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茶叶起源和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3890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溪茶叶起源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竹溪茶叶起源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竹溪茶叶起源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竹溪茶叶起源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竹溪茶叶起源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竹溪茶叶起源和发展.docx

《竹溪茶叶起源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溪茶叶起源和发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竹溪茶叶起源和发展.docx

竹溪茶叶起源和发展

茶叶之乡

---竹溪茶叶起源和发展

一、茶树原产地

竹溪县是古庸国的属地

(1),后为武陵县、新丰县、上庸、孔阳县。

先后属汉中郡,先隶益州

(2);后又属上庸郡,隶荆州(3);再又后又隶梁州。

而古益州、梁州、汉中均属古巴蜀地区(4)。

巴蜀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心地带(5),汉中郡,古荆州地则是中国茶叶主产区。

陆羽《茶经》中记载: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巴山峡川”即今秦巴山脉,包括川东、重庆、湖北西部(6)。

在地域上与神农架相邻又地处秦巴山区的竹溪县自然也是茶树原产地。

山茶植物在竹溪县广有分布。

“1980年前在天宝乡小桂、大桂,百年以上的茶树到处可见(7)”。

现在岱王沟林场仍有野茶树。

因此,地处秦巴山区的竹溪当属茶树的原产地。

二、竹溪历史茶事

竹溪自古产茶。

古庸国建都于现竹溪、竹山境地。

庸国在殷商末年,巴、蜀、庸及其周围的许多部落,参加了周武王领导的反纣同盟。

巴、蜀、庸这一带成为西周的属国,据史料记载,与周王朝保持着纳贡关系,贡品中包括了漆、茶和蜂蜜这类地方特产。

当时作为“庸”的竹溪己开始以漆、茶和蜂蜜这类地方特产纳贡(8)。

西周时竹溪已有茶叶产出。

汉朝,竹溪出土文物中有三足铜鼎、双耳陶罐、盘口长颈壶、甑等(9)。

这些出土文物,尤其“甑”是古代蒸茶的用器(10),“茶器或茶具,是茶叶生产和饮用的一定发展产生的”(11),汉时竹溪己出现茶叶加工和饮茶。

三国时期,据张揖《广雅》记载:

“荆巴间采茶作饼……。

”史料所说的“荆巴间”,是指“荆巴间”交界地区。

这条记载表明三国魏时期,包括竹溪内的荆巴一带不仅产茶,而且茶类生产和制茶技术,已达到和巴蜀相同的水平或程度。

晋时,《荆州土地记》就有:

“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的记载(12)。

西晋茶道大师-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

《荈赋》说“灵山惟岳,奇产所钟。

厥生荈草,弥谷被岗….”。

如文中所写“灵山惟岳”,指的是产地。

“灵山”是指与竹溪接壤的巫溪灵山(宝源山)”(13),说明竹溪是不仅出产茶,而且出好茶。

唐时,陆羽《茶经》列举了我国产茶的一些州县,其中“八之出”中上庸(竹溪)等4县属山南道(14),山南称作山南茶区。

竹溪茶在唐时由僧人传入良种,开始人工种植,并由武则天钦定为贡品(15)。

宋朝,据《卢氏家谱》记载:

宋江起义失败后,一位精通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的卢俊义后人隐名埋姓定居竹溪梅子垭,以茶为业。

梅子垭至今仍保留着四十七株宋代古茶园。

明朝,《竹山古县志》中记载;上庸地物产中有茶。

从竹溪出土的明朝青瓷茶具可证竹溪饮茶己相当讲究。

清朝,《竹溪县志(同治版)》艺文、祠祀、善行等,均有茶的记事。

茶已溶入竹溪人男女婚恋、生产生活、民俗嫁丧仪式、传说叙事、劝善戒喻之中(16)。

“一去二三里,家家都有茶”,茶已成为大众饮品,饮茶风盛,民间茶俗巳经形成(17)。

同时茶已作为土产上市交易并纳税(18)。

宣统元年(1909年)竹溪茶叶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第一次博览会,即“湖北省武汉劝业奖进会”参展(19)。

民国时,公元1937年,茶叶面积320亩,产量10000公斤(20),公元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受战乱影响,茶叶面积减到60亩,产量5000公斤(21),1948年茶叶372.8亩(22),产量约6000公斤。

