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0962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绪.docx

《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绪.docx

 绪 论

第一节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美学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审美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美学学科

一、美学的萌芽

(一)审美意识的产生

“审美意识”:

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二)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干特点:

①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并得以传诸后代。

②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更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

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1.西方

毕达哥拉斯学派(前六世纪末)

苏格拉底(BC469—BC399)开始转向对人和社会的思考。

柏拉图(BC427—BC347):

《文艺对话集》;第一篇美学论文《大希庇阿斯》:

理念说。

亚里士多德: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其模仿说雄霸了西方美学史两千多年。

贺拉斯:

《诗艺》

朗加纳斯:

《论崇高》

达.芬奇:

镜子说

2.中国:

(先秦时期)

孔子尽善尽美说。

孟子:

养气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道家美学:

重人性和人情的意境美学。

老子:

以弱克刚;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庄子:

素朴而天下莫与之争美。

“大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大与人不相胜也,是谓之真人”(《大宗师》)

《乐记》“声音之道与政通也,乐者,能俗理也。

3.小结:

古代的思维方式是素朴的思维,近代才发展为形而上学的分析思维。

到现代有了自学的辩证思维。

美学的萌芽和发展与人类的思维发展是分不开的,由于古代素朴的思维关系。

人们在当时对美的看法和态度,也是朴素的。

也没有出现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著作。

其美学思想主要包含在哲学思想、伦理思想之中,所以古代美学只能称之为准美学、亚美学。

二、美学的确立

(一)一门学科是否确立的判断标准?

1.是否形成自己独立的逻辑框架?

2.是否具有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

3.是否具有自己特有的方法论?

(二)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的时间、代表作者和专著

1750年理性主人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Aesthetik》)一书出版。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成立。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其后在蔡元培的大力倡导下,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被确定下来。

(三)近代西方美学学说

唯心主义:

 康德《判断力的批判》

克罗齐的直觉说。

表现说

立普斯的移情说

格式塔学派:

完形说——阿恩海姆

唯物主义:

博克、狄德罗;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

小结:

近代没有也不可能建立科学的美学。

三、美学走向科学

(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标志,科学的美学时代的到来了。

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学说中的有用的内核。

马克思主义美学开始于黑格尔美学及其辩证法。

1.马克思主是美学的哲学基础应当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二)如何建立科学的美学体系

1.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

2.吸收当代思想文化中的新成果。

3.系统研究和借鉴文化遗产和思想资料。

4.是研究现实中的美学提出的新课题。

形成新的美学范畴。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分歧

历史上的美学家或是当代美学家,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有很大的不同:

1.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研究美以及美的规律。

理由是:

①能够更好地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线。

②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限于艺术。

③从方法论上看,认为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

(鲍姆加通:

“感性认识的完善”)

但是,这种观点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①美学以美和美的规律为对象、那么,是否还应该再研究崇高、滑稽甚至是丑呢?

②在现实美与艺术美之间只强调现实美的重要性往往会导致片面性。

2.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H),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

如:

黑格尔的观点

这种观点的合理性是:

①重视艺术地位,肯定艺术美是更高级的美的形态。

②肯定了研究高级形态的艺术美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车氏)

局限性是;

①把美学研究的对象圈定在艺术的框框内,而把其他形态的美拒之门外了。

②对于艺术的片面强调会模糊美学与艺术理论的界线。

美学即艺术哲学,

3.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审美意识或审美经验的科学,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

(立普斯、布洛)

如:

近代心理学派的观点

4.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这种观点最先出现在苏联、中国的一些美学家受其启发,发挥和完善了这一观点,使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关系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了美、美感、艺术(美的创造)和美育四个部分。

审美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1.美,即客观属性:

美的本质、特征和形态。

2.美感,即主体属性:

美感的特性和心理基础。

3.艺术,是主客体的统一所产生的高级形态的美。

小结:

由此可以确立本学科的内容:

即美论、美感论、艺术论、美育论。

其理论依据是:

(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2)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客观属性方面:

美的本质、特征和形态。

(3)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主体属性(美感):

美感的特性和心理基础。

它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

(4)美学还应当研究艺术。

这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所决定的。

①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②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

③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

④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应是艺术。

(5)美育也是美学的基本问题,美育可以说是美学基本原理在教育中的运用。

二、范围:

(性质)

