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中国的土地制度拆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3685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中国的土地制度拆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特中国的土地制度拆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特中国的土地制度拆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特中国的土地制度拆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特中国的土地制度拆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特中国的土地制度拆迁.docx

《中特中国的土地制度拆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中国的土地制度拆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特中国的土地制度拆迁.docx

中特中国的土地制度拆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地制度

能够实现“地尽其利,地利共享”

思考1、“拆二代”现象:

拆出来的二代;挑媳妇最爱白富美,

思考2、揣着征地拆迁款赌博现象

现在的征地拆迁培养了一批懒汉?

农村征地培养了一批懒汉,他们现在不干活,天天赌博,有的还不知道钱下来怎么用,钱用完了又找你政府。

一下拿了很多钱,但是还不知道怎么用好?

征地拆迁村变成赌博村城市周边农村地区耕地已被大量征用,一些被征地村逐渐刮起一阵“赌风”,出现了“补偿款今天到手,明天就送上赌桌”令人痛心的现象,并给社会管理造成严峻问题:

首先,安置社区及周边社会治安混乱。

其次,一些失地农民家庭矛盾加剧。

第三,一些失地人员“一夜暴富”却面临返贫风险。

案例1:

宁老伯今年62岁,是镇海一个普通农民,早年务农干活。

有一个独生女儿已经出嫁,和老伴一起生活,日子虽不富裕,但也有滋有味。

前年,他家房子拆迁,按照拆迁政策,宁老伯分到了三套房。

由于房子被拆迁,原先的土地被征收,宁老伯手头一下子多出了一大笔钱,原先就喜欢空闲之余打打小麻将的宁老伯,开始整日整日地搓麻将。

渐渐地,宁老伯周围出现了不少陌生人,他们先和宁老伯套近乎,等宁老伯与他们称兄道弟后,开始约宁老伯打麻将。

随着宁老伯与他们关系越来越好,麻将也越赌越大,偶尔小赢之下,却是十赌九输。

没多久,宁老伯就欠了别人好几十万了。

于是那些“兄弟”就劝宁老伯把房子抵押了,抵押得来的钱一部分还债,一部分作为本金赢点钱回来。

宁老伯头脑一热,就把房子抵押了,而且借来的钱还是高利息的。

事与愿违,宁老伯不仅没能把房子赢回来,而且又欠了一屁股债。

老伴多次规劝,宁老伯置若罔闻,心里拔凉拔凉的老伴和他离了婚,女儿怒其不争也不愿管他。

他的狐朋狗友更是一哄而散,有些还逼着宁老伯还钱。

案例2:

杭州某地一位镇干部说,当地拆迁户一夜暴富后又因为赌博、吸毒等原因而返贫者,保守估计有10%。

“祖祖辈辈地里刨食,哪天不想过好日子啊!

没想到一下子就成了百万富翁,该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了。

”买高档数码产品,吃山珍海味,穿貂皮大衣。

一位王姓拆迁户的消费观并不是个例。

还没拿到拆迁款,老王就把原来自己抽的十几元一包的“利群”换成了四五十元一包的“中华”。

钱一到手,他给自己和刚学车的老婆各买了一辆30来万元的小轿车。

这两辆车子,现在多数时间只是在家里的车库待着。

某社区的许某原先做豆类生意,经济情况在当地属“上乘”。

拆迁后,他拿到上百万的拆迁补偿款和两三套房子,就停了小生意,从此吃喝嫖赌、醉生梦死,没几个月跌落为村里的“破落户”。

债主天天上门要债,许某东躲西藏,耄耋之年的父母每天以泪洗面。

思考3、征地拆迁补偿款应该如何分配?

涨价归公?

涨价归私?

公私兼顾?