综上所述,竹溪历史茶事起源于西周,迈步于唐、宋,普及于明、清,受战乱影响,衰于民国。

由于竹溪处于巴蜀和荆楚的特殊地域使竹溪一直处于古茶业中心地位,是茶文化由巴蜀向全国传播的承接地与中转站。

尤其在唐、宋、明、清时期,因移民因素和唐后佛教(23)、道教的传播(24),为竹溪带来了优良茶种和制茶新技术,给竹溪茶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因子。

竹溪在唐前为山南茶区,现代为江北茶区(25)。

茶叶在唐前主要是野生和飞籽成林散落繁衍,唐后出现小面积人工种植。

产品汉前叶茶为“鲜叶烹煮而食”,汉时有加工茶产品出现(26),唐后宋前为饼茶(27),宋未明初后为散茶。

三、竹溪现代茶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当时茶叶面积小、产量少。

1949年,茶园面积1200亩(28),茶叶产量7500公斤(29),零星分布在水坪的纪家山、油房梁,鄂坪的罗汉垭,天宝的白鸡垭、孔雀垭、关山、杨家坪等地(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支持茶叶发展,使茶叶生产得恢复和发展。

建国后竹溪茶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4年至1985年。

这一阶段基本上茶叶生产启动基础时期。

1954年汇湾乡建立农茶叶社,入社农户367户.发展茶园250亩(31),后其他乡又建茶叶社2个。

1954年中共襄阳地委召开入社农村支部书记会议,梅子乡的茶叶生产作为典型在会上作经验交流(32),1956年1958年至兴办了林农、林茶兼作的国营龙王垭茶场(33)、杨家扒综合农场、国营标湖林场、国营双竹林场。

1966年龙王垭茶场成立了茶叶试验站并开始了茶叶扦插育苗(34)。

1969汇湾乡兴办梅子垭茶场,1976年兴办了漆、茶兼作的龙王垭漆场。

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竹溪茶叶加工沿用传统手工制造方法。

1973年从杭州等地引进揉茶机10台,此后逐步步入茶叶加工机械化。

1975年至1980年,兴办了新洲乡的大营盘、观音台、中峰镇的中梁子、蒋家堰镇的长梁子、花桥乡的塔二湾、锅厂湾、水坪镇的纪家山、泉溪镇的太平关、兵营乡的迷魂阵、天宝的蔡坝等社队茶场;1983年郧阳地区茶叶生产会议在竹溪召开(35)。

1985全县茶叶总面积由1949年的1200亩增至25719亩(36),产量由7500公斤增至16.6万公斤。

竹溪茶叶产品主要有“家园茶”加工的“竹溪毛峰”。

“竹溪毛峰”名列《中国茶经》、“中国各产茶省主要名茶品目”之中。

第二阶段是1986年到1998年,这一阶段基本上茶叶生产开始由过去的单一开垦荒山逐步向好地转移,在建园的方式上也开始由过去挖窝点播向开槽换土条播种植转变。

先后建成了县河的牛角尖,水坪的前进、梧叶子沟、八宝山、红石岩、春山,中峰镇小南沟、大南沟、同胜、土城子、青草坪、石松茶场,龙坝乡的老王沟茶场,天宝乡的张家山、王家山茶场,鄂坪西湾、九湾茶场等一批乡镇和村办茶场,14个农林特场也都建设了一批茶叶基地。

到1998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7000亩,茶叶产量达到了49.5万公斤(37)。

茶叶产品主要有:

龙王垭的茶场“龙峰茶”、梅子垭茶场的“家园茶”、泉溪太平关茶场的“太平茶”、龙王垭漆茶场的“云雾茶”、九里林特场的“九里香”、洛河茶场的“八宝尖”、杨家扒农场的“习武碧剑”、水坪前进茶场“银桥春”。

第三阶段是1999年至2008年。

这一阶段是茶叶生产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茶园生产经营管理由粗放分散型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茶业方向发展。

主要特点:

(一)发展规模化。

过去竹溪茶叶生产以家庭或以小作坊为单位,经营规模一般很小,分散经营,无法有效进行产业化管理。

1999年,中共中央要求各地“抓紧调整优化农村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强化农业增产增效要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国务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竹溪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有机茶,实施集约经营,规模化发展,市场化改革。

