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05539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docx

《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docx

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

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

  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1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

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

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麻起源地陈列馆等处。

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在20XX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天一阁占地面积有2.6公顷,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

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

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

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

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

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

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

“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

”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人民政府先后紧邻天一阁的陈氏宗祠、闻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云庄、银台第、鼓楼、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单位(点)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并在陈氏宗祠内增设《麻起源地陈列》、白云庄设置了《浙东学术文化陈列》、银台第开设官宅博物馆;秦氏支祠、白云庄相继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宁波市城市口号中的“书藏古今”便指天一阁的藏书文化。

  天一阁博物馆宣传语:

“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各位游客,俗话说的好: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相信今天天一阁之游肯定不虚此行,谢谢大家来天一阁参观游览!

  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2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的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

在1840年的战争发生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

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

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

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3

  各位旅客:

  大家好,现在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宁波天一阁博物馆。

  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月湖之滨,是一座由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

景区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占地面积为3.1万平方米,因馆内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古籍而享誉海内外,素有?

南国书城?

的美誉。

成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A级人文旅游胜地,成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雄踞大门两侧的是一对清代石狮。

木结构大门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古建筑,门厅外侧有一匾,书?

南国书城?

四个字,这是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1962年所书。

大门两旁对联?

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犹难。

?

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于1981年到访宁波天一阁时留下的墨宝。

此对联书体为钟鼎文,上联意为宁波天一阁藏书历史悠久,以后还将长久的留存下去,下联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之后的感慨。

  黄宗羲,字梨洲,号南雷。

被后人誉为中国十七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公元1673年黄宗羲以他的人品、气节成为登上宁波天一阁藏书楼的第一个?

外姓人?

黄宗羲登上宁波天一阁之后便发出了?

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的感叹。

从他的感叹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书楼建立和保护过程的艰辛以及范氏子孙坚守藏书护书长久不衰的操守、气节和意志。

进入宁波天一阁,首先印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这座铜像,他就是宁波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

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

明嘉靖十一(公元1532年)27岁的他考上进士后便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陕西、河南,南至两广、云南,东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迹。

据文献记载,他敢于冒犯权歼,勇于抗击倭寇,于嘉靖三十九年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的职位)。

然而,使他彪炳史册的,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辞官归里后修建的一座藏书楼。

范钦每到一地做官,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他所搜藏的书大都以宋元以来刊本、抄本与稿本为多,而明代刻本尤其突出。

范钦藏书与一般只注重版本的藏书家不同,他比较重视明代人的著述和明代新刊古籍的收藏,所藏明代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等尤多,而明代登科录和地方志的收藏成为阁藏特色。

其中明代方志原藏有435种,超出《明志》著录,现存明代方志有271种占全国明代方志的80%以上,有65%是海内外孤本,近年已陆续影印出版,现代文献学家赵万里先生曾这样评说宁波天一阁藏书的历史功勋:

?

宁波天一阁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能保存有明一代的直接史料。

?

  范钦从青年时代起就有志于藏书,经史百家兼收并蓄,但是较有规模地进行收藏应该是在他致仕回乡之后,范钦号东明山人,故此归里后初建的藏书楼以他的号命名为?

东明草堂?

,这只是早期的雏形,收藏有限,规模和保管条件均不理想,因此他把建立家族藏书楼作为自己解职归里后的第一要务来考虑。

宁波天一阁的建造约从嘉靖四十年(1561年)开始,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成,历时五年左右。

宁波天一阁藏书最丰时达到7万余卷,为了防止藏书的失散,范钦和他的后代是颇费苦心的,藏书楼建成后,范钦因古人有?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之说,便引以为名,取?

以水克火?

