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4389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芜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芜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芜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芜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芜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芜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docx

《芜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芜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芜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docx

芜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

 

芜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

(第一期)

目录

1.芜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简讯…………………………………………2

2.芜湖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高一语文研究方案…………辛卫华2

3.教材处理要有整体观

——关于人教版新课标必修教材处理的几点思考…………朱诵玉5

4.《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芜湖一中周维维9

5.《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后记…………芜湖一中周维维10

6.《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教学设计……芜湖县一中王震12

7.《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教学反思……芜湖县一中王震14

8.《金岳霖先生》教学设计和构思…………………田家炳中学唐蓉16

9.《金岳霖先生》教学反思…………………………田家炳中学唐蓉18

10.芜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第一阶段教学教师问卷调查表……………20

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市高一语文课改中心组

2006年12月

 

芜湖市高中语文新课改简讯

本学期市级大组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了三次。

9月19日在芜湖一中召开课改中心组成立大会;9月17日,分别在芜湖一中、田家炳中学和十二中开设必修课教学观摩课,11月21日在芜湖一中召开新课改研讨会。

芜湖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高一语文研究方案

一、实验背景和依据

随着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推进,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

2004年,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区率先进入新课改,2005年江苏进入新课改,2006年秋我省全面进入新课改。

在此背景下,为顺利实施新课改,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研究,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市语文课程改革,我们特制定本研究方案。

本研究方案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指导,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省市有关指导文件为依据,以国内外新课程改革成果为借鉴,以创新语文教学、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弘扬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促进全体语文教师准确理解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新课改中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分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展•创新”等五个总目标。

总目标下分设必修课目标和选修课目标。

必修课目标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方面陈述,选修课目标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具体阐述。

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开展教学实验、探索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策略和操作方法。

在高一这一年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

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及其特点,积极探索必修课、选修课教学的新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研究必修课的教学和评价,同时启动选修课研究,开发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使参与实验的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成长。

三、实验内容

实验分为新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对已经启动新课程改革的省市的实验进行比较研究等。

2.必修课研究,包括必修课教材的研究,必修课教学的研究,必修课教与学的评价研究等。

3.选修课研究,包括选修课教材的研究,选修课教学和评价的研究,选修课与必修课关系的研究等。

具体研究内容,参与实验的教师应再作细化。

要做到,既要站得高,看到新课程改革的全貌;又要能落得实,一个研究解决一个问题。

四、实验方法

依托各校备课组开展平时的校本教研活动,定期开展市大组的集体研讨活动,开展市大组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和论文、教学设计、课改课的评比活动,组织相关成员到课改实验区参观访问,定期编写《芜湖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等。

五、实验步骤

1.第一阶段(2006年9月到10月前半月)

各校备课组尝试新课改,集体备课,集体教研,自学相关新课程理论,探索新课程必修课教学模式;同时,市高一大组加强组内交流,编写第一期《芜湖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

2.第二阶段(2006年10月后半月到12月底)

参加新课改的高一年级教师撰写新课改论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叙事,上交中心组,进行检查和评比。

12月底编写第二期《芜湖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

3.第三阶段(2007年元月到3月底)

开展新课改课堂教学观摩或比赛(暂拟),编写第三期《芜湖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

4.第四阶段(2007年4月到6月底)

高一新课改实施一年总结(暂拟),编写第四期《芜湖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

5.第五阶段(2007年暑假)

高一课改中心组外出参观学习(暂拟)

6.在四个阶段的实验期间,组织市高一年级组骨干教师开发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进行合作交流。

六、实验组织

2006年9月19日(星期二)下午在芜湖市一中召开全市高一语文教师会议,成立专家指导组和高一语文中心组。

专家指导组:

何更生、唐俊、汤国来、辛卫华、季学东

科研指导组:

胡澄志、胡寅初、孔立新

高一语文中心组组长:

刘兆龙、朱诵玉

高一语文中心组核心组员:

李纯、范金豹、丁岩松、程银田、杨兴权、许月琴、施卫燕、周安明、周玲玲

高一语文中心组组员:

