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八版上神脉刘的日志网易博客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8888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7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第八版上神脉刘的日志网易博客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医内科学第八版上神脉刘的日志网易博客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医内科学第八版上神脉刘的日志网易博客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医内科学第八版上神脉刘的日志网易博客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医内科学第八版上神脉刘的日志网易博客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第八版上神脉刘的日志网易博客精.docx

《中医内科学第八版上神脉刘的日志网易博客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第八版上神脉刘的日志网易博客精.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学第八版上神脉刘的日志网易博客精.docx

中医内科学第八版上神脉刘的日志网易博客精

中医内科学(第八版上)-神脉刘的日志-网易博客

    我的博客中医中药

    首页

    日志

    相册

    音乐

    收藏

    博友

    关于我

      

    日志

      

    神脉刘    中国四大药房-丹东老天祥药房,术苓参草派中医嫡派传人,精通《九道脉》,《濒湖脉学》,著有《坐诊正宗》书一部,从未面世,擅治内,外,妇,儿及各种疑难杂症。

现在沈阳市于洪区刘雅琴中医诊所,主治所有中医能治疗的疑难疾病。

门诊电话:

024--25541005  QQ:

651962745 加博友 关注他

    最新日志

    给阎王爷看病

    补中益气汤治疗二尖瓣返流

    鸡食料里的中药(原创)

    5年前号脉有心脏病

    红蓝花酒(原创)

    人参炖老鸡(原创)

    

    首页推荐

    

    美警员开枪七成脱靶

    雪山上与野羊零接触

    探秘俄战略导弹部队营地

    博友无向导穿越大沙漠

    毛骨悚然的地狱石刻

    希腊云中的卫城

    

    更多>>

    

    

    

    

    

    

     

    汤头歌诀

     

    中医内科学(第八版中)

    

    

    

    

    

    中医内科学(第八版上)

    

    

    默认分类

    2008-05-1508:

13:

12

    阅读605

    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中医内科学>6版

    

(1).六经辩证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

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

    1、太阳经证:

分为三型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

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

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

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

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

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

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

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

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

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

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

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

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个人意见:

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

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

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3.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

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

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阳明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概括:

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

    1.阳明经证:

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2.阳明腑证:

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三、治则方药

    当其高热散漫之际,则以寒凉药清热为治,所以阳明经证主要用清法,可选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方剂;若热与实结于大肠则以寒下药为治,急下存阴,争取时间,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证主要用下法,可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

    1.阳明经证治法:

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

    2.阳明腑证治法:

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

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

    热。

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

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小承气汤

    是治疗腑实以痞满实为主;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

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少阳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

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

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

    外邪侵犯肝胆,肝胆之气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现口苦、咽干、目眩。

邪在胆而逆(影响)在胃,故有喜呕不欲食等消化功能失常。

气机不爽即发生胸胁苦满。

邪正相争,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外出则往来寒热。

    三、治则方药

    1.少阳正治法

    少阳病无太阳之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汗则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无阳明之里实

    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则阴虚火动而易成惊);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伤阳成悸)。

所以少阳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

    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的解热法),然而,少阳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随证施治。

    因为少阳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里作用的小柴胡汤为少阳病的正治方。

    2:

少阳兼证治法

    

(1)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痞结,微呕,是少阳兼太阳病,可用柴胡桂枝汤。

    

(2)少阳证而复见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以下急,大便不通,舌苔干黄等,是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用大柴胡汤。

    (3)少阳病腹中拘急而痛,脉象浮1啬沉弦,是少阳病兼里气不足,先用小建中汤补虚,服药后里虚得复,而少阳病证不减,再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4)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是邪热陷于少阳,水饮不化,当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宣饮。

    (5)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痛不可转侧,是邪入少阳正虚神浮,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热气(胃热)上逆呕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热下寒,用黄连汤清上温中。

    太阴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概括:

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

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二、病理机制

    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

寒湿犯胃故呕吐。

胃气呆滞故食不下。

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三、治则方药

    1.太阴病正治法

    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

如表证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

《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特补出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

    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

    

(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厥阴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

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

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

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

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

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

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二、病理机制

    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

    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

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

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

    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三、治则方药

    厥阴病为里虚而寒热错杂之症,其治法:

上热下寒者,治宜寒热并用,厥阴寒证则宜温里寒,厥阴热证则宜清下热,厥多热少治宜温阳。

厥少热多自愈。

    1.厥阴病证治法

    

(1)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寒热错杂证,治疗也当寒温并施,乌梅丸是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又善治蛔厥证与厥阴久利。

    

(2)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浑浊。

本证也是上热下寒,证情比较复杂,故也寒热并投。

上热宜清,下寒宜温,正虚宜补,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如方名)治之。

    (3)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

邪热当清,寒邪当温,正虚当补,郁阳当宣,寒热杂呈,故用药也当温凉补散兼施,用麻黄升麻汤。

    (4)利下粘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脉数有力,是热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头翁汤治之,有很高的疗效。

