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1585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docx

《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docx

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

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

  这是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的探究过程,理解等式基本性质在解方程中的作用,学会通过观察,结合方程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思考方向进行新知识探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解一元一次放的过程中,体验“化归”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难点:

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解方程:

  并回答: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请给同学们介绍纸草书(P95)。

  问题: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试问这个

  数是多少?

  并引入让同学运用设未知数的方法,列出相应的方程。

  并回答:

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解上述方程,并引入去分母。

  例1、

  例2、

  活动:

同学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

要注意哪些?

  看一看你会不会错:

  

(1)解方程:

  

(2)解方程:

  典型例题:

解方程:

  想一想:

去分母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分母后如分子中含有两项,应将该分子添上括号

  选一选:

  练一练:

当m为何值时,整式和的值相等?

  议一议:

如何解方程:

  注意区别:

  1、把分母中的小数化为整数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对单一的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不是对于整个方程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

  2、而去分母则是根据等式性质2,对方程的左右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而不是对于一个单一的分数。

  课堂小结:

  

(1)怎样去分母?

应在方程的左右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有没有疑问:

不是最小公倍数行不行?

  

(2)去分母的依据是什么?

  等式性质2

  (3)去分母的注意点是什么?

  1、去分母时等式两边各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不可以漏乘。

  2、如果分子是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其分子为一个整体应加括号。

  (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布置作业:

P98,习题3.3第3题

  补充作业:

解方程:

  

(1)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第2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从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教科书将本节内容安排在第一节,一方面是对小学学段已经学过的有关算术方法解题和简单方程的运用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考虑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后,可以尽早渗透模型化的思想,使学生尽早接触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要求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出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初步建立数学模型思想,训练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能结合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归纳并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②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③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数学思考目标

  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找出相等关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

  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3、重点、难点:

  结合以上目标,我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发展的宗旨,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

思维习惯的转变,分析数量关系,找相等关系。

  二、教学策略: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呢?

在教学过程我运用了如下教法与手段:

  1.生活引路,感知概念背景;

  2.比较方法,明确意义;

  3.感受过程,形成核心概念;

  4.运用新知,巩固方法;

  5.归纳总结,巩固发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

  三、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情景引入

  采用教材中的情景

  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问题1:

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问题2:

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吗?

  问题3:

你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学习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

“如果设中山市到深圳市的路程为·千米,怎样用式子表示中山市与东莞市的距离以及中山市与惠州市的距离?

”,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结合图形,根据在《整式的加减》中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上述思考过程,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到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等关系是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

  然后我结合上面的过程简单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并给出方程的概念.

  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

(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迪卡尔最早使用·,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数,而我国古代则用“天元、地元、人元、物元”等表示未知数,而且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这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干的伟大民族.)

  在这里我介绍了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文化背景,其目的就是在文化层面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展示数学的文化魅力,这正是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体现.

  方程的概念: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小学里已经给出了方程的概念,这里可适当处理.

  在这里我开始向学生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程序.

  (三)讨论交流

  讨论1:

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

  列算式:

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

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了:

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数,而列方程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这就是说,在方程中未知数(字母)可以和已知数一起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步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紧接着的思考让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讨论2:

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

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在这个讨论活动中,我采取了先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后,学生中出现如下结果:

  从学生的分析所得,这两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就是在以后学习中将遇到的直接设元和间接设元两种设元.

  要求出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

  在这个环节里,问题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合作交流的时间。

  (四)初步应用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简易方程,通过以下的例题和练习可以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为一元一次方程提供素材。

  1、例题: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2、课堂练习:

这一组例题和课堂练习的设置,其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加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再探新知

  提取例题和练习中出现的方程请学生观察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然后达成共识: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特点,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师总结: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思考:

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通过思考辨析,使学生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把握住概念的本质.

  (六)课堂小结

  让学生先归纳,然后教师补充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从实际问题中列出方程的步骤及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力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

在各个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讨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通过列算式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了,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渗透建模思想。

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第3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2、通过分析“顺逆水”和“配套”问题,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是重点;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是难点。

  教学方法

  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现在我们来解两道题:

  

(1)2(·+3)=2.5(·-3);

(2)2X1200·=2000(22-·)

  怎样运用这样的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呢?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二、例题

  例1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

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分析:

顺流行驶的速度、逆流行驶的速度、水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顺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逆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顺水行驶的路程=逆水行驶的路程。

[来源:

学科网Z··K]

  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千米/时,那么顺流的速度是什么?

逆流的速度是什么?

  顺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逆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

  由些可得方程

  2(·+3)=2.5(·-3)

  由前面的解答,知·=27

  所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27千米/时。

  注意:

要牢牢记住顺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逆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例2 某车间22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00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

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工人生产螺钉,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

  分析:

当问题中的量比较多,关系比较复杂时,我们可以把量分成两类列表,从而使条件条理化,设未知数。

  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螺母的数量=2X螺钉的数量。

  由此,可列方程

  2X1200·=2000(22-·)

  由前面的解答可知·=10

  22-·=22-10=12

  所以应分配10名工人生产螺钉,12名工人生产螺母。

  注意:

列表法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注意学习。

  三、五分钟测试

  1、在一次美化校园活动中,先安排31人去拔草,18人去植树,后又是增派20人去支援他们,结果拔草的人数是植树人数的2倍,问支援拔草和植树的人分别有多少人?

  (2、解下列方程:

  

(1)0.6·=1/5·-3;

(2)2(·-1)-3(·+1)=-6。

  四、课堂小结

  通过前面的学习讨论,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地建立方程中的相等关系;同时知道所列方程的解不一定就是问题的答案,必须检验之后才能确定,这是一个要注意的问题。

  作业:

  课本98面4、5。

  小学去分母的方法的步骤第4篇

  教材分析:

  《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会了有理数运算,掌握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及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和等式性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方程中。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解方程的基础,解方程它的移项根据是等式性质1、系数化为1它的根据是等式性质2,解方程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

因而,解方程是初中数学中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探究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利用课件,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练习,动脑思考,完成教学任务。

其基本程序设计为:

  复习回顾、设问题导入探索规律、形成解法例题讲解、熟练运算

  巩固练习、内化升华回顾反思、进行小结达标测试、反馈情况

  作业布置、反馈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b=c·+d”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形如“a·+b=c·+d”形式的方程,体验数学的建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b=c·+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预习要求:

要求学生自学教材第88——89页的课文内容。

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问题2及例2;并试着进行尝试练习。

找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课堂学习中解决。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知识回顾:

  

(1)、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2)、解下列方程:

  ①-3·-2·=10②

  2、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导学阶段: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建模思想和方法;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b=c·+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分析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问题: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人?

  分析:

设这个班有·名学生.

  每人分3本,共分出___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____________本.

  每人分4本,需要______本,减去缺的25本,这批书共____________本.

  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

  即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得方程:

  方程的两边都有含·的项(3·和4·)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向·=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

  方法过程:

  2、总结移项的概念。

  像上面这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3、思考:

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到了什么作用?

  4、例题学习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还有哪些困惑?

  五、达标测试: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25′X4=100′)

  六、预习作业:

  1、预习作业:

自学课本第90页的课文内容及例4,完成第90页练习2题;

  2、课后作业: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