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329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青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青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青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青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青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青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青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模块监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

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

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

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

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

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

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

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

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

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C.隋、唐、北宋均推行均田制,是为了通过对土地的控制与分配,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D.元明清三代推行了“摊丁入亩”等土地政策,使得对边疆的控制较两宋时期明显加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展开论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B.文章用周康王封赐名盂的贵族的事例,论证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文章以井田制的推行与瓦解对当时政治变革的影响,证明了政治体制与土地制度是密切关联、互相影响的。

D.文章结尾一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古代土地问题与政治进程的密切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当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出现,就会引发政治领域内的变革。

B.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保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

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是由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逐渐形成的。

D.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也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远航

陆颖墨

“西昌”舰要走了,是最后一次远航。

舰长肖海波下达了起航命令,“西昌”舰悄悄地驶离了海军博物馆的码头。

它走得很沉重,似乎满腹心事。

在舰桥上的肖海波看了看手表,已是凌晨两点。

他朝左前方张望了一下,整个城市都熟睡了。

但愿父亲这时候真的已经睡着了,不要把父亲从梦中惊醒,他在心里默默地想。

父亲叫肖远,今年七十多岁了,是“西昌”舰的第一任舰长。

三十多年前,国产的“西昌”号驱逐舰刚刚服役下水,就参加了一次海战。

激战中一颗炸弹在后甲板爆炸,头顶的一根横梁朝两个水兵砸了下来。

肖远冲过去,用身体挡住了。

“西昌”舰得救了,肖远在医院躺了三个多月。

以后的日子,无论是他担任支队长,还是舰队司令,只要“西昌”舰一起航,肖远受伤的腰部就会隐隐作痛。

昨天上午,在海军博物馆隆重举行了“西昌”舰退役仪式。

肖远在舰队医院已经住了一年多了,记不清的化疗和放疗,已经让他铁塔一样的身子虚弱不堪。

本来,医院坚决不同意他再走出病房,但是,他坚决要求参加这个仪式。

肖远从救护车上下来时,身穿脱下九年的海军中将军装,“西昌”舰的历任舰长跟在他的身后,依次走上军舰。

现任舰队司令宣布“西昌”舰退役命令后,肖远缓缓地站立起来,给后任的八位“西昌”舰长点名。

而后,他用沙哑的嗓子慢慢地说了起来,讲得很平静,只是详细地讲“西昌”舰年龄、吨位、各个部位的尺寸,以及“西昌”舰执行的每一次任务和受过的伤。

排在最后的肖海波看到身边的几位老舰长泪流满面。

这么多年,父亲从来没有表达过他对“西昌”舰的特殊情感,他不明白父亲和军舰作最后告别时,为什么依然没有表达,甚至没有评价“西昌”舰。

原以为父亲会流泪,但是没有。

他命令自己,自己也别流,但眼前还是模糊了……

父亲可能不知道,这个军舰第二天就要离开博物馆,去执行它最后一次任务。

肖海波已经被任命为新的“西昌”舰舰长,这是国产最新型导弹驱逐舰。

新舰已经下水。

最后一次试验成功后,就要服役。

这个试验就是要验证舰上新型导弹的打击能力,如果仅用一枚导弹便能击沉一艘驱逐舰,新“西昌”舰就合格了。

而老“西昌”舰就是这次试验的靶舰。

肖海波面临的是,他只有亲手击沉老舰,才能驾驶新舰进入人民海军的序列。

肖海波知道,过去,老“西昌”舰只要一起航,父亲腰部就会疼,所以担心老“西昌”舰离开博物馆一事无法瞒住父亲。

为这件事,他专门与他父亲的主治医生商量多次,医生们研究了半天拍着胸脯说保证没有问题,因为首长的癌症已到晚期,浑身都在剧痛,每天晚上需要注射镇痛剂才能入眠。

他腰部原来的隐隐作痛和现在的病痛相比,可以忽略不计,自然也不会再察觉了。

“西昌”舰缓缓地沿着海湾航行,除了左边远处海岸边偶尔冒出的点点渔火和航标灯,剩下都是漆黑一片,大海也仿佛睡着了。

肖海波回到舰长室,躺在铺上,刚睡着没几分钟,就莫名其妙地惊醒。

突然,信号兵报告左侧海岸边山头有信号。

肖海波也知道信号兵肯定弄错了,这段航道他太熟悉了,左边山头是……忽然他身子一激灵,跳了起来,赶紧拿起望远镜朝山顶看去,马上呆住了。

山顶上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有几个人,父亲肖远坐在轮椅上,正用手电朝军舰发着信号,反复只有两个字:

去哪?

