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9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7276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9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全国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9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全国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9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全国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9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全国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9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9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docx

《全国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9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9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9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docx

全国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9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

第29讲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思维导图]

考点一 荒漠化

1.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

(2)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及体现

(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①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②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

持续干旱会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4.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5.防治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6.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①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发展林业、牧业

③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36

(2)(3)(4)

2015·山东文综,5~6

2014·广东文综,3

2012·海南地理,14~15

以我国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中亚、非洲等区域为背景,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常见,难度中等。

考向一 荒漠化的成因和危害

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厘米~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解析 第

(1)题,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

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

(2)题,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

第(3)题,可从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

考向二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2015·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2~3题。

2.“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3.“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2.C 3.D

解析 第2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

第3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这样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开展植树造林;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改善工作;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即将修建的“中巴铁路”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下图为“中巴铁路”规划线路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喀什和瓜达尔气候资料图。

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繁华的古代城市不断受到沙漠的蚕食。

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任答3点)

解析 该区域气候干燥,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植被破坏导致的土地荒漠化等,因而我国绿洲地区在发展时要注意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和注意生态保护等。

考点二 水土流失

1.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1)主要分布区:

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

(2)水土流失面积:

已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7.1%。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①降水:

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

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

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

由粉砂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2)人为原因

毁林开荒;过度樵采;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5.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

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共同点:

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

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土层薄,表土一旦被冲蚀,很难恢复;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经济损失。

(3)治理措施不同:

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草;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3·重庆文综,9~11

以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和云贵高原的局部区域为背景,考查水土流失的成因、影响和治理措施。

以选择题为主,难度中等。

考向一 水土流失的危害

1.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 

(1)名称:

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演变过程:

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不利影响:

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

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

(3)有利作用:

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

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

(任答一点即可)

不利影响:

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水土流失,破坏原有的耕作层。

(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 第

(1)题,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

该地形区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

图乙为黄土梁,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达上千米、几千米或几十千米。

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

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黄土塬到黄土梁再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

(2)题,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第(3)题,有利作用可以从对黄土地貌的改善分析,不利影响可以从对土质的影响分析。

考向二 水土流失的治理

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图”。

读下图,回答2~3题。

2.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  )

A.拦沙蓄水B.发电灌溉C.防洪抗旱D.调节气候

3.在区域整治的过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甲——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

B.乙——封坡育林育草,涵蓄径流

C.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D.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

答案 2.A 3.D

解析 根据经纬度、海拔判断,图示地区位于黄土高原。

第2题,图示堤坝修建在沟谷地区,主要作用是拦沙蓄水。

第3题,甲处是塬地,要平整土地;乙处是陡坡,要封坡育林育草;丙处是缓坡,可修筑梯田;丁处是沟谷,要打坝建库。

课时作业

基础落实练

1.(2014·广东文综)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答案 D

解析 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

沙漠中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从而利于静止沙丘形成和流动沙丘转化为静止沙丘。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风速,降低风的携沙能力,促使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沉降,减少风沙流中的颗粒物含量。

(2017·咸宁期中)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约166万km2)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2~3题。

表1 新疆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m2)

荒漠化土地总面积

耕地

林地

草地

未利用土地

111.32

2.35

4.31

50.54

54.12

表2 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m2)

水蚀

风蚀

冻融

盐碱化

12.53

83.93

5.24

9.398

2.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由滥伐林木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

D.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

3.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农牧活动造成的

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

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

D.新疆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和地表径流

答案 2.C 3.D

解析 第2题,由题干可知,我国新疆土地面积约166万km2,由表1可知,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是111.32万km2,由此判断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故A错误;由表2可知,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是风蚀,故B错误;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故C正确;由表1可知,有人类活动的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面积相对较小,未利用土地荒漠化面积较大,由此判断荒漠化大部分发生在无人类活动的地区,故D错误。

第3题,由表1可知,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未利用土地,说明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不是人类活动,故A、B、C错误;由表2可知,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风蚀和水蚀,即和近地面的水平气流(风)和地表径流(水)的侵蚀有关,故D正确。

(2017·吉林调研)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5.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 4.B 5.A

