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马关条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1937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docx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鸿章与《马关条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docx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

近代有约

各界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的简介主编常骋学号100608102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编辑季靖学号100608107

李鸿章轶事二则冀云帅学号100608108

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各界对李鸿章的评价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诗评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梁启超

我是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里,不能挽大厦于将倾。

——李鸿章

李鸿章的简介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背景

1894年朝鲜王朝发生东学党事件,清朝应朝鲜要求下派兵进入朝鲜半岛,并依照中日天津条约,知会日本有关行动。

事件平息后,日本拒绝撤兵,后来更突袭驻守于朝鲜的清军。

清廷被迫向日本宣战。

由于该年是甲午年,故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其后中国战败,清廷向日本求和。

代表

其实,甲午海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主和派已向日本派去议和的使臣,而他们受到了日方的羞辱。

理由是:

他们的身份不够,而且,大清没有授以割地的全权!

他们不能接受!

但如此,还以广岛屯有重兵,不许张荫桓等逗留停驻,命他们转至长崎侯信。

换言之,大清的使臣被驱逐了。

居中任调停之责的田贝(美国公使),向总署传达了日方的要求:

“必须选派一位十足全权,具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具有国际声望的使节前来,才能谈和。

太后召见臣工商议,一致认为,日本所开出的条件,分明是指着李鸿章说的。

(《胭脂雪》第18章)

 

北京卫视《档案》第20111216期《燃烧的甲午之李鸿章泣血春帆楼》:

现在倭焰鸱张,畿辅威逼,只此权宜之策,但可解纷纾急,亟谋两害从轻,李鸿章勋绩久著,熟悉中外交涉,为外洋各国所共倾服……李鸿章著赏还翎顶,开复革留处分,并赏还黄马褂。

作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定和约……李鸿章星速来京请训,切勿刻迟……

日本放言:

除了恭亲王奕和李鸿章,谁也不谈……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满朝文武谁也不愿去做,更不用说皇室成员恭亲王奕了,这样的事当然不能让他去,因为有损皇室的面子,那这样一来,担子自然就落到了李鸿章的肩上,其实,李鸿章也不愿意去,可是他有别的选择吗?

显然没有,李鸿章只能从命。

会谈

第一次

1895年3月20日午后两点半钟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互换了国书,阅示了委任状,然后按照国际惯例,狄娇乐英文的停战要求书。

上写:

“现于开议和约之始,拟请两国水陆各军即行一律停战。

”因为这是第一次会谈,气氛比较轻松。

李鸿章想争取对方,早日达成和议,为谈判定下中日应该重归于好的基调。

他一开始就着眼于中日友好的大方向:

在亚洲,我们中日两国是近邻,而且同文字,岂可以寻仇?

现今虽然暂时相争,总以和好为对。

否则,寻仇不已,有害于华,也未必有利于日本。

如我两国使臣深知此意,应当大力维持亚洲大局,永结和好,庶使我亚洲黄种人民,不为白种人所侵蚀。

伊藤显然不愿意不愿意谈这个话题,只简单地说了句:

“中堂之论,甚惬我心”,就将话题一转,说10年以前,我们在天津时,就已经和中堂谈

到这个问题,何以至今,中国俨然依旧,一点改变也没有?

李鸿章老实地承认中国改革的阻力太大。

他说:

本大臣“深佩贵大臣力为变革俗尚,以至于此。

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

当时贵大臣相劝,云中国地广人足,变革庶政,应由渐而来,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为抱歉,自惭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已。

贵国兵将,悉照西方训练,甚精。

各项整治,日新月异。

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相论,亦有深知我国必宜改变方能自立者。

第一次会谈进行了30分钟。

当时,李鸿章73岁,伊藤55岁,陆奥52岁。

这次会谈开始时,李鸿章俨然是以年长者对后辈谆谆告诫的口气说话。

会谈结束时,已经是在听取成功者介绍经验了。

没办法,谁让中国战败了。

一向自负的他,心情是不会舒畅的。

第二次

1895年3月21日午后两点半钟

日方提出苛刻的停战条件,要求中国让日军占领山海关、天津、大沽,方能停战;山海关至天津间铁路也归日本管理;停战期间日本军费也由中国支付。

完全是无理的要求。

李鸿章据理力争,说:

“现在日军并未至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处,何以所拟停战条款内竟欲占据?

