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文言文选择题保分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93404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文言文选择题保分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文言文选择题保分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文言文选择题保分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文言文选择题保分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文言文选择题保分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文言文选择题保分练.docx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文言文选择题保分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文言文选择题保分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文言文选择题保分练.docx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文言文选择题保分练

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8

“文言文选择题”保分练

(时间:

40分钟 满分:

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姜彧,字文卿,莱州莱阳人也。

父椿,避乱往依济南张荣,因家焉。

彧幼颖悟好学,荣守济南,辟为掾,升左右司知事,寻迁郎中,进参议官。

中统二年,彧与荣孙宏入朝,因言益都李璮反状已露,宜先其未发制之,未报。

明年春,璮果反。

时诸郡不为兵备,璮即袭据济南。

彧弃家从荣,招集散亡。

迎诸王哈必赤进兵讨之。

秋七月,捕得生口,言城中粮尽势蹙,彧乃昏夜请见王曰:

“闻王陛辞时,面受诏曰:

‘发兵诛璮耳,毋及无辜。

’今旦夕城且破,王宜早谕诸将分守城门,勿令纵兵,不然城中无噍类矣。

”王曰:

“汝言城破,解阴阳耶?

”彧曰:

“以人事知之,若待城破言于王,晚矣。

”王悟。

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彧以功授大都督府参议,改知滨州。

时行营军士多占民田为牧地,纵牛马坏民禾稼桑枣,彧言于中书,遣官分画疆畔,捕其强猾不法者置之法。

乃课民种桑,岁余,新桑遍野,人名为太守桑。

及迁东平府判官,民遮请留,马为之不行。

至元五年,召拜治书侍御史,出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金虎符,改信州路总管。

后累迁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拜行台御史中丞。

后以老病归济南,寻擢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

三十年二月,以疾卒,年七十六。

子迪吉。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B.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C.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D.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解析:

选D “开门出降”为两个连续动词,后面停顿,排除A、C;“敢入城者论以军法”为“令”的具体内容,中间不可停顿,排除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这里是官职名,即帝王的侍从官。

B.“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之一,此处指星相、占卜、相宅等方术。

C.“虎符”是古代用金属制成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

D.“信州路”与辛弃疾词中“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均为宋元时行政区划名。

解析:

选A “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错误,本是官职名,战国始有,唐末五代后民间也尊称医生为郎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姜彧幼年即聪明好学,因避乱随父亲移居济南,济南太守张荣对他非常欣赏,征召他担任自己官署的属员。

B.姜彧政治观察力很敏锐,曾与张荣的孙子张宏一道向朝廷进言益都李璮有谋反的迹象,后来李璮果然谋反。

C.哈必赤进兵讨伐李璮时,姜彧及时提醒他记住皇帝不要伤及无辜百姓的告诫,使济南百姓避免了一场灾难。

D.担任滨州知府时,因为督促农民种植桑树,一年多以后新成活的桑树漫山遍野,姜彧被当地人称为“太守桑”。

解析:

选D “姜彧被当地人称为‘太守桑’”错误,当地人是把新种植的桑树称为“太守桑”。

原文为“乃课民种桑,岁余,新桑遍野,人名为太守桑”。

翻译题加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旦夕城且破,王宜早谕诸将分守城门,勿令纵兵,不然城中无噍类矣。

(5分)

译文:

(2)及迁东平府判官,民遮请留,马为之不行。

(5分)

译文:

答案:

(1)如今城池很快就将被攻破,大王应该早点告诉诸位将领分别把守好城门,不要让士兵放任,如果不这样,城中(恐怕)就没有活人了。

(得分点:

“旦夕”,很快;“且”,将要;“谕”,告诉;“噍类”,活人)

(2)等到(姜彧)升任东平府判官,老百姓挡住道路请求他继续留任,马因此无法前行。

(得分点:

“及”,等到;“迁”,升任;“遮”,挡住;“不行”,无法前行)

[参考译文]

姜彧,字文卿,是莱州莱阳人。

父亲姜椿,因躲避战乱前往依靠济南张荣,于是在那里安了家。

姜彧小时候就聪颖好学,张荣任济南守官,任命他为掾吏,升任左右司知事,不久升迁为郎中,晋职参议官。

中统二年,姜彧与张荣的孙子张宏进入朝廷,就上书说益都的李璮谋反的迹象已经显露出来,应当在他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先制止他,奏书上呈后没有得到答复。

第二年春天,李璮果然造反。

当时各郡没有做军事准备,李璮就袭击占领了济南。

姜彧抛弃了家人跟随张荣,召集流散逃亡的士兵。

迎接诸王哈必赤进兵讨伐李璮。

秋季七月,捕获俘虏,俘虏说城中的粮食已经用尽,形势紧张,于是姜彧在傍晚请求见王,说:

“我听说大王在朝廷辞别皇帝时,当面受到诏命说:

‘出兵是为了诛杀李璮,不要牵连无辜之人。

’如今城池很快就将被攻破,大王应该早点告诉诸位将领分别把守好城门,不要让士兵放任,如果不这样,城中(恐怕)就没有活人了。

”大王说:

“你说城就要攻破,难道你会阴阳占卜吗?