    (5)血虚受寒,正气被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最为适用。

    (6)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用吴茱萸汤。

    2.厥阴病变证治法

    

(1)呕而发热,是病邪由阴转阳的佳兆;法当因势利导,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2)下利谵语是实热下利,厥阴邪热外出,与肠胃之热相合,因燥实尚未结鞭,故只宜小承气汤缓攻之。

    3.厥逆证治法

    

(1)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热而恶寒,小便利,脉微欲绝,阴盛阳微,阳气有外脱之象,为寒厥证,急当扶阳抑阴,用四逆汤。

    

(2)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小便黄赤,属热厥证,用石膏汤。

    (3)肤冷、时静时烦、得食呕吐、常自吐蛔、为蛔厥,乌梅丸具有降逆止呕,温胃安蛔,故为蛔厥主方。

    少阴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

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二、病理机制

    阴气不足,故脉微。

阴血不足,故脉细。

虚弱萎靡故但欲寐。

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故出现一派寒化症状。

若病邪从火化热伤阴而阴虚阳亢,则出现一派热化症状。

    三、治则方药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以扶阳,育阴为主法。

寒化则扶阳,宜温补法;热化则育阴,宜兼清热法。

少阴兼表用温经发汗法;实热内结用急下存阴法。

    1.寒化证

    本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的,其症状是:

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治疗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宜四逆汤。

    2.热化证

    以阴虚阳亢和阴虚火热相搏二种为主:

    ①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属阴虚阳亢,宜清热育阴的黄连阿胶汤。

    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用猪芩汤滋阴清热,分利水气。

    3.少阴兼太阳表实证

    发热恶寒无汗、足冷、脉反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药如方名)。

    4.少阴兼阳明里实证

    口燥咽干,腹胀鞭满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宜用大承气汤急 

    ***瘟疫真方

     作者:

刘臣彬

    瘟疫初起,恶寒发热,咳嗽,烦躁,头痛,目眩,两目胀痛.进一步发展,全身关节肌肉疼痛,遍身

    出斑疹.手足不转动,呼吸困难,高热,神昏,谵语,乃至不治.初发病时,极是感冒,如果错误当成感冒.伤寒,一旦用麻黄.桂枝.羌活.葛根.荆芥.紫苏.

    柴胡.防风.白芍.等药,错误去发汗解表,于是汗多王阳.津枯液竭,引病入里,之后口渴.大热.汗出.烦躁.脉洪,理应用白虎汤加天花粉治疗,反用焦三

    仙.厚朴.大黄等药, 健脾泻下,胡乱补泻,终至不治.要明白瘟疫流行,相互传染,症状相似,逐渐加重.患病早期,先入卫分,后入气分,再侵营分,又进血

    分,入侵肺卫肌表,表现发热,咳嗽,烦躁,头痛,目眩,全身关节肌肉不适,疼痛,麻木,脉必浮数,舌尖红苔白.用清热解毒之药,从卫分治,一,二剂即解.

    如口渴,烦躁,大汗出,脉洪大,舌红苔白腻,黄腻,病入气分,用白虎汤加味治疗.如果烦躁,渴重,舌红苔黄,脉象弦数实大,病入营血,必须加生地,玄参,

    丹皮,地骨皮,天冬,麦冬,滋阴之药.再出现口鼻流血,紫斑,神昏,谵语,舌红干裂苔黑,脉洪大滑数,弦大实数,弦大滑数,病入血分,用犀角地黄汤,白虎

    汤,清瘟败毒钦,安宫丸,合起来加减化裁.

    瘟疫百验方:

    第一方:

恶寒,发热,咳嗽,舌质略红,苔白,六脉浮数,病入卫分.清热化痰.

    黄芩50克 连翘50克 桑叶25克  汉半夏25克 苦杏仁30克 薄荷25克 桔梗30克 陈皮20克 桑白皮30克 竹叶20克 木通30克 生姜30克 

     水煎服.咽疼重加牛蒡子30克 射干20克 山豆根75克.

    夏天加滑石粉75克.

     咳脓血加鱼腥草30克 败酱草30克 北重楼30克.

    第二方:

第一方服3-4付,未愈者,必烦躁,口渴,六脉弦细而数,或数软无力,病放营分.滋阴清热.

     黄芩50克 连翘50克 竹叶30克 薏苡米75克 木通30克 生地30克 天冬30克 麦冬30克 玄参30克 川贝母20克 白茅根30克 芦根30克 白芍30克

    水煎服.斑疹,身痒加地肤子30克 白鲜皮30克 徐长卿30克 紫草30克

     口渴,烦躁,汗出,脉洪大,病入气分,加生石膏120克 知母50克

     渴重者加天花粉75克 石斛75克

    第三方:

服第一方,第二方仍不愈者,高热,神昏,谵语,舌质红,或紫红,或红而干裂,苔黄腻或黑苔,六脉弦滑实大,伴有口鼻流血,为病入血分,当用大量滋阴药.

