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37563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x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docx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1

  一、发展背景与趋势.2

  

(一)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来.2

  

(二)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想.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3

  二、现实基础和优劣势分析.5

  

(一)现实基础.5

  

(二)优势分析.10

  (三)劣势分析.11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14

  

(一)指导思想.14

  

(二)基本原则.14

  (三)发展目标.15

  四、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17

  

(一)先进装备制造业.17

  

(二)新能源产业.19

  (三)新材料产业.21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3

  (五)节能环保产业.25

  (六)生物产业.26

  五、主要任务.28

  

(一)着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及项目.28

  

(二)着力实现重点领域突破,攻克一批关键技术.28

  (三)着力完善政府引导机制,实施一批示范应用工程.29

  (四)着力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引进一批领军人才.30

  (五)着力规划科学空间布局,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区.31

  六、产业空间布局.32

  

(一)总体框架.32

  

(二)分类产业布局.36

  七、保障措施.39

  

(一)加强组织领导.39

  

(二)出台相关政策.39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40

  (四)搭建“产、学、研”平台.40

  (五)培育推进重大项目.41

  附表1: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及主导产业

  附表2: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布局

  附表3: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重点建设平台

  附表4:

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重点培育项目

  附图1:

总体框架图

  附图2:

产业集聚区布局图

  

前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结合,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属于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它最突出特点是各地产业发展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初始水平,在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具有很大发展空间、较快成长速度和较大成长幅度,还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是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核心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增长,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但工业经济仍以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为主,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与资源有限性、生态脆弱性和环境极限性等客观现实的突出矛盾,经济转型升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为此,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温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六大”产业,既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产业。

现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和《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本规划以全市为范围,是对《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深化与细化,也是温州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背景与趋势

   

(一)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来

  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生物科技、信息产业、空间海洋及地球深部开发利用等七大战略性技术领域,这是中央政府首次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

2010年10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提出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计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

   

(二)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想

  浙江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工业发展的重点。

出台了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海洋新兴产业、核电关联产业等九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今年8月初,《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浙委[2011]76号)颁布实施,提出了按照九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领域、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制订落实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加强培育扶持,推动产业发展。

还从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大项目大企业建设、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和环境资源及体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具体措施。

  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是: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增速高于“十一五”水平,高于当年生产总值的增速,高于全国的平均增幅,到2015年达到5000亿元左右,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20%。

省级产业集聚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作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阵地,要求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园区)、产业集群示范区则要求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美国的“创新战略”、欧盟的“2020战略”、日本的“未来开拓战略”,无一例外地指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可以预见,全球已进入空前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主流。

  从国内外发展现状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以下趋势:

  1.智能信息化趋势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向纵深方向发展,智能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到制造业各个环节。

三网融合、云计算、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并快速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形成庞大产业链和巨大产业规模,产业经济走向智能制造新时代。

  2.高端集成化趋势  精密加工、机械电子、数控装备等尖端技术不断突破,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产业链条低端向高端飞跃,从传统制造向自主创造转变。

高端制造、综合集成等前沿科技领域呈交叉融合和群体突破态势,表现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拉动力强、占用土地资源少的企业大量涌现,产业结构高端化、技术高端化和产品功能高端化,推动产品加速更新换代和集成化发展。

  3.绿色低碳化趋势  世界各国普遍把绿色能源研发作为复兴与再投资计划的重点,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题。

以节能环保、绿色生态、循环利用为导向的工艺流程和生产作业,推动产品生产消费全过程实现低能耗、低排放、再利用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4.民生服务化趋势  新兴产业与民生消费型产业紧密结合,正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如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高技术创新载体,不断为消费者提供多层次、个性化、多样性的生产生活服务和精神文化产品。

生物产业发展,引发医疗、农业、能源、工业等领域深刻变革,转基因、干细胞等现代生物技术,将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命、健康发展的需要。

  5.科技创新孕育产业变革  进入21世纪以来,新能源技术、低碳技术、纳米技术、复合材料技术、干细胞技术、转基因技术、新一代宽带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先进计算技术等重要领域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一场以绿色、健康、智能和持续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正风起云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二、现实基础和优劣势分析

   

(一)现实基础

  1.温州经济现状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2925.5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2:

52.4:

44.4,人均GDP为37366元。

全市工业企业33511家,全社会工业总产值6516.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89.31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494.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9%(详见表2-1),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2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

至2010年底,全市已拥有30个由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38个中国名牌产品;获得38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拥有16个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4个市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2个省级品牌强镇。

  表2-1      2010年温州市工业基本情况表单位:

亿元  

序号

名称

企业数(家)

