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统计的含义特点和职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8847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统计的含义特点和职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1统计的含义特点和职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1统计的含义特点和职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1统计的含义特点和职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1统计的含义特点和职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统计的含义特点和职能.docx

《11统计的含义特点和职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统计的含义特点和职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统计的含义特点和职能.docx

11统计的含义特点和职能

第一节统计的含义、特点和职能

 

一、统计的含义

统计(Statistics[

])一词由英文翻译过来,统计是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三种含义的综合和概括,反映了统计工作过程与工作成果、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统计资料

 也称统计信息,是统计部门或单位进行工作所搜集,整理,编制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的总称,它是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决策依据,是社会公众了解国情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信息主题。

  在地图学方面,统计资料是制作各种地图的重要数据源。

编图时要收集制图内容所需的整个地区及各部分的同一时期的统一指标的最新资料数据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资料数据。

统计资料一般存放于国家或各省、市、县等行政单位的统计部门,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人口统计(或普查)数据,工农商业产值数据,各种出口(进口)产品数量数据,环境污染监测数据,各种地球物理现象的观测值,海洋和陆地水文要素的观测数据等。

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称,它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

统计作为提供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信息的重要工具,受到了国内与国外、政府与公众、学者与官员越来越广泛关注,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现象总体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分析过程的总称。

统计学

统计学(statistics)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般来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关系。

正是因为统计学的这一研究的特殊矛盾,使它成为了一门万能的科学。

不论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领域,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都是统计学所要分析和研究的。

 

(二)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数量多少、数量关系、质量数量界限

 

1、数量性。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的数量方面,这一特点是统计学(定量分析学科)与其他定性分析学科的分界线。

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因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数据资料是统计的原料。

一切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事物的质与量总是密切联系、共同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没有无量的质,也没有无质的量。

一定的质规定着一定的量,一定的量也表现为一定的质。

但在认识的角度上,质和量是可以区分的,可以在一定的质的情况下,单独地研究数量方面,通过认识事物的量进而认识事物的质。

因此,事物的数量是我们认识客观现实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研究和掌握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我们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

2、总体性。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统计的数量研究是对总体普遍存在着的事实进行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得出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资料规律性。

自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和数量对比关系等一般是在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这些因素当中,有起着决定和普遍作用的主要因素,也有起着偶然和局部作用的次要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的个体中,它们相互结合的方式和实际发生的作用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所以,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就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质,而对于有足够多数个体的总体来说又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趋势,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对工资的统计分析,我们并不是要分析和研究个别人的工资,而是要反映、分析和研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总体的工资情况和显示出来的规律性。

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性,是从个体的实际表现的研究过渡到对总体的数量表现的研究的。

3、具体性。

统计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具体现象的数量方面。

即它不是纯数量的研究,是具有明确的现实涵义的,这一特点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分水岭。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抽象空间和抽象数量的科学,而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数量表现。

统计研究对象的这一特点,也正是统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正因为统计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数量表现,它才能独立于客观世界,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统计资料作为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只有如实地反映具体的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才能为我们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才能分析、探索和掌握事物的统计规律性。

否则,虚假的统计数据资料是不能成为统计数据资料的,因为它违背了统计研究对象的这一特点。

4、社会性。

统计对象的社会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因而统计本身也就有了社会性。

二是统计认识的主体是社会的人,人的阶级性(社会性)决定了认识立场和认识结论上的社会性。

三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和人的利益有关,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因此人们相互间的利益分割和利益冲突,必将在统计上显示出来。

统计为一定的阶级和一定的社会集团服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因此,我们说,统计具有社会性。

三、统计的职能

 

统计具有的三大职能:

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

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密切联系的。

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保证咨询和监督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

1)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2)各级统计机构为有关单位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3)各级统计机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行状况实行统计监督

 

四、统计研究方法和工作过程

(一)统计研究方法

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

平均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

动态指标等

 

(二)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过程

从理论上讲,一项完整的统计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任务,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即定性认识的阶段。