美学是一门对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创造美的活动做最高哲学概括的哲学分支学科。

它涉及哲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

因此,要学好美学原理,必须对上述学科的内容有较全面的理解与把握。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美学与其他学科来确立美学范围(联系与区别)

(一)美学与哲学

l、联系: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

认识论的方法论的基础,美学是对美的哲学思考,是哲学的一个组成,能推动哲学的发展。

2.区别:

哲学只能指导美学,而不能代替美学,美学的研究范围小于哲学,美学研究的问题比哲学具体。

(二)与伦理学:

伦理学是研究伦理道德的求善的科学,以是非善恶为价值标准,调节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以便这些关系和谐尽美。

1.联系:

伦理学为美学提供了社会内容:

(善的行为与美是统一的,恶的行为与美是相脱离的。

)历史上许多美学家们都以此有类似的看法。

2.区别:

伦理学要求实现人的意志,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提炼出一定的道德范畴,美学旨在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研究美的规律,用一定的美的范畴来指导人们的美的创造。

(三)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联系:

研究美学需要涉及心理学的感觉、直觉等心理学范畴,同时这些也是美学研究的内容,审美心理是美学的内容,美学可以利用心理学的成果和材料。

区别:

心理学主要揭示心理机制和生理基础,也能揭示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和生理基础,但不能揭示审美活动的社会属性和伦理内容(社会意义)。

(四)与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是研究艺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联系:

美学借助艺术的材料、经验来研究人与社会的审美关系,人的审美活动。

区别:

1.二者的研究范围不同:

美学的范围更广,文艺理论研究艺术美,是美的一种。

2.二者的研究角度不同:

文艺理论研究文艺自身的规律,牵涉其他的较少;而美学是把文艺看成美的典型形态、高级形态,重点是揭示美的规律。

3.二者研究方法不同:

美学要综合其他学科,如哲学,伦理学。

自然科学等来研究,而文艺理论不必这样。

4.二者理论的品级、品位不一样,美学比文艺理论更富意味,更具有概括性和概括力。

(五)与自然科学

联系:

自然科学是美学的客观物质基础,在一定自然科学发展阶段上,便有与之相应的美学产生。

美学借助自然科学发展而发展。

区别:

自然科学的研究不讲究历史感、时代性,其历史性和社会性稀薄。

美学有自身的规律,不能以自然科学取而代之,美学属于社会科学。

历史性、社会性强,它要关注历史发展和事物的社会属性。

小结:

美学应该在更高层次上综合各学科的规律,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形成自己特有的范畴,原则。

方法和体系。

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三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原则

(一)首先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

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总的指导意义,或者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2.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不同,它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

3.唯物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都渗透着历史辩证法。

(二)其次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学习美学原理要和研究美学史相结合。

(三)再次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学习美学原理要注意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践。

学习美学原理要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积累自己的经验。

二、具体方法

19世纪中叶以前,西方美学研究流行的主要方法是在哲学思辨的方法,19世纪中叶以后,心理学方法则后来居上。

(一)特点

第一,多样性。

第二,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

第三,美学研究的方法还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唯物辩证法是美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其他的还有哲学的方法。

心理学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古学的方法等。

(二)方法介绍

1.哲学思辨

2.社会学方法

3.伦理学方法

4.心理学方法

5.人类学方法

6.发生学方法

7.艺术学方法

第一章审美本质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启发学生对美的本质问题进一步的思考,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哲理思辨的能力和理论素养。

①了解美论的由来,认识柏拉图提出美论的历史性意义,特别是能够鉴别“美的事物”与“美的本质”区别;②全面了解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求情况,重点认识黑格尔的理念论美学与柏拉图的不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的内涵与意义;③全面了解中国美学对美的本质探索取得的理论实绩,认识中国当代美学四大派各自所持的观点;④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有关阐述,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命题的内涵和意义;⑤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具体的理论展开;⑥深入领会美与真、善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课堂讨论、作业练习等

教学重点:

我国现当代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不同意见;马克思主义的美的本质观(主要是“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观点);美与真、善的关系,尤其是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

美是典型,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教学时数:

4-6学时

第一节美的产生

一、美学史上关于审美发生的学说

1.模仿说。

2.游戏说。

3.巫术说

4.生物本能说。

5.劳动说

二、研究审美发生的几种途径

1.古籍整理

2.原始遗存

3.现代原始部族

4.儿童心理学(重演律)