”姜彧说:

“我是从人情事理上来推测这件事的,假若等城破了再向你说这些话,那就晚了。

”大王明白了。

第二天,叛军打开城门出来投降,大王向诸军下令,有敢擅自进入城中的以军法论处,李璮被擒获了,而城中仍然像原来一样秩序井然。

姜彧因功授任大都督府参议,改任滨州知府。

当时行营军士中很多人夺占民田,改为牧地,放纵牛马弄坏百姓庄稼和桑田枣林,姜彧将这种情况上报给中书省,然后派遣官员划分界限,逮捕了那些强悍狡猾不守法的人,将他们依法处置了。

于是就鼓励百姓种桑,一年多的时间,那里就新桑遍野,人们称之为太守桑。

等到(姜彧)升任东平府判官,老百姓挡住道路请求他继续留任,马因此无法前行。

至元五年,朝廷将他召回京师任命为治书侍御史,又出任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予金虎符,改任信州路总管。

后几经升迁为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又被任命为行台御史中丞。

后来他因为年老多病回到济南,不久提升为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

至元三十年二月,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他的儿子叫姜迪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9分)

梅执礼,字和胜。

大司成强渊明贤其人,为宰相言,相以未尝识面为慊。

执礼闻之曰:

“以人言而得,必以人言而失,吾求在我者而已。

”卒不往谒。

历军器、鸿胪丞,比部员外郎。

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擢中书舍人、给事中。

孟昌龄居郓质人屋,当赎不肯与,而请中旨夺之;内侍张佑董葺太庙,僭求赏:

皆驳奏弗行。

迁礼部侍郎。

素与王黼善,黼尝置酒其第,夸示园池妓妾之盛,有骄色。

执礼曰:

“公为宰相,当与天下同忧乐。

今方腊流毒吴地,疮痍未息,是岂歌舞宴乐时乎?

”退又戒之以诗。

黼愧怒。

明年,徙滁州。

时赋盐亏额,滁亦苦抑配。

执礼曰:

“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

”请于朝,诏损二十万,滁人德之。

钦宗立,改户部。

方军兴,调度不足,执礼请以禁内钱隶有司,凡六宫廪给,皆由度支乃得下。

尝有小黄门持中批诣部取钱,而封识不用玺,既悟其失,复取之。

执礼奏审,诏责典宝夫人而杖黄门。

金人围京都,执礼劝帝亲征,而请太上帝后、皇后、太子皆出避,用事者沮之。

洎失守,金人质天子,邀金帛以数百千万计,曰:

“和议已定,但所需满数,则奉天子还阙。

”执礼与同列哀民力已困,相与谋曰:

“金人所欲无艺极,虽铜铁亦不能给。

”而宦者挟宿怨语金帅曰:

“城中七百万户,所取未百一,但许民持金银换粟麦,当有出者。

”已而果然。

酋怒,责之,对曰:

“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

顾比屋枵空,亡以塞命耳。

”酋益怒,取其副,各杖之百。

执礼等犹为之请,俄遣还,将及门,呼下马挝杀之,而枭其首,时靖康二年二月也。

是日,天宇昼冥,士庶皆陨涕愤叹。

死时,年四十九。

(选自《宋史·梅执礼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B.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C.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D.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以杨戬旨意迫取甚急/执礼一阅/知其妄/欲白之长/贰疑不敢/乃独列上/果诈也/

解析:

选B 解答文言断句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苑吏有持茶券至为钱三百万者”中“有持……者”是“苑吏”的定语,其间不能断开,应在“者”后停顿,排除A、C两项;“长贰”在文中意为“比部长官副长官”,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户部,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土地、赋税及户籍等事务。

B.禁内,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六宫,本义是指古代皇后的寝宫,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

D.士庶,士人和庶民。

泛指百姓。

古时将人的社会地位简单分为四种:

公、卿、士、庶。

解析:

选C 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梅执礼不媚权贵,守正不阿。

有人把他推荐给宰相,但他不去拜谒;在任中书舍人、给事中时,他驳回了孟昌龄、张佑等人的不合理请求。

B.梅执礼与天下同忧乐,关心百姓。

在王黼摆设酒宴向人炫耀自己的园池妓妾时,他认为国家有难,不应歌舞宴乐;他请示朝廷滁州盐赋过重,朝廷下诏命减少了滁州盐赋,滁州人民很感激他。

C.梅执礼忠于职守,精于治理。

他主张宫内财务由相关部门管理,有位小黄门取钱用的加标记的封缄上没有盖玺印,他上奏审查,诏命责罚了主管夫人和黄门。

D.梅执礼不畏金人,舍生取义。

帝都失守,金人以天子为人质勒索金帛,他为百姓考虑没有答应,最后被恼羞成怒的金人杀害。

解析:

选C 根据文意可知,诏命责罚了管理印玺的夫人,而杖打了那位黄门。

翻译题加练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郡不能当苏、杭一邑,而食盐乃倍粟数,民何以堪?

