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 新高考 新视觉 新感受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1999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 新高考 新视觉 新感受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 新高考 新视觉 新感受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 新高考 新视觉 新感受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 新高考 新视觉 新感受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 新高考 新视觉 新感受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 新高考 新视觉 新感受 人教版.docx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 新高考 新视觉 新感受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 新高考 新视觉 新感受 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 新高考 新视觉 新感受 人教版.docx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新课程新高考新视觉新感受人教版

新课程新高考新视觉新感受

1、试题的总体评价

安徽省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试题“立意新颖,突出新材料、新情景试题的选择,凸显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试题编制符合科学性、准确性、公平性和规范性的基本原则,较好地处理了必考内容和选修模块的必考内容。

试卷结构和长度设计合理,难度适宜,第Ⅱ卷4道试题的切入都较容易,但每题要都做好不容易,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试题内容新颖、题型原创,考查了学科的主干知识,有力有效地遏制了“题海”,很好地解决了多种版本教材的协调与融合。

试题以能力立意,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生产实际,运用新材料、营造新情景、设置新背景,设置题型新颖、情景陌生的试题,让考生在试题的背景下提取统摄信息,重组整合知识,构建新的知识框架,获取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整卷充满着新课程的气息——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能级、电负性、共价键的类型(σ键和π键)等;盖斯定律的应用和简单计算;尤其是将科学的探究方法(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加工(思考与交流)等程序)纳入命题中;整卷涉及新材料、新科技比比皆是——亚氨基锂(Li2NH)的固体储氢材料、活塞部位耐强酸强碱的滴定管、低温脱硝技术、以CsHSO4固体酸为电解质传递H+的燃料电池、以二甲苯为原料合成新型降压药替米沙坦的中间体、回收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炭粉等涂覆在铝箔上)的有关物质,等等;试题还注重考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设置适当的开放性答案等,例如第28(4)题。

化学命题严格遵守《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化学》(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每道试题都可以从《考试说明》中找到原型(见下表),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对中学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从而有力有效地推进高中新课程实施和高考改革。

表12010年安徽高考理综化学卷知能分布及与《考试说明》的比照

题号

考查的知识与能力

模块

考试说明

7(6)

以固体储氢材料亚氨基锂(Li2NH)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化合价和氧化剂、还原剂)、比较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r(H—)>r(Li+)]

考查复述、再现、辨认等能力

化学1

选修4

P332【例3】

8(6)

考查实验仪器(滴定管、容量瓶、坩埚等)的正确使用、滴定管的精度和电解知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考查辨认、理解、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验技能

化学1选修4

P337【例12】

P415【例8】

9(6)

溶液中离子或分子的共存问题,明确Cr2O72—的氧化性和CH3CHO的还原性

要求综合应用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判断溶液中粒子的共存

化学1

化学2

选修5

P309【例12】

P339【例15】

10(6)

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反应速率的概念;平衡常数、转化率与平衡移动的关系;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要求根据可逆反应的特征,明确反应速率、平衡常数、转化率等概念,并分析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

化学2

选修4

P337【例11】

P415【例9】

11(6)

以固体酸(CsHSO4)传递质子的氢氧燃料电池为背景材料,考查原电池原理(电子的流向、电极反应、消耗H2的量及电解质熔液中质子的流向等)

利用原电池原理分析新情景下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选修4

P344【例25】

12(6)

考查质量分数均为5%的硝酸、硫酸、盐酸对Fe—Cr的腐蚀情况分析和Fe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要求根据坐标图分析三种稀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情况

化学1

P346【例28】

P423【例14】

两题中对坐标图的分析

13(6)

考查Na2O2、Na2O分别与水反应、CO32—的水解,并判断指定离子(阴离子)浓度的大小

根据相关的化学反应分析判断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化学1

选修4

P334【例7】

P416【例10】

25(17)

