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真题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2142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真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考研政治真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考研政治真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考研政治真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考研政治真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真题答案.docx

《考研政治真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真题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真题答案.docx

考研政治真题答案

2011年全国研究生考试思想政治理论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答案】C

    

    【解析】此题的出题角度是唯物辩证法,即华罗庚的优选原则说明要寻找粉笔长度的最适合值,防止过犹不及,也同样防止未达目标,所以本题充分表明了优选原则是坚持适度原则的体现,正确答案是选项C。

    

    2.【答案】D

    

    【解析】此题的出题角度是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考点,即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因素,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D。

    

    3.【答案】D

    

    【解析】在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过程中,商品--货币--商品,商品生产者只有顺利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跳跃,把商品换成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货币,商品生产者才能生存下去。

即通过商品交换,使用价值才能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才能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D。

    

    4.【答案】B

    

    【解析】列宁新经济政策表明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对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又有了新的认识,标志着列宁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B。

    

    5.【答案】A

    

    【解析】农村根据地在中国长期存在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和条件,表现在:

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第二,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客观条件。

因此B选项不符合题意。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因此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6.【答案】C

    

    【解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之一,就是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之所以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经济成分。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还因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

    

    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因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因此选项AB的观点是错误的。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占主体地位不是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由。

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7.【答案】A

    

    【解析】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它使我们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整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更加清醒、更加努力地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懈奋斗。

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都是从某一个角度说明和谐的重要性,都不全面。

    

    8.【答案】A

    

    【解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主体、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

    

    9.【答案】B

    

    【解析】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

但历史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

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腐败。

因此B项正确。

经济技术落后是另一重要原因,因此C项排除。

军事战略错误、思想观念保守都不是反侵略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不选。

本题重点抓住“根本原因”这个关键词,答案迎刃而解。

    

    10.【答案】B

    

    【解析】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开始。

1953年7月,中美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因此正确答案是B。

抗美援朝并未结束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历史,A项错误;抗美援朝胜利实现了朝鲜人民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因此C项错误;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对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因此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

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

尽管法律权威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在强制力的基础之上,但必要的外在强制力,是树立法律权威不可缺少的条件。

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

如果仅仅依赖外在强制力,法律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权威。

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既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如法律合乎情理、维护正义、促进效率、通俗易懂,也来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如执法公平、司法公正。

正是由于法律本身及法律实施具有这些内在合理性,法律才受人尊重,被人信赖,为人遵守。

因此选项ACD与题意不符,本题正确答案为选项B。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律的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

与之相应的指引形式分别为授权性指引、禁止性指引和义务性指引。

授权性指引是指运用授权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或者有权做什么;禁止性指引是指运用禁止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不得做什么;义务性指引是指运用义务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应当或者必须做什么。

所以,本题答案为选项C。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道德的功能。

    

    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此外,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之上,故本题答案为选项C。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想的种类。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划分,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从理想的对象划分,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从理想的内容划分,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选项A是从理想的对象划分的,选项BC是从理想的内容划分的,所以本题答案为选项D。

    

    15.【答案】D

    

    【解析】选项A深空探测“零的突破”是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的意义。

未来“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怎样实现月面软着陆、成功“落月”进行着陆探测和巡视勘察,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安全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计划在2017年前后发射。

选项BC错误。

中国探月工程的二期先导星,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将采用地月转移轨道技术,火箭直接把卫星送入奔月轨道,可以大大节省卫星的燃料。

所以本题答案为选项D。

    

    16.【答案】A

    

    【解析】美国从2003年到2010年侵占伊拉克的8年时间里,死伤美国士兵4000余人,支出战争经费7000余亿美元。

美国政府的对伊战争一些目的达到了,一些目的并未达到,却于2010年8月19日,撤离美军最后一批在伊拉克的作战部队。

其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军事战略发生了调整。

美国认为伊拉克不再是美国的威胁,而经济、军事力量不断壮大的中国和军事实力不可小视的俄罗斯给美国的全球霸权带来威胁,美国从伊拉克撤军旨在加强中亚地区和亚太地区的兵力部署,从战略上围剿中国和俄罗斯。

美国并未改变先发制人战略,没有放弃单边主义,从题干也不能看出美国转向本土反恐为主,所以本题答案为选项A。

二、多项选择题:

17~33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答案】AB

    

