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71 力教学设计 新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3017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 71 力教学设计 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71 力教学设计 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71 力教学设计 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71 力教学设计 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71 力教学设计 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 71 力教学设计 新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 71 力教学设计 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 71 力教学设计 新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 71 力教学设计 新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71力教学设计新版

第一节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了与探究,勤于动手。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合作交流意识

二、学情分析:

力所设计的知识,贴近我们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帮助,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农村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所以我从我们农村初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游泳导入新课,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动手探究、体验什么是力,及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识力。

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及力的示意图

难点:

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游泳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是非常熟悉的,请看上图游泳时,只要游泳者的手用“力”向后拨水,脚用“力”向后蹬水,身体就会向前运动。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

学习了这一节的知识,相信你就知道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一节课的学习吧!

学习这一节课之前请同学们了解今天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力的概念

1、学生阅读教材2-3页,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学生阅读完教材,让学生结合教材,根据生活经验,利用课前搜集的器材(橡皮筋、弹簧、饮料瓶、乒乓球、橡皮泥、玩具小汽车等)来设计几个力,并提醒学生仔细体会对这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

然后把自己设计的力填入(学生每人都有该节的导学案)表格中。

学生探究活动:

体验什么是力及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变化

手拉橡皮筋

橡皮筋

橡皮筋变长

1

2

3

4

2、学生分组探究体验,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探究情况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力,分析总结出力的概念:

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⑵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教师:

通过探究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请思考:

离开物体,力还存在吗?

学生: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力不存在。

(二)、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

通过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力,那么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会对物体有什么效果呢?

请同学们回忆刚才的探究活动,然后把你认为最好的能体现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展示给大家。

学生:

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

用两手挤压饮料瓶,圆形的饮料瓶变匾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

用手捏橡皮泥,捏橡皮泥变形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

我用力把乒乓球咋向地面,乒乓球就上下跳动起来。

说明力可以让静止的乒乓球动起来。

学生:

我用手拿住了跳动的乒乓球,乒乓球停止了跳动。

说明力可以让运动的乒乓球变静止。

学生:

用手推玩具小汽车,小汽车动了起来。

说明力可以让静止的玩具小气车动起来。

教师:

同学们展示了很多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那么你们能具体说说力的作用效果吗?

学生: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

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

教师演示: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

(演示教材3页图7﹒1-2小铁球受到磁体的作用)

⑴让小铁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条形磁体靠近它时,请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⑵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的运动方向放一个条形磁体如上图-甲,观察小球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

⑶再次让小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运动路径的旁侧放一个条形磁体如上图-乙,观察小球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引导学生用物理语言分类归纳力的作用效果:

⑴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⑵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强调,上图甲和乙不仅说明: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说明不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发生力的作用。

教师: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一辆小车①以15m∕s的速度向东行驶,忽然前面有一小朋友横穿马路,司机放慢了速度,改为6m∕s的速度继续向东行驶。

②到了十字路口向北拐弯后又以15m∕s向北运动。

▲解释①中虽说小车运动方向没有改变,但速度的大小改变了(由15m∕s变为6m∕s),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变化了。

②中虽说小车运动速度的大小没有改变,但运动的方向改变了(由向东改为向北),我们就说它的运动状态变化了。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1)、学生仔细阅读教材4—5页,初步了解力的三要素

教师:

请同学们回忆体育课踢足球时的场景,球总是沿着受力的方向飞去,而且用力越大,球就飞得越远。

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

力的方向和大小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演示:

用力压弹簧,然后再用同样的力拉弹簧,引导学生观察:

老师用力的方向影响弹簧的伸、缩,力的大小影响弹簧伸、缩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力的大小和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

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还有什么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学生活动:

分别在A、B、C处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感受推门的难易程度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越靠近门轴推门,越费力。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由此我们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为了简单、方便地表示力,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

如图示。

▲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上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

一画简图二定点,三画线段四画箭,符号数据标尖边。

学生练习:

如图示:

用5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动箱子前进。

请画出力的示意图。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⑴请同学们用力拍桌子或板凳,⑵双手用力相互拍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2、周五下午你背着书包放学回到家,你的肩膀感觉怎样?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总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并根据自己的感觉,具体说说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三、我的展示

1、如下图,一薄钢条下端固定。

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拉它,发生A、B、C、D四种形变,F1=F2=F3>F4则

(1)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图是____和_____。

(2)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_____和_____。

(3)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____和_____。

2、如图示,人坐在小船上,用力推另一艘小船,他能够把另一艘小船推开而自己坐的小船不动吗?

为什么?

3、画出手竖直向上托起物理课本的力的示意图

四、测评反馈

1、力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力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我们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到水桶向下的拉力。

这表明: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

手提水桶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

手也受到水桶向下的拉力,此时手是_________,水桶是_________。

3、小刚和小明打羽毛球,小刚打出的羽毛球,被小明用球柏迅速打了回来。

由于小明用力过猛把羽毛球打坏了,这个现象说明:

力不仅可以改变__________,而且还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4、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_________

5、举例说明“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会发生力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2、力的作用效果: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示意图:

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设计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示意图:

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后反思:

 

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学设计

韩张镇初级中学物理组李景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2)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认识生活中的弹簧测力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弹力的产生、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已经体验到什么是力,并且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弹力,对于学生来说,既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知识,又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因为弹力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弹性、塑性并不陌生。

所以本节课,我选取学生熟悉橡皮筋、挤压橡皮泥、塑料瓶作为探究材料,帮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从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一、情境导入

1、知识回顾:

学生自由展示上节课所学内容。

2、请同学们分别用力拉橡皮筋、挤压橡皮泥,注意观察松手后有什么不同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弹力

1、学生仔细阅读教材2—7页,完成下面的问题后小组交流答案。

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1)、什么叫弹性?