全市高一语文教师及其他志愿参加新课改的教师。

七、活动方式

1.会议交流:

定期召开全市高一语文中心组教师会议,开展新课程培训、新课程教学视导、教学观摩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

2.网上交流:

A.芜湖教育科研网(相关政策、通知的发布,电子信箱whzhy302@,辛卫华)B.大语文沙龙(新课改经验交流网站,朱诵玉负责《芜湖高中语文新课改通讯》的资料收集和编辑工作。

电子信箱songyu@或zhsy_2005@)

芜湖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高一语文研究中心组

2006年9月18日

 

教材处理要有整体观

——关于人教版新课标必修教材处理的几点思考

安师大附中朱诵玉

在新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广大老师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量多时少”的问题,即需要教学的内容太多,而课时太少。

五本必修教材在五个学段(即两个半学期)完成,难度太大。

更何况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每册安排的内容又十分丰富,单“阅读鉴赏”就四个单元,共计十六篇课文,再加上“表达交流”五个专题和“梳理探究”三个专题,要想在半个学期内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还要除去节假日和类似军训、运动会等活动所占用的时间。

在必修一教学即将完成之际,我们市课改中心组对一些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进度作了一些调查,其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基本完成必修一教材的教学内容,这只是有限的几位教师;二是基本完成必修一教材中的“阅读鉴赏”部分,比例约有七成;三是只完成必修一教材中“阅读鉴赏”部分的前三个单元,比例接近三成(这些教师的教学进度安排类似于人教版老教材的进度安排)。

情况是令人担忧的,教师连基本教学内容都完成不了,又怎么能很好地进行新课改?

尽管大多数教师都在抱怨教材内容太多,课时太少,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也正折射出我们的教师理论水平不高,创新观念淡漠,研究精神不足,实践能力较弱。

总的说来,就是缺少对教材处理的能力,没有整体观。

解决新课程实践中“量多时少”的问题,必须要有整体观。

针对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从必修一到必修五应有整体的教学设计思路;从中观角度来看,每册教材应有整体教学设计思路;从微观角度来看,每个单元应当有整体教学设计思路,每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思路要契合单元教学目标。

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增删取舍,整合侧重。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考虑三个方面因素:

一是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二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三是高考考查的内容。

以这三点为标准取舍教学内容,处理必修教材,应当说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一、从必修系列的角度来整体考虑教材处理

对于必修一到必修五这五本教材,我们要有总体设计,要考虑到五本教材的不同教学内容,要有选择取舍,要有侧重。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梳理五册书主要内容,这五册书的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必修一分别是现代诗、古代游记散文、现代写人记事散文、新闻和通讯、写人叙事文训练;必修二分别是写景抒情散文、先秦汉魏诗歌、先秦散文、演讲词、写景抒情文训练;必修三分别是小说、唐诗、古代论说文、科普类文、议论文训练;必修四分别是戏剧、宋词、议论类文、传记文学、议论文训练;必修五分别是小说、古代散文文体、文学评论类文、科普类文,作文发展等级训练。

其次是根据梳理出来的内容进行选择和组合。

如必修一第二单元中的《兰亭集序》《赤壁赋》《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游褒禅山记》就可以和必修五第二单元的《归去来兮辞并序》《腾王阁序》《陈情表》合并起来,从古代文体教学的角度讲讲序、赋、书(信)、游记、表等文体的特征,并可以把这个教学内容放在必修一完成,再学习必修五时则可略讲。

再如在必修二学习《鸿门宴》时,讲到《史记》相关知识,可以再顺带讲讲《汉书》《后汉书》,这样在学习必修四第四单元时则可略讲了。

再如,必修三第四单元的《宇宙的边疆》作精讲处理,必修五第四单元的《宇宙的未来》则可略讲。

再如必修一“表达交流”中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则可调到必修二“表达交流”,归到写景抒情类作文训练中去。

