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1303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docx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3

北京四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制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A.集体耕作效率得到提高B.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D.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

3.读下图,序号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A.①采取了焚书坑儒控制思想的措施

B.②发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C.③诞生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D.④创作了我国最早抒情长诗《离骚》

4.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

这次变法使秦国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三十一年颁令“使黔首自实田”中的“实”为充实、充满之意。

该学者认为秦始皇的政策是

A.民众要向国家呈报田地实数B.延续了鼓励民众垦荒的政策

C.使流民享有政府分配的土地D.首次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化

6.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主要原因是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D.郡守县令由中央和皇帝任免

7.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

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B.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

C.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

8.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9.史书记载,北魏统治初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北魏政府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改革措施有

①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

②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③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④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土为万物之元,宜改姓元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0.《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下列说法与它同时期的是

A.灌钢法应用于冶铁业B.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

C.交子应用于商业贸易D.用彩色套印技术印刷书籍

11.下图为中国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目录的部分内容。

该著作

A.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

B.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C.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

D.系统地总结了古代药物学成就

12.天宝年间,吐蕃在西北地区生乱事,有4000胡客不能归国而滞留长安,中央政府拨款50万缗(货币单位)以供给养。

后来此4000胡客无一人愿归国,均留华任职兵马使或掌管仪仗侍卫的官职,仍需依靠中国政府给养的只余十余胡人。

这说明

①唐代的对外贸易发达②唐代国力强盛极具吸引力

③唐代中央政府财政富足④唐代具有很强的包容气象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②③④

13.有唐诗云: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这则材料反映了

①唐初经济发展状况②唐代已有饮茶之风

③唐朝政府征收茶税④“日中为市”的传统已被突破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14.下图为《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的局部示意图。

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

对上述图文所蕴含信息归纳准确、完整的是

①佛诞题材是文化交融的产物

②人物形象是佛教本土化见证

③该画是风俗画中的典型代表

④注重意境表达文人内心修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5.《通鉴纪事本末》记载某朝皇帝说:

“朕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睹五代弊端,乃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

”下列史实与此相符的是

A.“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B.“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C.“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贰”

D.“大学士之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而已”

16.《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这一历程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宋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D.《起居注》不够真实

17.日本学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

18.在文化史家的眼中,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

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

宋诗的这一特色

A.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B.表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节

C.反映了宋加强专制集权统治D.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19.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20.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

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21.依据相关知识判断:

六部最高首长的官阶由正三品提高到正二品,六部成为平行的帝国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应发生在

A.秦朝“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唐设官分职,实现政务机构多元化

C.明裁撤中书分庶务,“君相合一”

D.清代内阁之外别设军机处掌理政务

22.廷寄是清代的一种官方文书。

到了雍正年间,皇帝的上谕先由军机处撰拟,再交给兵部捷报处寄往外省的总督和巡抚。

廷寄的内容大多是告诫臣工、核查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

封函的表面通常标注“某处某官开拆”的字样。

上述资料可以说明廷寄

A.不易保密,且办事效率较低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清朝政情传达的唯一方式D.与内阁分别掌管文武决策

23.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4.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

“‘夷使’字样,甚属错谬。

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

”这说明乾隆皇帝

A.对大臣的思想严密控制B.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D.“华夷之辩”的观念消失

25.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下列表述,能反映古代政治家重视发展民族关系的是

A.秦王赢政招揽各国贤士B.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方针

C.王安石变法施行保马法D.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

26.“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

它给今人留下的最深刻历史教训是,为政者应

A.勤于政事,善始善终B.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

C.选贤任能,惩治贪污腐败D.顺应时代潮流,避免虚骄自大

27.古代某学者主张“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此种主张

A.奠定了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B.提倡“存天理”和“格物致知”

C.推动了佛教思想理论的中国化D.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28.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

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A.秦朝的郡县制B.西汉中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D.清朝军机处

29.明清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其主要表现是

A.古典小说蓬勃发展B.传统科技处于世界前列

C.士大夫的文人画兴起D.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产生

30.下列科技文化成就出现于明清时期的是:

①《农书》②《本草纲目》③《农政全书》

④《女史箴图》⑤《西游记》⑥京剧

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C.①③⑤⑥D.①③④⑥

31.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说“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这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的正确认识B.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的愚昧

C.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D.部分爱国官员的开明思想

32.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第一幅浮雕是虎门销烟,镌刻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目的应该是

A.指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纪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C.铭记中华民族反侵略的精神传统D.明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33.晚清官员卞宝第认为,“武夷北苑,夙著茶名。

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

……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当成用于种茶的山地),置耕织为缓图。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西方对华经济侵略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外商操纵市场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C.洋商收购茶叶引起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D.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基本瓦解

34.下列言论可以用来解释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是

A.“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

B.“(内地将兵)皆睹面接仗,……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

C.“没有好的革命军,中国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

D.“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

35.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①允许外国公使进京、②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③增开天津为商埠,分别对应的不平等条约是

A.《天津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B.《北京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南京条约》