涉及C、S、O、Cu等元素及其化合物(HClO4、CS2、Cu2S、Cu2O、CO、SO2)的知识;考查元素周期表(律)——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共价键的类型、键的极性、键长比较等,并进行有关盖斯定律(热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综合运用元素周期表(律)及其基本概念(能级、电负性、核素)进行推理,然后回答题设的问题

化学1

选修3

选修4

P345【例27】

P417【例11】

26(12)

以二甲苯为原料合成新型降压药替米沙坦为载体,考查二甲苯、羧酸、硝基化合物、胺类等物质的化学性质,要求辨认和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明确有机反应类型、正确书写限定条件下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和高聚物的结构、正确书写有机反应

综合运用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根据合成路线推理相关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并正确书写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和相关有机反应

化学2

选修5

P356【例34】

P419【例12】

27(12)

以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背景,考查铝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过滤所用的仪器和过滤后滤液浑浊的原因分析、并利用守恒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根据题设的转化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正确书写新情景下的化学方程式,要求对过滤分离方法有深刻的认识,并根据题给条件,进行定量计算

化学2

选修4

P363【例39】

P421【例13】

28(17)

以常见物质(Fe3+、NO3—、Ag等)的氧化还原性为载体设置了探究性实验,考查了课本中醛的银镜反应(银氨溶液的配制、银镜反应的操作和注意事项);实验设计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将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贯穿于其中,要求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快捷提炼、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化学1

选修4

选修5

P351【例31】

2、试卷命题特色

2.1.主干知识——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试题坚持对中学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覆盖面广,涉及化学平衡、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共存、离子反应和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有机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等,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其中选择题保留了历年高考中区分度较好的部分传统题型(例如:

9.溶液中离子或分子共存,10.可逆反应的平衡移动,13.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试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些试题的取材紧扣教材内容(例如第8题、第28

(1)题),有利于稳定考生的情绪和应试心理,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能水平。

表2:

2010年高考化学试卷知识点统计分布表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元素及其化合物

有机化学

化学实验

化学计算

题号

7、9、10、11、12、

25

(1)

(2)(3)

13、25(3)、27

(1)

(2)

26

8、27(3)、28

25(4)、27(4)、

分值

37

12

17

25

9

比例

37%

12%

17%

25%

9%

表3:

2010年高考化学试卷知识点在不同模块分布统计表

第一部分考试内容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

模块

化学1

化学2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物质结构与性质

分值

84(其中有机化学:

5分)

2612分

电子排布式和σ键等4分

比例

84%

12%

4%

2.2.能力立意——突出对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的考查

(1)注重化学学科思想及学习方法的考查,元素观、微粒观、分类观、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观等化学基本观念在试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2)注重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的考查,试题创设了多种图形(实验装置图、原电池示意图、合金腐蚀的坐标图)及其合成路线、实验流程图,通过对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试题提供的各种信息的阅读,获取有关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形成新知识的能力并正确回答题设问题。

(3)注重对表达能力的考查,要求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等予以表述。

(4)注重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的考查,适当简化计算。

在强调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考查考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有些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例如第11题的C选项“每转移0.1mol电子,消耗1.12L的H2”、第12题的C选项“Cr含量大于13%时,因为三种酸中硫酸的氢离子浓度最大,所以对Fe—Cr合金的腐蚀最强”、第13题的D选项“①=②>③=④”、第27(4)题求“至少有________gNa2CO3参加了反应”等等。

(5)试题充分体现学科内综合的特点,既有知识的融合,也有能力的综合。

多数试题所涉及的知识难以确切划分为何模块、何主题。

即使在传统的离子(分子)共存的问题中也还安排了有机化学知识,考查CH3CHO被酸性Cr2O72—溶液氧化;又如第27题,利用实验流程图根据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推断,要求能根据转化关系正确书写LiMn2O4在酸性条件下被空气中O2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回答过滤操作的相关问题并进行相关计算。

2.3.化学实验——强化对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1)通过对常见实验装置和仪器的观察,考查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滴定管的精度和电解知识、基本实验操作等实验基础知识,落实对考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要求。