二、从一册书的角度来整体考虑教材处理

对每册教材的处理要有整体设计,要做到删繁就简,略轻详重。

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说得严重一点,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几乎在此一举。

因为必修一完成不了必然影响到必修二,一册书完成不好,必然影响到整个必修课,从而也影响到后来的选修课,进而影响到整个高中新课程。

有鉴于此,我们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来重点谈谈如何对一册书进行整体设计。

1.三点交叉,齐头并进

三点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

这三点必须交叉进行,齐头并进,才有可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做法是,教学伊始,先理清“阅读鉴赏”四个单元教学内容,再把表达交流的中的五个点按照教学内容作些处理,然后有机插入四个单元的教学中。

例如,第一单元现代诗教学之后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完成“朗诵”这个点;把“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和“写事要有点波澜”结合起来变成一个点安排在第二单元教学之后进行;把“写人要凸显个性”和第三单元结合起来,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金岳霖先生》作为写人的范文来简单处理,这样就节省了很多时间。

2.综合安排,专题研究

把同类的文章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题研究,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节省时间。

其实人教版必修教材的单元编排正是按专题来组织的。

很可惜,绝大多数教师只是低头走路,抓住课文一篇一篇地去教;却不能抬头看天,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去教。

这样做的结果是,既零散无序,又不能很好理解教材编写精神,当然会大叫时间不够了。

仔细分析研究必修一教材,我们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专题来教学:

现代诗专题,包括现代诗的起源、演变、代表流派和作家,以及诗歌朗诵;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专题,包括文言文基础知识,山水游记文特点;写人记事散文专题,包括写人的手法(作为重点教学),记事的方法;新闻专题,包括新闻的相关知识,如何读新闻、看新闻;报告文学专题,包括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如何写报告文学。

这样处理不仅节省时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如第二单元的文言文教学突出“山水游记”,以后在文言文教学时就突出传记特点、论说方法等,不至于文言文教学总是围绕字词转,没有层次感。

3.内外结合,延伸学习

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就使教学时间无限延伸开来。

“梳理探究”是人教版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可很多教师连看都没看一下,殊为可惜。

要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有办法的。

比如,对于“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我们就可采取如下方法进行。

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新词新语并整理;然后,各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本组收集到的新词新语,其他小组作记录,时间可安排在早读,这样就不占用教学课时了;最后,各小组将自己搜集和全班交流时记录的新词新语整理归类,再写成论文,每组交一篇,教师批阅后返回修改。

以上学习均安排在课外,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并提高了作文能力,可谓三全其美。

再如对于“对联”的学习,可以采用按学号轮流演讲的方式进行,时间安排在早读或课前三分钟,老师可以对演讲内容作大体指定,如先安排讲对联常识,再安排一些同学分类举例讲解,最后安排对联进行总结。

这样对联也就学完了。

以上两点都是经过我们实践了的,事实证明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顺便说一句,人教版新教材在五册书的“梳理探究”中,安排的对联、成语、修辞、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都是高考《大纲》中规定的考查内容,新教材将之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并列安排,足见其用心,亦见其高明。

广大语文教师皆不可对此不闻不问。

如果从高考角度来看,学习它们甚至比学习一首《大堰河——我的保姆》更重要。

三、从单元的角度来考虑教材的处理

关于单元教学,各种文章论述已多,这里再提出说一下,主要是从节约教学时间的角度来考虑的,以期能引起一定的重视。

我们在教学一单元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认真研究“单元导言”,因为它不仅提示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也指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两个误区:

一是没有研究“单元导言”(甚至没看到或教学伊始根本不跟学生讲本单元学什么),每篇课文都面面俱到,教师用书上有的,都贩卖给学生,结果时间就不够了;二是为了节省时间,就对课文作简单的外科手术式处理,讲读课文就讲,自读课文就一点也不讲,结果时间够用了,好文章也被抛弃了,那些美妙的自读课文在单元中应有的功能也丧失了。

比较科学的做法是,在确立了单元教学目标后,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作一些比较研究,看哪些适合精讲,哪些是适合略讲,这些课文各自起什么作用。

