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3414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案.docx

《高二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案.docx

高二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案

高二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案

高二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案

我就怎样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怎样使用教科书和有关教学的几个问题,讲点意见和看法。

一、本程的特性教科书开头“怎样看待这门程”的第一段,谈到当代中国,人们对创建更加美好的未充满信心,就因为我们的理想自科学社会主义。

从时代和国情出发,提出了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要求。

第二段解释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整个马克思主义,狭义的是指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程讲的是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它“集中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条,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重大问题,并对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总趋势作了科学预测”。

这里的两个“阐明”和一个“预测”,概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的这门程,究竟要讲些什么,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呢?

第三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通过这门程,你将了解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变为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逐步变成现实的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这三个“了解”,就是本程的基本内容。

它通过理论与实践、国际与中国的相互结合,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中带常识性的最重要的部分,都编入教科书让学生阅读,使他们了解。

其次,通过科学社会主义曲折前进的发展历程,“你将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从而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你会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脉搏,确信科学社会主义的号角依然是时代乐的最强音。

你会坚信没有任何灵丹妙药能够挽救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的命运,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社会主义前进的步伐,从而更加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这里前后三句话,讲了本程的教学目的。

一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是凝聚人心,加强团结,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

二是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脉搏,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今天,它仍是时代的最强音。

三是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的理想信念,有了它,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思想碰撞激荡的世界,就有了方向盘和主心骨。

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的,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三点要求。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本程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我们这门程不是一般知识,也有别于其他思想政治。

它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科学地“解释”世界,而重点在革命地“改变”世界,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本程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言行一致。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涉及哲学、经济、化、道德等各个方面,而主要是政治理论、政治纲领、政治路线等问题,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本程要引导学生努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是实现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的建设和领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

本程要引导学生自觉地站在工人阶级和绝大多数人一边,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科学社会主义批判继承了人类的优秀思想成果,在同各种错误思潮和“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按其本质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具有鲜明的战斗性。

本程要引导学生提高对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识别能力,分清大是大非,增强免疫力。

二、教科书的结构这本教科书的结构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采用专题形式。

不是只讲原理,也不是只讲历史;不是只讲国际,也不是只讲中国;而是把它们统在一起,用几个专题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教给学生,使他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历史和现实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大致的了解。

第二,坚持一般与特殊相结合。

科学社会主义是国际的产物,是世界性的运动,但它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实践结合后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并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五个专题中前两个专题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都是世界性的。

后三个专题讲中国如何经过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这样,不仅反映了160年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波浪式前进,而且显示了它从空想到科学,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四大变化和发展。

第三,历史与理论相结合,以史为线,以论为主。

它的起点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实践中问世,由此出发上溯其思想空想社会主义,中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和帝国主义两大阶段,十月革命开辟历史新纪元,直到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懈奋斗。

这条长达四五百年的发展线索贯穿始终,显示了它的生生不息,远流长。

全书以原理为主,这是重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一国首先胜利”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理论,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都成为标题,地位突出,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历史和当今实践中前后相继,不断发展,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有利于学生学到活生生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四,在理论和历史中,重点讲解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中的基本原理和有关重大历史事。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形象(雕塑)上了封面,马克思及其战友恩格斯,十月革命的伟大领袖列宁,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都在相关专题的第一页配上大幅图片。

书中重点突出他们的代表著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有关报告和讲话等。

教材根据这些代表著作和讲话阐释有关基本原理和重要思想,而不是采用第二手的东西,力求言必有据,准确、规范。

有关重大历史事,从1848年的欧洲革命,1871年的巴黎公社,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建立;从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到第三国际;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战后出现的两大阵营和民族解放运动;从中国共产党有关代表大会、重大历史事,到“大跃进”的失误和“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等,都以不同形式作了表述或提及。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当前世界社会主义的有关动态,则在“综合探究”中从不同侧面有所反映。

以上这些虽不是本程的重点,对理解基本原理却不能缺少。

第五,教科书末尾的“综合探究”带有综合和总结性质。

苏东剧变后,国内外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世界社会主义是否“崩溃”了,资本主义是不是“历史的终结”。

这三大疑问集中为一个问题:

社会主义最终替代资本主义是客观必然,还是主观愿望?