伊藤强词夺理说:

“凡议停战,两国应均沾利益,华军以停战为有益,故我军应据此三处为质。

李鸿章指责说:

“中日系兄弟之邦,所开停战条款,未免凌逼太甚。

双方往复辩论,伊藤坚持不变。

李鸿章只好仍用“长久友好”打动他。

伊藤不为所动。

李鸿章停战条件谈不妥,要求先谈议和条款。

伊藤则要求李鸿章明确收回停战之议。

这就意味着让日军在战场上继续推进。

李鸿章不便明确答复。

伊藤限李于三日内作出答复。

22日,日军在北塘、大沽一带游弋,以军事行动对谈判施加压力。

第三次

1895年3月24日下午三时

李鸿章不再要求停战,只谈议和条款。

伊藤并不直接拿出条款,却大谈所议之事必须实力践行。

说道:

“我两国既派头等大臣会商定义,若不实行,有伤国体,而战端必致复起。

”接着说:

“凡所定议必能实践,亦望中堂能施行议定之事为幸。

”这是一个圈套,如果李鸿章大言能包办一切,可就中他的计了。

李鸿章却说:

“我忝派钦差头等大臣,此次进京,召见数次,实因此事重大,奉有明白训条。

前屡与贵大臣言及,日后和款,必须体谅本大臣力所能为,果可行者,当即应允,其难行者,必须缓商,断非三数日所可定议。

请贵大臣将和款出示。

”这番答复极有分寸。

李鸿章急于见到日方所拟定的和议条款,请其立即拿出。

伊藤却偏要拖到明日。

以下的谈话又扯到中国台湾。

李鸿章当即予以揭破,“贵大臣提及台湾,想遂有往踞之心,不愿停战者以此。

”中国是战败了,无法声称有抵制的力量。

他便再次使用“以夷制夷”的办法说:

“但英国将不甘心”,“闻英国有不愿他国盘踞台湾之意。

”这却没有吓住伊藤,因为英日早在暗中有了默契。

(《李鸿章:

圆通变达心术之道》第五章)

 

遇刺

会谈结束后,李鸿章和随员们像往常一样返回行馆。

忽然有一个日本青年从人群中冲出来,对准李鸿章的脸部开了一枪。

一时秩序大乱。

凶手放枪后,立即钻进人群,而后逃入路边的一个店铺中。

李鸿章中枪后,当时昏过去,鲜血从他的脸上流下来,染遍了衣襟。

随员们把他抬回行馆,由随行的西医进行急救。

过了一会,他醒了,表现

非常镇定。

日本首席代表伊藤博文和副代表陆奥宗光听说此事,大感震惊。

李鸿章被刺,一时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医生也赶来马关,与法国医生、日本医生共同诊治。

日本医生主张开刀,德医和法医反对,因为还不知道子弹在何处,贸然开刀恐无好处。

有的医生力主取出枪子,静养多日,以求痊愈。

李鸿章坚决反对,说道:

现在“国步维艰,和局之成,刻不容刻。

我焉能延宕以误国乎?

死生有命,我宁死无憾。

”看见侍从从他身上换下来的血衣,他嘱咐不要洗掉,有人说:

“此血可以报国也”李鸿章接过说:

“舍予命而有利于国,予亦不辞。

李鸿章是那么的百感交集。

这一枪如果结束了这条老命,倒也死得壮烈,丧权辱国的条约不出他手,可以得一个以身殉国的美名。

哎!

偏偏大难不死。

他随口吟出: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路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征旗大将坛。

寰海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经过刺客事件后,国际舆论发生一片谴责日本、同情中国的声音。

日本方面怕引起国际不满,遂决定无条件停战。

(《李鸿章:

圆通变达心术之道》第五章)

卖父

为了不引起国际干涉谈判,伊藤急招外相陆奥宗光商量对策。

陆奥要言不繁:

“首先得稳住李经方,决不能让他们回去!