之意,祈求免遭火灾。

他去世前,又嘱咐子孙:

?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遵从他的遗训,后代曾制定过严格的藏书楼族规。

  然而,四百年间,宁波天一阁历经浩劫。

几经浩劫至1949年已减少了五分之四,只剩下一万七千卷。

1949年以后,宁波天一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人民政府设立了管理机构,多次拨款维修缮饰,使宁波天一阁百废待兴,生机勃发,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如今,宁波天一阁的藏书已增至30万卷,成为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

  范钦铜像后面是气势非凡的《溪山逸马图》,当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曾在这里拍照留念。

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的力作,馆内的堆塑,绝大部分是他的作品。

图上八匹骏马在溪边嬉戏嘶鸣,栩栩如生,有很强烈的立体感。

雕塑的工序快捷但又复杂,曲线明朗、立体,泥土中掺杂环氧树脂又起到坚固的作用。

可惜,这样的传世佳作现在已不多见了。

  这座清代建筑,是宁波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

之所以取名为东明草堂,是因为范钦号?

东明?

据说当时随着藏书量的增加,东明草堂已容纳不下更多的书籍,另一方面怕住宅区引起火灾要涉及只一墙之隔的草堂,于是范钦决定重新建造藏书楼,使书籍得到永久的保护。

此后,东明草堂便作为范钦的私人会客室。

  正对东明草堂的围墙上又是一幅堆塑作品:

?

獬豸?

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

独角兽?

据说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

追随在中国首任?

大法官?

皋陶左右,能辩明善恶忠奸、是非曲折,遇到不平,则用角抵之,是最好的法官助手。

它是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对中国传统司法精神的继承。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东厅,是其家族的生活区域,故居处于高墙围绕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外,让生活区域和藏书区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作出的精心安排,走进范氏故居,我们看到的是范钦70寿辰的画像,根据他所穿官袍补服的图案断定为三品武官的着装。

这是范氏世系表。

范宗尹为迁甬落户的第一代,范钦是范氏的第十六世子孙,生有两个儿子:

范大冲和范大潜。

范钦临终前立下遗嘱:

代不分书。

于是将遗产分为两份:

白银万两和一楼藏书。

大儿子范大冲继承了所有藏书,并继续完善藏书制度。

致使藏书历经十三代相传保存至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范钦曾立下许多严格的家规制度,如?

烟酒切忌登楼?

,?

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

,?

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外放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

这种互相制约的做法,防止了个人占有和轻易许诺外人入阁,避免了书籍的分散和流失。

也是藏书能历经四百余年的重要原因。

  为使旅客对藏书楼有直观的印象,利用范氏故居的狭小空间我们将宁波天一阁藏书楼的布局恢复至此。

书楼的中上方悬挂一匾,?

宝书楼?

三字为明代宁波郡守王原相所书。

整个房间以书橱的形式相隔成六开间。

书橱前后都有门,起到通风祛霉的作用。

?

宝书楼?

匾下方的书橱与众不同,不但体积比众多的书橱大,且外观绘有两条龙纹,原来公元1772年清乾隆皇帝要修编四库全书,范氏八世孙范懋柱进呈了638种珍贵的典籍,乾隆帝为嘉奖宁波天一阁,御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又赐铜版画《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各一套。

不但如此,为庋藏四库全书,乾隆帝又特命杭州造织寅著来察看宁波天一阁,开明丈尺,绘图呈览。

仿宁波天一阁的形制建造了七阁。

由此,使宁波天一阁名满天下,盛誉海内。

  范钦辞官归里后全力投入到藏书的搜集和整理,随着藏书的不断增多,也为了远离火源,使藏书得以永久保存,范钦曾动了不少脑筋。

他总结并借鉴了历代藏书楼的经验教训。

尤其是离他家不远处的丰坊万卷楼不慎失火,触目惊心,教训深刻。

因此,他首先注意书楼的防火安全。

于是便有了独立收藏书籍的楼阁—宁波天一阁。

宁波天一阁的建造约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开始,至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完成,历时五年左右。

  有关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命名的由来,虽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从众多文人的传记及乾隆皇帝的御笔中,得以知晓宁波天一阁命名的由来及藏书楼格局的独特之处。

据说范钦是受到元代文人揭文安公所写的《龙虎山天一池记跋》影响,取其四字:

天一生水。

而?

天一生水?

之说在我国最早的占卜学说《周易》(又称《易经》郑康成注)里便有注解:

?