引导学生认识和回答这个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是对本程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

全书从世界讲到中国,最后又从中国放眼世界,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的命运与共,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血肉相联。

三、教科书各个专题的重点和难点每个专题的第一段,都概述了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意义,请教师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全面贯彻。

这是达到本程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

否则,就可能离开中心,甚至走偏方向。

我只在它的基础上强调一下重点,讲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专题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个专题主要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阶段的有关理论和活动。

从空想社会主义讲起,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早已受到仁人志士的揭露批判,并引起他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构思。

要科学评价他们的思想成果,指出其局限性。

不能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某些代表人物、历史故事或对未社会的虚幻描述上。

在讲清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历史条、阶级基础、理论基石和问世标志(即《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后,应重点阐释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因为至今仍有人说科学社会主义不科学,空想社会主义不空想。

必须引导学生把握《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一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二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三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由于揭示了历史必然,指出了斗争道路,阐明了科学理想,《共产党宣言》标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空想社会主义是从抽象的理性出发的,而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

它们围绕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四个方面作了全然不同的回答。

一是替代的根据。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应该由“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所替代。

而什么叫“理性”,又各有各的说法。

科学社会主义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考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引发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客观事实,作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

这两个“不可避免”,后被概括为“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它又被简称为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

由于不从“应然”而从“实然”出发,立足资本主义现实并揭示它发展的必然,这就为替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替代的力量。

空想社会主义者同情受苦受难的无产阶级,但看不到这个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找不到依靠的力量,只能寄希望于开明的达官贵人和认识了真理的天才人物。

科学社会主义论证现代无产阶级作为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先进的革命的阶级,依靠这个阶级并团结广大人民,就能实现推翻资本主义、创建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只有无产阶级能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并在消灭一切阶级的基础上解放全人类。

三是替代的道路。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理性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主张用宣传和示范的办法,通过和平的改良建立“理性王国”。

说舆论是“世界的女王”,能唤起君主们实行“明的进步”。

他们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正确道路,只能在漫漫长夜中徘徊。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首先必须建立革命政党。

共产党是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为先进理论武装并由先进分子组成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在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存在着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三种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进入无阶级社会,这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是替代后的社会制度。

圣西门提出“实业制度”;傅立叶提出“和谐制度”,其基层单位叫“法郎吉”;欧提出“新和谐公社”。

他们对未社会有一些积极的主张,却不把它归结为消灭阶级对立,因此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

科学社会主义把未社会称为共产主义社会。

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共产主义的特征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主义革命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

”然而,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根本对立的关系,而是批判继承的关系。

马克思说过,科学社会主义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

它们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成熟程度不同,特别是理论基础不同,对一系列问题的认识自然各异。

但不能说空想社会主义一切都空想,毫无积极成分,也不是说科学社会主义一产生,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作为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鉴于它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正确地解答了空想社会主义者长期不能解决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在《共产党宣言》出版后仍需继续论证并丰富发展。

可贵的是,经过160年的实践检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

例如,两个必然问题,尽管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如股份制、福利社会、经济全球化等,但这些并没有改变生产社会化与私人所有制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依然时有发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又如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问题,尽管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中产阶级化和知识分子化的现象,但按照《共产党宣言》区分阶级的标准,即“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

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不难看出,上述现象并没有改变,而只是遮盖了西方阶级结构的本质。

垄断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从剥削全世界得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使工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化教育程度有所提高,甚至由蓝领变成白领,拥有汽车、电脑,加上若干股票等,然而广大工人被雇佣和受剥削的地位并没有改变。

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受雇于老板,靠脑力劳动谋生,也应属于无产阶级。

大量事实表明,西方的无产者没有减少,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队伍更加扩大了。

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中,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将生产基地转向发展中国家,造成国内大规模失业,中产阶级正在萎缩,两极分化加剧。

