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工作生存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1631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外地质工作生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野外地质工作生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野外地质工作生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野外地质工作生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野外地质工作生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野外地质工作生存技巧.docx

《野外地质工作生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外地质工作生存技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野外地质工作生存技巧.docx

野外地质工作生存技巧

野外地质工作技巧

(一):

寻吃

在野外地质调查,身处绝境时,寻找可以食用的动植物是非常必要的。

一、猎捕野生动物

  首先要知道动物的栖息地,掌握动物的生活规律,然后再采取压捕、套猎、捕兽卡以及射杀等方法进行猎捕。

目前,世界上人们在食用的昆虫有蜗牛、蚯蚓、蚂蚁、知了、蟑螂、蟋蟀、蝴蝶、蝗虫子、蚱猛、湖蝇、蜘蛛、螳螂等。

人们对吃昆虫虽然不习惯,甚至感到厌恶,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维持生命,不妨一试。

但应注意,要将动物要煮熟或烤透,以免动物体内的寄生虫进入人体,导致中毒或得病。

  常见的可食昆虫有:

蝗虫;浸酱油烤着吃,煮或炒也可以;螳螂:

去翅后烤或炒,煮也可以;蜻蜓:

干炸后可食:

蝉:

生吃或干炸,幼虫也可食;蜈蚣:

干炸,但味道不佳;天牛:

幼虫可生食或烤;蚂蚁:

炒食,味道好;蜘蛛:

除去脚烤食;白蚁:

可生食或炒食;松毛虫:

烤食。

二、采摘植物

可食野生植物包括可食的野果、野菜、藻类、地衣、蘑菇等。

我国能食用的达2000种左右。

常见的可食野果有:

山葡萄、笃斯、黑瞎子果、茅莓、沙棘、火把果、桃金娘、胡颓子、乌饭树、余甘子等,特别是野栗子、椰子、木瓜,是应急求生的上好食物。

常见的野菜有苦菜、蒲公英、鱼腥草、马齿苋、刺儿草、荠菜、野苋菜、扫帚菜、菱、莲、芦苇、青苔等。

野菜可生食、炒食、煮食或通过煮浸食用。

(一)、可食与不可食植物的辨别标志

  1、将采集到植物割开一个小口子,放进一小撮盐,然后仔细观察是否改变原来的颜色,通常变色的植物不能食用。

  2、一般地,白色或黄色浆果类植物均有毒性,有一半的红色浆果类植物可以食用,而蓝色或黑色浆果类植物几乎均可食用。

  3、有些植物的茎部只结有一颗果实,一般这类植物可以食用。

  4、任何带有乳白色奶状液汁的植物,不可食用;野生的大豆、豌豆,不可食用。

  5、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或已被昆虫咬过的植物,是不可食用的。

  6、可食性试验:

  1)空腹时,首先切下植物的一小部分,将其放于手腕上来回揉搓后静候15分钟,观察皮肤有何反应。

  2)将植物的一小部分放于嘴唇外沿,观察有何反应。

  3)放一小片植物于口中,用舌头舔尝后静候15分钟,如无不良反应则将其充分咀嚼,再等15分钟以观察有何反应,若没有任何不良反应,继续进行下面的步骤。

  4)吞咽一小块植物,看是否有不良反应(如果你感觉难受,赶快把东西吐出来,然后大量饮水),如果你仍感觉良好,接着做下面的试验。

  5)吃少量的植物,再静等数小时,如果仍然没有不良反应,你就能确定这种植物可以食用。

  7、可食用植物一般要经过加热后才能食用,你在为植物加热的过程中要小心,因为许多植物在加热的情况下会发生化学变化,从可食用植物变成有毒食品。

  8、马、牛、羊、骆驼能吃的植物,人是可食的。

(二)、可食植物

1、白芥菜

白芥菜高可达60厘米,茎多毛,有班纹,叶深基部着生,苍白黄色小花,分布于欧洲各地。

嫩叶和花可以生吃,煮熟后整株都可食用。

挑选幼嫩的以备食用。

2、牧羊草

牧羊草高可达60厘米,叶基部着生,齿形剑状叶,白色小花;广布于野外。

叶片沸煮后,味类似卷心菜,可与其他食物混合食用。

3、菊苣菜

菊苣菜长可达1.3米,茎基部密生长叶,有毛。

叶片有对称分叉。

茎顶端叶腋生亮蓝色花,与蒲公英同属菊科植物,食用方法也类似。

4、酸模:

蓼科  酸模属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茎细高不分枝,基生叶箭形,有长柄,茎生叶无柄,托叶鞘斜形膜质,圆锥花序。

生于山地,林缘草甸,茎叶味酸,可生食。

5、东亚唐松草(猫爪草):

毛茛科  唐松草属

  多年生草本,高80—100厘米,3—4回三出复叶,叶片长达30—40厘米,小叶近圆形,长1.5—3厘米,上浅裂,有疏牙齿,圆锥花序,具多数花,花小。

各山地均有分布,生于林缘草地。

嫩茎叶可食,开水烫过,凉水浸泡后凉拌。

6、狭叶荨麻:

荨麻科,荨麻属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具蛰毛。

单叶,对生;叶披针,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圆或心形,叶缘具锯齿,具3条主脉。

雌雄异株。

花序狭长圆锥状,雄花花被4片,深裂;雄蕊4枚,花被裂片对生。

雌花花被4片,子房长圆形。

花期7-8个月,果期8-9。

分布普通。

生山地、林边或沟边。

春季,幼苗不高于30厘米,采摘茎叶,用沸水煮过后,再炒食,也可制成盐渍品或干制品,长期贮存。

7、龙须菜(雉隐天冬):

百合科  天门冬属

  多年生直立草本,株高可达1米,根细长,茎上部和分枝具纵棱,分枝有时具极狭的翅。

叶状枝,常3-7枝簇生,窄条形,基部近锐三角形;鳞片状叶,近披针形,基部无刺。

雌雄异株,花2-4朵腋生。

花期5-6个月,果期7-9个月。

生于坡或林下。

春季,幼苗高约20-30厘米时,采收,用沸水焯5-10分钟,再放入冷水浸泡,蘸酱吃或用肉炒食,鲜嫩非常,也可烧烤或蒸食,甚至制成酱菜或碱菜。

8、榆:

榆科,榆属

  落叶乔木,树皮暗灰色,粗糙纵裂。

小枝黄褐色,常被短绒毛。

叶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

长2-9厘米,宽1.2-3.5厘米。

两边近对称,叶缘多为单锯齿,脉腋常簇生毛。

柄上被毛。

先花后叶,簇生聚伞花序。

翅果倒卵形,先端具凹陷,种子位于翅果中央,周围具膜质翅,花期3月,果期4-5月。

野生或栽培。

春季采榆钱(果)或嫩叶洗净,加米煮粥或者做馅。

嫩果可炒食,初夏采嫩叶洗净用水浸泡后,可做蔬菜。

皮可制榆皮面。

9、南蛇藤:

卫矛科  南蛇藤属

  攀援状灌木。

枝红褐色,具皮孔。

叶宽椭圆形,倒卵形或近圆形,长6—10厘米,宽5—7厘米。

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

蒴果,球形,直径6—9毫米,鲜黄色,熟后3裂。

花期5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坡,山谷的灌丛及疏林中。

食用同榆。

10、柳树(旱柳):

杨柳科  柳属

  北京常见的树种之一,性喜湿润土壤,常生河边,花期四月,果期五月。

嫩叶经开水烫过,冷水浸泡后食用。

11、桑:

桑科  桑属

  落叶乔木,单叶,互生。

花单性,雌雄异株,葇荑花序,花期五月,果期六月。

山地有野生的蒙桑、鸡桑,聚花果(桑葚)黑色或红色,五月底六月初成熟,可直接食用。

12、山葡萄:

葡萄,葡萄属

  木质藤本,叶宽卵形,先端尖锐,基部宽心型,3—5裂或不裂,边缘有粗齿,上面暗绿色,无毛,下面淡绿、沿脉及脉腋有短毛。

花期6月,果熟8—9月。

生于山地林缘。

嫩叶煮烫,清水冲洗腌制可食,果可食。

13、胡枝子:

豆科, 胡枝子属

  直立落叶灌木,株高1-2m,枝有棱,具柔毛。

三出羽状复叶,互生。

顶生小叶较侧生小叶大。

先端纯圆或稍凹,有短尖。

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比叶长。

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山地常见。

生于山坡、山谷灌木丛中或林缘。

嫩叶煮沸5分钟,清水浸泡后食用。

14、反枝苋:

苋科 苋属

  一年生草本,株高20-80cm,茎粗壮,密生短柔毛。

叶棱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5-12cm,宽2-5cm。

全缘或波状缘,两面具柔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

花期7-8月,果期8-9月。

极其普通,生于田园内,农地旁,村庄附近草地上。

采集上部嫩梢,水焯后可直接调食,不可大量食用,全草入药。

15、升麻:

毛茛科  升麻属

  多年生草本。

具恶臭,株高1m,根状茎粗壮。

茎有棱槽,无毛或微被毛。

下部茎生叶2-3回,3出复叶,叶生三角形,小叶卵形,先端急尖,羽状浅裂或基部深裂,边缘具深锯齿,茎上部叶小,具短柄。

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300-1200m间山地林缘,灌丛及山坡疏林或草地中。

嫩叶可煮食,未开花前采食,用清水泡1-2天,去苦味,作菜或与粮混吃;开花后不可食用。

16、荠菜:

十字花科  荠属

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株高10-40cm,茎被毛。

基生叶莲座形。

茎生叶狭披针形或披针形,基部箭形,抱茎,边缘有锯齿。

花期4-6月。

生于草地,田地,耕地。

春季菜未开花前的幼苗,洗净后食用同普通蔬菜。

17、藿香:

唇形科 藿香属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四棱形,上部分枝,叶卵形至披针状卵形,叶缘具粗齿,叶对生,轮伞花序,密集成假穗形花序,茎叶富含挥发性芳香油,有香味。

生于山坡道边,河旁及山坡草中,林下。

嫩茎叶,沸水焯后,清水浸泡10-20分钟,炒食,亦可做汤料。

18、桔梗:

桔梗科  桔梗属

  多年生草本,具白色乳汁。

根粗壮,长圆柱形,表皮黄褐色。

茎直立,叶3枚轮生,有时对生或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

叶缘具尖锯齿,下面被白粉。

花一朵或数朵,生于茎和分枝顶端;花萼钟形,无毛,裂生,三角形,花冠蓝紫色。

花期7-9月,果期8-10月。

根可入药,花大而美丽。

采嫩茎叶,做汤或炒食,根去苦味后亦可食。

19、鸭跖草:

鸭跖草科 鸭跖草属

  一年生草本,茎肉质多分枝,基部枝匍匐且节上生根,单叶,互生,披针或卵形披针,叶无柄,基部膜质,短叶鞘,鞘疏生软毛。

花果期6-10月。

广布。

生于路边,田埂,山坡,林缘阴湿处。

嫩苗或枝叶,直接炒食。

20、鹿药:

百合科 鹿药属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具膨大结节。

茎生叶4-9枚,叶卵形,具短柄,浆果,熟时红色。

茎直立单生,下部具膜质鞘,上部具互生叶。

常见于林下阴湿处。

采15-20cm的嫩苗,沸水焯后,凉水浸泡10-20分钟,炒食,做汤。

21、茖葱:

百合科 葱属

多年生草本,鳞茎圆锥形,破裂成纤维状。

叶2-3枚,互生,倒披针卵型。

基部楔形,沿叶柄稍下延。

蒴果,花,果期6-7月,具葱蒜味。

常见于林下,草地,沟边。

嫩叶,鳞茎,食同普通蔬菜。

22、黄花菜:

百合科  萱草属

  多年生草本,具短根状茎,稍肉质肥大的纺锤状根,叶基生排成两列线形,花多朵,花被淡黄色,裂片6。

  花果期5—9月。

生于山坡,山谷,荒地林缘。

又名金针菜,萱草。

采2—5厘米嫩芽,炒食。

6-7月采下花蕾和初开花,开水烫后食用。

花经蒸晒加工成干菜。

即成黄花菜(金针菜)。

23、马齿苋:

马齿苋科,马齿苋属

一年生草本,植株肉质。

茎从基部开始分枝,平卧或先端斜上。

全体无毛状物。

单叶互生或假对生,近无柄或极短,叶片倒卵形全缘。

花3—5朵簇生在枝顶,无梗,黄色,5个花瓣,4—5个苞片,2个萼片。

蒴果圆锥形,盖裂。

种子黑褐色,肾状卵形,具小沈。

花期5—8月,果期7—9月。

极普遍见于菜田,荒地,较湿地方。

全草煮食,拌面蒸食。

不与胡椒,蕨粉,鳖甲同食。

24、灰菜  (藜):

藜科  藜属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粗壮,具条棱,多分枝,全株有粉状物。

叶互生,菱状卵型,至宽披针形,叶缘不整齐锯齿。

花,果期5—10月。

常见于路旁,荒地,田间。

嫩芽叶,晒干,抖掉灰粉,开水烫1分钟,炒食。

或嫩茎叶,焯后拌面蒸食,不可大量食用。

25、蒲公英:

菊科  蒲公英属

多年生草本,株高10—25厘米,无地上茎,具乳汁。

叶全基生,成莲座状,倒披针形,逆向羽状分裂,具齿。

花莛数个,与叶近等长,被蛛丝状毛。

花果期3—5月。

常见于道旁,荒地。

清水浸泡嫩叶,除去苦味,食同蔬菜。

26、败酱草:

菊科  苦苣菜属

  多年生草本,株高20-50cm,具长匍匐茎,地下横走,白色。

叶互生,茎生叶,广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2—5厘米,缘具牙齿或缺刻,茎生叶无柄,基部耳状抱茎。

头状花序,具80多以上的舌状花。

花果期6—9月。

生于耕地,村舍,山地。

嫩茎叶微苦,京郊农村称取麻菜。

可供食用。

全草入药。

27、山楂叶悬钩子(托盘):

蔷薇科,悬钩子属

  灌木,茎紫红色,有皮刺,单叶互生,叶掌状3裂,叶柄及中脉有皮刺,花白色,聚合核果红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山坡,常见。

果可食用。

28、地肤(扫帚苗):

藜科  地肤属

  一年生草本,茎有条纹,具毛,叶互生,条状披针形,长2—5厘米,宽3—7厘米,两面有毛,花1—2朵,生于叶腋,集成稀疏的穗状花序,果扁球形。

生于村旁,田边。

嫩茎叶可食,凉拌,拌面粉蒸食均可。

29、萹蓄:

蓼科  蓼属

  一年生草本,茎平卧,自基部分枝,单叶互生,近无柄,椭圆状披针形,托叶鞘膜质,花小,1—5簇,生于叶腋。

生于田野,荒地,路边,常见。

嫩茎叶可食,凉拌,炒食均可。

30、山丁子:

蔷薇科  苹果属

  小乔木,叶椭圆形至卵圆形,叶缘有钝锯齿,伞房花序,花白色,果直径不足1厘米,果柄较长,花期4—5月,果期7-9月。

山地均有分布,较常见。

果实含较多的淀粉与糖份,可生食。

31、鱼腥草

  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有腥臭气。

茎下部伏地,生根,上部直立。

叶互生,心形或阔卵形,长3~8cm,宽4~6cm,先端渐尖,全缘,有细腺点,脉上稍被柔毛,下面紫红色;叶柄长3~5cm;托叶条形,下半部与叶柄合生成鞘状。

穗状花序生于茎顶,与叶对生,基部有白色花瓣状苞片4枚;花小,无花被,有1线状小苞;雄蕊3,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心皮3,下部合生。

蒴果卵圆形,顶端开裂。

花期5~8月,果期7~10月。

生于山地、沟边、塘边、田梗或林下湿地

 

野外地质工作技巧

(二):

走路、吸烟、避险

野外地质工作技巧:

走路

野外地质调查时,我们常常要面对山地。

在到达调查区域前,往往要走一段山路。

山地行走,看似人人都会,其实亦有技巧。

为免迷路而又省力,提高行走速度,应力求有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

  返回时一般应走原路。

不要耍小聪明,以为走捷径省路。

往往抄近路的结果,是迷路,是悬崖峭壁,是危机四伏,因为我们对地形并不熟悉,最后花的时间更多!