以必修一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学习如何写人记事”,依据这个目标将《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的教学重点处理成“学习如何写人记事”而略讲其他内容;再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金岳霖先生》中关于人物的精彩描写作为例子来说明如何写人,之后再结合“表达交流”之“写人要凸显个性”,安排作文一次,以达到现学现用之目的。

这样,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处理的过程中节约了时间。

要补充说明的是,对某一篇课文的处理也要有侧重,而不必面面俱到,这样也能节省时间。

至于如何处理某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应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而定。

如《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既可以教新闻的常识,也可以教爱国的情感,但依据单元教学目标,选前一点即可;学习《包身工》当然要培养爱憎情感,但重点还是应放在报告文学的三个特点,即新闻性、文学性、政化性的教学上。

综合起来看,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转变一点僵化的思维,转换一点陈旧的观念,多学一点理论知识,多做一点实践探索,从宏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处理教材,因“情”制宜地寻找方法,我们的时间就永远是充裕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芜湖一中周维维

课型:

自学悟读课

创意说明: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本文短小精悍,却是言浅而意深,可供鉴赏学习的角度很多。

从写人记事的角度,从演讲技巧的角度,从情感熏陶的角度,从品文品人的角度,都有很多可讲之处。

教师从中择选任一角度,都可以上,却忽略了文本的多种阅读角度和阅读价值的实现,也忽略了对学生自主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把这节课预设为自学课型,为学生提供几个泛角度,重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培养圈点勾画的阅读技能;2、学习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

3、感知演讲的基本技能;4、体察人物的个性和情操。

课时:

一课时

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找出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做一点回答。

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范例,在文中做尽可能的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感知课文

(一)入课:

结合常规课前五分钟演讲,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诵读:

注意朗读的基本要求:

准确、流畅、有感情

(三)释疑:

提出预习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

板块二:

鉴赏交流

(一)创设角度:

1、作为一篇文章,你认为作者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了吗?

请结合课后练习,分析文章的描写角度。

2、作为一次演讲,梁启超的演讲效果如何?

你认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3、作为一个人,文中说梁启超“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你能从文中找出佐证吗?

(二)讨论交流:

1、学生四人一组,任选一个角度,合作讨论,并记下讨论结果,推荐同学发言。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做适当点拨和总结。

板块三:

迁移运用:

(一)请学生上台演讲

(二)学生评点:

1、你觉得他的演讲技巧如何?

可以打多少分?

2、任选描写角度,《记______同学的一次演讲》。

3、听了他今天的演讲,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总结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后记

芜湖一中周维维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因其内容多,时间紧,而在一线教师中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这固然与教材本身的内容设置有关,也与教师对新教材的不适应相关,但我想,最主要的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

我们习惯了面面俱到,习惯了手把手的教,如果让我们精简课堂内容,我们总会习惯性的问一声:

这行吗?

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着力在探索的就是:

这能行,其中的一种做法就是重视自读课文的开发和利用。

下面结合公开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自读课文)谈谈我的认识。

现在有这样的观点:

一种认为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预设之前,应该至少有单元目标的预设,也就是说,每一单元的学习重难点不能集中在一篇课文中或每篇课文都涉及,而应该分散到每一篇课文能中,既相互呼应,又各有侧重,最终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材中有的篇目可以少上或不上,学生完全自学即可。

这两种做法都是为了相对减少教学内容的容量,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学生参与的时间。

但是,第一种做法没有把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区分开来,第二种做法又忽视了教材编排的科学性,如果按照这两种做法来看,教材中又何苦要有自读课文的一席之地呢?

那么,如何使用好自读课文呢?