    【解析】此题的出题角度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在本题的材料中,根据材料描述体现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是要从实践中获得和摄取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前提,实践活动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必须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体现,本题的C选项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孤立的看问题,本题的D选项并不是直观反映,直观反映是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点,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

    

    18.【答案】ABCD

    

    【解析】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集团。

其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来左右和影响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19.【答案】AB

    

    【解析】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及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制度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政府的干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缓和经济危机。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

    

    20.【答案】CD

    

    【解析】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D。

    

    21.【答案】ABC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它们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毛泽东思想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实事求是就像一条红线,连接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它们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经过与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合,毛泽东思想成为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当代中国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故ABC选项正确。

选项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不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战争与革命。

故不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同点,应排除。

    

    22.【答案】ABC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故ABC选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选项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点,应排除。

    

    23.【答案】CD

    

    【解析】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现实意义有:

    

    第一,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

第二,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

第三,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四,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选项AB讲的是民族关系本身的重要地位,不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现实意义。

故CD选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24.【答案】ACD

    

    【解析】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

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故ACD选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25.【答案】ABCD

    

    【解析】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分配不公造成收入差距过大,是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违背的。

更加注重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体现,同时也是解决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突出问题的需要。

故ABCD选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26.【答案】BCD

    

    【解析】辛亥革命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因为它是由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领导的,有三民主主义为重要指导,从历史功绩来看,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选项A不符合题意,故选BCD。

    

    27.【答案】BD

    

    【解析】二战期间,涉及到台湾问题的国际条约有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它们都明确规定将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

选项AC不符合题意,故不选。

所以正确答案为BD.

    

    28.【答案】AC

    

    【解析】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它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在当时,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

选项BD不符合本题的要求,故正确答案为AC。

    

    29.【答案】BCD

    

    【解析】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其经验有: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选项A是干扰项,不是其历史经验的内容,应排除。

故BCD选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30.【答案】ACD

    

    【解析】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特有的在刑法的立法、解释和适用过程中所必须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

刑法明文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罪刑法定原则。

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及处何种刑罚,均须由法律明文规定。

二是罪刑相当原则。

是指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及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是决定刑罚轻重的主要依据,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罚、罪刑相当、罚当其罪。

三是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是指对任何人犯罪,不论其社会地位、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如何,在适用刑法上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得有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

所以选项ACD是正确的,选项B疑罪从无原则,是一种司法原则,但并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之一。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CD。

    

    31.【答案】AB

    

    【解析】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

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

尽管法律权威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在强制力的基础之上,但必要的外在强制力,是树立法律权威不可缺少的条件。

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

如果仅仅依赖外在强制力,法律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权威。

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既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如法律合乎情理、维护正义、促进效率、通俗易懂,也来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如执法公平、司法公正。

正是由于法律本身及法律实施具有这些内在合理性,法律才受人尊重,被人信赖,为人遵守。

所以选项AB是正确的,选项C的说法不正确,法律信仰是指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

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而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此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思想信念,因此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选项D的说法不正确,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但并不能成为法律制定和执行的根本依据。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

    

    32.【答案】ABCD

    

    【解析】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要求我们必须落实好坚持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把握好“四个更加注重”。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33.【答案】ABCD

    

    【解析】2010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核安全峰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核安全挑战,共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讲话。

强调指出:

第一,全面加强核安全能力。

第二,严格履行核安全国际义务。

第三,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核安全合作。

第四,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核安全援助。

因此,本题答案为选项ABCD

 三、分析题:

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答案要点】

    

    

(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5分)

    

    ①人改造自然以实践为基础和前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和前提。

实践决定认识。

在本材料中,有人认为垃圾应该全部回收利用,是实践主体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错误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合理说法的提出充分证明了认识和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正确的。

    

    ③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提出正是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结果。

    

    ④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

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具有相对性。

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2)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

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5分)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在本题中,体现了如下矛盾分析方法。

    

    ①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这是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方法论。

在材料中,针对垃圾处理问题,不能再采用粗放型处理方法,要变废为宝,没有退路就必须多想出路,充分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

    

    ②坚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这是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两分法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既看事物的这一面,又看事物的那一面。

既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对立,又要分析两方面之间的统一。

在本题中,对于旧的垃圾处理方法向新的方法转变,正是应用了这一方法论。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这是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针对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把握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针对主要矛盾的性质进行处理和解决。

    

    ④坚持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