工业产值

工业增加值

1

全市工业企业

33511

6516.5

1389.31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8096

4494.87

3

超亿元工业企业

802

2479.48

4

超5亿元工业企业

94

5

超10亿元工业企业

34

  2.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温州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28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43%;工业增加值10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34%,战略性新兴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5%。

在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20亿元,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41.52%,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仅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4.84%(详见表2—2、图2—1)。

温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率为35.29%,高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和工业增加值率(详见表2-3)。

  表2-2      2010年温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规模与比重  

  名称

  先进装备制造业

  新能源  产业

  新材料  产业

  新一代信息  技术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生物产业

  合计

  产值

  120

  27

  80

  18

  30

  14

  289

  比重

  41.52%

  9.34%

  27.68%

  6.23%

  10.38%

  4.84%

  100%

  图2—1    “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重图

  

  表2-3      2010年温州相关产业对比表

  序号

  名称

  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1

  总产值

  6516.5

  1288.9

  289

  2

  增加值

  1389.31

  410.26

  102

  3

  增加值率

  21.32%

  31.83%

  35.29%

  具体分类情况如下:

  

(1)先进装备制造业。

现有先进装备制造业包括高端整机设备(特大型成套设备、高端专用设备、整车、高压输变电设备)、高端配件(特种阀门、汽车关键零部件)、高端基础件(关键基础零部件及大型铸锻件)等。

在先进装备制造业中利用激光技术开发激光加工成套设备、激光检测仪器、激光印刷设备及激光音像设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在海洋装备制造业中,由普通船舶制造向豪华游艇、特种船等转型升级已初露端倪。

据初步调查,2010年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业生产企业有100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20亿元,其中高端整机70亿元(高压输电设备20亿元、大型成套设备30亿元、其它20亿元)、高端配件45亿元(特种阀门为25亿元、汽车关键零部件15亿元,其它5亿元)、高端基础件5亿元。

企业主要分布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清市、瑞安市、瓯海区和平阳县。

  

(2)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已覆盖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沼气、地热能、水能等领域,较为突出的是风电产业、光伏产业和垃圾发电。

据初步调查,2010年温州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27亿元,风电产业主要包括风电整机、关键零部件和风力发电场;光伏产业包括硅棒、电池片、电池组件、逆变器等光伏发电及并网设备;垃圾发电厂已在鹿城、瓯海、永强和苍南建成投入使用。

另外,苍南核电项目正在前期筹备与申报中。

  ①风电装备制造业。

初步形成风电整机及齿轮箱、叶片、塔筒、发电机、主轴、偏航系统、变压器(变电站)、润滑系统以及控制装置等关键零部件系列配套产品。

780KW、1.5MW大型风电整机已实现批量生产,其中:

780KW机组已并网发电,部分产品已出口到智利、白俄罗斯等国家;3MW风电机组于2011年7月生产出样机,5~6兆瓦陆上/海上两用风力发电机组已签订了合作开发意向书;400—2000W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独立供电系统、600W风力发电与100W太阳能光伏电池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已开始生产,20KW立轴式风力发电机组样机已试制成功;自主开发风电齿轮箱已通过西门子的主机平台测试;风电专用电缆已通过国家电缆中心检测;外径尺寸400—1000mm风力变速箱主轴轮轴、发电机主轴轮轴已开始批量生产;600KW塔筒和600KW、780KW和1.5MW风机控制系统已为整机提供配套安装;特大重型合金铸钢件、锻钢件风电基础件项目正在筹建之中。

到2010年底,全市共有5家风电整机企业,10多家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企业,工业产值17亿元,其中整机产值11亿元。

企业主要分布在乐清,瑞安、龙湾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②光伏产业。

光伏产业包括太阳能硅棒、切片、电池片、组件和光伏并网发电设备等一系列产业链。

温州光伏产业以6英寸单晶硅、多晶硅电池片与组件为主导,生产设备以日本、匈牙利、瑞士、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引进设备为主。

单晶硅电池组件光电转换率已达到17%,多晶硅光电转换率已达到16.4%;薄膜电池还处于起步阶段。

2010年,全市太阳能光伏企业已建和拟建生产企业超过90家,实现产值超过10亿元。

企业主要分布在瑞安、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

  (3)新材料产业。

主要产品有聚氨酯、高性能纤维材料、工程塑料、纳米材料、信息材料、氨纶、功能树脂、复合材料、电子墨水、新型颜料、吸附材料、合金材料等,部分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2010年,全市新材料生产企业20多家,实现工业产值达到80亿元。

企业主要集中在瑞安、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清和鹿城区等地。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温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产品包括与物联网相关的移动数码产品、传感器、射频识别读写设备、智能物流设备、停车场监控设备、智能万能断路器、PLC可编程控制器、智能变送器、智能双数据显示调节器、智能电表、网络终端产品及高端软件、新型元器件等。

