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兴趣的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503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兴趣的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学兴趣的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学兴趣的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数学兴趣的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数学兴趣的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兴趣的培.docx

《数学兴趣的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兴趣的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兴趣的培.docx

数学兴趣的培

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

尤其是数学兴趣,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尤为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着该节课的成功和失败。

数学课不同于其他科类的教学方式:

可以古今中外的高谈阔论,拍案叫绝的故事情节,往往能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忘乎所以。

与之相比数学课则少了一份吸引,多了一份枯燥。

数学教学是注重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方式开发性的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每一个数学教师所面临的课题。

本人追本穷源,结合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认为数学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实现:

一、       立足生活,因势利导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高科技产品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随着数字电视的推出,数学的概念再度被人们重新审视,人们开始注意到数字与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高深莫测的卫星技术…….。

正是凭着这一串串看不见的数字,直接改变和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这些正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良好教材,数字化生活是现在和未来生活的组成部份。

而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通过实例,学生看到了数学的重要和神秘,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教师的不失时机、因势利导的循循善诱以及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

同时,积极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用逻辑的推理和严密的思维分析、解决实际的问题。

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领域里来不得半点马虎,并非如陶渊明所说的:

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就能学好数学。

数学教学讲究严密的逻辑、条理的清晰、思维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逻辑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的分析能力方面尤为重要。

因此,在兴趣的培养方面,更注重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

抓住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的自信心,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制定因地制宜教学计划、因材施教的教育手段以及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第一步。

 

二、       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数学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师更应加强数学课的课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大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最后布置实习作业。

“实习作业”就是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师布置的预习、课外作业以及课堂提问则尽可能的接近生活、不脱离实际的问题,这样能起到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然,要想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身体力行以及课堂上的认真投入占着主导的地位,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杜绝出现教者“言之谆谆”而学者“听之藐藐”的现象。

教师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对学生纪律的放任自流是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不求甚解、半途而废的根源。

因此,课前的精心备课,课堂的循循善诱以及课后的耐心辅导,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

   

——培养思维能力

一、    巧妙设疑,引发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设疑启发,使他们的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好“设疑生趣”,力求使语言情趣化,使学生一上课就自觉地进入角色。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一进入课堂就出示相同加数的连加法:

2+2+2+2+2+2,5+5+5+5。

题出来后立刻说出结果,问学生:

“我算得对吗?

快吗?

”然后带着神秘的色彩说:

“只要你们出加数是相同的连加法,不管有多少个加数,我都会很快很准地算出结果。

”再让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都急于想知道老师有什么诀窍,也就是说激起了求知欲望。

于是,学生都处于思维的积极态度,为探求新知识做好了最佳的心理准备,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参与操作,引导兴趣,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也得到发展,使它变成了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通过让学生参与操作,引导他们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边叙述、边归纳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各自主动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百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时,用小棒和数位筒做学具,通过反复操作,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说理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来感知应用题的事理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算理常常隐含在事物之中,事情清楚了。

算法也就明确了。

如:

1、         第一行摆四根小棒,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2根,第二行摆出几根?

2、         第一行摆4根小棒,比第二行多摆2根,第二行摆出几根?

教师通过摆小棒,主要使学生理解:

“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了2根”和“第一行比第二行多摆2根”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以消除学生看到“多”就用加法计算的错误,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

这实际上就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的过程,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三、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任何缺乏情感的教学活动,非但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反而会导致学生厌学。

教师要染个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感觉到成功的感觉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使他们爱学乐学。

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问题是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的内驱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始问题情境,力求从题材上求趣,从形式上求新。

例如,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教师出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

一个长方形,长减少一米,宽增加一米,它的面积和周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一提问,使学生对问题本身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大家凭感性回答,答案不一,且都不能讲清道理。

学生都迫切想知道正确答案,教师抓住这启迪思维的最好时机,让他们举例说明。

在学生讲明道理后,教师进一步提问:

“如果你按照这样的变化去思索,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时学生兴趣更高,经过小组讨论探求,很快说出结论:

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积较大。

由于教师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疑诱导,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潜力得到深层开发,感觉自己的聪明智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与此同时,思维的深刻性也就得到了培养。

四、    组织活动,发展兴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游戏或表演等形式来揭示应用题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效果很好。

如“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既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转折点,又是学生学习多步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与解题思路。

例如,在“一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36人,新街车站下去8人,上来12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这道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请一部分学生到前面表演乘车、下车、上车等情景,在关键处加以点拨:

新街站下去8人,这时车上人数是多少?

