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课题讲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004517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课题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课题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课题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课题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家庭教育课题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课题讲稿.docx

《家庭教育课题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课题讲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课题讲稿.docx

家庭教育课题讲稿

研讨课题1:

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

1、家庭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

家庭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实践中,创设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

(1)、给孩子留有活动的空间

在家庭中,要给孩子一方活动的的空间,家庭装潢,环境布置与陈设应考虑有利于孩子的活动,不能只为成人服务而忽视儿童的需要,同时,要为孩子在社区组织活动,避免孩子因高楼林立,远离大自然,缺乏与同伴交往机会而造成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倾向。

(2)、为孩子选择吃、穿、用等生活物品要注意科学合理

例如:

食物应该是营养均衡的,衣物应该是舒适大方,并非价格昂贵的食品,高档名牌的服装就是生长发育所需要的。

(3)、提供有利孩子智力开发的物品

例如:

玩具,文具等,玩具的价值在于促使孩子动手动脑探索,既使是利用废旧材料自己的手制作的玩具,只要达到发展孩子智力的目的,就是有用价值。

那些高档名牌产品,如果达不到发展孩子智力的目的,也是无价值的,并且它极易诱发孩子不切实的高消费、虚荣心和攀比心理。

(4)、注意美化家庭环境

美的家庭环境表现在家具的款式和摆设,室内颜色的搭配、光线明暗的处理等符合美的规律,这样的环境美化有利于孩子审美修养的提高。

另外,家庭环境的美化要注意让孩子参与,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培养其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在创设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时,家长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化,儿童化,审美化、切忌盲目性。

2、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

家庭心理环境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家庭活动氛围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心理系统。

家庭教育中,最显著的相互作用在亲人之间。

就孩子的成长而言,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双向相互作用关系,父母对子女发展的作用更为重要,更为有力,因此,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首先应该从父母做起。

(1)、建立恰当的父母角色。

在家庭中,父母角色是指为人父母在法律和道德上的责任和义务,就儿童发展来说,父母角色要求有:

①形成和谐夫妻关系,避免夫妻冲突;②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注意角色内容的变化;③父母之间确立互补、均衡、目标一致的角色关系,以确保对子女教育的一致辞性。

(2)、注意亲子沟通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亲子沟通中父母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为此,父母应该注意:

①养成耐心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和修养;②坚持民主、平等地讨论问题,不武断,也不无原则地迁就孩子;③真实、温和、明确地说出对孩子的感受。

但不贬损孩子;④保持一点童心、童趣。

(3)、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和合理的家庭生活方式。

这主要是指家庭成员性格开朗,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彼此心灵相容,团结互助,家庭气氛温馨,具有合理的学习、生活制度和必要家规。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具有安全感,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声明,一定的期望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成就动机,促使其更加努力向上,但是过高的期望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家长为孩子设计的发展目标要考虑孩子自身的条件,考虑社会的需要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3、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

丰富而良好的信息环境起着帮助孩子扩大视野,培养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以及陶冶情操的作用。

(1)、充分利用家庭中的各种设施给孩子提高信息。

例如:

利用电视机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节目,指导孩子收看,并与他们讨论节目内容。

要避免完全不让孩子收看或孩子无节制的收看两种极端做法。

(2)、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去,例如:

美丽的田野、山川和公园、动物园、博物馆、科学宫、展览馆等场所。

另外,家长还应利用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事件进行随机教育。

(3)、为孩子选购各种书籍,订阅报刊,并坚持与孩子一起阅读,欣赏,讨论,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4)、选择合适对象。

尤其要注意家长自身交往对象,交往对象作为一种信息源,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父母有责任选择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交往对象。

(5)、家长以身作则。

家长自身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也在影响着孩子,孩子通过观察、模仿来认同或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因此,家长做到作风正派,品德优良,工作勤勉,有高尚生活情操和审美情趣以及文明的言谈举止。

总之,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信息不断涌入家庭。

而儿童不会象成人那样凭自己理性去选择,对于这样那样的信息他们基本上是“来者不拒”。

作为儿童监护人的家长,必须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对信息进行选择控制,充分发挥有益信息的作用,努力避免消极的不良影响。

2、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以及重要性

其实,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成长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这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呆在这个地方,那么他就像这个地方的人,这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为什么?