例如第27(3)题要求回答过滤中滤液浑浊的原因就是如此。

(2)以教材中醛的银镜实验为背景,考查基本的实验技能,并设置了Fe(NO3)3溶液蚀刻银究竟是Fe3+还是NO3—的探究性实验,考查科学探究方法,充分体现新课程高考的重要特征。

(3)化学实验的命题不再像以前的命题形式专属于一题,而是穿插在多个试题中,综合性很强,所占的比分很大。

除了上表中给出的数据外,事实上第12题和第27题也可归属于化学实验内容。

2.4.立足考改——体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新要求

(1)创设新情境,体现学科的发展性和时代性。

试题在素材的选取、情境的创设和设问方式上,尽可能密切联系实际,贴近与化学有关新发现、科技新进展,渗透STSE思想,保证了试题的新颖性。

(2)突出原创性,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试卷中所有试题都是原创,对学生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那些经常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生是有利的。

体现高考的公平性。

(3)设置解答的开放性。

试题尝试了在限定条件下的开放特点,拓展考生的思维空间和深度,彰显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征,对中学化学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3、典型试题解析

【例1】右图是三种稀酸对Fe—Cr合金随Cr含量变化的腐蚀性实验结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腐蚀性比稀硫酸和稀

盐酸的弱

B.稀硝酸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6HNO3(稀)==Fe(NO3)3+3NO2↑+3H2O

C.Cr含量大于13%时,因为三种酸中硫酸的氢

离子浓度最大,所以对Fe—Cr合金的腐蚀最强

D.随着Cr含量增加,稀硝酸对Fe—Cr合金的

腐蚀性减弱

【解析】C选项有一定的迷惑作用,因为质量分数

均为5%(由于是稀溶液,其密度约为1g/cm3)的硫酸、

硝酸、盐酸中的H+浓度约为1mol/L、0.8mol/L、1.4mol/L,

在这三种酸中硫酸的氢离子浓度不是最大;显然,根据坐标图:

在Cr含量约小于10%时,硝酸对Fe—Cr的腐蚀性最强,可以推知酸对Fe—Cr的腐蚀速率不只是由H+浓度所引起的,故C选项不正确;稀硝酸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4HNO3(稀)==Fe(NO3)3+NO↑+2H2O

本题要求根据坐标曲线回答问题,考查快捷接受新信息并根据题设问题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2】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使回收利用锂资源成为重要课题。

某研究学习小组对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炭粉等涂覆在铝箔上)进行资源回收研究,设计实验流程如下:

 

(1)第②步反应得到的沉淀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步反应后,过滤Li2CO3所需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过滤时发现滤液有少量浑浊,从实验操作的角度给出两种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含LiMn2O4的质量为18.1g,第③步反应中加入20.0mL3.0mol/L的H2SO4溶液,假定正极材料中的锂经反应③和④完全转化为Li2CO3,则至少有________gNa2CO3参加了反应。

【解析】本题以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炭粉等涂覆在铝箔上)进行资源回收为载体,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实验技能和计算技能。

只要将流程图作适当的处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根据实验流程可知:

①LiMn2O4、Li2CO3均难溶于水

②由第③步可知:

炭粉没有参与反应,LiMn2O4转化为MnO2和Li+,所以LiMn2O4在酸性条件下与空气中氧气作用生成MnO2和Li+。

这里LiMn2O4中Mn的平均化合价+3.5,

 

最后根据质量守恒或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配平:

4LiMn2O4+4H++O2==8MnO2+4Li++2H2O

③计算至少需要Na2CO3的质量

0.1molLiMn2O4只消耗0.1molH+,而20.0mL3.0mol/L的H2SO4溶液提供0.12molH+,尚余0.02molH+与CO32—作用,消耗0.01molCO32—(1.06g);当溶液中H+作用完,再加入的Na2CO3与溶液中Li+作用生成难溶于水的Li2CO3(前一个关系式根据Li+守恒建立,后一个关系根据CO32—守恒建立):