统计设计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统计是一项需要高度集中统一的工作,没有预先的科学的设计,没有具体的工作规范,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在一项大规模的统计活动开始前,必需进行统计设计。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要求,根据统计设计的内容、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搜集统计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定量认识的阶段。

统计用数字说话,而各种统计数字都直接来自于统计调查,管理者和决策者都需要根据大量翔实的统计信息进行管理和决策,科研工作者也需要根据统计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研究。

调查是统计的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调查的方式方法主要有统计报表制度、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等。

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三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统计分析阶段准备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

但在实际工作中,统计整理与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并非总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它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开始。

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都是一种定量认识活动。

统计分析,是统计认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统计研究对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计算、分析的工作过程。

统计认识的结论要从分析中得出,因此,这一阶段虽然是对统计资料的计算分析,但其目的却是要揭示统计研究的对象的状况、特点、问题、规律性等,所以这是统计认识的定性阶段。

因此,从认识的顺序来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这四个阶段,是从定性认识开始,经过定量认识,再到定性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即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定性认识(在定量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统计分析)的过程。

再次重申,统计认识过程的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论上的,相对的,实践中,统计工作过程是很难这样分开的。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统计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首先对统计总体要有明确的界定。

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集合体。

例如我们要研究全国工业企业发展情况,就以全国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总体。

有了这个总体,我们就可以研究全国工业的各种数量特征,例如从业人数、资金规模、经济效益等等。

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简称个体,它是总体的基本单位。

例如要研究全省的工业生产情况,那么全省的工业企业是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再如我们要研究广东省居民购买商品房的支出状况,那么广东省所有购买商品房的家庭就组成研究的总体,而每个购买商品房的家庭就是研究的个体。

总体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总体单位则是集合的元素。

应该注意的是,总体和总体单位是相对而言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来确定的。

在一定条件下,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互相转化。

即同一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总体,在另一条件下可以是总体单位。

如要研究全国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则全国所有的工业企业为统计总体,中国石化公司是其中的一个总体单位。

而如果要研究中国石化公司的经营状况,则中国石化公司为统计总体。

所以一个事物在一种情况下是单位,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又是总体。

总体和总体单位随着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的变化可以互相转化。

(二)总体的特征

总体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即:

1、大量性

即总体是由许多单位组成的。

一个或少数单位不能形成总体,因为统计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大量事物的普遍规律性,所以统计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足够多的个体。

2、同质性

即构成总体的各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性质,这是形成总体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确定总体范围的标准。

各单位必须具有这种共同性质,它是由统计研究的目的决定的。

3、变异性

即总体的各单位除了某一方面的共同性外,在其他方面必须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是统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作为总体,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三个特征,才能进行一系列的统计计算和分析研究,三者缺一不可。

现象不同质,无法将其结合在一起;少量单位,反映不出现象的规律性;各个单位都一样,没有差别,无须进行统计研究。

(三)总体的分类

总体根据其总体单位数是否有限,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1、有限总体

有限总体是指总体中包含的总体单位数量是有限的。

如研究某地某年7岁正常男童身高,如果有5万名男童,则总体包括5万名男童,更确切地说,包括其5万个身高值,为有限总体。

再如全国人口普查,尽管我国有13亿多人,但其数量是有限的,所以是有限总体。

2、无限总体

无限总体是指总体单位数目无限。

无限总体是假想的,其个体数或个体值个数是无限的。

例如研究采用某药治疗某种疾病的疗效,总体为假想的包括所有使用该药治疗的病人,没有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限制,为无限总体。

另外,当有限总体所包括的个体的总数很大时,可以近似的将它看成是无限总体。

二、统计指标与标志

[统计指标]

(一)指标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统计指标的含义有两种理解与使用方法。

一种理解是:

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或名称)。

例如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等。

另一种理解是:

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和具体数值,例如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36515亿元,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9988万人。

200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02.12元。

对指标含义的两种理解都可以成立,前一种理解适用于统计理论和统计设计,是从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定义的;后一种理解适用于实际统计工作,是从统计指标的完成形态定义的(即作为统计工作成果的一项指标应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