三、审美的发生

(一)美产生于劳动,自然的人化。

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是审美发生的前提。

(二)在美产生的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人类的观念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原始巫术对原始审美意识发生的意义。

从石器造型的演变来看美的产生问题。

人类彩陶时期制造的陶器比石器时代制造的石器有了更明显的审美特征。

在彩陶的纹饰上体现了人类对形式法则的认识和自觉运用。

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人在劳动中创造了美,同时,人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从而能够创造出更美的事物。

研究审美发生的困难性。

 

第二节对于美本质问题探讨的历史回顾

 

一、“美的本质”问题的由来——从柏拉图的“美是难的”说起

(一)在美学研究中,美的本质问题便是一个司芬克斯式的理论之谜。

据资料显示,西方美学最早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献为《大希庇阿斯篇》。

(二)《大希庇阿斯篇》的意义:

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将其上升到哲学讨论的高度,区别“美”与“美的东西”,将美规定为“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美本身”,第一次确立了美的概念,为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在美学史上被推崇为“最伟大的美学家”,他对后世美学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二、西方美学史对于美本质问题探讨

(一)从客观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将美的本质归结为“理念”的是柏拉图。

普罗丁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与宗教神学观念结合起来,开启了中世纪神学唯心主义美学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的巨大发展。

合理性:

把美看作是理念、神性或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有其独特的价值。

特别是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启发了马克思主义美学。

局限性:

由于哲学基础的错误,他们把抽象的实体作为美的本源,显然是把世界与美本末倒置了。

(二)从主观心意上探索美的根源

从人的主观精神和心理因素上来探求美的本源和本质,把美归结为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它开始于古希腊时期,确立与17、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如休谟,而真正有代表性的理论则出现在19世纪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繁盛以后,重要的学说当推叔本华的美在欲望和弗洛依德的美在无意识等。

古希腊时期,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理士多德等从审美心理角度把美与人的愉快感联系起来。

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其理论确立的是休谟“美即快感说”。

康德发展了经验主义的美学理论,认为审美判断只是把对象的表象联系到主体的快与不快的情感,而并不涉及对象的客观存在,所以它与观念无关,是没有任何利害的。

19世纪以来,随着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兴盛,主观唯心主义美学也达到高潮。

叔本华唯意志哲学美学,叔本华把美的本质规定为“意志的暂时休歇”。

尼采。

弗洛伊德第一次把无意识的概念引入到美学研究中来,提出了“美是欲望在想象中的替代性满足”的观点。

合理性:

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主观的联系。

局限性:

1.容易混淆美与美感的区别;

2.各人的心意状态不同,各人会从不同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这样美就失去了标准。

(三)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代表人物:

亚里士多德、狄德罗、博克(柏克)、车尔尼雪夫斯基。

从古希腊开始,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唯物主义哲学家就从事物的客观属性和形式因素中去探寻美。

亚理士多德在对称、比例、均衡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整体”和“适当”。

合理性:

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的特点。

局限性:

1.脱离了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在谈美的本质。

2.不能保证符合形式规律的美的事物就是美的。

一个长得漂亮而人品低下的人绝不能算美。

3.这种说法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人类社会的一些事物的美甚至没有具体感性形态。

(四)从社会生活上探索美的根源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探索美的本质。

将美的本质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中去探索美的本质的美学家是车尔尼雪夫斯基。

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辩证性分析:

合理性:

这个理论明白浅显,容易为人所懂,也容易接受。

涉及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理论。

把生活引入了美学研究,关心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联系生活来谈美。

局限性:

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更有喜,我们怎么有说凡是生活都是美的,都符合人的本质呢?

2.车氏的讲法自相矛盾。

他一面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却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该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

那么不依照我们的理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美不美?

如果不美,违反了他的前一句命题,如果美,又违反了后一个命题。

自相矛盾的定义,怎么可能是周全而准确的呢?