(一)中国特色的土地保护制度

1、土地有两种:

一种是农地,一种是城市建设用地。

农地要变成城市建设用地必须通过征用征收,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

2、但是集体土地不能随意变更为国有土地,也就是农地及建设用地不能随意变成城市建设用地。

(1)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非经国家批准,地方政府不得随意占用耕地。

中国现有18亿亩多一点耕地。

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是地少人多、人地关系极为紧张的国家。

为了保证中国人民吃得饱,就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

耕地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主要是生产粮食,粮食生产是涉及谁来养活中国的大问题,是战略性问题。

中国耕地的70%和中国农民的70%从事粮食生产,这是中国的国情。

(2)中国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

大的管制是保护耕地,严禁随意占用耕地,改变耕地性质;小的管制还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城市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都实行用途管制,不得随意改变用途。

(二)中国特色的土地征用制度

1、征用或征收农村土地,进行的是补偿,而不是自由市场上的讨价还价。

2、根据《土地管理法》,对农户的补偿由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与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构成。

1、土地补偿费,国家保证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劳动的收入,即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最高可达30倍。

2、安置补偿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

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每公顷年产值的4-6倍。

但是,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

3、如果被征用的土地尚生长着不到收获期的农作物以及其他附着物,征地单位应根据农作物预测产量支付相应的青苗补偿费和其他附着物补偿费。

青苗及附着物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或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为骗取征地拆迁款和还建房而假离婚、拆迁户骗领补偿款

这里就引发了两个问题:

一是对于城郊农村而言,征地拆迁是划得来的,农民能够一次性变现数百上千万元,且有多套还建房;村庄有资源了。

广州亚运村海心沙。

城郊农民的心态是:

“盼征地拆迁”。

并因为对征地拆迁补偿有着强烈的预期,而在征地拆迁前就引发了诸多纠纷与博弈。

争夺土地;种房种树种人口;倒晒谷坪;政治斗争激烈(乌坎事件)

不同思索征地拆迁的视角:

盼征地拆迁的是大部分农户;排斥征地拆迁的是少数,他们人少地少,也较少其他的谋生手段和资源,但不会他们抗争。

做“钉子户”、“上访户”的是个别农户,但新闻媒体却将他们塑造成维权抗争的斗士

另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城郊农村的土地会比偏远农村的土地要值钱?

也就是为什么城郊农村的土地为什么会增值,其增值收益又如何分配?

郑凤田也调查发现,北京四环内的一亩地种小麦与“种楼”的收入差距,最保守估计也要30万倍以上,农民不仅盼征地拆迁,而且积极地为预期中的征地拆迁而“种楼”、“种房”。

京山的“搭地卖房”,价格便宜。

当前征地拆迁问题的关键是不是因为大部分土地增值收益被政府拿走了,失地农民补偿较少?

解决的办法是农地入市,让农户完全掌握土地增值收益。

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和标准对农户进行补偿,首先要考虑的是土地增值收益的性质。

土地增值可以分为自力增值和外力增值。

自力增值是指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自行对土地进行投资、投劳,改善土地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性状,改善或增加土地附属物,从而使土地增值。

这些增值与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的劳动息息相关,其成果由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独自享有。

土地的自力增值在农业领域较为明显

土地的外力增值是指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投资以外的因素促使该地产生的增值,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社会性投资二是土地用途管制三是土地的特定位置不同部分所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具有不同的属性。

对土地的社会性投资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干线交通设施(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等)、能源设施(如火力、水利、源自能电站等)、通讯设施、环保设施,等等,以及大中城市的综合性建设等。

凡此种种都是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公私单位长期投资积累的成果。

因此土地由农转非之后,地上的工、商、交、文、教等行业的生产、经营、生活等等活动,便会与非农性质基础设施发生紧密的联系,使其对于地价的作用突出地显示出来,其结果便是土地农转非之后的巨大增值。

土地的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了保护耕地、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实行控制用地指标的政策,使建设用地供给偏紧,这样就造成了建设用地市场相对稀缺。

这种稀缺就会产生建设用地相对于农用地的增值收益。

土地是不可移动的,特定位置的土地会产生级差收益。

尤其是因为经济发展导致城市扩张,使特定位置的建设用地具有远高于一般建设用地的市场价值。

建设用地相对于农业用地的上述三种价值增值,具有不同的属性,不同属性的增值收益再分配对象不同。

1、社会性投资增值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所引起的土地增值,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土地社会性增值,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的专门性和综合性投资,主要的资金来自地方财政。