统计指标就其完成形态而言,由以下要素构成:

1、定性范围,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含义。

指标含义要明确总体现象的质的规定性,包括时间标准和空间标准。

例如,年末全国人口总数这个指标,其指标含义是在规定的时点,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我国境内常住的人口总和。

指标含义比较复杂,指标名称是它的表现形式。

2、定量方法,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方法,是指标含义的量化规范。

例如,总人口的计量单位是“人”,全国总人口的计算方法是各地区人口加上现役军人的人口总数。

3、指标数值。

根据定性规范和定量方法,经过实际调查和数据处理所取得的具体时间、空间的统计数值。

如2004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9988万人。

统计指标的设计形态指包括定性范围和定量方法两个要素,不包括指标数值。

(二)统计指标的特点

指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即:

1、可量性

没有质的规定性不能成为统计指标,有了质的规定性而不能用数量来表示也不能成为统计指标,即任何指标都可以用数值表示,没有不用数值表示的统计指标。

所谓可量性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其大小、多少可以实际加以测度或计数。

实际上可量性是社会经济范畴转化为指标的前提,只有那种在性质上属于同类,而数量上又是可量的大量现象,才能成为统计指标反映的对象。

2、综合性

由于指标是说明总体的数量特征的,即指标的主体是总体而非个体,因而任何指标都具有综合性。

3、具体性

具体相对于抽象,即任何指标数值都是反映所研究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规模、水平。

(三)指标的分类

1、统计指标按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

即反映事物总体绝对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一般用绝对数来表示。

例如:

国内生产总值、钢产量、商品零售额、粮食总产量、职工人数、工资总额、人口总数等。

数量指标所反映的是总体的外延数量,其数值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故又称外延指标。

质量指标:

即反映总体内部结构、比例、单位水平、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比关系等内涵数量的统计指标,一般用相对数或平均数来表示。

例如:

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学生平均成绩、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工人出勤率、设备利用系数、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利润率等。

质量指标的数值不随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因此,质量指标又称内涵指标。

2、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规模的统计指标,它表明总体现象发展的总成果,其数值表现是绝对数。

如上面提到的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都是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或平均指标相比较的结果,其数值表现是相对数,例如人口增长率、成本降低率等。

平均指标是按某个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其数值表现为平均数,如平均工资、平均分数等。

[标志]

(一)标志及标志表现的概念

1、标志的概念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每个总体单位从不同角度考虑,都具有许多属性和特征,例如工人作为总体单位,他们都具备性别、工种、文化程度、年龄、工龄、工资等等属性或特征。

企业作为总体单位,具有所有制类型、职工人数、工资总额、产值、成本利润等属性和特征。

单位标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统计就是通过各个单位标志值的汇总综合得到所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可以看出,总体单位与统计标志的关系是十分明确的,如果没有标志就无法表现单位的特征,反过来如果没有单位,标志也就失去意义,所以总体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

2、标志表现的概念

标志表现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和数值)。

例如:

某工人的性别是男,民族是汉族,年龄是40岁,工资是1520元。

在这里,“男”是“性别”这一标志在某一总体单位上的具体表现,“汉族”是“民族”这一标志在某一总体单位上的具体表现。

“40岁”、“1520元”当然说明的是“年龄”及“工资”这两个标志某一总体单位上的具体表现。

于是,我们把“男”、“汉族”、“40岁”、“1520元”称为标志表现。

任何一项统计工作,首先要掌握现象总体的各个单位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实际发生的情况,因此标志的具体表现便是统计最关心的问题。

如果说标志是统计所要调查的项目,那么标志表现是调查所得结果。

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而标志表现则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

(二)标志的种类

1、按标志表现能否量化,可把标志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两种

  

  在上述标志及标志表现的例子中,我们看到“性别”和“民族”的标志表现示用文字来说明的,而“年龄”及“工资”的标志表现则可以用数值来反映。

因此,我们根据标志表现能否量化,把标志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两种。

(1)品质标志

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的品质属性,它不能用数值表示,只能用文字说明,如前例中工人的性别、民族等,“男”、“汉族”则为品质标志变现。

