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412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ocx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docx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总论: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共有四个即: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中央集权制。

其中礼乐制相对而言不是重点内容,其余三个是同学们应该重点掌握的东西。

分封制:

目的——保证周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

对象——王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其中王族是被分封的主体。

主要的诸侯国——鲁、宋、卫、燕、晋等。

(注意教材第三页的西周分封图)

分封的东西——土地、物质、武装和人口。

封者与被封者的关系——臣服关系。

被封者的义务——承认周王权威、服从周王命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供奉各种贡赋、为周王室服务。

评价——周人势力范围和疆域不断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有效的加强了周王对诸侯国的控制。

宗法制:

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制度。

(凡是涉及到血缘、亲情、和继承关系的内容均属于宗法制,在命题时一般是从血缘和血统两个角度设计,从血缘的角度讲是“内外有别”,从血统的关系上讲是“远近亲疏”。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严格区分大小宗。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大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几个要点: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三个形式——家谱、宗祠、族规;四个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分封制、宗法制与现实生活:

地名——如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姓氏——宋、鲁、郑、陈等;尊祖敬宗、渴望亲情、祭祀祖先等习俗。

礼乐制:

是各级贵族政治生活的准则,是维护宗法制不可缺少的工具。

它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表现。

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施法则,也是维护分封等级制的工具。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

礼乐制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分封宗法制的外在表现。

中央集权制:

(1)、何谓中央集权制——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产生的原因:

理论:

法家思想。

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经济:

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现实原因:

巩固统一和维护统治的需要。

  历史原因:

吸取分封制的教训,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3)、结构——中央和地方两部分。

中央——皇帝制和中央政府。

地方——不同时期地方上不同的层次结构。

另外还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及中央和地方各级之间的权力运转机制和运转方式。

为实现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进行的思想强化活动等方面的。

(4)、内容:

中央——皇帝制,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制、内阁六部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和军机处。

);

地方——不同层次的各级地方政府。

(郡县制、行省制)

选官制度:

先秦:

世卿世禄制(标准:

血统或者叫世袭出身)——军功爵制(军功的大小)——征辟察举制(道德)——士族制(九品中正制。

注重门第出生也就是血统,这其实是历史的反复。

)——科举制(才学)——现代的公务员制(德才兼备)。

监察制:

秦:

御史大夫(监察中央官吏);汉:

刺史;唐:

门下省;明清:

都察院监察御史分道分科对官员进行监察。

谏议制:

宋代:

谏院

法律制度:

秦律,大明律等。

加强思想控制:

秦:

焚书坑儒——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

八股取士、文字狱。

(5)、两对矛盾:

中央内部: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

汉代:

(学生完成)

魏晋时期:

隋唐时期:

宋代:

元代:

明朝:

清朝:

结果:

皇权进一步加强,相权被削弱。

(从清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

元代中书省的设立和清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出现。

为加强皇权往往采取削弱原有机构权力或从新设立新机构以取代原有机构,比如内外朝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军机处等等)

中央与地方矛盾的解决:

汉代:

景帝——

武帝——

结果:

唐末和五代十国:

宋代:

权——

钱——

兵——

评价:

其中对解除地方对中央威胁最主要的措施是。

结果: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并占据绝对上风。

(6)、过程:

建立(秦)——加强(汉)——完善(隋唐)——进一步加强(宋元)——衰落(明清)

建立(秦):

中央——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特点:

地方——废分封,行郡县。

思想——焚书坑儒。

官僚选拔制和法律:

(秦实行的制度之所以能加强中央集权关键就是:

官吏的任免权是由皇帝直接掌握的,而分封制度下是世袭制。

监察:

评价:

加强(汉)中央——

地方——

思想——

监察——

官吏选拔——

评价——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完善(隋唐)中央——

评价——

进一步加强(宋元)中央——

地方——

评价——

衰落(明清)中央——明:

清:

思想——八股取士、文字狱、明清之际思想的批判(民主思想的产生)。

经济——

文化——

对外关系——

评价: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但造成了皇权的极度膨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

(7)、评价:

积极:

(前期即明前之前)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明清时期)日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强化君权,造成日益严重的政治腐败,形成暴政;严格控制思想和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和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几点补充:

(1)、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特点——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时期;以血缘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的权力尚未集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一个核心——皇权至上。

特点——最高统治者权威树立;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血缘);官吏任免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3)、概念区别: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相对立的概念;是从决策的角度而言的;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于一身。

中央集权制——前面已讲述(略)。

(4)、汉代到唐代:

复习这个阶段政治制度是注意;一是:

继承;二是:

两个趋势;三个创新;

一个继承是指——西汉和唐代都明显继承了秦代和隋代的政治制度,比如汉代继承秦代的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监察制;唐代——继承隋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两个趋势是指——从汉到元: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增强,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地方上: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三个创新:

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举制。

(5)、明清时期;一个趋势;两个联系;三个核心。

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两个联系——一是联系明清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说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二是联系同一时期的西方社会的代议制,说明明清时期的衰落。

三个核心——丞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形成、军机处的设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解体的原因:

经济: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

资产阶级的壮大;外来:

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文化思想的传入。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有学者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

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A.黄帝时期B.西周C.秦朝D.西汉

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以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B.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C.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D.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3、我们看到结婚是在门上贴有:

“三星在户、五世其昌”的对联。

“三星”是指“福、禄、寿”,那么“五世其昌”是受下列那一制度的影响

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礼乐制

4、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

①皇位继承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郡县制④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③

5、“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可以

①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②征收辖区内的赋税③管理辖区行政事务④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

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8、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9、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0、《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

A.宗教色彩B.宗族色彩C.神权色彩D.皇权色

11、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2、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字体以小篆为主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13、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

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

14、“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15、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

到:

“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B.封建制度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

16、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

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

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

A、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

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D、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17、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

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宗法制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18、西周初,层层封授的五级封国与附庸国疆土情况如下:

一、公国:

50平方公里,如齐、鲁。

二、侯国:

35平方公里,如晋。

三、伯国:

35平方公里,如申。

四、子国:

25平方公里,如黄、罗、祝、邾。

五、男国:

25平方公里,如许。

六、附庸:

不足25平方公里,如萧。

如此世代分封下去,到了东周:

A.出现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及财产的战争B.导致了诸候国在数量上越来越多

C.加强了等级制度并不断巩固统治秩序D.树立了周王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

19、“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网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20、《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22、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D.传统的宗族观念

23、商鞅一人多姓。

史书上说:

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其中“商”姓来源于

  A.原所在诸侯国的国名              B.因功得到的封地

   C.商朝的王室                      D.国王的赐姓

24、《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25、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  

    A. 秦二世而亡,汉行郡国并行制B. 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 隋二世而亡,唐招贤知人善任D. 隋二世而亡,唐行宽简舒缓法令

26、下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27、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28、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9、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30、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31、汉武帝创立中外朝制度的出发点是

A.加强君主的权力B.扩大“三公”的权力

C.提高行政效率D.实现权力制衡

32、.“……(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

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

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B.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李沆是个节俭宰相D.李沆是个关心民民间疾苦的宰相

33、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34、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35、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错误的一项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

B.《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36、《通典》记载:

“(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

“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

”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37、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38、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都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

但有的历史学家也开始对此电视剧的批判,认为作为历史剧,此剧剧名犯了错误。

历史学

家们批评此电视剧剧名错误的理由最可能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就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此剧名以人的缺点命名,违背了人道原则

39、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0、《通典》记载:

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改察举之制,待中张衡上疏曰:

自初举孝廉,到今二百年,必先孝行;行有馀力,乃草文法耳。

今诏书一以能诵章句、结奏案为限,虽有至孝,不当其料,所谓损本而求末者也。

文中“损本而求末”的“本”是指

A.孝廉的选官标准B.门第族望的推选依据C.科举考试的办法D.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42、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43、《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4、“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

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

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45、西方一位学者在评论秦始皇时说:

“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46、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47、据陈同茂《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表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转》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贴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转》之一及《尔雅》每经贴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1)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2)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3)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

(1)

(2)(3)B.

(2)(3)(4)C.

(1)

(2)(4)D.

(1)(3)(4)

48、明代的内阁和清代的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的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要务

49、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50、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

二、非选择题

51、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其……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列……秦皇进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路之臣,而上犹是稽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 而定一尊,奇骏即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之士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说明,(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5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