“中堂之不幸,实贵国之大幸。

经此,谈判必容易得多。

而且,伊藤首相本受国内主战派极大压力,不敢有所让步。

此事既出,举世瞩目之下,主战人士也必然碍于国际舆论,不敢再从中刁难。

中堂如能抱伤完成使命,和议必能顺利完成。

中堂以一己安危,而建此大功,并赢得举世同钦,岂不也是值得的了?

有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中堂毕竟年迈,就此无功而返,和议之事,贵国必然另派使节前来。

参议一番辛苦,岂不是前功尽弃?

若中堂留此养伤,我国必向贵国力争,授参议为全权大臣。

此间情事,均由参议主持。

我国朝野,自然领参议之情,总会感恩图报,也不枉辛苦一场。

“中堂年事已高,佐藤大夫道,如留此由他悉心治疗,他可以担保复原。

如今若加挪动,伤口可能迸裂,流血不止,便有性命之忧,他就无法负责了。

你身为人子,难道还能冒这个险?

于公,你是仅次于全权使节的参议。

于私,又是中堂之子。

如何行至,不论此间同行人员,或是贵国当局,还不是听你一句话?

“说实在的,我也知道中堂在中国的处境。

此约一签,更难逃骂名。

但如今中堂在中国,大有无李中堂,则中国无人之势。

人也皆以为,签约重任,非李中堂不可。

如果就此回国,岂不是只任战败之咎,而无尺寸之功?

我知道贵国皇上,对中堂的信任不如太后之专。

若皇上借此为由撤换使节,由他人达成使命,便足证明,朝中无李中堂,亦可办事。

那,你父子日后的处境如何,你比我明白。

中堂年事已高,一旦由红转黑,以后想东山再起,只怕就难了。

如今,中堂受这一枪,以我看来,是福非祸;首先就有了为国受伤的名声,抱伤上阵,促使我方让步,功德圆满,朝野还有什么话说?

贵国皇上自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不可一日无中堂。

便有人再说什么,也绝不忍再有所苛责。

你是聪明人,中堂更聪明绝顶,其中利害,还不清楚么?

李经方听他再三陈说利害,仔细一想,抛开其他不说,至少对自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退一万步,即使回国之后,父亲失势,此行所得,也足够安富尊荣过一辈子了。

当下含笑伸手,与陆奥紧紧一握,算是彼此会心。

陆奥满脸堆欢,彬彬有礼地向他鞠躬告辞。

一转过头,脸上却露出鄙夷又得意的微笑。

他不禁为中国和李鸿章悲哀。

像这样为了自己的利益,既能卖国,又能卖父的人,他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职守和日本的利益,真不齿结交。

(《胭脂雪》第20章)

会谈

李鸿章满心以为,自己被刺一事,日方总应负疚,而有相当的让步。

岂知,先机已失,如今他安然无恙,风波已平,还客气什么?

当下递送日方节略。

看过节略,李鸿章的脸色骤变。

这样严苛的条件,竟还说是已尽力放宽,那不放宽,又将如何?

他原以为由于自己中的那一枪,至少可以减少军费,保全台湾。

如见看来,自己真是太天真了!

他情知自己是上了日方的当,也上了儿子的当了!

事已至此,只能打迭精神,全力以赴,能争得一分算一分,争得一寸算一寸。

指着节略问:

“这些条款,还许分辨么?

伊藤笑道:

“贵国总说: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哪有不许讨价还价之理?

只是我国却是言不二价,底盘开出,讨价还价也不过多费唇舌而已。

中堂请谅解一点,浪费时间,对贵国并无好处;停战期限,转眼即至。

广岛有九十多艘运粮船,整装待发,只因停战,所以暂缓起航。

如果此番和议不成,只怕贵国要付出的代价,就不止此数了,中堂还是及早定夺吧!