如果没有地方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化就不可能得到推进的,其城郊土地就无法增值。

也就是说,为了使农地转为建设用地后能真正起到大量非农产业用地的“场地”功能,地方政府需要做大量的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用途改变和土地所有权转移而产生的农村土地所有权价格与城市土地使用权价格之间的这种差价,无疑具有合理性,通过这种差价把土地增值回归给地方政府也是合乎情理的。

地方政府以这种差价形式,将土地增值收益用于土地的进一步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土地用途管制增值源于政策,即在保护耕地的语境下集约节约用地所造成的土地增值,这部分增值带有很强的政策属性。

假使国家不对土地进行用途管制、不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指标分配,那么全国的建设用地供给就会相当充足,就不会形成紧缺的建设用地市场,那么建设用地的价值相对于农业用地价值就不会太大,这部分增值就不会出现。

正是因为有了国家对土地的保护性利用政策,才有了紧缺的建设用地市场,也才有了招拍挂上的竞争性使用,建设用地的价值才突显了出来。

因此,农地转非的这部分增值应属于国家所有。

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国家用这部分增值收益来弥补其他未转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的损失。

因为,在一国之内,所有的土地都有同等的被征用为建设用地、享有土地发展权的机会和权利,而正是因为国家的用途管制和指标限制,才使得城郊村之外的农用地被排斥在被征用的可能性之外,也就是其发展的机会和权利被国家的土地政策所剥夺。

国家应对这种被剥夺进行补偿,在全国范围内协调分配土地用途管制增值部分,尤其是应向经济发展较慢、城市化水平不高的中西部农村倾斜。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部分增值留给了地方政府,这样就减少地方政府对中央财政的依赖,使得中央财政更有实力在全国范围进行财政再分配,如补助中西部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发展战略产业等。

3、因土地固定位置产生的增值是属于自然属性,它源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

因为不可移动性,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特定位置的农业用地就有优先被征收为建设用地的机会,因此它较其他位置的农业用地就具有更大的市场增值空间。

特定位置的土地被征用,就会使得土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失去土地,而没有被征用的其他位置土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就不会失去土地,那么前者较后者就会出现损失,这个损失应该由特定位置产生的增值来弥补。

在农村,土地的所有者为村集体,使用者为农户,因此这部分增值收益应由村集体和农户参与再分配。

也就是说,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只可能是土地增值收益的一部分,不可能是全部。

(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不允许出现土地食利者阶层。

中国土地制度提供了阻止土地食利阶层产生的制度条件,中国至今未形成庞大的土地食利阶层,这是中国取得经济增长奇迹的关键。

中国经济增长,是农民工(不独指城郊农民而是全国农民)用辛勤的汗水,在工厂劳动创造的,是社会各阶层凭借智慧工作来创造的,也是新中国土地制度消灭食利阶层的制度空间所创造的,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成果,因此而来的土地利益当然应该由全社会共享。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是地利共享的实现形式,这种形式也许现在还不够完善,但地利共享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二、读书无用论

春节期间,上海高校博士生返乡笔记中“知识的无力感”的观点,女研究生回乡记述中学老师“现在我都不和学生说读书有用了”的豪论,爆棚网络引发争论。

这是典型的“读书无用论”的论断。

最近十几年,“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社会和城市普通市民中很有市场,在网络上也经常沉滓泛起,兴起网民大讨论。

本来是不想参加这些没趣的讨论的。

但是,6月22日腾讯新闻报道一则《高校食堂变“自习室”考研族备战》的图片新闻,让我有了说几句的冲动。

至笔者动手写这篇短论已有3218个评论。

这些评论中,挖苦讽刺考研族、赞成“读书无用论”的居多,他们的论据大底是没读书的人还当老板赚大钱,苦逼读书的给这些人打工、赚生活费,然后还配备各种图片、段子,不得不让人觉得读书还真没用。