从1999年到2009年底,竹溪茶叶种植从量到质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全县建有万亩以上大型茶场2个。

全县302个村,50%的村有茶园。

其中:

300亩以上的村103个,占村总数的34.2%,1000亩以上的村32个,占村总数的10.6%,万亩以上的乡镇5个,占乡镇总数的33%。

到2009年底,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了15万亩,形成以水坪前进、县河及农业示范场、新洲观音台和新发、兵营迷魂阵为主的东部茶叶带,是全县的早春茶基地;以龙王垭、鄂坪九湾、汇湾梅子垭、泉溪太平、天宝张家山、王家山为主的南部茶叶带,是全县的高山、二高山茶叶基地,此区域为竹溪优势产业带;以九里岗、水坪塔儿湾、城关五峰山、龙坝老王沟、中峰中梁、蒋家堰长梁为主的中西部茶叶带,是全县的低山平坝茶叶基地。

以茶叶基地规模衡量,竹溪茶园规模面积居湖北省第一位。

茶叶总产量为155万公斤,总收入2.2亿元,茶农人均收入2353元。

茶叶产业已成为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

湖北省人民政府将竹溪纳入秦巴山名优绿茶产业区,确立为茶树良种繁育场和繁殖基地、无公害茶叶出口基地、名优绿茶出口基地、湖北省高香型绿茶主要产区(38)。

2004年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茶叶之乡”(39)、“中国有机茶之乡”的称号(40)。

(二)经营产业化。

竹溪县围绕茶叶产业,坚持产业化经营理念,组建了茶叶产业化办公室,营造了良好的茶叶产业发展环境,2006年,在过去140多家茶叶企业的基础上组建了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和梅子垭茶业有限公司。

两大公司将13个乡镇、9个农林场、5万茶农纳入集团公司管理。

2007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组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2009年该茶叶专业合作社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茶叶专业示范合作社。

有2007年梅子贡茶业公司和汇湾乡组建股份制茶叶专业合作社。

全县茶叶种植加工企业162家,从事茶叶加工的人员816人,经销企业169家,其中:

县内30家、省内105家,省外34家,从事茶叶加工、经销人员近2000人,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小场)+农户+市场”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三)建设标准化。

2005年,竹溪县“龙峰茶”产区列于国家标准化示范区,竹溪县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无公害食品要求,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生产习惯的实际,制订了《龙峰茶产品执行标准》,并于2004年9月29日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发布为湖北省地方标准。

《龙峰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龙峰茶》、《梅子乌龙茶地方标准》。

先后制订了《龙峰茶种植技术规范》、《龙峰茶鲜叶采摘技术规范》、《龙峰茶加工技术规范》、《龙峰茶出厂检验方法》等技术规范,使茶叶生产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流通全过程管理,有标可依,有规范可循。

(四)建管有机化。

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有机茶生产技术,是现代茶叶生产三大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

近年,在茶园兴建、茶园管理上对茶园实行无公害、有机化管理等科技手段,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自然规律对茶园进行科学管理,如茶园建设环境完全清洁、干净,茶园三公里以内不允许工矿污染源存在。

茶园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制剂,坚持年深翻一遍、锄草三次、清园消毒一次,并辅以修剪、台刈和机械化节水喷灌技术。

实行林茶间作,在茶叶基地内广植树木,在园区周边建防护隔离带,为有机茶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在茶叶加工上,全面推广茶叶机械化清洁化生产技术、现代储运技术。

严格按有机茶标准与生产规程组织生产,坚持“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控制。

全县现已建成有机茶园18万亩。

以“龙峰茶”为代表的竹溪绿茶通过了欧盟有机茶质量认证和绿色食品A级认证。

产品经华中农业大学检验:

各项安全指标和内质控制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要求,同时,经过专营茶叶出口贸易的武汉易生生物有限公司检测:

“龙峰茶”15项指标全部符合出口要求,连续多年国家监督检验无不合格项。

2005年6月,全省名优茶生产和茶叶出口重点加工企业经验交流会在竹溪召开;2009年,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获自营出口权。

(五)加工现代化。

2005年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建设的全封闭自动化茶叶无菌生产线,并建成了3个库容量为20立方米的茶叶专用冷藏保鲜库,购置了新型箱式冷藏保鲜运输车。