又上来12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要知道这时候车上乘客有多少人,先要知道什么?

通过这样类似游戏形式的训练,学生很容易理解“上车”、“下车”、“这时候”所表示的含义,认识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清楚地知道要解决所求的问题必须先解决隐蔽着的中间问题,从而使学生正确列出算式。

36-8=28(人)28+12=42(人)

在学生正确列式解答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

1、         如果到新街车站先上来乘客,后下去乘客,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36+12=48(人)48-8=40(人)

2、         由于到新街车站后,有上车的又有下车的,把下去的人数与上来的人数比较一下,车上的人数实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还可以这样列式计算:

12-8=4(人)36+4=40(人)

古人说: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

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

一、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

教学文字题时,课伊始,教师一言不发,在黑板上板书:

“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

”学生睁大眼睛,感到很奇怪。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缩句。

此时,学生忍不住问教师:

“这节课不是语文课呀!

”老师还是一言不发,等学生缩句后,教师又在这句话下面写上“45加上18的和乘以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再要求学生缩句,学生定会恍然大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

如此导课,不仅抓住了解答文字题的关键,而且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

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

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一次在教学速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景:

有一天,猪八戒和孙悟空在花果山吃饱了桃子,八戒说:

“猴哥,咱俩进行比赛计算311-89、4813-87,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孙悟空说:

“八戒,你连这道题都不会算,亏你吃了那么多桃子。

”孙悟空迅速说出得数是222和4726。

八戒说:

“猴哥,你怎么算得那么快?

”孙悟空向八戒解释说:

“看这两道题都是多位数减两位数,而且被减数和减数互为补数,可用速算法:

用十位前的数减1,百位后的数乘以2,然后将得数连起来便是原式的结果。

即:

3-1=2,11x2=22,311-89=222,48-1=47,13x2=26,4813-87=4726。

”通过创设这一情景,同学们兴趣特浓,很快掌握了这种算法。

    四、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

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

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

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五、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先出示一道口算题5x3=( ),学生算出结果是15,然后再出示50x3:

( ),500x3=( ),0.5x3=( ),5x0.03=( ),让学生算出结果后,观察积与因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得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就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由于学生发现了规律,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他们掌握这些知识就更加快捷。

    六、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课堂练习的设计,除注意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做科学安排外,还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地的安排一些游戏性的练习,是增强练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如在练习中适时、适当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看谁的鲜花先开放”“给小马虎治病”“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小动物找家”等各种游戏性的练习,都能够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

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七、课堂小结,保持兴趣

  一节好的教学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愈浓”,而且还要做到“课结束,趣犹存”。

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比如:

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结束本课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基本知识,大家对此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回答“为什么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为什么有平年和闰年呢?

”同学们可以放学回家查找一些课外书籍,明天上课我们看哪一位同学说得最准确。

如此结束,再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绪,保持了学习兴趣,产生认识的需求,取得“课虽终,需犹存”的效果。

  总之,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的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古人说: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

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

一、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

教学文字题时,课伊始,教师一言不发,在黑板上板书:

“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

”学生睁大眼睛,感到很奇怪。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缩句。

此时,学生忍不住问教师:

“这节课不是语文课呀!

”老师还是一言不发,等学生缩句后,教师又在这句话下面写上“45加上18的和乘以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再要求学生缩句,学生定会恍然大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

如此导课,不仅抓住了解答文字题的关键,而且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

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

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一次在教学速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景:

有一天,猪八戒和孙悟空在花果山吃饱了桃子,八戒说:

“猴哥,咱俩进行比赛计算311-89、4813-87,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孙悟空说:

“八戒,你连这道题都不会算,亏你吃了那么多桃子。

”孙悟空迅速说出得数是222和4726。

八戒说:

“猴哥,你怎么算得那么快?

”孙悟空向八戒解释说:

“看这两道题都是多位数减两位数,而且被减数和减数互为补数,可用速算法:

用十位前的数减1,百位后的数乘以2,然后将得数连起来便是原式的结果。

即:

3-1=2,11x2=22,311-89=222,48-1=47,13x2=26,4813-87=4726。

”通过创设这一情景,同学们兴趣特浓,很快掌握了这种算法。

    四、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

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

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

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五、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时,先出示一道口算题5x3=( ),学生算出结果是15,然后再出示50x3:

( ),500x3=( ),0.5x3=( ),5x0.03=( ),让学生算出结果后,观察积与因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后得出: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就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由于学生发现了规律,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愈加浓厚,他们掌握这些知识就更加快捷。

    六、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课堂练习的设计,除注意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做科学安排外,还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地的安排一些游戏性的练习,是增强练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如在练习中适时、适当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看谁的鲜花先开放”“给小马虎治病”“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小动物找家”等各种游戏性的练习,都能够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

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七、课堂小结,保持兴趣

  一节好的教学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愈浓”,而且还要做到“课结束,趣犹存”。

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比如:

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结束本课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基本知识,大家对此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回答“为什么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为什么有平年和闰年呢?

