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
《厦门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厦门市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2012年末到2017年末,全国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中国的减贫实践与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为全球树立了典范。
面对深度贫因地区,如何突破长期难以突破的瓶颈?
脱贫攻坚,精准为要。
尤其是进入关键冲刺阶段,那些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需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
政府的努力、企业的助力、社会组织的协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壮志如铁”的决心、“精准滴灌”的用心、“万夫一力”的齐心。
聚众力、汇众智、集众志,有了这样的力量,我们将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摘编自人民网《汇聚精准扶贫强大合力》)
材料二: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
回顾脱贫攻坚历程,注重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是鲜明特色。
脱贫攻坚,外界的推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外在的推动力不可能永远不变。
这就需要把外在的推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搞好产业扶贫。
但也要看到,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贫国户抗击风险能力较弱,常常会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
在推动产业扶贫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经营层面的问题,比如说短期化倾向,一些地方急于求成,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又如脱离群众的倾向,一些地方贫困户并没有融入产业;还有一些地方不切实际造“盆景”工程,一哄而上造成市场过剩。
凡此种种,无不制约着产业扶贫的推进,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让产业扶贫取得实效。
产业发展是经济活动,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这就需要精准对接群众,形成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才能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分享产业红利。
(摘编自人民日报《产业扶贫贵在“精准”》)
材料三:
笔者回老家过年时,了解到政府给每个低收入家庭送去羊羔饲养,但有的贫困户找到村委会说,送羊羔,要送放羊工来,类似的要求还有不少。
这种“谁穷谁有理”的思想要不得。
在脱贫攻坚战中,不难看到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
但也有一部分人单纯“等靠要”,难以彻底拔掉思想上的“穷根”。
扶贫首先要扶志。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
只有帮助他们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扶贫重在扶志》)
材料四:
一段时间以来,扶贫领域检查评比多、填表报数多、压力大任务重的现象广泛存在,特别是精准扶贫陷入精准填表的怪圈,成为广大贫困农民和农村的负担。
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表面上看是工作方式不对,将机关和企业的工作方法简单套用到农村扶贫工作中,实质上是一种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扶贫干部对此也无奈,填表、考核、评估的成绩是上级评价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表格已经成为一种应付上级考核的“盆景”。
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脱贫成效检验并不断调整工作方法。
这样才能真正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兑现我们党对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摘编自央广网《莫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
材料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对减贫工作高度重视,2012年末到2017年末,全国已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1%。
B. 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使扶贫提速,加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C. 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影响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应该考虑的。
D. 很多贫困户的思想上还有“穷根”,还存在着“谁穷谁有理”这种典型的“等靠要”的思想,主观上脱贫致富的意愿不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则文字材料都提及了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做好扶贫工作的可行性办法,为扶贫工作指明方向。
B. 材料五的数据显示,国家设定了恒定的贫困线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呈不断减少的趋势,贫困发生率也在逐年下降。
C. 要想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必须杜绝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这样就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动力。
D. 根据材料五可知,中国贫困户因病致贫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因学、因残、因灾比例之和,国家应加大对因病致贫人口的帮扶力度。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应如何才能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答案】
(1)B
(2)D
(3)①精准扶贫:
选用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②汇聚多方力量:
需要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③发展产业:
注重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④树立贫困户信心: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
⑤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杜绝形式主义,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
【解析】【分析】
(1)B项,“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错误,根据原文,优先发展“短平快”产业是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故选B。
(2)A项,“都提及了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错误,第一则材料中没有提及“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B项,“国家设定了恒定的贫困线标准”错误,从图表看,国家设定的贫困线标准并不是“恒定”的,而是略有提升的;C项,“必须杜绝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这样就能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动力”错误,根据材料三中信息可知“要想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关键在于“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
故选D。
(3)此题要求概括我国应如何才能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脱贫攻坚,精准为要。
尤其是进入关键冲刺阶段,那些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概括第一点;根据“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需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概括第二点;根据“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概括第三点;根据“扶贫首先要扶志。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概括第四点;根据“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激发广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脱贫成效检验并不断调整工作方法”概括最后一点。
故答案为:
⑴B;⑵D;
⑶①精准扶贫:
选用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②汇聚多方力量:
需要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③发展产业:
注重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④树立贫困户信心: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
⑤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杜绝形式主义,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
【点评】
(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人工智能:
新技术的“双刃剑”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
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当然,最吸引眼球的是几次著名的人机对弈。
比如,1997年卡斯帕罗夫输于“深蓝”,2016年阿法狗4:
1胜韩国的李世石。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进行深度学习,甚至极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比如,尽管美国主流媒体没有想到特朗普会在美国大选中胜出,但是,孟买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通过2000万个社交媒体数据点分析了社交媒体上的情绪,准确地预测了美国大选的结果。
从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
著名的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加特纳预计,到2018年,全球最大的200家企业大多数都会利用智能应用,并使用大数据的完整工具包和分析工具,来优化自身的产品和改善客户体验。
另一咨询公司弗罗斯特预测:
2025年之前16%的美国工人将被人工智能系统取代,同时,人工智能可以创造相当于劳动力9%的新工作。
艾瑞咨询预测,中国国内人工智能市场将从2015年的12亿元增至2020年的91亿元。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其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机器排斥人工”。
比如,目前,高盛三分之一的员工是计算机工程师,而1名计算机工程师可以取代4名交易员。
高盛下一步将使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约146个步骤进行自动化。
在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问题上,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一派是悲观看法,代表人包括: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特斯拉汽车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等。
霍金曾在英国《卫报》的一个专栏中写道:
“工厂自动化已经让众多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督工作。
”马斯克甚至提出:
人类要与机器融合成为“半机械人”,否则将被人工智能淘汰。
然而,另外一派则持有相对乐观的观点。
如盖洛普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AI和机器人肯定可以代替很多人类初级简单的、服务类的工作,但是,人类由此被吸纳到更多新的领域,人类不必担心大量失业!
总的来看,大学以上水平受影响最小。
李世石对弈一局,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达到了3000美元。
而在此期间,人类对手可能只消耗了一碗石锅拌饭。
最迫切的岗位是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
随着人工智能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战也日益白热化。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合格的研究人员数量仅为30万,缺口却为100万甚至更多。
传统产业升级后会延伸出新的岗位需求。
比如亚马逊已在全球各地的仓库中“雇用”了超过10万台Kiva机器人,大部分执行工作均由其完成。
与此同时,又衍生出数千个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亚马逊的人员则更加集中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比如订单配对、货品挑选、消费者行为研究及新品研发。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从日常的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地投入到与美好生活相关的新岗位上去。
10年前,我们对形象设计师、比价员、健康顾问等感觉十分新鲜;今天,我们已经逐步接受了网络主播、红人掌柜、网约车司机;10年后,我们将迎来更多的陌生的职业名称。
综上所述,人类必须端正态度,我们坚信,人工智能必然会推动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浪潮,增加新技术的投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促使全球经济逐步回暖。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带来的总量与结构的影响,但是,我们并不因此而悲观,人类应当更加积极面对,适应新的技术变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日)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买公司对美国大选的成功预测说明,人工智能极有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B.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人工智能市场增值也将会有显著增长。
C. 高盛将要使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约146个步骤进行自动化,体现了机器排斥人工。
D. 人工智能的兴起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很少工作。
(2)关于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问题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乐观地看,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虽有影响,但总的来看,人类不必担心失业。
B. 使用人工智能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相对较高,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C. 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替代很多初级简单的工作,但随着产业升级,又会产生新的岗位。
D. 亚马逊衍生出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说明人类应积极面对,适应新的技术变革。
(3)人工智能带来工作岗位的增加,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D
(2)A
(3)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岗位。
传统产业升级后延伸出的新岗位。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创出的若干新行业的岗位。
【解析】【分析】
(1)D项,“人工智能的兴起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错误,选项表述不准确,或然说成了必然,文中第四节说的是“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到中产阶级”,文中说的是“很有可能”,这是或然,而选项变成必然。
故选D项。
(2)A项,“乐观地看,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虽有影响,但总的来看,人类不必担心失业”错误,选项的表述不严谨,原文第六节是“人类不必担心大量失业!
总的来看,大学以上水平受影响最小”,文中说的是“不必担心大量失业”,选项变成“不必担心失业”。
故选A项。
(3)第七段“最迫切的岗位是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
随着人工智能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争夺战也日益白热化”,这是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岗位的增加;如第八段“传统产业升级后会延伸出新的岗位需求。
比如亚马逊已在全球各地的仓库中……与此同时,又衍生出数千个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机会,亚马逊的人员则更加集中到新的工作岗位上……”,这是传统产业升级后延伸出的新岗位;如第九段“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从日常的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地投入到与美好生活相关的新岗位上去”,这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创出的若干新行业的岗位。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D;⑵A;
⑶与人工智能直接相关的岗位。
传统产业升级后延伸出的新岗位。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创出的若干新行业的岗位。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一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
这些年,电视台和他有很多合作,他和总导演都合作成朋友了。
他一看是总导演,就开玩笑说,是不是又要我赞助?