3.车氏把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

喜欢不喜欢的评价原则无非是主观的喜欢和生理上的满足。

这是车氏美学理论的两根支柱。

第一根容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第二根则容易滑向庸俗生理学。

三、中国美学的探讨

(一)古代美学

中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

当时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人们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猪、牛、羊等动物,制造陶器、缝制衣服,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很丰富了,除此之外,先民们还学会了绘画、音乐、舞蹈、出现了原始审美观念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可见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是很丰富的。

从周秦时代开始到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美学连绵不绝。

孔子以前,中国美学对美的本质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主要以“以和为美”和“无害为美”两种学说为代表。

孔子建立了以儒家仁学为基础的庞大的美学体系。

他的美学思想,以“仁学”为基础,“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叶朗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中和之美,儒家美学推崇的一种高级的审美理想或标准。

基于儒家的中庸思想。

强调无过无不及,在事物的两极中求中正。

有适中、适度、平衡、平正、和谐之意。

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思无邪”(《论语·为政》)和“温柔敦厚”(《礼记·经解》)就是有关中和之美的言论。

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充实之谓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美学命题。

荀子的美学:

化性起伪而成美。

老庄美学。

老庄美学的最大特点在于,摆脱现实功利,突破了善(伦理)对美的规范,追求天地之大美。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对“道”的阐释,陈鼓应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

老子在这句话中主要不是赞扬所谓的“大音”和“大象”,而是强调这种乐音、形象给人带来的实体之外的意蕴,留给接受者的无限的想象。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和后世的许多山水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是老子的“大美”,还是庄子的“至乐”、“天乐”,都是从最为形而上的角度提出了对美的理解,并不局限与具体的一事一物的美。

正因为如此,美学界公认,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美的本质探讨的最高成就。

而在老庄以后,中国美学则转向艺术论美学的方向发展。

(二)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

我国虽然有丰富的、源远流长的美学思想,但是真正冠之以美学名称的,还是近代随着欧洲文明输入我国以后才有了事实。

其先驱者主要是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

美学研究开展的比较有限,以介绍欧洲某些流派的美学为主,真正有了我国的美学界并认真广泛讨论美学重要问题,还是解放以后的事情。

(三)当代美学

就是围绕美的本质的争论,形成了在当代美学中影响巨大的四大流派

1.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的主观派――美是观念

吕荧说“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会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

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美是人的社会意识。

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二性的现象。

高尔泰“有没有客观的美呢?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客观的美并不存在。

”“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主观说把美等同于美感,与西方历史上的主观论一样,看到了美与人的感觉、体验、情感等方面的联系,突出了人的主观精神在审美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但完全否认了客观事物在美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有片面性。

2.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

蔡仪,“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

”“客观事物的美的形象关系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实质……而决不决定于观赏者的看法。

“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事物的个别性显著地表现着它的本质、规律和一般性。

3.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

朱光潜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说法。

所谓客观,就是说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才能使“物”成为“物的形象”,才能有所谓“美”,“物”与“物的形象”的关系也就是美与美的条件的关系。

这就是著名的“物甲物乙说”。

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李泽厚是这一美学学派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

这一派的主要特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学说,把美的本质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结合起来。

第三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

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离不开对人的本质的探讨。

但抽象的人的本质的概念不能成为美,只有当人的本质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力量,在对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实践体现出来,对象化为感性、直观、自由的形象,这时,才能显出美的光辉。

就是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一、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

 

美离不开人,美是对人而言,不能离开人来谈美。

美是在人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美是对人而言。

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一)人的本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其他著作中,马克思曾对之进行了完整的阐述,集中为三个相关的命题:

1.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和自然辩证法原理出发,肯定了“人是自然存在物”。

2.马克思更进一步揭示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指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3.马克思将人的最高本质规定为“社会存在物”。

这就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它不仅处于自然的物理宇宙,而且还处于人类自身实践创造出来的精神宇宙之中,也即丰富的社会文化系统之中。

对于人的本质实现“自然—意识—社会文化”三阶级的递进,“自然—个体—社会”三层面的融合,恩格斯归纳为人类发展的“两次提升”:

第一次提升是通过“一般生产”,从物种关系上,以意识为标志,将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即“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第二次提升通过社会实践,“一种能够有计划的生产的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的建立,在社会关系上,以人的社会性为标志,将人从个体形态的人上升为社会实践中的人。

而“二次提升”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实践,其历史性成果便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日益积聚和丰富。

(二)人的本质力量

人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自由自觉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能力。

1.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支配自然,征服自然力,在自然面前获得自由;

2.人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从事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具有极大的自觉性。

人的本质力量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

 

(二)马克思主义为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开辟了新的道路,那就是从人类社会实践出发,运用实践与认识统一的观点,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