根据生活经验,你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弹性吗?

(2)、什么叫做塑性?

根据生活经验,你知道哪些物体具有塑性吗?

(3)、什么叫做弹力?

弹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测量力的工具叫______________,它的测力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探究活动:

学生阅读完教材,让学生结合教材,根据生活经验,利用课前搜集的器材(橡皮筋、橡皮泥、弹簧、饮料瓶、等)体验什么是弹性和塑性,从而熟悉弹力的概念。

教师总结:

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压力、支持力、拉力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用途: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

▲小组合作探究:

练习使用弹簧测

1、观察你所使用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_______N,并认清它的每个小格表示_______N。

2、使用前首先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____________,如果不在,应该把指针调节在____________。

3、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到1N、3N、5N的位置,感受一下1N、3N、5N的力。

4、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5、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操作要求:

三、我的展示:

1、用手捏一个厚玻璃瓶,它会发生弹性形变吗?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

2、请你说说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四、测评反馈

1、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间不相互接触,也能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C、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D、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互相挤压发生弹性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越来越费力,是因为()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因为人是受力的物体,所以感到费力

C、弹簧越来越紧,阻力大,拉起来费力

D、弹簧的伸长越长,所需拉力越大

3、测一个约7N力时,应选用最恰当的弹簧测力计的规格是()

A、量程10N,分度值0.2NB、量程5N,分度值0.1N

C、量程30N,分度值3ND、上述三个弹簧测力计都可以用

4、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C、使用前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五、小结:

1、弹性: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2、塑性:

有些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3、弹力: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5、弹簧测力计:

①作用:

测量力的大小

②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

③构造;主要由弹簧、挂环、刻度盘、指针、挂钩等构成。

④使用方法:

使用前应注意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所测力不能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使用时,作用在挂钩上的拉力的方向必须与弹簧的中轴线一致,避免测力计的弹簧、指针与外壳之间产生摩擦而产生较大的误差。

板书设计:

一、弹力: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

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1、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

2、注意事项:

(1)使用前的注意事项: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并认清它的分度值;看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如果不在应把指针调到零刻度线上。

(2)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沿轴线方向用力

五、教后反思:

 

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及重力的方向、重垂线的应用。

2、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

3、能用G=mg计算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尝试用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2、尝试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已经体验到什么是力,并且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重力,对于学生来说,既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知识,又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因为重力知识也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重力并不陌生,大量的生活经验已经使学生熟悉地球附近的物体,离开支撑它的力,就会下落。

所以本节课,我选取学生熟悉刮大风时的场景引入课题,从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一、情境导入:

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刮大风的时候,象鸡毛、碎纸片、塑料方便袋等质量小的物体很容易被风刮向空中,而质量比较大的砖块、石头等却不能刮到天空,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课题重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认识重力

1、学生仔细阅读教材9---12页,初步了解下列问题

(1)、什么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

(2)、什么是重心?

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二)重力的大小

我们已经知道: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符号为G。

那么重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学生探究活动: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2)猜想与假设:

重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及实验表格

①设计实验:

钩码的质量是已知的,实验中可以选取钩码为被测物体,把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钩码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

②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质量m/Kg

重力G/N

重力/质量G/mN/Kg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把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注意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的重力,并记录在上面的实验表格中。

(5)分析论证:

①通过分析、比较实验探究所得数据,引导学生归纳:

质量大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并通过计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得出,它们的比值近似相等。

②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观察图象知道,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6)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如果用G表示重力,单位:

牛,符号N,m表示质量,单位:

千克,符号kg,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单位:

牛每千克,符号N/kg,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g=G/m

即G﹦mg

重力跟质量的比约等于9.8N/kg,是个定值。

粗略计算时,g取10N/kg。

例题一个质量是3.5Kg的铁块,它受到的重力多大?

一个重500N的人,他的质量是多少?

(g取10N/kg)

教师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利用公式写出解题步骤,教师点评。

解:

由G=mg得:

铁块的重力G=mg

=3.5kg×10N/kg

=35N

人的质量m=G/g

=500N/10N/kg

=50kg

答:

铁块所受重力为35N。

人的质量为50kg。

(三)重力的方向

引导学生思考:

抛向空中的物体,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

学生活动:

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让学生体验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一致。

师生一起总结: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如图示,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铅垂线来确定竖直的方向,以次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

(四)重心

引导学生分析:

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

但是,对于每一个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某一点上,这个点就叫做物体的重心。

1、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如图示,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球的重心在球心的、粗细均匀的直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

2、如图示:

质量不均匀、外形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确定.

三、我的展示

1、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站得很稳。

但地球是圆的,在我们“脚下”的南美洲居民,好象是脚朝“上”的,如下图,他们为什么也站的很稳呢?

我们所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2、质量是25kg的物体,受到重力是多少牛?

一个物体受到重力是28N,则物体质量大约是千克?

(g=10N/Kg)

 

四、测评:

1、关于G=m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表示m与G成正比    B、它表示G与g成正比

C、它表示g与m成反比 D、它表示G与m成正比  

2、重力为3N的物体,从高空竖直下落过程中,所受到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是(   )

A、大于3N方向竖直向下      B、小于3N方向竖直向下

C、等于3N方向竖直向上       D、等于3N方向竖直向下

3、质量为⒈25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

一个人所受重力为450N,那么他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g取10N/Kg)

 

五、我对本节课的总结:

 

板书设计

1、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

2、重力的大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即G﹦mg

G—重力单位:

牛顿(N)m—质量单位:

千克(kg)

3.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