事实上,单元目标的预设和分散讲解确实必不可少,我认为,在讲读课文中,应该结合文本,从三到四个角度来讲解同一类型文章的写作和阅读技巧,然后在自读课文中加以运用,这样既有知识点的积累,也有鉴赏力的训练。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自语文教材第一模块第三单元,本单元侧重于写人记事类文章,在前面的讲读课文的讲解中,我已经初步培养起学生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也讲解了写出人物个性的基本方法,因此,准备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以学生自学为先,以课堂交流为主,提高鉴赏水平。

布置了相对应的预习作业:

1、阅读课文,找出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做一点回答。

2、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范例,在文中做尽可能的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和很多自读课文一样,本文虽短小精悍,却是言浅而意深,可供鉴赏学习的角度很多。

从写人记事的角度,从演讲技巧的角度,从情感熏陶的角度,从品文品人的角度,都有很多可讲之处。

如果只是从中择选一个角度来上,却忽略了文本的多种阅读角度和阅读价值的实现。

因此,结合文章的写作中心“演讲”和平时的课堂演讲,我又设计了一个教学目标:

感知演讲的基本技能。

这一目标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又与上面的目标相平行,在构想中,是希望学生任意选择角度进行讨论交流,并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

这样,自读课文就成为学生阅读的材料,而不只是教师讲解的材料,既是资源共有,也是成果共享,既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又保证了学习的目的性。

当然,既是自读,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中,有两点就很重要:

一要保证学生的预习是真正独立的,而不是从教辅书上抄来的;二要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要带着疑问来上课。

我想,这才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要尽可能透彻的预读分析课文,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带给了我很多惊喜,也给听课老师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他们完全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正音释文,分析文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体验着学习语文的快乐。

但是,很遗憾的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课堂的节奏还是快了,学生提问和释疑的耗时过长,这虽是本节课的亮点,却使很多教学细节不能展开,教师成了幻灯片的放映师,没能留给学生消化的时间。

尤其是学生演讲和点评的环节,根本是仓促进行,失去了应有之义。

在课后交流中,很多老师讲到了这一问题,认为是否可以把教学目标再精简,比如只讲人物性格,或只讲演讲技能。

我认为,如果只讲一点,那与我对自读课文的理解又相违背了,看来需要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

 

《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教学设计

芜湖县一中王震

教学设想

《寻找时传祥》是一篇人物通讯,它用事实说话,语言朴实、直白,阅读难度不大,但所写人和事与当今社会有一定距离,学生不易理解,因此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时传祥精神,真正理解它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时,为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可让他们采用换位思考法、对比法、评价归纳法。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章的体裁特点。

二、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三、学会“对比”思考方式,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领会“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点拨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身背粪桶手推车,走街串巷掏厕所。

莫云衣裳沾污秽,却道灵魂脱俗恶。

”在共和国的英模录上,铭刻着一个普通工人的名字,他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为首都干净美丽做出了贡献,这个人就是(停顿)时传祥(学生集体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真正了解时传祥这位不平凡的人物.

二、了解通讯

概念:

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文体。

类别: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特点:

报道详细深入;注重思想意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可叙可议、具有明显的评论性。

三、感知人物(录音朗读)(录音原文略)

四、诠释课文

whowhat(时传祥精神)

掏粪工、劳模正直敬业实在、服务大众

人大代表、工贼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正直、敬业、实在

(正侧面描写)

 

寻找

why?

(讨论)

呼唤人性回归

 

wherewhen

北京

以前:

义务掏粪热、预约、

主席光荣、价值观崇高

握手现在:

不体面、嫌弃、

受歧视、价值观失落

掏粪工

思路设计(围绕五个“W”展开课文阅读)

小组合作,运用速读法,勾画出文中人们对时传祥的评价。

“时传祥的精神”是什么?

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

“时传祥精神”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意义?

五、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为了表彰时传祥,给时传祥颁个奖,那什么奖比较合适呢?

如果让我们为他写一段颁奖辞,我们可以怎么写啊?

六、语言魅力

不太讲究修饰,依然有动人的力量,缘于它的真实性和朴素感。

七、布置作业

走出课堂,五人一组采访一名环卫工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运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写一篇人物通讯。

(向报刊投稿)

呼唤人性回归

板书设计

  

时传祥  掏粪工、劳模 人大代表、工贼      

  寻找      (正侧面描写) 

 重访

时传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