父亲果然没有被瞒住。

他马上对信号兵说回信:

军舰要去远航,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父亲似乎明白了什么。

父亲那边又问:

真是最后一次了吗?

肖海波回答:

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父亲好一会儿没有回信,军舰快要驶远了,肖海波命令放慢航速再等待一会儿,终于父亲回信:

我真羡慕它,能在轰轰烈烈中远航。

军舰渐渐远去,山上再也没有信号发出。

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

一个月后,按照肖远的遗嘱,在我国最新型的导弹驱逐舰——西昌舰上为这位老舰长举行了海葬。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两段紧扣题目,描写了“西昌”舰开始最后一次远航的情景,同时巧妙地引出父亲与“西昌”舰的故事。

B.“西昌”舰一起航,肖远身体就有感应,此细节让读者感受到将军与战舰已经是人舰合一,融为一体,感人至深。

C.小说写肖远用手电发信号的情节,意在表现肖远对老“西昌”舰结局的关切,其身上流露出的伤感令人唏嘘不已。

D.小说把个人命运与军队发展结合在一起,把家国情怀与父子情、战友情结合在一起,彰显了作者构思的精巧。

5.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远航”的内涵。

(5分)

6.“肖海波这才发现自己刚刚读懂父亲”,你认为肖海波读懂了什么?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

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

然而,他痴迷读书,从不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

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

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

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

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

“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

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

一位学者曾评说:

只有诗人方译得出诗人之剧。

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

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

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

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

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

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

莎士比亚发表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时,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

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

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

“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

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

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

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

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

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

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

(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幼年朱生豪对读书的痴迷以及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最大限度的还原了剧本中角色所处的幻境和情绪。

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E.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9.朱生豪在翻译莎剧时,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

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何刚,字悫人,上海人。

崇祯三年举于乡。

见海内大乱,慨然有济世之志。

交天下豪俊,与东阳许都善,语之曰:

“子所居天下精兵处,盍练一旅以待用。

”都诺而去。

十七年正月,入都上书,言:

“今日救生民,匡君国,莫急于治兵。

陛下诚简强壮英敏之士,命教习之,学成优其秩,寄以兵柄,必能建奇功。

臣读戚继光书,继光数言义乌、东阳兵可用。

诚得召募数千,加之训练,准继光遗法,分布河南郡县,大寇可平。

”帝壮其言,即擢刚职方主事,募兵金华。

刚出都,都城陷,驰还南京。

先是,贼逼京师,刚友陈子龙、夏允彝将联海舟达天津,备缓急,募卒二千人,至是令刚统之。

子龙入为兵科,更乞广行召募,委刚训练,从之。

刚乃上疏言:

“臣请陛下三年之内,宫室不必修,百官礼乐不必备。

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

优游岁月,润色偏安,锢豪杰于草间,迫枭雄为盗贼,是株守以待尽也。

惟庙堂不以浮文取士,而以实绩课人,则真才皆为国用,而议论亦省矣。

分遣使者罗草泽英豪,得才多者受上赏,则枭杰皆毕命封疆,而盗魁亦少矣。

”时不能用。

寻进本司员外郎,以其兵隶史可法。

可法大喜得刚,刚亦自喜遇可法知已。

士英恶之,出刚遵义知府。

可法垂涕曰:

“子去,吾谁仗?

”刚亦泣,愿死生无相背。

逾月,扬州被围,佐可法拒守。

城破,投井死。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

B.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

C.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

D.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祯三年”是年号纪年法,古代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几年,并同时改变年号。

B.“书”“疏”在这里都是指奏章,奏章是封建时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C.“擢”与“拔”“超擢”相同,都是提拔的意思,用于官职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D.“庙堂”指太庙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

也可指朝廷或帝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刚有济世之志。

时天下大乱,他认为东阳是出精兵之地,建议许都训练一支军队待用,许都允诺。

B.何刚颇有谋略。

他认为拯救人民和国家,治兵最为重要,应训练精兵,部署在河南各郡县,敌寇就可平定。

C.何刚勇猛果敢。

都城沦陷后,临危受命,率领自己招募的两千士卒疾驰返回南京,进行救援。

D.何刚忠烈节义。

与史可法意气相投,愿死不背弃;后帮助史可法据守扬州城,城池被攻破后,投井而死。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诚简强壮英敏之士,命教习之,学成优其秩,寄以兵柄,必能建奇功。

