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中成外国语学校届高三下学期周练32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4141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中成外国语学校届高三下学期周练3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洛阳市中成外国语学校届高三下学期周练3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洛阳市中成外国语学校届高三下学期周练3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洛阳市中成外国语学校届高三下学期周练3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洛阳市中成外国语学校届高三下学期周练3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中成外国语学校届高三下学期周练323.docx

《河南省洛阳市中成外国语学校届高三下学期周练3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中成外国语学校届高三下学期周练32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洛阳市中成外国语学校届高三下学期周练323.docx

河南省洛阳市中成外国语学校届高三下学期周练323

河南省洛阳市中成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下学期周练(3.23)

河南省洛阳市中成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下学期周练(3.23)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看远古如何造出神模样

神是什么样子?

人造出的神与鬼?

不论多么狰狞,也不论多么恐怖,本质大都是人模人样。

在史前艺术中,有一些半人半兽的艺术形象?

不论是绘在彩陶上的或是刻画在器物上的.这样的形象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

这样的神面,表现出特别的恐怖感,你觉得它像人,但并非人。

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大约是一个通例。

圆瞪的大眼,龇出的獠牙,恐怖之态令人惶惑。

这样的神面,是史前人制作的神灵的简化图形,它并不只是表示一个头面,而是以头以面代表神灵的本体,头面是神灵完形的一个象征,是一个简约的造型。

研究者比较的有像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那些神面,神面装饰在一些王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神面刻有向上与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出庄重与威严之感。

从良渚人制作的神面看,有的神面是有体有面的完形,而大多都是简化的只有嘴与眼的脸面。

大量的神面都是这样简化的结果,而最经典的简化,就是最后只留下了神的一双眼睛。

玉琮上许多的神面,只有眼或嘴的刻画,或者连嘴也不见了。

这样看来,对于良渚人来说,神的眼睛应当是最受他们的。

若干件收藏在各地博物馆的传世品玉神面,是研究者经常提到的一些藏品,如美国福格美术馆收藏的一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也都有龇牙瞪眼的模样。

这些收藏品的年代并不容易确定,有的可以早到新石器时代,有的可能晚到商周之际。

商周遗址出土的同类玉器往往被归入新石器时代。

最值得的是新近在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一件神面玉饰,玉神面扁平形,正面阳刻狰狞兽面。

臣字形大眼,上下均有一对獠牙龇出。

这样的一些玉神面,虽然多数都有冠饰,有的甚至还有包括珥饰在内的细致刻画,但都只是一个头像,也都合乎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

当然更早的发现,是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

那神面的构图已是非常完整,也已经是很固定的形态,也都显露着龇出的獠牙,狰狞之态跃然眼前。

这样的神面年代早到距今7000多年前,这是中国史前陶器上见到的年代最早的神面刻画。

这个神面已经相当简化,只留下一张龇着獠牙的嘴;这与后来的良渚文化显得不同,良渚人简化的神眼已经没有了狰狞的模样,而高庙人简化的神面因为獠牙尚存,依然显得狞厉。

史前狰狞的神面,也偶尔出现在彩陶上。

半坡文化的彩陶上见过这样的神面,不过以往研究者似乎不大在意这个发现。

在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一戴着尖顶帽的神面,一双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上龇出一对大獠牙。

神面的左右,还绘有一对倒立的大鱼。

这个属于半坡文化的彩陶所绘神面纹,与高庙下层文化以及良渚与龙山文化中的神面纹,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偌大的獠牙是其共同的特征。

不同之处是那两条附加的鱼纹。

它告诉我们,半坡文化这样的神面,一定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与鱼崇拜有关。

将动植物人格化,这是史前人造神的固定方式。

一种动物图像,在给它安上一个人面之后,它便有了神格,半人半兽,也就成了神形的固定格式。

这样说来,人面鱼纹还真可能是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尚不知是什么神格。

会不会是水神,或是其他?

(摘编自《光明日报》20L5年11月1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造出的神与鬼大抵都是人模人样的,不管它多么狰狞,也不管它多么恐怖,实

质上大都脱不了人的某些特征。

B.半人半兽的史前艺术形象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它们无论绘在彩陶上或者刻画在器

物上,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

C.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是—个通例,这样的神面模样狰狞,大眼圆

瞪,獠牙龇出,似人非人,令人惶惑。

D.史前艺术的神面往往是神灵的简化图形,以头面代表神灵的本体,甚至只留下眼睛

或龇出獠牙的嘴来象征神灵的完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玉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装饰雕刻的大多是简化的神面,神

面上刻着向上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得威严庄重。

B.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玉神面的年代不容易确定,美国福格美术馆、旧金山亚洲

艺术博物馆的同类收藏品也有龇牙瞪眼的模样。

C.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神面玉饰符合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

神面扁平,正面阳刻兽面,上下有獠牙龇出。

D.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构图非常完整,形态固定简化,獠牙龇出,

狰狞生动,是中国史前陶器上年代最早的神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的模样应该是人为造出来的恐怖,自7000多年前的高庙陶器发展至良渚文化,神

面刻画简化成—对獠牙或者一双眼睛,狞厉骇人。

B.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着一个神面,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上龇出一对

大獠牙。

这种狰狞的神面,很少出现在史前彩陶上。

C.有的半坡文化的彩陶神面左右,绘着一对倒立的大鱼,人面鱼纹可能是半坡人心中

的神灵形象,它与鱼崇拜有关,可能是水神或其他。

D.史前文化造神的固定方式是将动植物人格化,史前人赋予一种动物神格,就是给它

的图像安上一个人面,使之成为半人半兽的神形。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

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曰: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

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

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

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

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

善。

甘龙曰:

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

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知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

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

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

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

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来源:

学科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

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

他年轻时喜欢法术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

子。

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主动向魏惠王举荐。

B.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

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无识人

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C.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

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豫不决时,

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

他认为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秦孝公不能

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二)古代文化常识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

A.陛,是宫殿。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

合称三秦。

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

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

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徙升等。

授拜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5.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

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1.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2.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野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

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5、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6、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最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皮日休《橡媪叹》)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7、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9、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

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0、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

将:

纪:

经营

12、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

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惊秋老:

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

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

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

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

张孝祥:

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与友人信中提到:

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波神:

水神。

准拟:

准定。

14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风(其三十九)

李白[来源:

Zxxk]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徂晖:

落日余晖。

枳棘:

枝小刺多的灌木。

鹓鸾:

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五)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

(1)《庄子·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鲲鹏徙南冥的壮观场面。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月出之后江面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描写实景,也形容由困境步入佳境的变。

2、

(1)《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内走廊蜿蜒曲折,屋檐凸起犹如牙齿的句子是

(2)论及学与思的问题,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3)《蒹葭》中,面对在水之湄的伊人,诗人执着求索,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三、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为推进制造业发展,德国提出了工业4.0计划,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

战略规划。

其实,二者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正所谓________。

聆听了李教授《设立‘中国大脑’计划,推动人工智能跨越发展》的报告后,一位电

动车行业的专家认为,在推进产品智能化方面,李教授和他________。

时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本届两会期间,关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

府、法治社会的话题不断升温,成为代表委员们________的话题。

A.不谋而合不约而同

殊途同归

B.殊途同归不谋而合不约而同

C.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不约而同

D.不约而同殊途同归不谋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