  如无路可走,应尽量择纵向的山梁、山脊、山腰、河流小溪边缘,及树高、林稀、空隙大、草丛低疏的地形行走。

一般不要走纵深大的深沟峡谷和草丛繁茂、藤竹荆刺交织的地方,力求走梁不走沟,走纵不走横。

  行走应遵循大步走的原则,若将步幅加大,三步并作两步走,几十公里下来,就可以少迈许多步,节省若干体力。

  有道是:

“不怕慢就怕站”。

当疲劳时,应以慢行来休息,而不要走走停停。

须知,停留一分钟,慢行就可以走出几十米。

  山地行走,常常会遇到岩坡和陡壁。

因此,攀岩是登山的主要技能。

在攀岩前,应对岩石进行周密的观察,判断岩石的稳固和风化程度,然后确定攀登的方向和通过的路线。

  攀岩最基本的方法是“三点固定”法,要求登山者手和脚能很好地协调一致。

两手一脚或两脚一手固定后,再移动其他一点,使身体重心逐渐上升。

要防上窜跳和猛进,并避免两点同时移动,而且一定要稳、轻、快,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距离和最稳固的支点,不要跨大步和抓、蹬过远的点。

注意重心下移,保持身体平衡。

  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除了悬崖峭壁以外,大都为草坡和碎石坡。

30度以下的山坡行走,可沿直线上升。

身体稍向前倾,全脚掌着地,两膝弯曲,两脚呈外八字形,迈步不要过大过快。

当坡度大于30度时,沿直线攀登就比较困难了。

因为两脚腕关节不好伸展,易于疲劳;坡度大,碎石易滚动,容易滑倒。

因此一般采用“之”字形上升法。

即按照“之”字形路线横上斜进。

攀登时,腿微曲,上体前倾,内侧脚尖向前,全脚掌着地,外侧脚尖稍向外撇。

通过草坡时,注意不要乱抓树木和攀引草蔓,以免扯断使人摔倒。

  在碎石坡上行走,要特别注意脚要踏实,抬脚要轻,以免碎石滚动。

  在行走中不小心下滑时,应立即面向山坡,张开两臂,伸直两腿(脚尖翘起),使身体重心尽量上移,以减低滑行速度。

这样,就可在滑行中寻找攀引和支撑物。

千万不要面向外坐,因为那样不但会滑得更快,而且在较陡的斜坡上还容易翻滚。

  雨季在山地行走,应尽量避开低洼地,如沟谷、河溪,以防山洪和塌方。

如遇雷雨,应立即到附近的低洼地或稠密的灌木丛去,不要躲在大树下。

大树常常引来落地雷,使人遭到雷击。

避雷雨时,应将金属物品暂存在易找处,不要带在身上,也可找地势低的地方卧倒。

如遇风雪、浓雾、强风等恶劣天气,应停止行进,躲避在山崖下或山洞里,待气候好转时再走。

  山地行走时,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体力。

疲劳时应适时休息,不要走到快累趴了才休息。

那样,不易恢复体力,再走也提不起劲。

正确的方法是大步走一段,再放松缓步慢行一段,或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调匀呼吸。

站着休息时,不要卸掉装具背包,可以在背包下支撑一根木棍,以减轻身体负重。

  若天气寒冷,切忌坐在石头上休息。

这是因为石头会将身体的热量吸走。

野外地质工作技巧:

吸烟

“吸烟有害健康”,被清清楚楚地标注在烟盒上。

禁烟已成为全球运动,说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

  凡事均有利有弊,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烟民自投罗网自寻死路呢?