看着伊藤那张貌似温文,实则狰狞的脸,李鸿章不觉不寒而栗……(《胭脂雪》第20章)

签约

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草约在春帆楼正式签字。

要点为“中国承诺朝鲜独立;割让辽东之安东、海城和营口以南地区以及台湾、澎湖;赔款二亿两白银、对日开放通商口岸,日商可以在中国从事工艺制造。

”(《李鸿章:

圆通变达心术之道》第五章)

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

台湾、澎湖列岛大片领土的割让,迫使台湾和祖国隔离数十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还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

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欧美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条款,也都享有条约规定的特权。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人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马关条约》其历史影响是极深远的,帝国的覆亡,民国军阀的形成和现在现在我们国家急待解决的台湾问题等等。

 

其他

关于谈判地点选在马关的春帆楼,有这样的说法:

伊藤博文是马关所属的山口县人,春帆楼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这里不仅有文明的河豚宴,在山丘下面的海边,有日本的军港,军舰冒着黑烟往来于海面,不仅显示了伊藤博文个人的胜利,更可以炫耀日本海军的军威

日本在李鸿章座位的右手边放置了一个火盆,取暖用的,日本方面知道李鸿章年事已高,专门为他准备的

李鸿章谈判坐的凳子比日本人的都要矮半截

在关于朝鲜撤兵期间,日本已经破译了清使馆的密电,直至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期间,与清廷的来往密电,对伊藤博文来说,毫无秘密可言

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此次赴日谈判,我觉得李鸿章是不辱使命。

在谈判中,李鸿章坚持不懈地努力,甚至带着枪弹与日本相争,终于使中国对日本赔款减少二分之一,在奉天的割地减少接近二分之一。

因此,当大家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李鸿章只不过是大清政府的一枚棋子罢了。

他得到的评价是:

“此时危局,惟李中堂可挽之耳。

”翻看他的为官之路,哪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而李鸿章不怕天下人咒骂,勇于任事,支撑危局,以一身负天下之重。

在甲午海战中,有人说:

是李鸿章以一人之力在抵抗一个国家的侵略,这也是日本方面在谈判时为什么点他的将。

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

弱势的中国如何生存?

在这个棘手的问题上,李鸿章绞尽脑汁,巧使策略。

李鸿章的外交策略是以夷制夷、外须和戎和相信国际法的约束力。

在与日本的谈判中,他就曾想到用英国来牵制日本,可日本与英国早在暗中有了默契。

通过借力打力、妥协退让和以德服人,以换取喘息发展的时间。

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就这样,晚清苟延残喘了半个多世纪。

李鸿章本可以成为一个瞩目的英雄,可他生不逢时,成为了大清王朝的裱糊匠。

李鸿章轶事二则

李鸿章杂烩

据传这道菜还有这样的来历:

相传公元1896年,李鸿章奉旨到俄国参加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顺道访问欧美。

一路上吃了两个多月的西餐,胃口都吃倒了,所以一到美国就叫使馆的厨师用中国徽宴请美国宾客。

曾宴请美国宾客,因中国菜可口美味,深受欢迎,连吃几个小时洋人还不肯下席。

此时总管向他禀告:

“中堂大人,菜已吃完,怎么办?

”李鸿章略加思索后说:

“把撤下去的残菜混在一起加热,用大盆端上来”。

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洋人尝后连声叫好,便问菜名,李鸿章一时答不上来,只是说:

“好吃多吃!

”岂料歪打正着,“好吃多吃”与英语杂烩(Hotchpotch)发音相近,后来此菜便被命名为“李鸿章杂烩”。

”  另一种说法是:

李命厨师加菜,但正菜已上完,厨师只好将所剩海鲜等余料混合下锅,烧好上桌,外宾尝后赞不绝口,并询问菜名,李用合肥话说:

“杂碎”(即杂烩谐音)。

此后,“大杂烩”便在美国传开,合肥城乡也仿而效之,遂成名菜。

 

李鸿章与大清国歌

清朝光绪22年(1896年),当时的大学士李鸿章李中堂以大清国钦差大臣的身份带领使团出使俄国,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

按照当时的外交惯例,在欢迎仪式上都要演奏国歌。

在那个时候,参加仪式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歌,而唯独李中堂所代表的大清没有国歌。

在俄皇加

冕前夜,各国使团依次把自己国家的国旗和国歌分别交到俄方手里,以备大典时派上用场。

大清国使团一见,非常着急,找李中堂商量对策。

当时李中堂灵机一动,随口哼唱一段合肥家乡的“小倒戏”(即现在的“庐剧”)曲调即兴演唱歌词,配以古曲带上,倒也不输风采,并命人立刻记下谱子,命名为《黄龙曲》,作为大清国的国歌,而外国人称之为《李中堂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