梅子贡茶叶公司建设了3个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车间,茶生产从管理方法到生产设备都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2006年,全市茶叶制作技术能手评选会在竹溪召开。

先进机械的引进和配套设备的应用,不仅取代了传统手工炒茶,而且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益,保证了产品质量。

全县共有茶场场房面积66000平方米,其中车间23000平方米,通场公路280公里,通电线路400公里,自来水管道280公里,全县拥有加工设备1000台(套),年加工能力2500吨。

2009年,投资兴建了有机茶月饼和有机茶糖果生产线,年可生产有机茶食品800吨。

全县骨干茶叶企业均建立了质量检测手段,并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

2009年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通过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它表明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加工、运输和贮存的各个环节的所有不安全因素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实现了鲜叶采摘与集运标准化、工厂环境园林化、加工设备环保化、自动化,高效、安全、清洁化生产。

(六)产品开发深度化。

90年代前,竹溪茶叶产品主要以大宗绿茶为主。

20世纪后开发出了以“箭茶”为代表的扁形绿茶;以“龙峰茶”、“梅子贡茶”为代表的不发酵曲形绿茶和半发酵“梅子贡有机乌龙茶”等60多个品种。

近年,为了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和拓展茶叶的用途,2008年竹溪开发了“白茶”、“梅子贡有机乌龙茶”、着手了“超微茶粉”、“有机玄米绿茶”产品开发。

2009年竹溪开发出有机茶月饼等有机茶食品,有机茶食品。

有机茶食品的生产标志着竹溪县茶叶产业化步入深度开发。

(七)产品品牌化。

九十年竹溪有众多茶叶注册商标,进入二十世纪竹溪开始打造具有竹溪地理标志、竹溪人天人合一,人茶合一精神特征、竹溪人回馈社会价值理念的茶叶品牌。

实施品牌整合,重点打造了“龙峰茶”、“箭茶”、“梅子贡茶”三个品牌。

帮助企业实施品牌升级战略,加大品牌升级力度,加快“龙峰茶”、“箭茶”“梅子贡茶”向全国品牌、世界知名品牌过渡。

“龙峰茶”连续4届(1998年至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箭茶”连续2届(2006年至2009年)连续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龙峰茶”、“箭茶”还先后荣获新加坡世界科技与贸易博览会金奖、湖北十大名茶、湖北十五佳有机名茶、消费者满意商品;2006年,“龙峰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梅子贡茶”、“梅子贡有机乌龙茶”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湖北省著名商标。

在产品包装上,80年代前,竹溪茶叶基本无包装,新茶出炉,包装主要用塑料袋、纸张;到80年代后至90年代中后期,以纸制盒、铁、瓷、紫砂、硒膜等包装。

2003年后出现玉、锡高档茶叶包装。

茶叶包装普遍呈现出材质精、外观美、文化品位高的特点。

在品牌产品营销上,积极开拓茶叶市场,抢占市场份额。

产品销往武汉、陕西、四川、重庆、上海、广州、深圳、西安等省份和城市,同时,“龙峰茶”系列产品已开始进入香港、韩国、日本及欧盟市场。

在品牌文化宣传建设上,竹溪茶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具有多方面的厚实的基础,文艺作品以茶为题材的民歌、诗文、书法、摄影、电视片、文艺作品等文艺作品已有相当数量和水平,茶歌是由长期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

被誉为中国汉民族文化中活化石的“竹溪县向坝乡民歌山歌”中有《采茶歌》、《五杯茶》、《采茶唱古人》等20首与茶有关,透出竹溪民间浓厚的茶文化底蕴。

2005年,竹溪县政府组团队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由国家商务部、农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6家共同组织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暨“中国茶乡发展论坛”,竹溪县政府在大会作了《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建设有机绿茶之乡》的主题演讲。

当年竹溪县政府在武汉举行“争创湖北第一名茶暨竹溪龙峰茶品牌发展”论坛会;2006年,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在十堰举办了“龙王垭”杯名优茶评审会;2007年,竹溪县在武汉召开“龙峰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暨茶叶推介新闻发布会”,县政府投资拍摄了反映具有浓浓茶香的《竹溪茶歌》、《梦在竹溪》MTV;2008年,竹溪县在武汉市举办有机茶品牌发展推进会;2009年,竹溪龙王垭茶业公司举办文学作品征集大赛《茶韵》、《品茗图》等作品获奖。