不赞成“读书无用论”者属少数派,他们大多讲得都是大道理,拳拳之心,苦口婆心,恨不得所有人都接受他们的观点后中国就超越美国了。

他们讲的无非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无力的不是知识,是个人;二是读书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三是学历与个人成功不能划等号。

这些道理太高大上了,好像马克思主义老太太讲的,让人听起来空洞无物,容易睡大觉,自然是说服不了多少人,连我这种读了不少书的人都看不下去了。

所以,两派人还在打,谁也没说服谁,该读书的还在读书,没读书的继续不读书。

鉴于反对“读书无用论”者的道理讲得太抽象,太阳春白雪,让人敬而远之,我下面反其道而行之,就八股文式地罗列些下里巴人的东西,争取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干货。

一、拿不识字的老板跟大学生相比不公平

不是对老板不公平,是对大学生不公平。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盛传一个叫做《这名单你认识多少?

》的帖子。

该贴列了两排名单,第一排列的有傅以渐、王式丹、毕沅等9人,第二排列的也是9人,分别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等9人。

估计大部分朋友圈的人都不认识第一排,而熟知第二排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

帖子最后揭晓的答案是:

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地秀才。

结论是“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

很明显,这则帖子意指会考试的人并不一定在社会上混得好(书呆子嘛),而考试不行的人往往在社会上更吃得开,更容易成功。

很明显是在为“读书无用论”背书,而且它很迷惑性,让人很难反驳。

但是,其背后隐藏着成功比例的问题,却没有人去追问。

自隋唐开科举至清末而废,一千三百多年间,中国历史上个共产生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

除了极个别外,这些状元进士都在其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业绩,且多数在文史上有较高造诣和成就,包括帖子列的9位状元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

可以说,只要进入了状元进士行列的人,就有99%的机会获得成功。

也就是说,他们的成功具有必然性。

而历史上的落地秀才是不计其数的,其中能产生一些有成就的人而为历史所记住并不足为奇,但起几率是多少呢?

百分之几?

千分之几,还是万分之几?

总之概率不会很高,能够像李渔、顾炎武、袁世凯他们这样落地而逆袭成功的,纯属于偶然事件。

那么,在这样一个成功概率面前,你是希望寒窗苦读走必然成功的道路,还是等待偶然性的降临?

同样,没有上个大学而自主创业获得成功、赚取了大钱的人,在当下中国确实大有人在,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人,或许就有我们的亲戚和朋友。

中国没有上个大学的至少超过十二亿人吧,他们中有成为富豪、老板及在其他方面成功的,不是很正常吗,但是他们的成功比例是多少呢?

确实,上过大学而未能取得成功的大有人在,但是取得成功大学毕业生的也同样大有人在,君不见各行各业凡是优质(资源多、权力大、关系硬的)岗位莫不是大学生在充任,成功者的比例占多少呢。

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是我想,没有读过大学的成功者在所有没有读过大学的人中的比例,肯定要小于读过大学的成功者在所有读过大学的人中的比例。

简而言之,上过大学的人要比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当我们只盯着几个没上过大学而赚了钱的人的时候,却不愿意看到没读过大学亦没赚到钱的人更多;当我们只盯着读了大学也没赚到钱的人的时候,却没有看到读了大学且赚到钱了的人更多。

根源就在于,我们把没读大学而成功的人看成了多数的代表,把读了大学而没成功的人也看成了多数的代表。

所以,不识字的老板是少数,才成了新闻,成了关注的对象;读了大学而成功的人是多数,所以没有新闻价值,大家都不关注它,拿不识字的老板与大学生比较,自然对后者就不公平啦。

没读完大学的乔布斯成功了,可你见过几个乔布斯?

