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晓老师案例推介一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2484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东晓老师案例推介一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齐东晓老师案例推介一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齐东晓老师案例推介一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齐东晓老师案例推介一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齐东晓老师案例推介一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齐东晓老师案例推介一下.docx

《齐东晓老师案例推介一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东晓老师案例推介一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齐东晓老师案例推介一下.docx

齐东晓老师案例推介一下

金明小学齐东晓

1、“数豆子”。

(第一单元)

这一课是通过“抓一把豆子,估计有多少”这一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引入估计活动,然后验证估计结果,发展学生的数感,引入数的写法并且学会在计数器上拨数。

这堂课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从实际情景入手,先让每个孩子都估一估小组长抓的豆子有多少粒,刚开始先出示一把豆子让学生估计,学生马上就说出自己的答案,有15、18、30、50、还有100的,我就请几个距离正确答案比较大的学生说说自己估计的方法,但是都没有说出原因,大部分是乱猜的。

接着我给提示:

我先数出10粒黄豆,然后再让他们估一估。

合作学习。

我们知道,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合作”不要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要更注重实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一定要确定好合作小组。

一般来说4人小组最好;要对组内每个孩子的角色进行分工;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孩子进行搭配。

二、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鼓励不善言谈的孩子也融入到合作学习中。

三、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对于活动中学具的选取也有讲究。

经过课后的反思,我认为由于围棋子颗粒较大,不易滚动,所以更适合一年级的孩子进行“数豆子”活动。

四、老师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应适时地对孩子进行导航。

不是在一旁等待和观望,而是深入小组合作中,了解孩子合作的效果。

2、“动物餐厅”。

(第一单元)

这节课是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我们从情境图出发,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你拨,我写,我比”。

请表现最好的孩子上讲台当小老师,在计数器上拨出自己想拨的数,其他的孩子拿出课堂练习本进行记录,记录两个数之后进行比较。

这环节所有的孩子兴趣高涨。

人人都想当小老师,个个表现都很积极,上课纪律非常好,组织教学也顺利进行。

通过这个小小的游戏,对孩子们进行了听、看、写的统一训练,让他们真正地做到脑、口、手的一致。

3、拔萝卜。

(第三单元)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首先,在新授环节,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发现问题,让孩子多动手。

缺乏动手环节,学具应用不到位,都会使学生不明白算理,很多老师为了节省时间都不让学生用学具摆,实际是不好的。

在这里动动手,算理理解了,后面竖式就好接受了,不然到列竖式时有的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算、个位相加、十位相加等。

其次低年级孩子,尤其是一年级,必须锻炼孩子说完整话,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从这一单元开始,学生正式接触竖式,这对孩子来说并是一个全新的计算方法,因为它的算理和口算方法是相同的。

讲新时注意沟通已有学习经验也也就是计算算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

有以下几个地方要注意:

1、让孩子明白写数的时候从高位写起,先写十位再写各位,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

2、竖式计算的时候,先算个位,个位上的两个数相加结果写到个位上,然后再加十位,得数写到十位上。

3、竖式计算完了之后,要把横式上的得数写上。

这样这个题才算完成。

4、图书馆。

(第五单元)

这节课是让学生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两位数加法笔算。

在算34+16的时候,可以分别请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学生上展台演示,在他们操作过程中适时提问“为什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为什么把个位上的10颗珠子拨回去在十位上添1颗珠子呢?

”,学生即刻回忆出以前的旧知——10个一就是1个十,这就是满十进一的算理。

整堂课将算法思维、算法多样渗透于“创设情景——引发计算心理;自我探究——体验计算方法;深化探究——整合优化——实践运用”这三大环节中。

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教学理念。

一节课结束,全班计算正确率较高而且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我还设计了读儿歌的环节让学生记忆笔算进位加法的注意点,我发现:

单纯地死记硬背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形式多样的、令学生感兴趣的儿歌、童谣等却让孩子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课后我就发现孩子们有的就把教的儿歌当成顺口溜样挂在嘴边,真是“不记住都难”。

笔算进位加的重点和难点是掌握满十进一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我在这堂课上反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我利用低年级孩子爱说、想说的心理设计了自己说,同桌说,一起说,汇报说等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达到教学目标。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联系口算过程中能理解列竖式计算时的写法,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在独立列式时错误很多,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主要是数位对不齐,有的学生把一位数加减两位数中个位上的数对到十位上,造成计算错误。