2009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竹溪龙王垭茶业公司的《龙峰茶韵》。

“龙王垭茶,香飘华夏”、“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广告语广为流传。

品牌文化宣传建设的开展不仅增添了竹溪茶文化内涵,而且使品牌产品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

(八)茶叶科技普及化。

近几年竹溪县大力实施科技兴茶,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2007年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企业技术中心;2008年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果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合组建了有机茶研究开发中心,十堰市在竹溪成立十堰市有机茶研发所。

2009年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竹溪依托这些科机构在栽培、制茶、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开展了有机茶研究,推广茶叶栽培加工新技术。

(1)推广了无性系茶树良种。

应用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新茶园是提高茶园建园质量,开发名优茶、提高茶叶品质的重要科技措施。

九十年代中期,竹溪从外地引进无性系优良茶树品种,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栽培技术。

县茶科所引进与竹溪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无性系良种福云6号、龙井43、白毫早、乌牛早、福鼎大白,发展无性系母本园605亩,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苗圃基地100亩。

九十年代中期发展的茶园基本采用了无性系良种。

(2)普及了茶叶适用技术。

进入九十年后,竹溪茶园建设从单一开垦荒山逐步向好地转移,在建园的方式上也开始由过去挖窝点播向开槽换土条栽种植转变,从单一建园向土、水、保、垦等综合治理,茶、果、林兼作转变,建园以“环境型茶业”或“生态型茶业”为目标,改变了竹溪茶园的面貌。

茶树采摘从一把捋改为分批、多次、及时按标准采,从稀植改为条栽适度密植;茶园施肥,从施无机化肥到施专用有机肥,平衡施肥,配方施肥。

茶园灌溉由过去“靠天收茶”转向人工喷灌;在茶树植病虫害防治措施上,由化学防治转向上生物防治和物理技术防治。

(3)开展了茶叶科技创新活动。

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1990年开发出“箭茶”,2007年竹溪茶叶办公室、竹溪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湖北“有机龙峰茶标准技术研究”》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有机箭茶生产工艺研究及应用》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高山有机茶生产配套技术》课题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有机茶良种苗木繁育基地项目》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梅子贡茶业公司和十堰市茶业协会《梅子贡有机乌龙茶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科研项目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箭茶制作方法”和“有机玄米绿茶生产方法”、“茶叶摊晾台”获得国家专利。

(4)培养了茶业科技普及人材。

实施“科技兴茶”,人才是茶叶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竹溪县通过聘请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定期深入生产一线面对面向工人、技术员传授制茶技术和茶学理论知识;依托以县委党校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为阵地,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利用各种现场会、培训会、现场指导、示范推广等形式,对各级茶叶科技人员、乡村干部、茶农进行科技培训的办法,先后共培训学员2000余名,田头地间现场培训220(场)次,培训茶农7.5万人(次),为产业发展培训了一大批掌握实用生产技术的基层科技人员,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全县共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79名、农民茶叶技术人员620名。

2006年龙王垭茶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了一次性接纳200名学员的现代化培训大楼,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四、竹溪茶地理特征

人们常以“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来形象地说明高山茶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竹溪全境皆山,崇山峻岭,群山林立。

最高海拔点葱坪主峰2740米,最低海拔马家河乡烂泥湾276米,相对高差2464米。

竹溪县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占总面积的64%,适合种植茶“的海拔高度在400—1000米以内的区域,占全县总面积的57%。

1999年经农业部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论是:

竹溪土壤、大气、水质符合绿色食品产地质量标准,是理想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气温是随着海拔高度而变化的,通常海拔每提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5℃,而温度决定着茶树酶的活性,进而又影响到茶叶化学物质的转化和积累。

因此,不同海拔高度的茶叶原料,即鲜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等茶叶品质化学成分的含量也不一样。

茶叶中不少芳香物质也是随着海拔高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这些香型物质,会在茶叶制造加工过程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芬芳的香味。