2010年全市新一代子信息技术生产企业40多家,实现工业产值约18亿元(其中:

软件产业4.6亿元)。

企业主要分布在乐清、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鹿城区。

  (5)节能环保产业。

温州节能环保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产品包括LED灯具、垃圾发电设备、节能变压器、高端环保处理设备、节能减排监测设备和空气源热泵等。

2010年全市节能环保生产企业20多家,实现工业产值30亿元,企业主要分布在乐清市、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瑞安市等地。

  (6)生物产业。

温州生物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农业、海洋生物、海洋生物保健品、生物医药、疫苗、血液制品、中药、天然药、医疗器械及诊断试剂等。

2010年全市生物产业生产企业20多家,实现工业产值14亿元,企业主要分布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优势分析

  1.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近年来,温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热情持续高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一般工业投资增速。

项目持续投入将有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据初步调查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300多家,主要分布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清市和瑞安市,实现工业产值28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4%。

  2.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近年来,温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集群化特征日益明显。

如先进装备制造业中的特种阀门逐步向永嘉及龙湾工业功能区集聚,成套电气设备逐步向乐清柳市功能区集聚,汽车关键零部件逐步向瑞安汽摩配工业园集聚;乐清市、瑞安市、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瓯海区和平阳县等地已初步形成涵盖风电设备、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等太阳能光伏产业群;瑞安聚氨酯新材料、龙湾区及乐清市合金新材料等产业呈现鲜明区域产业集群特色;温州经济开发区、乐清市、瑞安市、平阳县和苍南县等地还集聚了一批从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产、新型电子显示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信息企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基础;乐清市柳市、温州经济开发区、瑞安经济开发区等地集聚了LED、除尘装备等节能环保装备生产企业;生物产业逐步向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功能区集聚。

  3.优势企业不断涌现  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涌现出一批优势企业,行业影响力日益提升,逐渐成为引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涌现出瑞立、泰昌、慎江和荏原泵业等行业领军企业;新能源企业除华仪成为温州新能源上市企业外,还有通力、正泰、中硅、神硅、瑞迪、通力和兴乐等一批企业;在新材料领域,华峰、俊尔、福达、宏丰和中希等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在国内影响力逐步增强;温州中光科技作为中国光通信行业中领军企业,在温州经济开发区投资20亿元,预计项目达产后产值超100亿元;还有硕颖数码科技、温州市忠成数码科技等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在作用;在节能环保领域,通领科技、聚光科技、伟明集团、温州赵氟隆、亿达环保和南方环保等在节能环保领域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在生物产业领域,康乐药业和瑞邦药业是国内原料药重要生产基地。

  4.科创能力逐步提升  截止2010年底,全市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9家、企业研究开发机构117家,专利授权量10554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55件;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含孵化器)等共46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2个,初步形成了从高端研发、应用开发到产品工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

   (三)劣势分析

  1.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虽然科创能力逐步提升,但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

2010年温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2%,规模以上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24%。

比全国.75%平均水平低0.51个百分点,比全省1.82%平均水平低0.58个百分点。

从企业投入看,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52%,仍比全省0.85%的平均水平低0.33个百分点。

从社会投入看,温州风险投资市场发育不成熟,科技担保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缺乏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有效支持。

另外,根据对温州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发现,企业技术来源由企业自有技术、国内外技术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三部分组成,由于R&D投入不足,加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支撑能力不强,致使温州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追踪、模仿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占高新技术总产值70%以上,这表明温州高新技术产值规模对国内外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

  2.公共平台建设滞后  温州公共平台有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业服务中心、鹿城区双屿孵化器、龙湾科技创新中心大楼、泰顺县茶叶研发中心等4家孵化器,而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孵化器仅有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在全市各类开发区中几乎还没有建立相应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孵化器。

除此之外,科技中介机构发育不够完备,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公共平台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中试平台建设情况相对滞后,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难,企业转型升级难。

  3.高端人才资源短缺  受高房价、少名校、子女就学难,创业环境不佳等多种因素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领军人物来温州就业、创业意愿不强。

全社会科技投入少,很多战略性新兴企业缺乏研究所、研究中心、技术开发部等专业技术创新平台,而政府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具体政策措施又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温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步履维艰,高端人才资源极其短缺。

  4.政策环境有待完善  国家和浙江省虽然出台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政策,但实施力度尚不到位,对我市的辐射作用有待时日。

另外,我市规划尚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及拟推进机构尚未建立,相关培育扶持政策还没有出台,也没有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扶持资金。

政策环境还有待完善,还需要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