所谓无产阶级消失论、社会中产阶级化论,都是把无产者仅仅理解为传统产业工人,其他部门的都不算数;又只看人们的生活和化水平,不看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这是不科学的。

所谓西方“无产阶级已无革命性”,也是对历史和现实不甚了了的说法。

有剥削压迫,就有反抗斗争。

当前西方此起彼伏的经济罢工、保护环境、反对战争、反全球化运动等,无不有无产者参与。

只是和平发展时期的斗争形式,不同于革命风暴时期而已。

《共产党宣言》论证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必将在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烈的历史进程中更加显示出。

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绝不会“过时”的。

本专题的第四框第二、三目,讲科学社会主义在后的斗争中如何发展时,提到批判第二国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没有展开。

这里要对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问题作些补充说明。

这个问题虽然不必对学生讲,但教师应心中有数,因为历史和现实中常常提到它。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存在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大政治思潮和流派。

介乎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有带点“社会”色彩的民主主义,叫社会民主主义;也有带点“民主”色彩的社会主义,叫民主社会主义。

由于都想解决一些“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两者彼此相近并往往相通。

欧洲1848年革命前,《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到它们。

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称共产主义者,他们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纲领叫《共产党宣言》,而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

欧洲革命发生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争取各类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但在德国革命期间从未自称“社会民主主义者”或“社会民主党人”。

“社会民主党人”一词是法国人先用的。

马克思说法国的民主社会主义者是“议会迷”;社会民主派要求民主是为了缓和、协调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对抗,从而揭露了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改良主义实质。

1864年德国拉萨尔派出版《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恩格斯说:

“这是多么糟糕的名字啊!

”1871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暂时容忍了“社会民主”这个用语。

但他们仍认为“共产主义”一词“更确切”,并坚持在正式场合使用它。

恩格斯给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写稿时,也“处处不把自己称作社会民主主义者,而称作共产主义者”。

1887年他说,“‘共产党人’──这是我们当时采用的、而且在现在也决不想放弃的名称”。

1894年又谈到“那种根本不把全部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的口号写在自己旗帜上的人自称是社会民主主义者”;而“对于经济纲领不单纯是一般社会主义的而直接是共产主义的党说,对于政治上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整个国家因而也消除民主的党说,这个词还是不确切的”。

有论者认为,从19世纪80年代到第二国际时期的“社会民主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这是缺乏分析和根据不足的说法。

革命导师不仅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摒弃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而且对民主、对社会主义总是作阶级的、历史的分析,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民主观和社会主义观。

他们耐心地帮助德国社会民主党走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道路,大力教育和支持党内的左派,对哥达纲领和爱尔福特纲领不接受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并有一些机会主义观点的错误,则旗帜鲜明地作了严肃的批判,从不拿原则作交易。

有人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成了民主社会主义者,更是无稽之谈。

189年恩格斯去世后不久,伯恩斯坦公开、全面地修正科学社会主义,要求社会民主党成为“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良政党”。

最后导致德国党及其影响下的第二国际绝大多数党,相继演变为在资本主义范围内进行社会改良的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破产。

专题二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这一专题的教学是从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讲起,要着力讲清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冲破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在一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是重点,也是理论难点和争论焦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计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国家“同时发生”。

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等人教条式地理解为工业最发达、工人占大多数的国家才能发生革命,认为列宁在小农众多的俄国提出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是“讲梦话”;苏维埃政权是“活不成”的“早产儿”。

苏汉诺夫还写书说“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程度”。

这些机会主义者都不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无视发生革命的主客观条及其综合作用,只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用庸俗生产力论反对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

1923年列宁写了《论我国革命》予以批驳。

邓小平说:

“列宁在批判考茨基的庸俗生产力论时讲,落后的国家也可以搞社会主义革命。

我们也是反对庸俗的生产力论。

”对于这个问题,教学中要全面阐释,不能片面化。

一是“一国胜利”论是发展而不是否定“同时发生”论。

二是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下可以首先突破,但革命成功后生产力必须经过长期的巨大的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取得全面胜利;而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仍需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奋斗。

