研究,处于抽象层次。

下方属于经验研究。

5、这一模型是对社会研究中各种逻辑过程的概括,表明了社会研究是从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过程。

他的优点在于没有始点也没有终点,研究工作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

华莱士的逻辑模型可作为社会研究的“指南”,可是我们了解各种研究在整个科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举例说明建立因果模型的主要方式

1、解释性研究为了说明社会现象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趋势或后果、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主要运用假设检验逻辑,在研究之前需要建立理论框架(理论假设)并提出一些明确的研究假设,然后将这些假设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因果模型。

2、建立这些模型的三种方式:

(1)列出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如要探求近年来家庭离婚率明显增长的原因,可通过初步探索并根据理论或经验找出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然后筛选出主要因素建立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的模型。

(2)详析两变量间的关系:

它不是在研究之前就列出各种原因或后果,只选择一个最主要的自变量建立研究假设,然后用各种资料来检验这一假设,并在深入详细地分析了这两个变量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之后再建立因果模型。

如到离婚率的增长长是与宗教信仰的减弱同时出现的那么后者可能是主要原因,就可将这两变量的因果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假设,而道德观、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等可作为检验因素,待统计分析之后再确定与前两个变量的关系。

(3)深入分析变量件作用的机制:

社会现象错综复杂、相互作用,要有效地解释现象就必须对现象之间的各种作用机制进行考察。

如研究者认识到宗教信仰的减弱会导致两个对离婚率增长有影响的后果:

A、道德束缚减弱B、更强调个人价值。

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是不同的,由此建立了一个复杂的因果模型。

◆简述社会研究的层次

1、宏观层次:

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侧重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主题有:

<1>社会变迁研究:

是在文化层次上,即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来发现并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主要研究方式:

文献研究、历史-比较研究),如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2>社会结构研究:

从社会系统的相互联系入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