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

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

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这阳五行之说颇为玄奥,一般人不易理解。

后人便把它概括成:

?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而此种说法最早见于高宗弘历的《文源阁记》,其记云:

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宁波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命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

既图以来,乃知其阁建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

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

阁之间数及梁柱宽长尺寸,皆有精义,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

从《文源阁记》中不难看出乾隆皇帝为庋藏《四库全书》对二百余年前的宁波天一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大加赞赏。

  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4

  各位旅客,现在我们要前往参观的这个景点就是在全内外都非常有名的藏书楼,宁波天一阁了。

宁波天一阁是国内现在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

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已经有440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一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一家国家4A级的风景名胜区,向来都有南国书城的美誉,是目前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

那么为什么要取名为宁波天一阁呢?

那是因为宁波天一阁的主人范钦在古书中看到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

而书最怕火,为了让自己的藏书楼有个好的.将来,于是就取名为了宁波天一阁。

但是现在的宁波天一阁已经不在是原来的几间小房子了,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藏书文化区,主要是收藏古籍为主的,一个是园林休闲区,主要以园林,假山等为主,还有一个就是陈列展览区了,主要陈列以前留下来的一些砖块,书籍、书法绘画及地方志等。

规模非常的宏大。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就宁波天一阁的西大门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门外的这对石狮,任何动物呢都有雌雄之分,脚下踩球的这个是雄狮,而脚下踩下小狮子的这个就是雌狮了。

  我们再往前看,这个西大门呢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请大家抬头,在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南国书城四个字,这四个字呢看起来非常的苍劲有力,这四个字是谁写的呢?

它是由著名的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写的。

那么下面的柱子上呢还有两幅对联,大家可能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东西,其实这些字呢是钟鼎文,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

这幅对联是由顾庭龙写的。

宁波天一阁在以前的时候有许多深严的族规,其中有一个族规就是规定外姓人不能上楼看书,但是再严的族规总有破例的时候,第一个登上宁波天一阁看书的是谁呢?

就是黄宗羲了,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这边,这边有黄宗羲的图像,黄宗羲号南雷,他登上宁波天一阁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好了,看完了这里我们再来看下后面这幅对联,我们可以看书这幅对联的字也是写的非常好的。

这幅对联呢是由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写的。

上联是:

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

良书播惠九洲。

郭沫若先生曾经在宁波天一阁访问了两天。

同时对宁波天一阁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好了,下面呢就请大家跟我到里面去参观一下。

  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5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上午好!

大家一路上辛苦了。

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王__,你们可以叫我小王。

  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

古籍浩瀚,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巍然屹立在宁波城月湖之滨,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

它是宁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个文明星座。

文人墨客到了宁波,没有一个不到天一阁一饱眼福的。

这古朴的建筑,幽雅的园林,恬静的环境,确实令人神往。

然而过去的天一阁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家藏书楼,历经几代沧桑;如今的天一阁则是宁波的一颗“明珠”,它集藏书、文物、旅游于一体。

在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雄踞大门两侧是一对清代石狮。

这些木结构的大门,是清道光年间造的。

“南国书城”这四个字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所书,而“古阁藏英”则是由大书法家沙孟海亲题。

现在所看到的大门两旁对联是钟鼎文,读作“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对联说明了天一阁藏书楼历史悠久与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藏书楼以后的感叹心情。

黄宗羲号南雷,他曾赏叹“读书难,藏书尤难。

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进入天一阁,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照壁上气势宏大的“溪山逸马图”,当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曾在这里拍照留念。

这幅八骏图是“堆塑”,它的作者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

天一阁的堆塑,绝大部分是他的作品。

参观完这块照壁后,从右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左面是1980年新建的书库和阅览室)。

可以看见天一阁的又一块照壁,大家知道它叫什么吗?