LiMn2O4~1/2Li2CO3~1/2Na2CO3

18153

18.1g5.3g

共需要Na2CO3的质量至少为1.06g+5.30g==6.36g

【说明】①本问题的计算很容易漏掉剩余H+与CO32—的作用。

②过滤是义教九年级化学教学内容,“一贴二低三靠”都成口诀了,但本题要求回答过滤后滤液浑浊的原因,有新意,值得回味。

【答案】

(1)Al(OH)3

(2)4LiMn2O4+4H++O2==8MnO2+4Li++2H2O

(3)烧杯、漏斗、玻璃棒玻璃棒下端靠在滤纸的单层处,导致滤纸破损漏斗中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4)6.4(或6.36)

【锰酸锂锂离子电池简介】锰酸锂材料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用其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具有安全性高、大电流、放电性能好、循环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

正极材料(LiMn2O4)、导电石墨、粘接剂(PVDF聚偏氟乙烯[CH2—CF2]n)及溶剂(NMP,

N-甲基吡咯烷酮,结构为)按一定比例混合,涂敷在铝箔上;

负极材料是锂和活性石墨涂敷在铜箔上。

其工作原理是:

负极反应:

Li—e—====Li+

正极反应:

Li++LiMn2O4+e—====Li2Mn2O4

总反应:

Li+LiMn2O4====Li2Mn2O4

【例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

Fe(NO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

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制备银镜,并与Fe(NO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

(1)下列有关制备银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边振荡盛有2%的AgNO3溶液的试管,边滴入2%的氨水,至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b.将几滴银氨溶液滴入2mL乙醛中

c.制备银镜时,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底部加热

d.银氨溶液具有较弱的氧化性

e.在银氨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的pH增大

【提出假设】

假设1:

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

假设2:

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2)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验出Fe2+,验证了假设1成立。

请写出Fe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内容(提示:

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现象和结论

……

若银镜消失,假设2成立

若银镜不消失,假设2不成立

【思考与交流】

(4)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

Fe(NO3)3溶液中的Fe3+和NO3—都能氧化了Ag。

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凸现新课程理念,试题根据Fe3+和酸性条件下NO3—的氧化性设置了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加工(思考与交流),体现了《考试说明》中对“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要求“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

其中第(4)题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虽然乙同学验证了与Fe(NO3)3溶液中H+浓度相同的HNO3能氧化Ag,但Fe(NO3)3溶液中同时存在Fe3+及其水解产生的HNO3,究竟谁的氧化性更强,是无法推断得到的,因此不能确定NO3—是否氧化了Ag,除非检验出NO3—的还原产物。

【答案】

(1)a、d、e

(2)Ag+Fe3+===Ag++Fe2+

(3)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现象和结论

①测定上述实验用的Fe(NO3)3溶液的pH

②配制相同pH的稀硝酸溶液,将此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内

(4)不同意。

甲同学检验出了Fe2+,可确定Fe3+一定氧化了Ag;乙同学虽然验证了此条件下NO3—能氧化Ag,但在硝酸铁溶液氧化Ag时,由于没有检验NO3—的还原产物,因此不能确定NO3—是否氧化了Ag。

[(3)、(4)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商榷】本题有两处值得商榷:

①Fe(NO3)3溶液中的Fe3+和水解生成的稀硝酸同时氧化了Ag,那么溶液呈棕色。

因为生成了显棕色的[Fe(NO)]2+——这就是NO3—的检验——在含NO3—的溶液中加入FeSO4溶液,振荡,然后沿试管内壁慢慢注入浓硫酸,在两层液体的界面上出现棕色的环。

Fe(NO3)3溶液与Ag可能发生的反应:

Fe3++Ag==Fe2++Ag+

3Ag+4H++NO3—===3Ag++NO+2H2O

或6Fe2++8H++2NO3—===6Fe3++2NO+4H2O

Fe2++NO===Fe(NO)2+

②第(3)题验证假设2的实验设计,第②步“配制相同pH的稀硝酸溶液”,并没有确定溶液中NO3—浓度相同,事实上,Fe(NO3)3溶液中的c(NO3—)是配得稀硝酸中c(NO3—)的数百倍。

所以实验步骤应改为: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现象和结论

①测定上述实验用的Fe(NO3)3溶液的pH

②配制相同pH的稀硝酸溶液,并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NO3,使溶液中NO3—浓度与Fe(NO3)3溶液中NO3—浓度相同,再将此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内

【延伸拓展】由于AgNO3溶液的pH<7——AgOH是沉淀碱,Ag+能发生水解,银氨溶液呈碱性,所以在银氨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的pH增大。

若设原来氨水的pH==x,配制成的银氨溶液pH==y。

则比较x和y的大小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欲比较x和y的大小,关键是要分析出配得的银氨溶液中NH3·H2O浓度的大小。

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

Ag++NH3·H2O===AgOH↓+NH4+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这里如果只看第2个反应方程式,溶液中OH—浓度显然增大,实际上,第1步反应生成的NH4+与第2步反应生成的OH—物质的量相等,要发生下列反应:

NH4++OH—==NH3·H2O

所以配得的银氨溶液实际上是Ag(NH3)2+、NO3—和NH3·H2O的混合溶液,由于溶液的体积比原来氨水的体积大,且一部分NH3形成了Ag(NH3)2+,所以配得的银氨溶液中c(NH3·H2O)小于原来氨水中c(NH3·H2O),故x>y。

 

附:

安徽省高考其他化学试题的解析

第Ⅰ卷(42分)

7.亚氨基锂(Li2NH)是一种储氢容量高、安全性好的固体储氢材料,其储氢原理可表示为:

Li2NH+H2===LiNH2+LiH,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Li2NH中N化合价是—1B.该反应中H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Li+和H—的离子半径相等D.此法储氢和钢瓶储氢的原理相同

【解析】本题以固体储氢材料亚氨基锂(Li2NH)为载体,考查基本概念(化合价和氧化剂、还原剂)、比较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r(H—)>r(Li+)],此法储氢是化学反应,在此反应中H2发生了歧化。

8.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A.量取15.00mLNaOH溶液B.定容C.电解制Cl2和H2D.高温煅烧石灰石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滴定管的精度和电解知识。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改用胶头滴管定容时应是在离刻度线1~2cm处;Cu作阳极电解饱和食盐水,不能得到Cl2,阳极反应(Cu):

Cu—2e—==Cu2+,阴极反应:

2H2O+2e—==H2↑+2OH—,电解总反应方程式为:

直流电

Cu+2H2O=======H2↑+Cu(OH)2↓

在坩埚中煅烧石灰石使其分解,不能盖坩埚盖,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9.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A.Mg2+、Na+、ClO—、NO3—B.Al3+、NH4+、Br—、Cl—

C.K+、Cr2O72—、CH3CHO、SO42—D.Na+、K+、SiO32—、Cl—

【解析】本题考查离子或分子在溶液中的共存问题。

A选项、D选项要明确HClO、H2SiO3或(H4SiO4)是弱酸(H2SiO3或H4SiO4也是难溶性酸):

H++ClO—==HClO

2H++SiO32—==H2SiO3↓或2H++SiO32—+H2O==H4SiO4↓

C选项考查有机反应:

3CH3CHO+Cr2O72—+8H+==3CH3COOH+2Cr3++4H2O

10.低温脱硝技术可用于处理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180℃

催化剂

2NH3(g)+NO(g)+NO2(g)

2N2(g)+3H2O(g)△H<0

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增加NH3的浓度,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减小

C.单位时间内消耗NO和N2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反应达到平衡

D.其他条件不变,使用高效催化剂,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增大

【解析】该反应是一个放热的可逆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进行,平衡常数减小;增大N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