”同学们可以放学回家查找一些课外书籍,明天上课我们看哪一位同学说得最准确。

如此结束,再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绪,保持了学习兴趣,产生认识的需求,取得“课虽终,需犹存”的效果。

  总之,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的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特有的抽象性。

要想学好数学,就需要付出相当程度的脑力劳动。

因此,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厌恶。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影响下,学生只是被动地与那些干巴巴的抽象数字打交道,毫无兴趣可言。

随着一些教育大家(如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对教育过程中学生兴趣的探讨,学生个体的兴趣成了大家关注的对象,并认为其对于整个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

其实,数学学科也是来源于生活的,本来是很有趣的,但是由于长期的死板的教学方式使人们改变了对数学的态度,从而产生出消极的态度。

那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下述方面得以解决。

  一、通过趣味数学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的态度

  趣味数学就是那些看起来容易理解并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题目。

比如下列两幅图是随便从日历中摘出的。

学生看到这样熟悉的图片,首先就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但是这种熟悉只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最终目的却是要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规律。

如下图框中的黑框中的9个数字再平常不过了,但是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仔细研究,学生就会发现四周的数字之和等于中间的数字的8倍。

那么,这种规律是不是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日历呢,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其中有规律可循:

  图中四条黑线两端数字之和恰好是中间数字的2倍,所以8个数字之和就是中间数字的8倍。

用代数式也可以列出来,(a-8)+(a-7)+(a-6)+(a-1)+(a+1)+(a+6)+(a+7)+(a+8)=8a。

通过类似的趣味题,在学生接触新知识时,就可以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

  这里的问题指学生迫切希望夺得解答的关于数学教学内容的疑问。

问题情境则是指在心气未至食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这样的情景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机一动想出来的,而是在备课时就应精心策划的。

比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

给你一把20cm长的尺子,怎样测量远处一棵大树的高度,或者怎样测量当地某一时间太阳的高度。

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心理上感觉既然是老师出的题就一定有解决办法,于是学生就会调动起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当然教师最好允许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因为这些讨论往往容易使思维集中在一点上,更容易靠近或达到目标。

教师一定要把握火候,适当地、逐渐地引入相似的原理但不出现概念。

在原理的帮助下,学生们便会顺利达到目标。

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一定要保证让学生们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

假如快到终点了,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就直接把答案告诉了学生,那前面的精心设计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们自己得出答案。

假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有一定补救措施——教师另行创造相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得到满足。

虽然后者效果不及前者,但毕竟能够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三、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最终还要回到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里指出:

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如果每天让学生面对枯燥的数据进行操作,学生就不会感到数学的多姿多彩。

大丰市草堰小学杨荣平老师在讲“打折”概念时,没有给学生出一系列干巴巴的题目,她给学生布置了作业:

调查现在的商家主要有哪些促销手段。

学生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商家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打折,一种是送礼券。

教师不时时机地提出新的问题:

假如现在有两家鞋店竞争,一家打出了8折的旗号,另一家则推出买100送20的活动,你作为消费者,到那一个店购买东西更合算。

学生经过讨论也没有达成一致,结果出来三种意见:

前者便宜;后者便宜;一样。

这种讨论当然是建立在学生感性的基础上,并没有经过仔细计算。

于是教师就开始引导学生算这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题目:

前者打8折,也就是说花80元就可以买到100元的商品;后者的折扣是100/120≈8.3折,也就是说买100元的商品需要83元,由此可见,买前者的商品更合算。

像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教师列举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获得生活知识,两全其美。

  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一说起数学老师,很多人的印象就是:

古板、严肃、不苟言笑、严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呢?

其实原因就在于以往的数学教师只采用一种方式教学:

讲授法。

而且在讲完后会布置铺天盖地的作业,使得学生不得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扎进数字堆里。

这不是讲授法本身的错误,而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单一的方法会引起学生的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