因为在他身上已经深深地打下了环境的烙印。

比如说,中国教育报长篇发表关于全国特级教师丁榕女士的通讯:

她的班里有个女学生特别爱撒谎。

同学们都觉得讨厌,老师也看不起她。

但丁老师想:

有结果必有原因。

一般孩子都不愿意撒谎,为什么这个女孩子特别爱撒谎呢?

然后就家访去。

几次一走就明白了:

原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女孩。

由于家境困难,父母亲长期不和,老是吵啊打啊,小孩非常害怕。

她希望父母好起来,就开始说假话。

比方说爸妈吵后,她背着爸爸把水送到妈妈那儿去,说这是爸让我送来的。

然后倒过来又把对爸有好处的事到爸那去做,说这是妈让我给做的。

她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改善家庭气氛。

可是年长日久,她却养成了撒谎的习惯。

这就是环境逼出来的。

当丁老师知道这事后,看法完全改变了并非常同情。

那么小小年纪就会主动调节家庭矛盾。

于是在丁老师耐心帮助下,女孩子很快改正了缺点,还当上班干部。

  我们常常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这环境就是屋檐。

这个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18世纪法国哲学家有著名的证论:

“环境造就了人,而环境又是人造就的。

”这两句话是个两律背反。

那么究竟谁造就了谁?

应该这么说:

人在短短的一辈子当中,很遗憾只能被环境造就。

但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又能把环境造就。

所以从有限的静态的角度上说,人总是被环境左右着。

  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和保证,那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门风。

我们前面说的是中性的环境跟人的关系。

这里说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跟孩子的健康成长两个正面事物之间的联系。

导入:

“孟母三迁”的故事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

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

“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

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

“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

“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您的家庭状况如何呢?

适不适合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呢?

认真思考下面的问题,您会有个初步的认识。

1、你们从不在孩子面前争吵吗?

2、你们经常去看望老人吗?

3、你们经常带孩子一起郊游吗?

4、你们经常听取孩子的建议吗?

5、你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主意见统一吗?

6、你们进孩子房间时会敲门吗?

7、您经常打扫房间吗?

8、您的作息时间正常吗?

9、您经常在家里与朋友聚会吗?

10、您经常为孩子买书吗?

11、孩子有独立、安静的学习环境吗?

12、您经常和孩子一起去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吗?

13、您经常忙于应酬而很少与孩子共进晚餐吗?

14、孩子是否一放学就会回到家里?

15、您知道孩子好朋友的名字吗?

题答完了,您对自己的家庭状况了解了吗?

如果您的否定回答超过了5个,您就应该注意了,您的家庭环境有一些潜在的问题需要改变;

如果你的否定回答超过8个,那么你就应该引起相当的主意,你的家庭环境不适合孩子的成长,急需加以改变。

通过这一份问卷的调查,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人格和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的一生要经历三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因为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人们常说: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就是这个道理。

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三个环境里最重要最起决定作用的是家庭。

理由是什么?

1、孩子依赖家庭

 众所周知,法律规定必须到16岁以后,少年才可以自食其力。

那么这16年里由谁管呢?

就是我们的父母负责我们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成长教育。

这个过程是在家里完成的。

学校干什么呢?

没有学校行不行呢?

过去行,现在不行了。

现在的学校有两件事情是家庭不能替代的:

第一是文化知识教育。

现在的父母根本就无法替代学校把子女的文化教育全部包下来。

第二是群体生活。

群体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如果我们的学生一年里一个人关在屋里不跟同学在一起,那他的心理和性格多半会有问题的。

所以学校的创立主要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

而家庭呢?