(5分)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泊平江百花洲①

(宋)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

这首诗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今南京)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

②王程:

为王事奔走的旅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首联平平叙事,却含有作者因王事之便而得以游赏苏州胜景佳处的庆幸之情。

B.第三句由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半生以来游历的三江五湖,延伸扩展了诗歌的时空。

C.第四句写自己十年来共四次在百花洲停泊驻足,足以表现作者对此地深切的喜爱。

D.尾联表达了作者虽像孤舟一样飘零,但只要能为朝廷奔波就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怀。

E.本诗语言平易朴实,却又饱含复杂感情,读来琅琅上口,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15.后人评价诗颈联时说它“无理却有趣”,请你谈谈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5分)

(1)《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句子是:

,。

(2)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列子是“有所待”之后,指出了“无所待”的状态。

能够表明这种状态的句子:

“,,。

第Ⅱ卷语言表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一个城市,无论高楼大厦怎样鳞次栉比,如果没有一盏为你而亮的灯,那也不是你漂泊的心落脚的地方。

②从当初网络小众流行到现在的全民盛行,网络流行语的变化发展之快让很多人不知所措。

③领导干部一定不能干出点成绩就矜功伐能,一定不能忘记我们始终坚持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④这次活动意义重大,为扩大其影响力,组织者竭尽全力,想把它做得轰轰烈烈、路人皆知。

⑤企业在推进“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促使项目落地,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浅尝辄止。

⑥有专家认为,洒水对抑制扬尘有作用,却难以抑制越来越重的雾霾,洒水降尘治霾实为扬汤止沸。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于所处纬度低、发射效费比高,承担了已发射北斗卫星的所有发射任务,因此被称为“北斗港”

B.济青高速铁路是我国第一条以地方政府为主投资建设的铁路,通车后,济南与青岛之间的出行时间将缩短一倍。

C.四个担任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积极稳妥推进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D.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自从完工以后,美丽绵阳又多了一张城市宣传名片。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老同学约好周末到家里一聚,老张兴奋地说:

“周六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B.班里同学感冒住院,好友来看望:

“听说你病了,我买了水果专程来探望你,希望你快点好起来。

C.老教授自豪地向大家介绍着:

“这是我的高足刘宇,是我从教以来最优秀的学生!

D.张总对李总说:

“这次见面获益匪浅,多亏您提了个好建议,真是不胜感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荒诞、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

一般地说,,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在写实的作品中,,作品就会在厚重中显出轻灵,两者结合后的作品就比一味写实的更文学了。

如《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如果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在家乡办图书馆,因为只有开办图书馆,才会让留守儿童安全有保障,为他们安心读书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而一旦有了舒适的环境,他们就会超越自我,然后就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主宰自己的命运。

①开办图书馆未必能让留守儿童安全有保障。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篇议论文。

(60分)

胡润研究员近日发布的“2017社会大学英雄榜”显示,登上胡润百富榜的2000多位资产达20亿及以上的企业家中,有一半人没有全日制本科或研究生学历。

胡润表示:

“按照社会标准,这些人或许最不可能成功,但他们成功了。

通过做这个报告,让我学到了‘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

对于这份榜单结果或者胡润的观点,你有什么样的思考?

要求:

①选择一个角度;②自拟题目;③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述层次清楚;④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结合开头一段和本文的出处可知A项是正确的。

B项,“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的是中央集权日益巩固;C项,北宋推行均田制于文无据;D项,强加因果)

2.B(“周康王封赐名盂的贵族的事例”只能证明“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是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的代表)

3.B(因果颠倒)

4.C(3分)

5.①“远航”是小说的主要情节,老“西昌”舰最后一次远航贯穿全文,与“西昌”号有关的人和事都围绕远航展开。

(2分)②“远航”具有象征意义,老舰长的退役和老“西昌”号的最后一次悲壮远航,新旧替代,预示着新一代军人、新一代战舰和新一代海军的诞生,他们也将以崭新的姿态扬帆远航。

(3分)(意思对即可)

6.①父亲与战舰心有灵犀,时刻关注老“西昌”舰,说明父亲对军舰和海军的热爱。

②作为一名军人也应该像老“西昌”舰一样,随时接受祖国的召唤,轰轰烈烈地远航。

(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7.C(“翻译成就的伟大他人难以比拟”,理解错误)

8.CE(每项2分。

A“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只是背景,作为目的,依据不足。

B“影响了翻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