  然而,对于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我来说,却发现了吸烟的诸般好处,请听我一一道来。

一、吸烟可探缺氧度

   在金属矿山,我们经常要调查日久的古硐、老硐和溶洞,以便发现矿化线索。

由于硐老,通风不畅,矿石与岩石氧化消耗了大量的氧气,致使缺氧的状况时有发生。

为了不至于发生意外,点燃一支烟后,再往硐内探寻。

   如果烟灭,吸不动,就说明硐内严重缺氧,此时应该停止前进,视情况,再行退出。

  当然,在煤矿、油气矿区,是绝对不能吸烟的。

因为吸烟,可引发瓦斯爆炸。

二、吸烟可驱蚊虫蛇异物

  在南方,特别是热带雨林地区,蚊子、旱蚂蟥、蛇特多,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叮咬而中毒,进而有生命危险。

  如果在这些地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时,点上一支烟。

蚊子和蛇等异物,一般闻到烟气,会自行远离。

   至于旱蚂蟥,它的“老巢”多在溪边杂草丛中,尤其是在堆积有腐败的枯木烂叶和潮湿隐蔽地方的居多。

这些家伙平时潜伏在落叶、草丛或石头下,伺机吸食人畜血。

它有两个吸盘,其中一个固定在树上和草上,另一个四处寻找目标。

树叶和草上的蚂蟥感觉到人的热量,就会噼里啪啦地往人的身体上落。

据说,这种旱蚂蟥专找动脉血管叮咬,叮咬时它会分泌一种血管扩张剂的麻醉药。

因此被叮咬时,人们会浑然不觉。

吸饱喝足后,蚂蝗会自动脱落,而人的伤口处却血流不止,愈后常会留下淤血斑痕。

如果你发现被蚂蟥咬了,不能生拽它。

生拽是拽不下来的,它的吸盘是很牢固的。

若硬拽蚂蟥的两个吸盘,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令它吸得更紧。

同时硬拔,会让它的口器断落于皮下,引起感染。

  最好的办法是:

将烟灰弹到蚂蟥上,蚂蟥立即会松口,而缩做一团掉下。

烟灰还可帮助伤口止血。

三、吸烟可破瘴气

  在热带雨林区,由于多雨潮湿,沟渠污垢、枯枝败叶腐败、虫蛇野兽死尸等,滋生出有毒草木、禽虫或毒气,在靠近地面处形成富甲烷等气体的空气层,俗气“瘴气”。

这层空气缺氧,常导致路人窒息。

  此时如果点上一支烟,就会烧掉这些多余的有害的气体,从而破解瘴气。

四、吸烟可驱疲劳

  如果疲劳,饥寒交迫时,点上一支烟,看着那冒出的淡淡青烟,便会神清气爽。

  朱自清先生在《谈抽烟》中有云:

“那吐出的烟,袅袅地缭绕着,也够你一回两回的捉摸;它可以领你走到顶远的地方去。

即便在百忙当中,也可以让你轻松一会儿。

五、吸烟可生火

  吸烟者必备火。

若夏日遭遇冰雪,浑身湿透时,就可用火机生火驱寒赶野兽。

  当然在林区吸烟,要极为小心。

不能随便扔烟头,以免发生火灾。

要养成不随地乱扔烟头的好习惯,确保将烟头掐灰后才处理。

野外地质工作技巧:

避险

“天有不测风云”,从事地质调查工作的我们感受最深。

为了使我们的地质调查工作,即探险工作、探宝工作,顺利进行,掌握一些避险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一、地质观察避险要点