竹溪茶园一般均地处高山,所产绿茶香高味浓、鲜爽醇厚,茶多酚含量达到32.94%,是同类地区的1.4倍以上。

山川之灵气养茶园,阳光雨露滋叶嫩。

竹溪县属北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高差悬殊,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在12℃-16℃之间,全年无霜期200-246天,日照总时数为1500-1800小时,年降水量在1000-1500毫米左右。

山地气候的特色比较明显,植被覆盖率达到74%,森林覆盖率达到64%。

由于植被繁茂,不但有利于调节空气温度,增加地面覆盖度,茶树常年生长在荫蔽高湿的自然环境里,接受光照时间短,强度低,漫射光多,朝夕饱受雾露的滋润,不仅茶树生长良好,芽叶肥壮,叶质柔软,而且有利于茶叶中含氮化合物,诸如叶绿素、全氮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增加,使竹溪茶的色泽、香气、滋味、嫩度较高。

500克竹溪“龙峰茶”芽头2万个,芽头数低于其它名茶,可见其芽叶的肥壮。

自古沙壤出上品,山泉溪水育佳茗。

竹溪县土壤有黄棕壤、山地棕色森林土、黄壤等。

主要以黄棕壤土类为主,以砂质壤土居多,呈微酸性反应。

土壤是茶树生长的自然基础,茶树所需要的养分和水分,都是从土壤中取得的,因此,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与茶树生长紧密相关。

竹溪茶园土壤风化比较完全,石砾较多,土壤通透性好,而且有机质和各种矿物质营养元素,包括茶树所需的大量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一应俱全,以致茶树生长健壮,茶树有效品质成分和各种保健营养物质丰富。

竹溪茶可溶性糖2.97%,水浸出物含量是国家标准规定的1.25倍。

竹溪县河流属堵河水系,全县有河流191条,年均径流量35.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条,溪河小沟纵横,山泉无数。

水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

茶树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化合物缩合会发生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这样,可使茶原料鲜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鲜嫩而不粗老。

同时,充沛的水分还能促进茶树的氮代谢,使鲜叶中的全氮量和氨基酸提高。

生长在竹溪的茶树,由于湿度和雾珠的增多,使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中的红黄光得到加强,竹溪茶氨基酸含量高达2.95%。

竹溪茶一年春夏秋,三季有茶香。

清明时节为极品,谷雨前后为佳茗;夏至前后茶味醇,秋分前后茶最香。

竹溪茶感官品质颇佳:

外型紧细显毫,色泽上嫩绿光润,整碎匀整,净度无嫩茎,香气鲜嫩清高持久,滋味鲜醇甘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

理化品质上乘:

水分4.59%、总灰分4.73%、水浸出物54%、粗纤维9.5%、氨基酸含量2.95%、茶多酚含量32.94%,竹溪绿茶具有明显的地域地理特征。

注解

(1)彭合林《竹溪县志.沿革篇(补述)》

(2)《汉书·地理志》:

“汉中郡,秦置,属益州,县十二:

西城、旬阳、南郑、褒中、房陵、安阳、城固、沔阳、铴、武陵、上庸、长利。

”;《汉书》记载,“汉中郡领县12:

西城县旬阳县南郑县褒中县房陵县安阳县成固县沔阳县钖县武陵县上庸县长利县”;《益州-简介》记载,益州:

辖今四川、陕南、甘肃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贵大部。

本来治雒(今广汉北),刘焉时移绵竹(今德阳东北),再移成都。

(3)《三国志‘魏书》载:

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十二月,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巫县为上庸郡。

”《晋书·地理志》载;“—上庸郡,统县六:

上庸、安富、北巫、武陵、上廉、微阳”。

武陵县属上庸郡,隶荆州。

《三国地名古今对比》·荆州:

辖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贵州、两广各一部分。

南漳以西,衡山北。

(4)《竹溪县(同治版.重印)》,彭合林《原〈竹溪县志.沿革〉篇补述》

(5)陈宗懋《中国茶经》“…..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茶树的地方….是原产地中心地带”

(6)叶羽《茶艺辞典》

(7)《竹溪古属庸国探究》

(8)《括地志》记载:

“房州、金州及竹山县,古庸国。

”;《尚书·牧誓》王曰:

“嗟!

我友邦冢君御事……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华阳国志?

巴志》中所曰: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