二、刚大学毕业拿不到高工资才是正常的

多数大学生毕业后找到的头份工作,工资不如洗车工、快递员,甚至不如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乃至,许多硕士、博士毕业后拿到的工资待遇远不如自己的初中毕业的同学。

这样一对比就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们很沮丧,对读书的前途感到绝望。

事实上,用不着沮丧,要把这事看得很正常。

因为,公司老板给你发工资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会看你的学历和读书的年限,但这些因素占的分量不会很重。

老板主要是依据你给他创造的价值来给你定工资待遇的。

现在是市场经济,讲究的是资源的稀缺性,你的价值越大,表现得越稀缺,老板就越重视你,给你开的工资就高。

而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创造多少价值,当然拿不到高工资,这很正常。

之所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给老板创造高价值,与大学教育的性质有关系。

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是综合性、基础性的教育,培养的是大学生的知识面、思维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一种学习能力和创造潜力。

它是综合性的,不是专业性的。

专业教育是对技术技能的培训,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比如你要学挖掘机,你到蓝翔技校培训个半年即可投入一线操作。

但是基础教育不同,它所培养的人才不可能像技术人才那样很快见效果,拿起来就可以用,它对实际操作一无所知。

因此,它的基础能力要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还必须有个重新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毕业生的学习能力与工作实际的专业领域、发展平台与机会相结合的过程,即专业化过程,所花的时间不会太短,往往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在这三年当中,因为是一切重新开始,重新学习,所以你的工作必然不会具有创造性,对老板而言暂时没多少价值,老板当然不会给你高工资。

而初中毕业便外出打工的你的同学,经过多年的历练,早已适应了工作环境,成为熟练工人,自然能够创造较大的实际价值,工资较高也就不奇怪了。

等到三年之后,你在工作岗位上的专业化业已完成,进入了专业化的工作状态,你在大学时培养起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潜力,这个时候就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工作进入快速上升时期,工作的爆发力极强。

那么,你创造的价值就很快会远远超越你初中毕业的同学,你的工资也必然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也就是说,毕业后的前三年时间,你工资的涨幅不会太大,而三年之后则会成倍增长。

为什么是这样?

因为专业化的学习和研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一个具有基础能力的人进入某个专业领域,重新学习、探索和钻研的时间一般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在这三年之内对专业领域的既有知识、理论、技术以及思维方式进行系统的熟知,熟知之后方可有创造。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学制设计中,硕士和博士阶段都是三年。

所以,给你的建议是,找到首份工作后,前三年不要嫌弃它工资低,平台低,格局小,就随意变换工作。

这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前三年,要沉下来潜心钻研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知识,真正利用公司给你的平台使自己专业化,武装自己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专业人才,而不仅仅是熟练工人。

三年之后,如果老板没看到你的价值,不给你加工资,或者你觉得现有的工作岗位或者公司平台已经不能成长自己了,那么就可以考虑更好的工作平台了。

这个时候,你到哪里去都是人才,而你初中毕业的同学依然是熟练工人。

三、毕业后要经营好大学同学关系

因为大学同学是你一辈子的资源,没上过大学的人就没有这部分资源。

有人会觉的大学同学不重要,毕业之后跟自己差不多,也是苦逼的很,买房子要借钱,也没法向他借,什么忙也帮不上;加上各自在为自己的前程奔波,也无暇顾及同学之情。

于是慢慢地关系就淡了。

但我要说的是,大学同学作为关系资源,并不是大学毕业之后的若干年就可以提现出来的,而是要等十年到十五年之后,它才会成为你和你家庭成长的重要关系资源。

这个时间之后,你的大学同学,包括你自己,都已经是各自单位的中层领导,占据一些重要的岗位——当然,大学的层次越高,这些岗位就越重要,其掌握的资源就越丰厚、越稀缺。

而且,大学本科同学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就业面比较广,虽然同一个专业毕业,但是却分配到不同的行业、不同领域就业。

这样,每个同学所持有的资源禀赋就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资源的异质性较强,同学之间就可以形成“资源互补”,通过相互提携、相互帮助、相互给予和利用对方的资源而使各自都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相反,硕士同学,尤其是博士同学,虽然各自都掌握了较优质的社会关系资源,但是他们的就业面比较窄,一般都是在同一领域就业(如科研院所),因此资源的同质性较强,难以形成互补。

譬如,你在这个高校做社会学研究,你同学在另一个高校搞社会学或政治学,你们所掌握的资源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很多资源你有的他有,你缺的,他同样缺,不能形成较广泛的互补和交换。

所以,本科同学的资源互补是最具广泛性的。

回到读书这个问题上来。

如果你没有上过大学,大学同学这个“天然”的资源就不会有,也就是缺了后面事业、家庭和人生发展的很重要的一块资源。

你说要不要上大学呢?