它统称为“麒麟”。

但是细分下来,这是一个龙角、牛嘴的“獬豸”,是正义的象征。

  天一阁藏书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幢藏书楼就是几经修缮后保存下来的天一阁遗址,它是晚清时期的建筑遗物。

天一阁的主人名叫范钦,字尧卿,号东明。

明嘉靖十一年(范钦27岁时)进士,做过湖广隋州知府、江西袁州知府、广西参政、福建按察使、云南右布正使以及陕西、河南等省的.地方官。

后来又巡抚南赣汀漳诸郡,宦迹遍布半个中国,直至官升兵部侍郎。

范钦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曾顶撞过权倾朝野的武定侯郭勋,因此蒙受冤狱。

后在袁州知府任内,因秉公执法又得罪了权臣严世藩,为了避祸,辞官还乡。

回到宁波后,就建造了藏书楼。

范钦爱书成癖,在做地方官时,每到一处总是留心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对无法买到的书就雇人抄录。

经史百家之书,他兼收兼蓄,不厚古薄今,比较重视当代著作与文献的收藏。

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明人诗文集及历代科试士录,占了很大的比重。

此外,还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碑贴,其中著名的是北宋拓本。

  范钦的藏书楼原名叫“东明草堂”,楼前开凿一池与月湖沟通,蓄水备用。

当时宁波有许多藏书楼,但先后遭受兵火破坏,范钦想,兵灾无法避免,火灾可以防止。

为了防止火灾,范钦费尽苦心,查阅了许多书本,最后在《易经》中看到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而受到启发,便取其以水制火之意,将藏书楼改名“天一阁”。

藏书楼上为一大通间,楼下六间,象征:

“天一地六”。

范钦不但将藏书楼改了名,还规定抽烟喝酒后切忌登楼,不准擅领亲朋好友开门入阁及留宿阁内,更不准擅自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凡违者处以不能参加祭祀祖宗的大典的惩罚。

天一阁的主人连取名的时候都考虑到了防火的重要,可见其用心良苦。

  范钦一直活到了80岁。

临终的时候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他把遗产分成两份,一是白银万两,二是全部藏书。

大冲体察老父心情,决定“代不分手,书不出阁”。

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订了许多严格的禁约。

据记载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偿了,但万万没想到,已成了范家媳妇的她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遗命夫君将她葬于阁边,愿以芳魂与书作伴,了却她另一种“青灯黄卷”的夙愿……这一悲剧足以说明禁约的严格。

  原来藏书楼四周都是花园,以防附近一旦发生火灾不会遭受其害。

到了清初时,范钦的曾孙范文光请来名匠垒起玲珑假山“九狮一象”、“福禄寿”等。

由名匠大师堆砌造就的玲珑剔透、形象逼真的假山中有许多动物,大家不妨数一数共有几只?

主人为了保护藏书楼而制定了极为森严的规定,同时作为一份私人财富,藏书楼也是外人不可染指的。

然而世代规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第一个破例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族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

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黄宗羲由于他的道德、*、学识、气节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佩。

在范氏族中曾做过嘉兴府学训导的范友仲帮助下,很快取得了范氏各房的同意,登上了天一阁。

原来范钦后代为防止藏书失散,还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与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

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

  天一阁是一座古代藏书楼,各类藏书丰富齐全。

而且藏书楼历经430多年,饱经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其本身就是一部史书。

天一阁原有的藏书有七万卷,在历史上饱经了沧桑。

首次浩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乾隆皇帝决定编写《四库全书》,为此下旨各省加意采访遗书进呈备用,乾隆还颇知属下的弊端,再三警告经手者不准扣留私索地方藏书者进呈的书籍,凡是进呈的书抄录后务必认真发还,然而范钦第八世孙范懋柱进呈的638种珍贵的古籍真正得到归还的寥寥无几,侵吞这些书籍的正是过手的翰林学士地方官员。

这次进呈对于修《四库全书》来说是巨大的贡献,因为这600多种都是稀有的藏本,其中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的有96种,列入存目的有377种,居于全国各家藏书之冠。

乾隆皇帝对于范氏进呈的藏书之功倒是念念不忘,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4年)六月特颁旨嘉奖天一阁武英殿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计一万卷。

后又赐给《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金川图》各一套。

《古今图书集成》今在天一阁内还保存8300多卷。

《平定图》的16幅画的作者为意大利籍的画家郎世宁,每幅画上都有乾隆题诗,并盖有御印,此图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天一阁中。

  

  宁波天一阁游览导游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