我都成了你们电视台的钱袋子了。
总导演接过他递过来的烟,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说,你说说,你除了钱,还能有什么?
开过玩笑,总导演才言归正传,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
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这一次,不要你出钱,但你得给我们帮帮别的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
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
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
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
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
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你要我做什么?
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
缺人?
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
你的老家你知道。
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
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
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
他说,这我知道。
总导演说,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你想想,一个有人声有狗叫又有炊烟的村子出现在电视里该是多么美的画面呀!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
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这事还真是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
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
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
他答应所有人,回村拍电视那几天生意上的所有损失都由他来承担。
事情总算定了下来。
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
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
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
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
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
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
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
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
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
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
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
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
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
昨天晚上他已想好,和大伙儿商量一下,这个春节就在村子里过吧。
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
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
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他们是在准备回城了。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
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
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事还真是个事”,不是“他”的能力威望不够,而是借人物心理反映进城人员“回乡难”的社会现实。
B. 离乡的人们又回到村中,“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说明人们适应能力极强,无论在城市或者乡村都能自在快乐地生活。
C. 小说中的“他”与受邀回乡的人们有相同亦有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是长期在外的羁旅客,不同的是“他”始终放不下对故乡的惦念。
D. 文章以小见大,通过人们回村拍纪录片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人深思。
(2)小说的结尾虽然简短但耐人寻味,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标题“美丽乡村”丰富的情感意蕴。
【答案】
(1)B
(2)①照应前文,在拍纪录片之前,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片子杀青后“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热闹的两天似乎是个意外,而安静已成了现代乡村的常态;②“瑞雪兆丰年”,而这场雪似乎要将村子掩埋,表现了作者对于乡人出走、乡村没落的忧虑;③小说结尾所流露出的忧虑,正为当代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敲响了警钟,引发读者的思考。
(3)①乡村美丽自然风光赞美,村子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等都是用青石板砌成,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②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和追忆,村里每个角落都有主人公“他”的美好记忆,短暂的相聚让乡人们触景生情,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③暗含了作者对乡村现状的叹惋,昔日乡村生活美,如今人去村空,一片冷清;④寄寓着作者对于乡村发展前景的思考、祝愿,美丽乡村要有景更要有人,通过人们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乡村的进一步建设,乡村才能够更美丽。
【解析】【分析】
(1)B项,“‘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说明人们适应能力极强,无论在城市或者乡村都能自在快乐地生活”错误,并不仅仅说明人们在城市和乡村两种生活状态中能够自由有转换,更是为了表现人们骨子里还是有着对于乡村的天然热爱。
故B错误。
(2)本题小说结尾“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
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小说的主题是说村民们虽然眷恋着美丽乡村,乡村给他们美好记忆和不舍,但终究抵不住城市生活的诱惑。
可以考虑的这样一个问题:
现代社会中如何消除城乡差别、建设美丽乡村,如何实现“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缕缕乡愁”,值得关注。
另外,乡民不在乡村过年,这种现象透露了年俗文化的传承成了一个令国人尴尬而心痛的话题。
如何重拾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已经迫在眉睫,值得大家深思。
据此整理答案。
(3)本题,理解题目“美丽乡村”,即可从表层含义(乡村的自然风光美。
村子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等都是用青石板砌成,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
这里有人们的美好回忆。
村里每个角落都有主人公“他”的美好记忆,短暂的相聚让乡人们触景生情,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和深层含义(暗含了作者对乡村现状的叹惋。
昔日乡村生活美,如今人去村空,一片冷清。
寄寓着作者对于乡村发展前景的思考、祝愿。
美丽乡村要有景更要有人,通过人们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乡村的进一步建设,乡村才能够更美丽)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照应前文,在拍纪录片之前,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片子杀青后“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热闹的两天似乎是个意外,而安静已成了现代乡村的常态;②“瑞雪兆丰年”,而这场雪似乎要将村子掩埋,表现了作者对于乡人出走、乡村没落的忧虑;③小说结尾所流露出的忧虑,正为当代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敲响了警钟,引发读者的思考。
⑶①乡村美丽自然风光赞美,村子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等都是用青石板砌成,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②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和追忆,村里每个角落都有主人公“他”的美好记忆,短暂的相聚让乡人们触景生情,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③暗含了作者对乡村现状的叹惋,昔日乡村生活美,如今人去村空,一片冷清;④寄寓着作者对于乡村发展前景的思考、祝愿,美丽乡村要有景更要有人,通过人们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乡村的进一步建设,乡村才能够更美丽。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