(5分)

译文:

(2)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

(5分)

译文:

答案:

(1)这里还比不上苏、杭一个县,但食盐赋税却比粟粮赋税多数倍,百姓怎么能承受?

(得分点:

“当”“乃”“堪”各1分,大意2分)

(2)天子蒙受垢辱,臣民都甘愿竭尽全力效死(相救),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可是哪里有金帛啊?

(得分点:

“蒙尘”“致死”“不计”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梅执礼,字和胜。

大司成强渊明觉得他这个人有贤能,就向宰相进言(推举他),宰相因为从来没有(和他)见过面而感到遗憾。

梅执礼听说这件事后,说:

“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得到的东西,也一定会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失去,我只要追求通过我自身的完善而有所收获就够了。

”始终不去拜谒(宰相)。

历任军器、鸿胪丞,比部员外郎。

有位拿着高达三百万钱的茶券的宫苑官吏,声称是奉杨戬的旨意要急需领取。

梅执礼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想揭发,比部长官副长官犹豫不敢,(他)就独自上奏,果然是欺诈。

提拔为中书舍人、给事中。

孟昌龄在郓地把房屋抵押给别人,应当赎回而不肯付赎金,却请求下诏书强取;内侍张佑督查修葺太庙,弄虚作假求取奖赏:

这些都因梅执礼的辩驳进言而没有实行。

迁任礼部侍郎。

(梅执礼)平素与王黼关系好,王黼曾经在自己的宅第里摆设酒宴,向人炫耀自己园池大,妓妾多,有骄傲的神情。

梅执礼说:

“您作为宰相,应当与天下同忧乐。

现今方腊祸害吴地,疮痍满目,现在哪里是歌舞宴乐的时候呢?

”退下后又用诗劝诫他。

王黼羞愧恼怒。

第二年,调职滁州。

当时盐赋出现亏额,滁州也苦于强行征派税赋。

梅执礼说:

“这里还比不上苏、杭一个县,但食盐赋税却比粟粮赋税多数倍,百姓怎么能承受?

”请示朝廷,诏命减少二十万,滁州人民都感谢他。

钦宗即位,改任户部。

正值战争兴起,(赋税)征调不足,梅执礼请求把宫内的钱拨给有关部门,凡是六宫的供给,全部经过度支才能下发。

曾有位小黄门手持宫中的批件来到户部取钱,但加标记的封缄上面没有盖玺印,觉察到有过错后,又回去重新盖章。

梅执礼上奏审查,诏命责罚管理印玺的夫人而杖打那位黄门。

金人围困京都,梅执礼劝皇帝亲自征战,而请求太上帝后、皇后、太子都出京避难,当权的大臣加以阻止。

到失守时,金人用天子作为人质,(要求)谋取数百上千万的金钱和布匹,说:

“和议已签订,只要如数满足我们所要求的,就奉送天子还京。

”梅执礼与同僚同情百姓的财力已经贫乏,相互商量说:

“金人的欲望没有限度,即使是铜铁也不能给。

”而心里怀着过去嫌怨的宦官告诉金帅说:

“城中有七百万户,所搜取的还不到百分之一,只许百姓用金银换取粟麦,百姓应当有愿意出钱的。

”后来果然是这样。

敌方首领大怒,斥责梅执礼,回答道:

“天子蒙受垢辱,臣民都甘愿竭尽全力效死(相救),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可是哪里有金帛啊?

只见房屋空空,百姓逃亡保命。

”敌方首领更加愤怒,把副官带上来,各打了一百杖。

梅执礼等人还为他们请命,不久被遣送还京,将到门口,把他喊下马来打死,并砍下他的头悬挂(示众),当时是靖康二年二月。

当天,天空白昼昏暗,士人和普通百姓都流泪愤慨叹息。

死时,四十九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9分)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

普沈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

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

太祖尝与语,奇之。

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鞫之,获全活者众。

既拜相,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

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亲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

权三司使赵玭廉得之以闻。

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

淳化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上表乞骸骨。

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俟损日赴阙,仍遣其弟宗正少卿安易赍诏书赐之。

七月卒,年七十一。

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

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

太祖豁达,谓普曰:

“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

”自是不复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以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赵普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B.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C.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D.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解析:

选B 回答此题,要注意对比四个选项中的不同停顿点。

如“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根据句意,介宾短语“以其人”修饰、限制“奏”;从专有名词“太祖”分析,其谓语应该是“怒”,由此可以看出“太祖”前和“怒”后要停顿。

排除A、D两项。

再如“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根据句意,“以”作连词,连接“跪而拾之”与“归”两个动作,中间不可断开。

排除C项,选B。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弃市,死刑的一种,自商周时即已有之。

因官府在闹市当众杀人可以威慑百姓,所以常被统治者用来惩治那些罪大恶极者,以儆效尤。

B.三司,宋代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度,其三司为盐铁、户部、度支,作用是掌管统筹国家财政。

C.阙,是指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因帝王所居住宫殿的宫门外常有双阙,所以有时也可代指朝廷,文中“赴阙”指入朝陛见皇帝。

D.薨,是对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的称谓,也可以用于皇帝和高等级妃嫔,或者封王的贵族。

解析:

选D 皇帝之死不能称为薨。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普稳重敦厚,沉默寡言。

镇阳豪族魏氏把女儿嫁给他为妻。

宣祖卧病于滁州之时,赵普朝夕侍奉服药,宣祖从此把他当作宗族的人来看待。

B.赵普为政专断,颇遭忌恨。

赵普曾派遣亲信官吏去买建造私宅的木材,该官吏趁机暗中倒卖木材。

此事被人揭发报告给皇上,太祖怒将赵普放逐外地为官。

C.赵普爱好读书。

赵普年轻时没有什么学问,晚年他手不释卷,处理政务游刃有余。

去世以后,家里的人打开箱子察看,有《论语》二十篇。

D.赵普严肃刚正,胸怀天下。

他曾力荐某人为某官,皇帝不准许。

但他不气馁,多次直言进谏,坚持己见,最终皇帝醒悟,他任用了那个人为官。

解析:

选B “太祖怒将赵普放逐外地为官”错误,原文为“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由此可知太祖将要发诏书放逐赵普,但被王溥上奏解救。

翻译题加练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祖豁达,谓普曰:

“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

”自是不复言。

(5分)

译文:

(2)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5分)

译文:

答案:

(1)太祖很豁达,对赵普说:

“如果在尘世中可以识别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会去访求他们了!

”从此赵普不再说这些事。

(2)官居相位的人大多器量狭隘随俗而缄默,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参考译文]

赵普字则平,是幽州蓟地人。

赵普为人笃实稳重不多言,镇阳豪门大族魏氏把女儿嫁给他为妻。

宣祖卧病于滁州,赵普朝夕侍奉服药,宣祖从此把他当作宗族看待。

宋太祖曾经与他交谈,认为他与众不同。

当时捉到强盗百余人,应当判处弃市之刑,赵普怀疑(其中)有无辜的人,报告太祖审讯他们,得以保全存活的很多。

就任宰相以后,皇上看待他如同左右手,事务不分大小,全都同他商议决定。

赵普从政为官相当专断,朝臣大多忌恨他。

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秦、陇的大木料,赵普曾经派遣亲信官吏到市场去买造屋木材,连接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这个官吏就趁机偷卖木材,谎称赵普买来到京城售卖。

权三司使赵玭查到后上报了此事。

宋太祖非常生气,催促百官上朝列班,想要下旨放逐赵普,幸亏有王溥上奏求情才解救了他。

淳化三年春天,因年老久病,上表请求告老还乡。

皇上任命他为太师,封为魏国公,赐给宰相的俸禄,让他养病,等到病情减轻时入朝,还派遣赵普的弟弟宗正少卿赵安易持诏书赐给他。

七月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当初,太祖地位低下,赵普与他交往。

(太祖)拥有天下以后,赵普多次用未显贵时别人对不起太祖的事情进言。

太祖很豁达,对赵普说:

“如果在尘世中可以识别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会去访求他们了!

”从此赵普不再说这些事。

赵普年轻时学习为官之道,对系统的学问知道得不多,等到当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多读书。

他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家后,闭门打开箱子取出书来,阅读一整天。

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快速。

(他)去世以后,家人打开他的箱子察看,是《论语》二十篇。

赵普沉着稳重严肃刚正,虽然常常妒忌好胜,但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官居相位的人大多器量狭隘随俗而缄默,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他)曾经上奏荐举某人担任某官,太祖不予任用。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荐举此人,太祖还是不予任用。

第三天,赵普又拿此人担任某官之事上奏,太祖大怒,撕碎奏折扔在地上,赵普神色不改,跪在地上捡起撕碎的奏折后回家了。

后来将碎奏折粘贴连起来,又像之前那样上奏。

太祖这才醒悟,最终任用了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