2、横式上的得数不写。

3、有的学生在写竖式时,总是把数字或符号抄错,如把23抄成32,把加号抄成减号。

4、有的学生竖式是写对了,但在具体计算时把减法当加法在做,或把加法当减法做。

5、有的学生口算了以后再把答案写在竖式上。

要不就干脆连竖式也没有,直接一个横式。

还有的学生先在横式上口算答案,再列竖式计算,造成横式和竖式两种答案。

6、有的学生当个位算好后,忘了进1或退1,造成十位计算错误。

7、有的学生一个竖式中既有退位点,又有进位1。

也有的学生加法中写退位点,减法中写进位1,思路混乱。

8、有相当一部分学生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不过关,造成笔算结果错误,如12减9等于1,4加9等与15。

反思我的教学行为,有经验也有失误:

1、我觉得规范学生的书写是很重要的,小到竖式从哪个位置开始写起,画横线用直尺比着画,都要严格要求。

为此,学生的竖式写法规范、整洁。

2、在计算时很多学生受口算方法的影响,从十位算起。

通过具体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竖式的练习,逐步使学生明白,笔算加减法时,从个位算起比较简便。

3、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相比,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对于学生来说要更难些,所以小棒的操作不能忽视,只有借助摆小棒、拆小棒这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退位的算理,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

可是由于学具(小棒)准备较麻烦,教师贪图一时的方便,在课堂上未安排这一环节的操作,给学生理解从十位退1到个位作10的算理造成难度,在学生笔算退位减法时,很多学生退位后十位上计算错误。

改进措施:

1、加强平时的练习,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

2、规范竖式的写法,严格按要求去做,写进位点、退位点。

3、对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加强联系,减少错误。

4、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做到数字搬家不出错。

数学教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

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这几节课,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

出错最多的题:

100—?

=

学生出错分析:

因为这道题是连续退位的题目,很多学生在算完个位该算十位时出错。

比如说100—32,十位上0-3不够减向百位借一当十,十位上就变为10个十,10个十被借走1个十后还剩9个十,很多学生这点都理解不了。

教学时,可以把100看做99+1,先用99-32,学生很容易就计算出结果,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比较顺利的计算出100-32的差了。

5、“套圈游戏”(第七单元)

我根据数学课改的新理念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设计本课例,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励和引导学生估算。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有着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淘气和笑笑套圈比赛”的主题情境,提出“先估计一下,淘气真的赢了吗?

”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提出估算任务,激发学生估算兴趣,体验估算的必要性。

在学生同桌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体会一定的估算技巧。

二、经历探索,体验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理念,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本课例设计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体现这一理念:

(1)自主探索。

在探索连加计算方法时,采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连加计算方法的探讨过程,体验连加算法的多样化。

(2)比较构建,优化算法。

倡导算法多样化,并不排斥“优化”,在学生交流、比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表达自己的倾向,恰当引导,但要把握好“强调而不强加”。

即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允许学生对“优化”算法有一个逐步的认识,接受的过程。

三、依据学情,让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

依据学生实际精选合作时机和形式。

一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自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较弱。

另外,学生虽有独立获取连加计算的基础,但又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在探索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入全班合作交流。

在估算环节和“练一练”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时机和形式的选择,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要而定,体现了教为学服务,把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四、重视技能训练,关注学生主动发展。

计算教学要突破知识技能本位的狭隘教学观,跳出计算教计算。

要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态度,审视、改进计算教学,使计算教学即重视数学技能训练,又讲来源、讲用处,让计算教学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而焕发出活力和生机。

在本案例设计中,利用“想一想”中“小丽前两次共得70分,她可能套中哪两种动物?

”这一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在“练一练”第3题中,设计了“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6、“乘船”(第七单元)

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很积极,因为情境引入很合适学生的心理。

所以,学生想出了很多算法,但是算法多了,又引起了我的思考:

如何适时进行“算法的优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喜欢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提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如果不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极力让学生掌握一种老师自认为的优化算法,从孩子的内心来讲他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他总认为自己的方法最好。

而通过多次的练习比较、反馈交流、评价沟通,在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会从中辨别最佳的方法。

在这节课中,刘子炀的办法有解决问题的特殊性,因此到解决第4个问题的时候它就成为孩子们达成共识的好办法。

对于“算法的优化”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多为学生创造反馈交流、评价沟通的机会,让“算法优化”水到渠成,并从小培养孩子们“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意识。

“算法优化”的价值何在?

