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础施工毕业设计指导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05042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基础施工毕业设计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深基础施工毕业设计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深基础施工毕业设计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深基础施工毕业设计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深基础施工毕业设计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基础施工毕业设计指导书.docx

《深基础施工毕业设计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基础施工毕业设计指导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基础施工毕业设计指导书.docx

深基础施工毕业设计指导书

绪论

1.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汁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主要教学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通过这一较长时间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具有综合使用所学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及专业课知识和相应的技能,解决土木工程中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和其它教学环节不同的是,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系统地完成一项工程的部分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和造价计算,解决和之相关的所有问题,熟悉相关的规范、规程、手册、标准图以及工程实践中常用的方法。

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显著特点,因而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2.毕业设计的过程和总体要求

毕业设计过程包括设计准备、正式设计、毕业答辩三个阶段。

设计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明确工程特点和设计要求,收集有关资料,拟定设计计划。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多方面、全方位收集有关资料,尽可能深入了解项目特点,做到对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工作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制订总的时间计划。

正式设计阶段是毕业设计的关键,指导教师会提出明确的要求,及时给予具体的指导。

学生在此阶段需完成所有具体的计算和设计,绘制相应的工程图。

这一阶段根据设计任务的不同还会细分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造价计算等不同阶段,各阶段之间有严格的时间制约关系。

由于毕业设计的内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进度计划的要求,一开始就抓紧时间,按时完成相应阶段的设计任务。

要特别注意避免前松后紧的现象,否则会导致最后未能认真整理设计成果,影响毕业设计总的效果。

毕业答辩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毕业设计的过程和成果,力争清晰、准确地反映所作的设计,并结合自己的设计深化对有关概念、理论、方法的认识。

正式答辩时,表述应简明扼要,逻辑性强,回答问题有理有据。

总之,希望同学们精心准备、认真对待,通过毕业设计,使自己在查阅资料、安排设计、分析计算、绘制工程图、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得到综合训练,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章建筑设计说明

1.1工程概况

包括:

工程名称,建设地点,建筑物平面形状,其在总平面图中的位置(或和周围建筑物的关系),建筑面积及建设规模的其它描述(总长度、宽度、高度、层数等),防火等级,结构形式等。

1.2建筑功能设计

1.2.1平面设计

包括:

平面总体布局;各层主要房间的组成,其面积和间数要求;辅助房间的组成;各房间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和对其功能的考虑等。

1.2.2剖面设计

包括:

各层层高的确定;各房间的朝向、采光和通风的考虑;室内外高差的确定等。

1.2.3交通联系设计

包括:

走廊、楼梯、电梯、主、次出入口等的设计如何满足建筑功能要求,满足防火和安全疏散的要求。

1.3建筑立面设计

包括:

立面造型处理;立面装饰的方法和颜色的选用;外檐某些局部的装饰处理。

1.4建筑物构造做法

1.4.1围护墙体和柱子间关系

围护墙体和柱子之间的关系通常有三种处理方案:

墙体和柱外皮齐平(图1),墙体和柱内皮齐平(图2),墙体和柱外皮相连(图3)。

图1图2图3

分析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选择其中某一种方案进行设计。

1.4.2纵向梁和柱子间关系

纵向梁和柱子之间的关系也有三种处理方案:

梁轴线和柱轴线重合(梁居中),梁外皮和柱外皮齐平(梁偏轴),梁内皮和柱内皮齐平(梁偏轴),且纵向梁的截面又有矩形、T形等多种形式。

分析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并结合本工程特点,选择其中某一种方案进行设计。

1.4.3外墙和内隔墙材料的选择及厚度的确定从建筑功能的角度考虑,不涉及强度因素。

1.4.4各房间楼地面、墙面和顶棚的做法进行简单描述。

1.4.5屋面防水及保温做法进行简单描述。

1.4.6室外台阶、坡道及散水等做法进行简单描述。

1.5门窗表

1.6建筑方案评价针对本工程的建筑设计,评价其优缺点。

第2章结构设计计算

2.1结构方案选择

2.1.1结构选型

1.结构体系

建筑结构的类型很多,按结构所用材料可分为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木结构等。

各类结构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应根据其材料性能、结构型式、受力特点和建筑使用要求及施工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

一般来说,砌体结构主要用于建造多层住宅、办公楼、教学楼以及小型单层工业厂房等,但其抗震性能较差;钢结构多用于建造超高层建筑以及有重型吊车、或大跨度的工业厂房;其它情况均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等。

框架结构由梁、柱构件刚性连接而成,它既承受竖向荷载,又可承受水平荷载。

框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是:

建筑平面布置灵活,能获得较大空间;建筑立面容易处理;结构自重较轻,抗震性能较好;计算理论比较成熟;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造价较低。

所以框架结构广泛用于内部空间宽阔的办公楼和教学楼等民用建筑,其它结构体系则多用于高层建筑。

结合本工程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说明结构体系的选择。

2.柱网布置方案

民用建筑框架结构的柱网,通常可布置成内廊式、外廊式、等跨式和对称不等跨式几种。

应结合本工程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确定柱网的布置方案。

内廊式外廊式等跨式对称不等跨式

3.承重方案

根据楼盖的平面布置及竖向荷载的传递途径,框架结构的承重方案可分为以下三种:

(1)横向承重。

(2)纵向承重。

(3)纵横向承重。

分析比较各承重方案的特点,结合本工程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承重方案。

4.施工方法

框架结构按施工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种:

(1)现浇整体式。

(2)预制装配式。

(3)装配整体式。

分析比较各方法的特点,结合本工程的具体要求,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法。

5.其它结构构件选型

包括以下结构构件形式的确定:

(1)屋、楼盖结构。

(2)楼梯结构。

(3)阳台和雨蓬结构。

(4)门窗过梁。

(5)柱下基础和墙下基础等。

2.1.2结构布置

1.结构布置的一般规定

(1)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表6.1.1的规定。

(2)防震缝的设置,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条文6.1.4的规定。

(3)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表6.1.2的规定。

2.平面布置

(1)柱网尺寸:

根据所选择的柱网布置方案,确定横向和纵向框架梁的跨度。

框架梁的跨度应为柱子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2)变形缝的设置:

根据混凝土规范及其它要求进行设置。

(3)次梁的布置。

3.竖向布置

框架的层高即为框架柱的长度。

首层层高应取基础顶面到首层梁顶的距离,其余各层层高应取梁顶至梁顶的距离。

4.计算简图

根据上述的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绘制相应的计算简图。

2.1.3主要构件截面尺寸的确定

各构件的截面尺寸应满足承载力、刚度及延性要求,并考虑方便施工。

1.承重框架梁:

梁高度取h=(1/10~1/8)L,梁宽度取b=(l/3~1/2)h,且不宜小于1/2柱宽。

2.非承重框架梁(即连系梁):

梁高度取h=(1/12~1/10)L,梁宽度取b=(l/3~1/2)h,且不宜小于1/2柱宽。

3.楼面次梁:

梁高度取h=(1/18~1/12)L,梁宽度取b=(l/3~1/2)h。

4.楼板:

楼板的厚度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9.1.2条确定,对单向板h≥1/30L(板的跨度)且满足最小板厚60mm;对双向板h≥1/40L且满足最小板厚80mm。

5.框架柱:

为了抵抗两个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框架柱的截面宜采用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矩形。

框架柱的截面高度h一般可按柱高度H取值,h=(1/12~1/8)H,且高度h不宜小于400mm,柱净高和截面长边尺寸之比宜大于4;宽度取b=(1/1.5~1)h,且宽度b亦不宜小于400mm。

2.2材料的选择

2.2.1混凝土:

柱、梁、板及其它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

2.2.2钢筋:

柱和梁纵筋、柱和梁箍筋以及板钢筋强度等级的确定,柱、梁、板保护层厚度的要求。

2.2.3围护结构墙体:

(1)±0.000以下墙体的块材强度等级和砂浆强度等级,

(2)±0.000以上墙体的块材强度等级和砂浆强度等级,(3)女儿墙墙体的块材强度等级和砂浆强度等级。

2.3重力荷载计算

2.3.1顶层恒荷载

1.屋盖重:

屋盖的恒荷载包括结构构件自重和构造层重量等重力荷载,其标准值可按结构构件的设计尺寸、构造层的材料和设计厚度以及材料容重标准值计算。

通常是先算出屋面的单位面积重力荷载(kN/m2),再计算出总重力荷载值。

2.屋面梁重:

包括所有框架梁、连系梁、次梁和小梁的重量。

对现浇板肋梁楼盖,因板自重已计入屋盖荷载之中,故梁截面高度应减去板厚,且梁两侧的粉刷层重量也应计入梁自重内。

3.女儿墙重:

包括女儿墙墙体、混凝土压顶及装饰层的重量。

4.柱重:

柱的高度应减去板厚。

5.墙体重:

包括内外墙砌体、内外墙装饰和门、窗的重量。

以上荷载均可从《荷载规范》中查取单位体积或面积的标准值计算,最后合计为顶层的总荷载值。

2.3.2楼层恒荷载

1.楼盖重

2.楼面梁重

3.柱重

4.楼梯重

5.墙体重

楼层各部分重量的组成及计算方法和顶层相同,但应注意:

计算首层的柱和墙体重时,构件的高度应从基础顶面算起。

各层各部分的重量最后均需合计为该层的总荷载值。

2.4横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弹性变形验算

2.4.1计算简图及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1.计算简图

对于多层框架结构,应按集中质量法将各层之间的结构重力荷载、屋面和楼面的可变荷载集中于屋面和楼面标高处,将其简化为多质点弹性体系。

一般情况下,对于具有n层的框架,可简化成n个多质点弹性体系;对于局部突出屋面的房间,因其面积和荷载均很小,不单独作为一个质点。

简化方法及计算简图可参见教材郭继武编著《建筑抗震设计》(以下简称《抗震设计》)中图3-8所示。

2.重力荷载代表值Gi计算

集中于上述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各可变荷载的组合系数,应按《抗震设计》中表3-5采用。

对于局部突出屋面的房间,应将其重力荷载折算到主体结构顶层的荷载中。

2.4.2框架刚度计算

1.梁、柱线刚度计算

计算中注意:

在计算梁的线刚度时,可以考虑楼板对梁刚度的有利影响,即板作为梁的翼缘参加工作。

计算时,梁均先按矩形截面计算其惯性矩I0,再乘以增大系数求得I,增大系数可查《抗震设计》中表4-8。

2.柱的侧移刚度

柱侧移刚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h为各层框架柱的高度,Kc为框架柱的线刚度,α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详见《抗震设计》中表4-7。

计算出每层各柱的侧移刚度后,尚需根据每层各柱的根数,计算出每层柱的总侧移刚度。

2.4.3框架自震周期计算

1.侧移计算

为计算框架的自震周期,可假设各质点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水平作用于相应质点上,计算其产生的侧移。

该侧移的计算过程可采用《抗震设计》中表4-13的格式进行。

2.周期计算

采用能量法的计算公式为:

采用顶点位移法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为结构基本周期考虑非承重填充墙体影响的折减系数,民用框架结构取0.6~0.7。

最后取周期T1为以上两式计算结果中的较小值。

2.4.4多遇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和位移计算

对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房屋高宽比小于4时),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其水平地震作用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地震影响系数计算公式为: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公式为:

式中

为等效重力荷载系数,取

=0.85

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公式为:

若T1>1.4Tg时,则上式改为:

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楼层地震剪力及楼层层间位移的计算过程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4的格式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区段下降较快,结构按上述公式算得的水平地震作用可能太小,出于对结构安全的考虑,规范规定按底部剪力法所算得的结构层间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所以在按表4-14计算时,应增加该项计算,式中剪力系数

之值可按《抗震设计》中表3-7查取。

2.4.5框架层间弹性位移验算

框架结构房屋的层间弹性位移应满足下式要求:

式中:

Δue为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层间弹性位移;h为计算楼层层高;[θe]为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按《抗震设计》中表3-15采用。

2.5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采用D值法

2.5.1框架柱剪力和柱端弯矩标准值计算

有关计算公式为:

柱剪力:

柱端弯矩:

具体计算过程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5的格式进行。

2.5.2框架梁端弯矩和剪力、柱轴力标准值计算

1.梁端弯矩Mb计算:

框架梁端弯矩可根据柱端弯矩由节点平衡求得。

2.梁端剪力V、柱轴力N计算:

梁端剪力可根据梁端弯矩由梁杆件的平衡求得,柱轴力可根据梁端剪力由节点平衡求得。

具体计算过程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6的格式进行。

5.2.3框架内力图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分别绘制相应的框架内力图。

1.框架柱剪力图

2.框架梁、柱弯矩图

3.框架梁剪力、柱轴力图

2.6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

2.6.1无地震作用时

1.框架梁上荷载

2.框架柱上集中荷载

以上两项荷载计算时应注意:

①应根据所设计的某榀框架的具体受力情况分层、分跨进行计算;②在分别计算出恒荷载和活荷载值以后,按恒荷载分项系数为1.2、活荷载分项系数为1.4计算荷载的设计值;③顶层的活荷载应采用屋面均布活荷载值。

3.重力荷载设计值作用下框架弯矩计算

(1)荷载计算简图:

将上述计算的荷载值绘制在框架计算简图上。

(2)梁、柱转动刚度S及相对转动刚度S/:

应根据计算简图和各杆件的线刚度按结构力学中的规定进行计算,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8的格式进行。

(3)各节点杆件弯矩分配系数:

μ=S//∑S/,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19的格式进行计算。

(4)梁固端弯矩计算:

按照结构力学中的有关计算公式,分层、分跨计算各梁端的固端弯矩。

(5)弯矩分配和传递、杆端弯矩计算

计算方法及步骤可参见《抗震设计》中图4-20所示,计算中应注意:

①梁固端弯矩:

对杆端顺时针转动为(+)。

②第一次弯矩分配:

将各节点不平衡弯矩(梁固端弯矩之和)改变(+)、(-)符号后进行分配。

③弯矩传递:

将所分配的弯矩向各杆件的远端传递,传递系数均为1/2,且不改变弯矩符号。

④第二次弯矩分配:

再次将各节点不平衡弯矩(各杆件传递弯矩之和)改变(+)、(-)符号后进行分配。

⑤上述4项弯矩之和,即为框架梁、柱的杆端弯矩。

(6)梁端弯矩的调幅

框架结构梁端的负弯矩较大,配筋较多,因而不便施工。

由于超静定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性质,所以在重力荷载作用下可乘以调幅系数β,适当降低梁端弯矩。

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可取β=0.8~0.9。

梁端弯矩调幅后,不仅可以减少梁端配筋数量,达到施工方便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柱的安全储备,以满足“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

(7)梁的跨中弯矩计算:

根据梁上的荷载和调幅后的梁端弯矩计算各层、各跨梁的跨中弯矩。

4.梁端剪力计算:

梁端剪力可根据梁端弯矩和梁上的荷载由梁杆件的平衡求得,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20的格式进行计算。

5.柱轴力计算:

柱轴力可根据梁端剪力和框架柱上集中荷载由节点平衡求得,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21的格式进行计算。

6.框架内力图

(1)框架梁、柱弯矩图:

调幅后的梁端弯矩和相应的跨中弯矩值可用括号表示。

(2)框架梁剪力、柱轴力图

2.6.2有地震作用时

1.框架梁上荷载

2.框架柱上集中荷载

以上两项荷载计算时应注意:

①各层梁上、柱上的恒荷载和活荷载标准值和2.6.1中无地震作用时基本相同;②在分别计算出恒荷载和活荷载值以后,按恒荷载取标准值、活荷载乘以组合值系数后计算重力荷载的代表值;③顶层的活荷载应采用雪荷载值。

3.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框架弯矩计算

(1)荷载计算简图:

将上述计算的荷载值绘制在框架计算简图上。

(2)梁固端弯矩计算:

计算方法和2.6.1中无地震作用时相同。

(3)弯矩分配和传递、杆端弯矩计算:

计算方法和2.6.1中无地震作用时相同。

(4)梁端弯矩的调幅:

取调幅系数β=0.8。

(5)梁的跨中弯矩计算:

计算方法和2.6.1中无地震作用时相同。

4.梁端剪力计算:

计算方法和2.6.1中无地震作用时相同。

5.柱轴力计算:

计算方法和2.6.1中无地震作用时相同。

6.框架内力图

(1)框架梁、柱弯矩图:

调幅后的梁端弯矩和相应的跨中弯矩值可用括号表示。

(2)框架梁剪力、柱轴力图

2.7横向框架内力组合

2.7.1梁端截面弯矩计算

在框架梁、柱端部截面配筋计算中,应采用构件端部截面的内力,而不是轴线处的内力,见《抗震设计》中图4-28所示。

由于梁端截面弯矩、剪力较柱轴线处的小,柱端截面内力较梁轴线处的小,因此需求出构件端部截面内力。

1.地震作用下梁端弯矩MEK

2.重力荷载设计值作用下梁端弯矩Mq

3.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梁端弯矩MGE

2.7.2梁弯矩组合

梁端负弯矩,取下式两者较大值:

-M=-γRE(1.3MEK+1.2MGE)-M=-γ0(1.2MGK+1.4MQK)=-Mq

梁端正弯矩按下式确定:

M=γRE(1.3MEK-1.0MGE)

跨中正弯矩取下式两者较大值:

M中=γRE(1.3MEK+1.2MGE)M中=γ0(1.2MGK+1.4MQK)=Mq

式中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抗震设计》中表3-14取用;

γ0—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0。

1.各梁端截面弯矩组合:

具体计算过程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24a和4-24b的格式进行。

2.各梁跨中截面弯矩组合:

其值可由分析法求得,计算方法可参见《抗震设计》中图4-25例题。

2.7.3梁端剪力组合

为了避免梁在弯曲破坏前发生剪切破坏,应按“强剪弱弯”的原则调整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故剪力组合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抗震设计》中表3-14取用;

ηvb—梁的剪力增大系数,应根据框架抗震等级取值,二级为1.2,三级为1.1;