36.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含义是

A.变革政治制度以求民主平等B.学习西方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

C.学习西方之体以同中国之用D.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启国民之智

37.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最有可能被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采用的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君主专制与民主共和之区别”

C.“论法国革命对欧洲发展之贡献”D.“试论振兴中华之必要性与途径”

38.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

进行到第十年时,深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影响的留美幼童被政府分三批全部强行召回。

回国的留美学生送往上海电报局、福建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等处。

二三十年后,詹天佑扬名京张铁路、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

从以上材料我们得出的认识有

①保守落后思想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②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③清政府培养新式人才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④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观目的是服务于洋务运动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④

39.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一些领导人,在当时对近代经济制度已经有所认识。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请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乃有益也”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40.近代中国某一派别“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

下列属于该派别代表人物的是

A.林则徐B.李鸿章C.郑观应D.康有为

41.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

A.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B.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和文化渗透

C.从单独行动到联合发动侵华战争D.从开辟通商口岸到直接割占土地

42.甲午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①领土主权严重丧失②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③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④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3.1896年,梁启超上书张之洞“以六经诸子为经,而以西人公理公法之书辅之,以求治天下之道;以历朝掌故为纬,而以希腊罗马古史辅之,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以按切当今时事为用,而以各国近政近事辅之,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当有事”。

他的上书中蕴含着

①用夏变夷②中体西用③古为今用④洋为中用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44.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

”“当时会试举人集辇彀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梁启超等人所请的是

A.裁汰冗员B.裁撤旧军队C.废除八股取士D.设立京师大学堂

45.1898年谭嗣同在《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曾指出:

“中国艰危……然吾约计开辟以来,战国与今日遥遥相映,时局虽皆极危,却又是极盛之萌芽。

”对材料中的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借鉴历史经验,主张中体西用B.民族危机加深,出现变革契机

C.认同百家争鸣,致力托古改制D.主张救亡图存,提倡民主共和

46.甲午战争后,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1898年,他创办机器纺纱厂,取名“大生”,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反映张謇

A.托古改制的策略B.实业救国的志向

C.民主共和的追求D.节制资本的主张

47.下图反映了1895年前后我国民族企业资本额的变化情况,导致商办企业资本额比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百日维新推动了民间投资热情

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抵制日货”爱国运动的影响

48.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

这说明

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D.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

二、非选择题(49题17分,50题12分,51题10分,52题13分。

共52分)

49.(17分)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2分)并通过与汉晋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3分)

材料二宋太祖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使殿试成为定制。

隋唐进士科岁取不过二三十人,宋太祖为了笼络士人,还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并提高了录取后的待遇,科举得第后即可授官,不需像唐代一样再经吏部试。

宋代还对考务工作进行了严格的纪律规范,将唐代未普遍推行的糊名法列为定制,并进一步实行誊录,使考官无法通过姓名或笔迹等信息确定试卷的归属。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

(2)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材料三明代规定,士子必须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州、府、县学资格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从而使官办学校与科举密切结合。

考试内容中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即从四书五经原文中择句命题成文,作文时必须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仿古人语气进行发挥,并要遵循固定的格式,即“八股文”,它由一些规定的段落组成,其主体为四段对偶排比文字。

直到清末,八股文一直是读书人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晚清时期,科举制度不断受到冲击。

戊戌变法中,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并创办京师大学堂。

废科举和兴才育学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

清政府废除武举,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并颁布新学制,规定教育的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制。

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被废除。

(3)概括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6分)

50.(12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3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分)

51.(10分)文化是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新的文化的创造是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基础的。

材料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阅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

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摘自张岱年、方可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3分)

材料二《孟子·梁惠王上》说:

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娃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2)依据材料和所学,比较黄宗羲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分)结合所学分析产生黄宗羲思想发展的原因。

(2分)

材料三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概括清代学术思潮为“以复古为解放”。

(3)依据材料和所学,举例说明晚清的“以复古为解放”。

(3分)

52.(13分)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反映现象的出现原因(4分),以及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4分)

材料二

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投资基本状况

类别

工矿、纺织

铁路运输

数量

18个

364公里

投资额

1545.7万元

1250.9万元

(2)结合所学,指出清政府上述活动的目的;(1分)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C

D

B

D

B

A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B

A

C

B

B

A

C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B

B

D

D

D

C

D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C

C

B

A

B

A

D

D

B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A

D

D

C

B

B

A

C

 

二、非选择题(49题17分,50题12分,51题10分,52题13分。

共52分)

49.

(1)选官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2分)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任答三点给3分)

(2)内容:

将殿试、糊名等成为定制;进一步实行誊录;增加录取名额;提高录取后的待遇等。

(任答3点给6分)

(3)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加强思想控制,故官学地位日趋重要,八股取士束缚人的创造性。

(3分)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急需新型的实用型人才。

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这一需要,最终在不断冲击下被废除。

(3分)

50.

(1)表现:

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4分,1点1分)

(2)原因:

中国商入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3分,1点1分)

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分,任答三点给3分)

(3)作用: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2分,任答两点给2分)

51.

(1)原因:

儒家思想继承了中国周朝的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