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

本专题讲十月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是用历史实践证明:

一国不仅能夺取政权,而且能建设社会主义,经受住血与火的考验,并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然而苏东剧变前后,国际国内都有人说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搞革命和建设是超越历史阶段,犯了原罪。

认为十月革命是钻了世界大战的空子取胜的,建设起的并不是社会主义。

又说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斯大林时期就患了“不治之症”等。

教科书对这些争论问题没有直接涉及,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必引出这些争论,但教科书实际上从正面作了回答,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着力从正面把我们的观点讲清楚。

教科书分析了帝国主义的三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加剧,怎样形成了薄弱环节,俄国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胜利是必然的,具有伟大意义。

又讲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经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于1936年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就肯定了苏联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也正面讲清了列宁去世后由斯大林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功绩,在辅助中还讲到斯大林1941年的红场阅兵和邱吉尔对斯大林的评价。

苏东剧变发生在十月革命74年和斯大林逝世38年以后,其外因主要是帝国主义的软硬兼施,特别是搞和平演变,从动摇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入手。

内因主要是党的领导集团和路线蜕化变质,背离马列主义基本原则,致使国家的基本制度、党与群众的联系、党内的民主团结遭到严重破坏,垮下就不奇怪了。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是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在新的条下的表现。

苏东剧变,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证明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破产。

专题三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本专题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百年屈辱,讲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用历史、理论和现实说明,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有人早就提出“告别革命”,认为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到我们党领导的各项革命斗争,都是起了破坏作用。

还有人说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离开了“近代明的主流”等。

政治领域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值得警惕。

我们要把重点放在中国为什么走不通也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只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讲清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使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只有实现革命的转变,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

这个历史性选择肯定下了,中国该不该革命、该不该搞社会主义的问题有了正确的答案,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本专题第四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解时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诫,突出毛泽东和我们党如何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可以从这一时期的理论建树和建设成就两个方面,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毛、成于邓”,即毛泽东196年开始探索新路;邓小平1982年完整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任何探索都不会一次成功,重要的是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经验。

有人认为197年后就只有“大跃进”和“化大革命”,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了。

教科书根据党的献和权威数据,从总体上全局上肯定了应该肯定的,否定了应该否定的,对探索的成就、局限和意义作了全面具体的分析。

其中一些结论和材料,能回答社会上的一些疑惑和争论。

必须使学生懂得:

中国人真正站起是从1949年开始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都是这个时期基本建立的。

古老的中国从此春回大地,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专题四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在专题四和专题五的教学中,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讲清楚。

它们既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切不可割裂开或对立起。

专题四首先讲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等同于马克思和列宁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不是“新民主主义”或“过渡时期”。

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又处于不发达阶段。

这是认清基本国情,防止“左”的和右的错误的关键所在。

在此基础上,要把重点放在讲好第二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上,这是必须坚持一百年不动摇的、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

讲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意不能把“以人为本”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立起。

讲两个基本点,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密不可分,血肉相联。

讲四项基本原则,要强调它是“成套设备”,缺一不可,必须全面坚持,不能背离。

没有四项基本原则,就失去立国之本,改革开放就没有正确方向,更谈不上社会稳定与和谐。

讲改革开放,要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要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也不是什么“社会转型”,中国不是什么“转型国家”。

实行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不是什么对资本主义投降。

邓小平说:

要回答改革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资本主义。

这是个大原则。

要用上百上千的事实说明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讲奋斗目标,要变三位一体为四位一体,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讲的“富强、民主、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三框讲社会主义本质,按邓小平的原意阐述,但要紧密联系实际,讲得生动具体。

最后要注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社会主义本质论不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论,它管用的时期更长远。

专题五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要重点阐释其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落实在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上。

十六大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全面地辩证地讲解。

本专题最后一框,讲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生动活泼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信仰”一词并非只同宗教和个人迷信联系在一起。

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邓小平都用过“信仰”的提法。

200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