由于孩子出生以后不会像马啊牛啊一下地就会走路——如果那样的话人类社会的结构整个就改变了。

因为可以不要家庭了。

但是人必须成长16年,所以家庭非常重要。

学校对孩子成长的教育非常有限,它实际上是一个补充,是一个辅助性的而不是主干。

就孩子的整个教育系统来说,家庭教育是主干。

直到现在我们的主流教育观念都认为学校是主干,这个观念是不对的,要改变过来。

因为老师不能承受这个工作之重。

而家庭呢?

又不能承受之轻。

我们家里本来是主干,现在变成枝节。

学校本来是枝节,让它变成主干。

老师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因为孩子们吃喝拉撒都在家里的啊。

24小时中间在学校里就那么几个小时。

  可是我们的家长往往疏忽了。

譬如我们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松了一口气:

好啦,终于进学校了。

我可以放心了,可以轻松了。

其实在我看来,大错误就开始了。

这个错误如果不及时改变的话,孩子就要废了。

因为你最应该负责的时候你却放弃了。

2、孩子信任家庭

  信任和教育是什么关系?

相信谁就听谁的话,相信谁就能跟谁交流。

我们为什么一个人有的时候感觉没有话说,因为找不到知心人就不想说。

有时候一个孩子和父母还不一样。

有的跟妈说得很多,有的跟爸说得很多。

在我们的学员中,一位妈妈告诉我们的老师,看了女儿(周雅卓)的日记眼泪都出来了。

因为里头写“妈妈不在家的这一个星期我真的好开心啊,觉得和爸爸一起生活真的很轻松,很快乐”。

什么意思啊?

因为妈妈对她要求很严,经常唠叨。

唠叨到孩子都不开心了。

她因为小,才10岁。

你的唠叨超过她的承受限度了,她信不过你。

她怀疑你能够给她带来幸福吗?

“你怎么老让我烦”。

其实孩子要信任一个人,他判断的标准是你让他开心。

老师教育孩子不如父母。

因为他缺少父母亲对孩子那么深的信任。

反过来说家里有了这个信任要不要充分利用啊?

要不利用的话这个资源流失太大了。

所以知道了这一点,我们父母应该非常细心地把应该告诉孩子的用最妥当的方法全部告诉孩子。

你说什么他都能听进去,而且你对他不好他还会忘记。

他知道爸爸不会对我坏的,他没有坏心眼的。

所以我们知道“狗不嫌家贫”,“孩儿不嫌母丑”。

母亲再难看,孩子不嫌她的。

这是我们家庭教育所以重要,因为它的空间大,大有可为。

3、不同教育环境下的孩子。

(1)、隔代教育隔代教育

1、什么是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就是由祖辈家长对孙辈的看护和教育,一般是在三代家庭和隔代家庭中进行。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两种主要形态。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父母工作负担提前加重,目前,儿童家庭的隔代教育有增长的趋势。

据调查显示:

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上海有50%~60%的孩子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阿代教育的孩子占总数的一半,在全国有近一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这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是中国特有的国情决定的,尽管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但有统计表明,我国三代家庭仍占总数的37%。

2、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利:

一是祖辈家长有爱心。

对孙辈十分喜欢,他们有充裕时间和经历,愿意花时间和孩子一起生活,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叙述。

由于不再有工作压力和生活的拖累,祖辈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平静得多,所以会有耐心去照顾、陪伴、教育下一代。

俗话说:

“老小孩儿,小小孩儿”就是说老人自身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孩子玩,极易与孙辈建立融洽的感情,因此也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是祖辈家长有经验。

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负父母知道的多得多。

如在饮食起居、生活照料、安全保障方面做得较好。

三是利于父母工作。

年轻的父母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工作上。

四是隔代教育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孤寂,使其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共享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

隔代教育成功的不乏其例,比如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是由伯祖父领养长大的;戏现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就曾接受过奶奶严格而良好的教育;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奶奶带大的;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是外祖母对他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这说明,祖辈的隔代教育,也能把孙辈培养成才,有的甚至能成大才。

弊:

普遍具有六大不良习惯:

①自私,做事常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不知为别人着想。

②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人。

③社会适应能力差,个性有孤僻,缺少热情的倾向。

④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

⑤不爱惜财物,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

⑥学习被动,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厌学情绪。

3、隔代教育的类型以及问题解决方法:

类型一:

过分关注型。

  孩子本来能自己做的,祖辈家长呵护备至,代为其劳。

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们取消了。

  类型二:

过分监督型。

  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

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类型三:

严厉惩罚型。

  这种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批评多于鼓励,责罚多于奖励。

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

问题一:

过分溺爱和迁就,造成幼儿任性。

例:

“专利菜”,只准自己动筷子,别人都不许动、

“跑马觉”,身边一个同事家的外甥女,午睡一定要奶奶背着,从楼下爬到楼上,一直到睡着为止。

对策:

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1)、立规矩: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

自己的玩具柜、小书架、抽屉等都是自己主动整理,玩完玩具必须收回原处,若不收,妈妈就将玩具没收(注意妈妈的态度坚决而不凶)。

(2)、方法对头:

家长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说:

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3)、坚持不懈,严格要求:

作为家长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例如,说好了不能随便吃零食,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家长就心软,常常迁就、退让、直至“败下阵来”以妥协告终,继而发展到有求必应,致使结果不良。

(4)、施教者要求一致: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特别需要家庭内部成员(父母、祖辈及家中的其他人)对孩子的要求一致,如果父母严格要求而爷爷奶奶放纵,那是不可能培养出好习惯的。

问题二:

遏制了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例:

乱扔玩具——祖辈代收、代整理;

走楼梯不稳——抱;

吃饭脏——喂。

对策: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让孩子做力所能力的事。

自己穿衣、吃饭、分筷子、剥豆,做父母的小帮手。

(2)、让孩子独立思考。

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孩子问了,就要启发孩子自己想。

(3)、让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

凡是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和作决定的事,一定让孩子参与,也让他拿主意。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孩子碰到困难时,家长不能包办代替,应鼓励幼儿克服困难。

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独立做事时,最关键的是家长要战胜自己。

问题三:

思想束缚

对策:

爱护、引导、鼓励孩子的好奇心,爱提问。

例:

吃饭前爱提问,家长要观察、爱护、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

4、对祖辈的要求。

(1)、家庭教育本来是一门科学。

中国的家长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几乎每个人结婚后自然生孩子、当家长,不用学习考试、无师自通,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在今天独生子女的时代,做家长的特别是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

解决的唯一办法,只有努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

祖辈家长应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⑴、身体健康,比较有精力,新太年轻,乐于养育孙辈;

⑵、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没有精神障碍;

⑶、性格开朗,没有固执偏执倾向,对孩子有耐心;

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

⑸、善于吸收新知识,接受新观念,科学育儿;

⑹、待孩子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幼儿;

⑺、懂得幼儿的饮食营养和生活护理;

⑻、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文明礼貌;

⑼、喜欢户外活动,经常带孩子外出玩,引导孩子认识周围世界;

⑽、能细心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与孩子的父母沟通交流。

(2)、新型的隔代教育还需要父母和祖辈的相互配合,各自定好位。

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而不是替代,抚养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年轻的父母不管多么忙,都要抽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别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老人。

“隔代亲”并不能取代父母的亲子教育,颠倒了主次关系,变成“先儿孙之忧而忧,后儿孙之乐而乐”,甚至形成老少错位,“祖父是用人,父亲是主人,母亲是客人,孙儿是先人”,这样的家庭教育非出纰漏不可。

所以老人既不越位,也不作摆设,应做好亲子之爱的“润滑剂”,要努力做到喜欢孩子但不溺爱。

必须提高祖辈的自身素质,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2)、单亲家庭中的孩子

单亲家庭子女是指家庭中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孩子.由于其家庭构成的特殊性.会给孩子成长造成种种负面影响.尤其在孩子的心理成长方面.容易阻碍孩子的情感和性格发展.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走近了公众的视线.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生活的孩子往往附带着各种各样的来自家庭、社会、学习方面的额外的压力.这也是单亲家庭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孩子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特殊性.单亲家庭最大受害者就是失去父爱或母爱的孩子.他们是弱小的.失去父受或母爱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是成年人难以想象的.有研究表明.他们中许多人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难以愈合.对于单亲家庭孩子这一特殊的群体.研究其情绪情感和个性心理发展障碍进行研究.探索实施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问题:

(1).独立生活能力差,不能自立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单亲父母们往往心怀愧疚,这使他们忽视了严格要求孩子做人做事的原则,一切都依着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更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的惟一希望,惟恐孩子不安全、过不好,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结果受这样过度保护的孩子即使已是貌似成熟的高中生,仍然是事事不能独立,缺乏独立意识,缺乏解决生活基本问题的能力。

(2).情绪不稳定,容易感到愤怒、恐惧、悲伤

父母离异、家庭变故,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方式和应对方式。

父母离异前的吵闹、打架,已经破坏了家庭原本和谐温馨的气氛,而家庭的破碎,更使孩子必须忍受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失去原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势必使得这些孩子在失落中惶恐不安,感到恐惧、悲伤,甚至会对自己身处这种境地愤怒不已。

他们害怕被别人讥笑和排斥,害怕失败,对孤独和不明朗未来的恐惧渐增。

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心理疏导,会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3).智力和学业相对落后

单亲家庭子女常常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难免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有些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比较差,除了因为家庭的不完整而影响其学习动机、态度外,他们的情绪较差,也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学习成绩的低下又会阻碍他们自信心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如此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4).人际关系失调,自我封闭,主观偏见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在学校里又容易受到同学们有意无意的歧视,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

很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封闭、自卑、忧郁、冷漠,甚至厌恶与他人接触。

同时,自卑感又往往与强烈的自尊心相伴,极具反抗性,一旦有人对自己有不利言行,会马上反抗。

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提出的建议,即使明知是正确的也不会执行,表现出较强的嫉妒、猜疑、主观偏见等心理。

由于存在上述心理困扰,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难以与同学、老师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

(5).性格和性别异化

父母离异的家庭,既剥夺了子女学习的楷模对象,又使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家庭环境之间失去了平衡。

单亲家庭的子女无法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会与异性的相处之道。

他们如果与父亲生活会对女性存有恨意,与母亲生活则对男性存有恨意。

当男孩由母亲来抚养时,男孩可能会有女性性格;同样的,当女孩由父亲来抚育时,女儿可能会比较男性化。

另一方面,离异家庭的子女只有父母单方面的模仿对象,因此对于自我概念比较模糊,对他们完整人格的形成将产生不良影响。

例子:

丁孟宣(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很独立,但是缺乏勇气,胆子很小,喜欢和女孩在一起玩,觉得男生很有攻击性。

2、方法:

在环球京鹰,我们这么做。

(1).加强家校联系,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

从学生入学起就了解各班单亲学生,并通过谈心、沟通等多种渠道掌握其家庭状况。

进而主动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给他们以帮助,尤其要在精神上多加鼓励,帮助他们走出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

(2).心理减负,帮助单亲家庭子女走出心理阴影,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现在的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

一旦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经常会有被遗弃感,觉得自己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对生活、对人生失去信心,厌倦学习。

一定要及时阻止、扭转孩子们的这种不良心态。

老师会寻找合适的时机,尽早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创设氛围,用友情弥补亲情

单亲家庭子女就犹如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暂时营养不良的花朵,心理非常脆弱。

只有用爱心去浇灌,才能让这些花朵重新茁壮成长,绽放美丽。

作为老师,一方面会鼓励学生们相互照顾支持,不要讽刺、取笑单亲家庭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动员热情、有同情心的学生主动与单亲家庭学生交往,用友情弥补亲情。

使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阳光,淡化亲情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大家淡忘和抛弃。

(4).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超越自我,找到成就感

借助我们课堂上的活动竞赛,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超越自我,找到成就感。

对有一定特长和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还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5).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另一方面来自学校和社会。

因此,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引导是不够的,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