  1、走路看双脚,停步察四周

在悬崖峭壁、滑坡、坑内等险处从事地质调查时,走路时一定注意双脚站稳,双手抓牢。

观察地质现象时,一定要停步,而且要注意四周的地质结构是否稳固。

  2、野外工作不能单人独行,两人以上行走距离应在视线之内。

  3、作业路线上,特别是叉口、叉道处,要留下标记。

  4、持木棍竹杖,打草惊蛇惊野兽。

  5、地质包挎牢后背。

二、野外露营

  1、露营地要选择在水源附近及有柴火的地方,要避开风口、枯树、陡坡、悬崖、滑坡,能防雪崩、滚石、滑坡、河床、峡谷低洼及突如其来的山洪。

  2、夏季露营地要选在山顶、山脊、湖泊附近,这些地方通常比较干燥、地势较高、通风良好、蚊虫较少之处。

  3、冬季露营地应选在森林和灌木丛,避开易被积雪掩埋的地点,如避开崖壁的背风处。

  4、搭帐篷、吊床、筑雪洞或雪屋。

三、雪崩避险

  1、发生雪崩时,不要向下跑。

向旁边跑比较安全,也可跑到较高处或坚固岩石的背后,以防被雪埋住。

  2、如果被雪崩赶上而无法逃脱时,要抓住山坡旁边任何稳固的东西,如大树和大石,闭口屏息,以免冰雪进入喉咙和肺部。

即便一时受困,但冰雪泻完之后就可脱险。

  3、若被冲下山坡,要尽量爬上雪堆表面。

同时以仰泳、俯泳或狗爬式逆流而上,逃向雪流的边缘。

  4、若被雪埋,要尽快弄清自己的体位。

判断体位的方法是让口水自流。

流不出的为仰位,向左或向右流的是侧位,流向鼻子的是倒位。

发觉雪流速度慢时,要努力破雪而出,因为雪一停,数分钟内就会结成硬块。

四、沙尘暴避险

  1、动物的奔跑、骆驼、马匹的惊慌、天边移动的云状沙尘、飘动的黑云等,都是沙尘暴来临的征兆。

  2、全体成员聚集一体,躲避到背风处坐下,将头低到膝盖,直到风暴平息为止。

  3、让所有牲畜都趴下,人员可蹲在骆驼、马匹的背后。

如有车子,则将汽车开至背风处,人呆在车内,等待风暴过去。

五、雷雨避险

  1、不要在孤立的大树、岩石或建筑物下躲雨,应马上离开。

  2、如果身在空旷处,应该马上趴在地上,这样可减少雷击。

  3、若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应找些干燥的绝缘体,放到地上,坐在上面。

  4、手中不要拿任何金属物品,如铁棍、铁柄雨伞等。

六、山洪避险

  1、山洪来时,应该尽量往高处撤离。

  2、如果来不及撤到山坡等高地,可爬上附近的大树或岩石上暂避洪水。

  3、不幸落水时,应抓住洪流中的树枝等漂流物,顺漂而下。

在河湾等水流较缓处游到岸边,爬上河岸。

  4、迫不得已要过河时,要手拿一人多高的木棍等,既可防跌倒,又可试水深。

过河时,先用木棍试水深,一脚站稳后再迈第二脚。

  5、结绳集体依次过河。

绳子一头系在过河者腰间,另一端系在树干或岩石上。

  6、若绳子不够长,也可以手拉手,绳子系腰,结伴过河。

前面人举步,其它人站稳,以防一起跌倒。

七、山火避险

1、注意风向,避开火头,跑向草木稀疏处,朝河流、公路方向逃走。

   2、若被大火挡路,应走到最开阔的空地中央,并清除自身周围易燃物。

  3、若有水,则弄湿全身,遮盖头部。

若有水塘、小溪,则赶紧跑到中央。

  4、若火焰逼近无法脱身,应该伏在空地或岩石上,身体贴地,用外衣遮盖头部,以免吸进浓烟。

  5、若在车内,不要下车,并关闭车窗车门及通风设备。

若有可能,急速驾车逃走。

  6、若有可能,可挖洞藏身,等待大火过去。

  7、大火过后,可逆风而行,弄熄余烟,穿过已烧过的火区寻找出路。

野外地质工作技巧(三):

辨向

野外地质工作中,遇紧急事故而丢失定向的罗盘、工具和地图等,甚至迷失方向的情况,时有发生。

此时,根据野外方向判断经验和技巧,即可判定迷失者所处的位置与方向,以便确定下一步行进的方向!

那么,野外辨别方向有哪些方法呢?

一、太阳标志

  太阳是最可靠的辨向标志。

在晴天,人们根据日出、日落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东方和西方,就可以大致判断方向。

  我们知道:

太阳是由东向西移,而影子则是由西向东移。

如早上6时,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切物体的阴影都倒向西方;到中午12时,太阳位于正南,影子便指向北方;到下午6时,太阳到正西,影子则指向东方。

因此,可用太阳和物体的阴影概略地测定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