     生地50克 水牛角丝50克 木通30克 竹叶25克 川贝母20克 

    天冬30克 麦冬30克 玄参50克 白芍50克 丹皮30克 地骨皮30克 石菖蒲25克 栀子30克 连翘50克 黄芩30克 

    黄连30克 生石膏120克 知母40克 白茅根30克 芦根30克 

     水煎服.高热抽搐,角弓反张者,加羚羊角丝5-10克

     神昏重加人工牛黄,冰片,朱砂各3克,研细冲服

     口鼻流血,加仙鹤草100克,刘寄奴75克,侧柏叶50克

    脉促加西洋参20克

    忌口:

水产品7天,大豆制品,小米4天.

    方解:

第一方:

以黄芩,连翘清热解毒为君,蒲荷,竹叶,木通为臣,利水发表,使邪有出路,佐余

    药止咳化痰平喘,桔梗,黄芩,蒲荷共为使,桔梗走肺,黄芩解毒,蒲荷解表.临床上可以用于一切病毒入侵,呼吸道的先驱症状,发热,流涕,鼻塞,鼻痒,咽

    疼,咽痒,声哑,咳嗽,胸痛,咳脓血等症.也可以用于瘟疫的预防.

    第二方:

为病入营血初期,血热,脉细弱,细弦为血虚,血虚之因于邪毒所致,故数而无力,弦细而

    数,因而治疗上必须考虑补血,凉血为主,臣以清热解毒,佑以伴随症状之药.因而生地,白芍,凉血生血,二冬,玄参加重凉血之力以生津,黄芩连翘为臣,解其

    热,使邪有去咱,川贝润肺止咳化痰,各司其职,各某其政,万举万当.主治心悸,五心烦热,尿黄,一切病症.

     第三方:

疾病后期,病入危候,主症出血,神昏,高热,血热已极,必须凉血止血,故用水牛角为

    君,生地,二冬,玄参,丹皮,地骨皮,白芍为臣,止血.佐栀子,黄芩,黄连,连翘清热解毒,木通,竹叶,茅根,芦根利水,使邪出路,川贝化痰润肺止嗽,石

    膏,知母清高热如冰,菖蒲开窍醒神.临床主治,血热出血诸症.

    现代研究:

    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流感,普通感冒,支原体肺炎,支原体尿路感染,疱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热,急性湿疹,斑疹,不明原因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乙脑,病毒性脑炎,暴发休克型流脑,变异病毒等.只要症状相似,流行变化相同,均可参考上方,加减对症治疗.

    终述:

瘟疫发生,入侵机体,首先伤损肺卫,出现发热,肉疼,咳嗽,咳痰,咽疼,鼻塞,流涕等

    症,其脉以浮数为主,治疗原则,主要是清热解毒,佐以伴随症壮之药,毒解病愈.这是第一阶段, 一般三到五天左右.进一步出现烦躁,口渴,发斑疹,瘙痒,

    六脉细数,舌质红,为邪伤营血,血虚发热,治疗原则,主要是凉血补血,佐以伴随症状之药,这是第二阶段.再发展出现出血现象,发斑,神昏,谵语,血热已

    极,血热妄行,为伤血分,即有血热,又兼毒盛,治疗原则,主要是凉血止血,醒神开窍,养血解毒,为第三阶段.

    说明:

这是我国真正流行瘟疫的方.除治瘟疫,还可以用于很多疾病.这又是我国清末以前中医预防瘟疫的科研成果.是我收藏的

     

    一.感冒

    1.风寒证:

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柴胡、薄荷、枳壳、前胡、桔梗、独活、川芎、茯苓、甘草)

    2.风热证:

鼻塞喷嚏,流稠涕,发热或高热,微恶风,汗出口干,咽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

    3.暑温证:

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新加香薷饮(香薷、银花、连翘、厚朴、扁豆)

    4.表寒里热证:

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双解汤(麻黄、防风、荆芥、薄荷、黄芩、栀子、连翘、生石膏、桔梗)

    5.时行感冒:

高热,全身症状较重

    ——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柴胡、生石膏、知母、贯众

    6.气虚感冒:

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倦怠乏力,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

    ——参苏饮(人参、甘草、茯苓、苏叶、葛根、半夏、陈皮、前胡、桔梗、木香、枳壳、生姜、大枣)

    7.阴虚外感:

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津,脉细数。

    ——加减葳蕤汤(白薇、玉竹、葱白、薄荷、桔梗、豆豉、甘草、大枣)

    ***感冒反复发作

     作者:

刘臣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