VGb—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

2.7.4柱弯矩和轴力组合

对于单向偏心受压的框架柱,进行内力组合时有三种情况:

地震作用下大偏心受压、地震作用下小偏心受压和无地震作用下的偏心受压。

第1组内力组合(大偏心受压):

第2组内力组合(小偏心受压):

第3组内力组合(无地震作用):

式中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抗震设计》中表3-14取用;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应根据框架抗震等级取值,二级为1.5,三级为1.3。

此外,框架底层柱底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二、三级框架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和1.3。

柱弯矩和轴力组合的具体计算过程可参见《抗震设计》中表4-27的格式进行。

2.7.5柱剪力组合

为了防止柱在压弯破坏前发生剪切破坏,应按“强剪弱弯”的原则,对柱的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予以调整,故剪力组合的计算公式如下:

有地震作用时:

式中

,其中

按柱取值;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受剪构件取值;

—柱剪力增大系数,应根据框架抗震等级取值,二级为1.3,三级为1.2。

无地震作用时:

式中M=

2.8框架梁、柱和节点的抗震设计

2.8.1一般设计原则

1.强柱弱梁:

要控制梁、柱的相对强度,使塑性铰首先在梁中出现,尽量避免或减少在柱中出现。

2.强剪弱弯:

对于梁、柱构件而言,要保证构件出现塑性铰,而不过早地发生剪切破坏,这就要求构件的抗剪承载力大于塑性铰的抗弯承载力。

3.强节点、强锚固:

为了保证延性结构的要求,在梁的塑性铰充分发挥作用前,框架节点、钢筋的锚固不应过早地破坏。

2.8.2横向框架梁设计

1.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1)设计要求

①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配筋量的比值,二、三级不应小于0.3。

②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二级不应小于2Φ14,三级不应小于2Φ12。

③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相对高度ξ≤0.35;梁跨中混凝土相对受压高度ξ≤ξb。

④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的限值

梁端:

2.5%=ρmax≥ρ≥ρmin

跨中:

ρ≥ρmin

ρmin应按《抗震设计》中表4-63取值。

(2)承载力计算及配筋

在分别进行各层、各跨梁的承载力计算时应注意:

①梁端截面负弯矩配筋应按矩形截面计算;跨中截面正弯矩配筋按T形截面计算,所以需首先确定T形截面翼缘的计算宽度,确定方法可参照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中的有关规定。

②选配钢筋的直径和根数应适宜,除满足上述各项设计要求外,还应考虑方便施工,同一层梁钢筋直径的类型不宜超过三种,各层框架梁钢筋直径的总类型不宜超过四种。

2.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1)设计要求

①剪跨比的限制(即梁的最小截面的限制):

γREV≤0.2fCbh0=(0.25fCbh0)×0.8

式中0.8为反复荷载作用下梁受剪承载力降低系数。

②按“强剪弱弯”的原则调整梁端截面剪力:

内力组合时已进行调整。

③梁端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2)承载力计算及配箍筋

计算公式:

若采用有地震作用时的剪力,则

若采用无地震作用时的剪力,则

3.次梁两侧吊筋或附加箍筋计算:

可参照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中的有关公式进行计算。

2.8.3框架柱设计

1.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1)设计要求

①轴压比限制:

轴压比是影响柱延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框架抗震设计中,必须限制轴压比。

二级框架柱N/bhfc≤0.75三级框架柱N/bhfc≤0.85

②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柱端弯矩设计值:

内力组合时已进行调整。

③柱宜对称配筋,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④柱纵向钢筋配筋率限制

总配筋率:

5%=ρmax≥ρ≥ρmin

每侧配筋率:

ρ≥0.2%

ρmin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表6.3.7-1取值。

(2)柱轴压比验算:

应取柱各截面内力组合中,有地震时未乘γRE的组合Nmax和无地震时Nq中的较大值进行验算。

(3)对称配筋柱最不利内力的选取

柱对称配筋时,其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N=α1fcbx,令x=ξbh0,可求得柱大、小偏心受压的界限轴力N*=α1fcbξbh0

若某截面组合内力N≤N*,即x≤ξbh0,则为大偏压,应选取大M,小N为最不利组合;

若某截面组合内力N>N*,即x>ξbh0,则为小偏压,应选取大M,大N为最不利组合。

比较各层柱的上、下截面中非地震和地震组合,共6种情况下的内力,选取出1~3组最不利组合。

(4)柱承载力计算

柱承载力计算可参照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中的有关公式进行,其中框架柱计算长度l0的确定为:

首层柱:

l0=1.0H,其余各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