我想“算法优化”的价值决不仅体现在算法的简便上。

正因为要“算法优化”,学生才有了比较和反思,并从中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按照一定的方法有序思考,从而提高思维层次,培养高水平的数学思维。

“算法优化”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推动着每一个学生努力思考、探索、创造,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样也推动着我们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提高我们实践新课程的水平。

   

7、第六单元“购物”

“买文具”是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来进一步认识小额人民币,以及币值之间的换算。

教学设计时以学生带来这些币值的人民币认识,并通过活动帮助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

上完这节课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能从家里带来小面额人民币的学生不多,也只有两三种面额的;大部分学生带的是在准备课时从课本附页上剪下的假人民币,由于没有达到交换时所需的种类和数量,因此在换算活动这一环节时受到影响,只能是老师与个别学生对换演示给其他学生看。

其次,课本附页上的人民币只印有正面,在引导学生观察人民币认识人民币时不能全面。

有个别学生对面额为贰元与贰角的分辨不清,可能是因为花色差别不大,及学生对大写的数字不熟悉有关。

最后,课本练习中的看面额写出总共多少钱,有一大部分学生不能顺利的写出来,可当下课后,我用我自己带的人民币随意抽取几张让几个学生说说手中总共有多少钱,他们还是能说得出的。

看来从“拿”具体的到从课本看“写”出来,之间的思考还是有差距的。

这让我想到现在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考试的形式为主,那像这样的课,学生的实际又该如何才是真正的正确的评价呢?

毕竟怎样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将关系到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至少在现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还是这样的。

8、“观察物体”(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

故云“观察是思维的门户”。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观察力强的学生,在老师用实物或图形等直观教具演示说明某一概念时,就能抓住本质,看到数量变化的关系,较快地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

如何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训练,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我们进行教研的主题。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

“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创设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问题情境结合起来。

我在仔细钻研教材后,先利用两张教室的照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张是在后面拍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位置不同,看到的图像是不同的。

我把学生分成每4人一组在学生初步学会从前后两个位置观察物体,然后通过交换位置观察茶壶,亲身体验到位置不同,看到的茶壶的样子是不同的,而当教师依次出示四幅图片后,更加形象直观地说明了这一点,由实物到图片,遵循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每次让学生观察时都要先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例如教师在组织观察前,就应指导学生:

观察的中心与观察的范围是什么;应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等。

记得我第一次让学生观察你在的位置看见的茶杯是什么样子的?

孩子们有说我看见茶杯上有花,我看见茶杯上字等,就是因为没有明确观察任务。

9、“桌子有多长”(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

教学目标是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

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

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

教师可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够不够1厘米,再在认识几厘米之后,估计物体的长度。

认识尺子。

观察尺子,明确测量物体时应该从“0”开始测量,最后看物体与尺子重合的末端是几厘米,再从尺子“0”开始看数,超过十的就要相加。

重亲历体验,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要知道桌子的长度,很多学生都懂得要用尺子去量。

但对为什么一定要用尺子量的原因却不清楚。

这时,教师并不是由自己或由优等生道出,而是充分发挥教师教材内容加工者、学习活动促进者的角色。

让学生从问题中引发用什么测量工具来测量,怎样测量。

从学习兴趣入手,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想一想”、“量一量”、“议一议”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感悟,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样课桌的长度,得到的结果却多种多样,从而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视操作,在操作活动中,初步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

如:

学生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1厘米的长度,然后辅以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最后再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厘米,进而判断书、本、铅笔盒等的厚度够不够1厘米,使学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

多次组织同桌学生开展活动,如:

“你能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吗?

试一试,同桌互相检查是否准确”。

这样不仅能纠错,也能让部分学生当当小老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如:

在学生认识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认识1厘米,再去认识几厘米:

“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3厘米大约有多长?

5厘米大约有多长?

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等。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合作的方法及学生之间的评价,几乎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掌握身体上的尺子,为学生正确估计打下基础。

让学生实际测量自己的食指宽、一拃长、手掌宽等,用自己的实际的长度去估量物体的长度。

然后再亲自量一量,并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操作、探索,使学生在观察后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从而掌握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上完课,我反思发现,有些情况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有时教师原先设计好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上虽也根据突发情况灵活变动了,但因种种原因,变动后课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激活课堂气氛的构想没能淋漓尽致发挥作用。

面对突发事件,课堂的驾驭能力还要提高,备课时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不断提高自己的“二度设计”能力。

10、“组织比赛”(第八单元“统计”)

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体验到了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同时,在统计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统计结果对可能性进行猜测,形成了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自我感觉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源于学生生活,做到了真实、有趣、有价值。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些兴趣爱好,发现了我们班的同学都比较喜欢动画片,于是本节课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我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动画片情景,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这些动画片镜头引入,真实、有趣,从生活实际接近学生,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

“观看哪部动画片好呢?

”,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

2、力求做到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师是课堂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体验,主动获取知识,增强统计观念。

另外,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去想、去说、去做,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选择的开放学习环境;尽可能多提供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自行完成小组的统计表,再汇总成全班的统计表,最后每个人都动手绘制全班的统计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动手做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