(2)数量标志

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它可以用数值表示。

如前例中工人的年龄、工资等,“40岁”、“1520元”则为数量标志表现,也可称为标志值。

2、按标志表现是否相同,可把标志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在一个总体的单位中,不管是品质标志或是数量标志,它的具体表现在所有单位都是相同的,就把这种标志称为不变标志。

例如在04级营销班同学构成的总体中,每一个同学是总体单位。

由于每一个同学都是04级市场营销班的一分子,因此这些同学的班级属性是相同的,即每个同学的“班级属性”这个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都是“04级市场营销班”,所以,班级属性就是不变标志。

在一个总体中,当一个标志在各个单位的具体表现不完全相同时,这个标志便称为可变标志。

在上例中,年龄、身高、籍贯、住址这些标志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不完全相同,所以他们在这个总体中便是可变标志。

注意:

不变标志是总体同质性的基础,在一个总体中,至少具有一个不变标志;而可变标志即变异性是构成总体的必要条件。

[标志和指标的关系]

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既有区别,又具有密切的联系。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的特征,而统计标志则是反映单位的特征。

总体特征是由于单位特征综合汇总而来的,所以没有标志也就没有指标。

但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并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区别:

(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而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范畴;

(2)统计指标必须是可量的,统计标志则未必都是可量的。

标志有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两种,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就不是数量的,只有数量标志才可以用数字表示;而指标都可以用数字表示。

  2、联系:

(1)许多指标值都是由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例如以企业职工作为总体,每个职工是总体单位,职工工资是数量标志,把每个职工的工资相加汇总得到该企业的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工资总额就是一个指标了。

品质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述,因此不能转化为统计指标,但对其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就形成统计指标。

例如,“性别”为班级同学的品质标志,其标志表现为男性、女性,只能用文字来说明,而对男同学、女同学的人数分别汇总,得到的该班“男同学人数”、“女同学人数”就是两个指标了。

(2)由于总体和总体单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则说明总体的指标和反映总体单位的标志之间也存在着变换关系。

三、变异、变量和变量值

(一)变异

可变标志的属性或特征由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即标志的具体表现在总体各单位间的差别,统计上称之为变异。

所以可变标志也称为变异标志,变异在统计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正由于总体中某种现象在各单位之间存在着变异,从而总体单位具有变异标志,才需要调查,并有各种统计方法。

如果没有变异标志也就没有统计。

(二)变量及变量值

在数量标志中,不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常量或参数,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

由于变量的函数仍为变量,所以由可变数量标志构造的各种指标也成为变量。

变量取值又称为变量值,也就是标志值。

(三)变量的种类

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把变量分成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离散变量的取值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举,其变量值是以整数位断开的(通常取整数形式)。

可以用计数的方法取得。

例如人数、设备台数、企业数、骰子点数等等。

连续变量的取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值之间可以作无限分割(即其数值可以用小数表示),其数值须用测量或计量的方法取得。

如您的身高是多少呢?

167cm?

167.1cm?

或者167.11111cm?

像这样根据精确度的不同,测定数值会连续增加的数据叫做连续型变量。

此外,还有企业的产值、利润、人的体重、粮食亩产量、平均温度等等都属于连续变量。

思考:

1、“证券市场上一天内交易的股票数量”是哪种变量?

离散型变量连续型变量

2、“气象局每小时发布的今天的气温”是哪种变量?

离散型变量连续型变量

3、“从顾客服务中心出发到顾客家的时间”是哪种变量?

离散型变量连续型变量

 

四、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统计指标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广泛的范畴,它可以从许多角度分类。

如:

(1)从指标体系的应用范围看可以分为国家、地区、部门和基层单位统计指标体系;

(2)按统计指标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

基本统计指标体系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它包括反映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反映人口、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反映科学技术机构、人员、投入、成果等方面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专题指标体系是针对某一个经济或社会问题而制定的专项指标体系,例如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统计指标体系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