解析 第4题,注意阅读图例,联系非洲气候的分布可知,热带草原气候区是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越大荒漠化的面积越大,二者呈正相关;过度放牧是荒漠化扩大的首要因素;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6.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代号)。

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答案 

(1)c d

(2)风力作用

(3)③ ⑤ 土地荒漠化

(4)①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④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区域差异,因为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密切相关。

(1)题,读图可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属于季风区,暴雨发生的频率较高,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植被破坏严重,多暴雨、植被覆盖少、山地地形等都是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条件。

(2)题,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属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第(3)题,根据图中各序号的位置和黄河、长江流域的范围作出选择,①工程位于西北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

第(4)题,④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①地的河西走廊地区位于祁连山北麓,地形较为平坦,但气候干旱,降水少。

能力提升练

(2017·阳泉调研)沟头防护工程是指为防止径流冲刷引起沟头前进和坡面蚕蚀而采取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下图为“我国某地沟头防护工程平面布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沟头防护工程可以有效防止沟头的(  )

A.侧蚀B.下蚀

C.沟头崩塌D.溯源侵蚀

8.种植树木可以更有效配合防护埂,缓解该处的生态环境问题,图中四点中最适合种树的为(  )

A.A点B.B点C.C点D.D点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沟头防护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阻止坡面暴雨径流由坡面进入沟道或有控制的进入沟道,阻止沟头前进保护地面不被沟壑切割破坏。

侧蚀、下蚀发生在河流的干支流沿线,不是在沟头位置。

防护工程的目的不是防止沟头崩塌,主要是防止溯源侵蚀。

第8题,防护埂可用来拦蓄水流,使得泥沙在这里沉积,减少水土流失,调蓄水流速度,减少对沟头坡地的侵蚀。

在A、C、D处种树,不能减少对沟头B坡的侵蚀。

在B处种树可以减少防护埂上下来的水流对B坡的侵蚀,减少溯源侵蚀的力量,起到防护作用。

(2016·湖北联考)下图为“我国现有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①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积聚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C地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重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类不合理灌溉

B.降水集中,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C.地势低平,沿海地区海水浸渍

D.夏季风强劲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图中A、B两地耕地中盐碱地所占的比重大,主要是因为灌溉措施不当,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积聚;土壤贫瘠,使用化肥与盐碱地比重关系不大;降水量少,淋盐作用弱,盐分随季节变化小也是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与盐碱化无关。

第10题,C地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重大,主要原因是地势低平,距海近,沿海地区海水浸渍;人类不合理灌溉是人为原因;降水集中,降水多,盐分随季节变化大;夏季风强劲,带来降水多,不是导致盐碱化的原因。

(2016·秦皇岛模拟)“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据此回答11~12题。

11.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

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

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

12.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有(  )

①退牧还耕 ②积极开发新能源 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严禁过度放牧 ⑤防治水土流失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

答案 11.A 12.B

解析 第13题,从结构图可以看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形成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高温多雨和水土流失),另一类是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和滥伐森林),再结合结构图的关联性即可得出结论。

第14题,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色荒漠”的产生不是过度放牧造成的,故①④错。

13.(2017·西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包兰铁路全长990千米,其中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

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后,风沙对铁路的危害非常严重。

在治沙过程中,老一代治沙人根据腾格里沙漠的特殊环境,创造了用草方格固定沙丘的做法,保障了铁路的安全。

材料二 包兰铁路分路段示意图和某观测断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新型材料及复合方法固定流动沙丘绿化项目”是将具有含水、辐射、保温等功能的砂砖铺设成条带状,在条带间种植适宜的草种和灌木,如图乙所示。

(1)描述图甲观测断面处的地表环境特点。

(2)说出该地区冬季盛行风的风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说明图乙中条带状砂砖的作用。

答案 

(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干旱缺水;沙漠广布,植被稀疏。

(2)西北风。

 冬春季节,亚欧大陆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近地面空气以高压为中心呈顺时针辐散,该地区位于高压中心的东南,故为西北风。

(3)砂砖夜晚吸收露珠,并且保温,白天释放水汽,为沙丘上的植被生长提供水分和热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生长;同时铺设砂砖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止沙丘前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