还有一个问题,对现在正在填报志愿的高中毕业生很重要的,就是到哪上大学的问题。

上大学,当然是越是名牌的大学越好。

今年的高考状元榜陆续揭晓。

我想起,前面几年有不少内地某些省份的高考状元放弃国内高校,跑到香港的高校去大学。

我当时就觉得这些人的选择很蠢。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四年之后回到内地,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没有一个大学同学(夸张一点),他后面的人生历程中就没有大学同学这个人脉资源,所有的一切他要重新去搭建,要耗费比其他人更大的努力才能获得同样的成功。

而如果他们选择在内地上大学,上的一定是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国内名牌,他们毕业之后的大学同学资源就是国内最优质的。

何怕前路不顺畅呢。

说了这么多,就是要告诉那些认同“读书无用论”的人,放眼长远点,不要只盯着眼前那芝麻小利。

你有大学同学吗?

赶快建个大学同学微信群吧。

四、进体制拿死工资未尝不可

前两年很多人都要往体制里钻,说就是死也要死在体制里。

大家笑得腰都酸了。

还有报道说大学生毕业后去争环卫工人的岗位,因为这样可以进体制。

也遭来网络痛扁。

当然,最近听说政府体制不好混了,因为“八项规定”,油水少了,很多人开始退出这个体制。

有人为此叫好。

无论叫好叫坏,我要说的是,进体制拿死工资未尝不可。

这个社会很俗气,整天给大学毕业生算钱,下面我再俗气一回,算着钱给大家看看。

中国以前是单位社会,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单位将职工从摇篮到坟墓的事情都包办了。

社会多元化发展之后,依然还存在许多体制性的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

现在,要进这些部门单位工作,必须有学历,会考试,也就是要大学生。

在外人看来,在这些单位工作,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清闲得很,但是工资待遇也不高。

尤其是跟在体制外如外企、包工头、经商做生意、出租门面、自由职业者等相比,拿到手上的钱确实少得可怜,每月都等的都是那笔死工资,不像人家那是活钱。

我有一个亲戚,跟我同龄,高中没毕业,在一个省会城市的一家电脑城的小角落里摆摊修手机,一年的收入在15万至20万元之间。

本人博士毕业,在一所985高校做副教授,年薪也只够得上他的一半,买房装修还得找他们借钱。

许多进入体制的大学生有跟我一样的遭遇。

不是说修手机不应该赚那么多钱,而是自己掂量着钱袋的时候总很沮丧的,囊中羞涩还强装欢颜。

逼格倒是很高。

于是,很多人就想着不如不读书,更不要读什么博士,进什么体制。

不过,沮丧归沮丧。

且不说读书进体制有更高的逼格,单说读书进体制还有很多体制外的人所不知道的、也享受不到的隐性资源。

即便是在体制内的人,也很少去考虑这些隐性资源,不会把这些福利算作自己的收入。

且慢,我要说的不是单位的福利房,也不是单位小金库要发的东西,更不是腐败。

我要说的是小孩的教育问题。

一般的体制性单位都有自己的幼儿园(公立的一般都不错),如果是高校,还会有小学、初中或者高中。

有小孩的人都知道,看过《虎妈猫爸》的人也知道,教育资源是稀缺的,特别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更稀缺。

小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是所有家长挤破头都要把小孩往里挤的对象。

这些资源更稀缺。

非体制内的家长要为小孩找所好的学校,要花费很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还不一定找得着。

如果非要找,就得买学区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