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中考物理试题word解析版.docx
《青岛市中考物理试题word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中考物理试题word解析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市中考物理试题word解析版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物理试题(word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公共场所吸烟
B.在山上用放大镜会聚太阳光点燃枯草
C.用拉长的橡皮筋弹射同学
D.用磁铁收集散落在地上的小铁钉
【分析】结合生活常识和相关的物理知识,可对选项中的描述逐一做出判断,找出正确的做法.
【解答】解:
A、在公共场所吸烟,会危害自己的他人的健康,是不文明的做法,故A错误;
B、在山上用放大镜会聚太阳光点燃枯草,容易引发火灾,酿成大错,故B错误;
C、用拉长的橡皮筋弹射同学,容易使同学受伤,也不利于团结,属不文明行为,故C错误;
D、用磁铁收集散落在地上的小铁钉,利用了磁铁的磁性,是很好的做法,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从物理学的角度,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做法的认识,体现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属常识题.
2..历史上最早测出大气压强值的科学家是( )
A.托里拆利B.阿基米德C.牛顿D.焦耳
【分析】托里拆利第一次通过实验测出来大气压值,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解答】解:
A、托里拆利第一个测出了大气压的值.故A符合题意;
B、阿基米德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故B不符合题意;
C、牛顿总结出来牛顿三定律、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故C不符合题意;
D、焦耳用实验验证了焦耳定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多了解物理学史对培养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所以考试中也时有涉及,在学习中应注意.
3..下列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
A.坦克装有履带
B.铁路的钢轨铺在枕木上
C.用较大的力劈开木柴
D.取出一些书的书包背起来更舒服
【分析】
(1)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
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
(2)增大压强的方法:
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
(3)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解答】解:
A、坦克装有履带,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故A不符合题意.
B、铁轨铺在枕木上,是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路基的压强,保护路基,故B不符合题意.
C、用较大的力劈开木柴,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对木柴的压强,故C符合题意.
D、取出一些书的书包背起来更舒服,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对肩膀的压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把压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4..下列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匀速直线运动B.
非晶体的凝固
C.
晶体的熔化D.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分析】分析图象,确定图象反应的物理量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图象反应的物理量间的关系作出判断.
【解答】解:
A、由图象可知,纵坐标表示路程,横坐标表示时间,路程不随时间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图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而降低,其中有一段温度不变,说明这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B错误;
C、图中温度与时间成正比,说明随着加热,物体温度升高,不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C错误;
D、图中是一条过原点的斜向上的直线,表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常见的出题方式,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图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下列作图中,错误的是( )
A.
动力F1的力臂B.
静止物体的受力分析
C.
平面镜成像D.
磁体的磁场
【分析】
(1)根据力臂的画法进行分析,力臂是支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线段;
(2)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物体成的像为虚像,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4)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N极出,回到S极.
【解答】解:
A、反向延长得出力F1的作用线,从支点作作用线的垂线,得垂足,支点到垂足的距离为动力臂L1,如图所示,故A错.
B、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竖直向下)、支持力(垂直斜面向上)和摩擦力(沿斜面向上)的作用,三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故B正确;
C、物体成的像为虚像,用虚线画出,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故C正确;
D、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N极出,回到S极,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力臂的画法、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平面镜成像的画法以及磁感线的方向,属于基础题目.
6..下列由日常生活联想到的物理知识中,正确的是( )
A.雪橇从山坡上滑下越来越快,是因为它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B.打开放有樟脑丸的箱子闻到樟脑气味,是因为发生了扩散现象
C.窗外有风时窗帘飘到窗外,是因为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大
D.放在桌面上的书处于静止状态,是因为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相互平衡
【分析】
(1)通过运动员质量、速度、所处高度的变化来分析其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
(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3)对于流体来说,流速大,压强小;
(4)据二力平衡的条件:
等大、反向、共线、共物来确定选项是否正确.
【解答】解:
A、运动员在从高处滑下的过程中,因为他所处的高度降低,所以他的重力势能减小,转化为动能,速度越来越快,故A错误;
B、打开放有樟脑丸的箱子闻到樟脑气味,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即是因为发生了扩散现象,故B正确;
C、窗外有风时窗帘飘到窗外,是因为窗外流速大,压强小,屋内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所以窗帘向外飘,故C错误;
D、在桌面上的书处于静止状态,是因为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相互平衡,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动能、势能的转化、分子运动论、压强和流速关系的理解和平衡力的判断,是一道综合题.
7..假如小雨乘坐“蛟龙号”潜水器下潜到水下3000m深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雨可以用电灯照明
B.潜水器下潜过程中受到的液体压强逐渐增大
C.小雨可以用干冰冷藏食物
D.潜水器上浮过程中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
【分析】
(1)潜水器自身配有专门的发电系统;
(2)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在液体密度一定时,深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即p=ρ液gh;
(3)干冰用作冷藏食物,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
(4)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计算公式为F浮=ρ液gV排.
【解答】解:
A、潜水器自身配有专门的发电系统,小雨可以用电灯照明.故A正确;
B、海水的密度一定,潜水器下潜过程中,所处的深度不断增加,根据p=ρ液gh可知,受到的液体压强逐渐增大.故B正确;
C、干冰用作冷藏食物,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此性质在水下不会受到影响,所以小雨可以用干冰冷藏食物.故C正确;
D、海水的密度一定,潜水器上浮至露出水面之前,排开海水的体积不变,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浮力不变,在露出水面继续上浮的过程中排开海水的体积不断变小,根据F浮=ρ液gV排可知,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小,所以,潜水器上浮过程中浮力先不变后变小.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液体压强特点、阿基米德原理、升华现象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但总体难度不,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8..通过一根电阻丝的电流为2A,通电1min产生了2.64×104J的热量,它的电阻是( )
A.66ΩB.6600ΩC.110ΩD.220Ω
【分析】知道通过电阻丝的电流和通电1min产生的热量,根据Q=I2Rt求出电阻丝的电阻.
【解答】解:
由Q=I2Rt可得,电阻丝的阻值:
R=
=
=110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焦耳定律的灵活应用,是一道基础题目.
9..下列运用科学方法的实例中,正确的是( )
A.由功率的定义得出其定义式,运用了等效法
B.研究固体的微观结构时,把分子比作座位上的同学,运用了拟人类比法
C.由于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重物下落时会砸伤人,据此制成重垂线,运用了缺点列举法
D.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在斜面小车实验基础上,通过理想化推理得到结论,运用了模型法
【分析】首先对选项中的每个探究过程或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明确采用的具体方法,然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
A、由功率的定义得出其定义式,即利用了比值法定义的,故A错误;
B、研究固体的微观结构时,把分子比作座位上的同学,运用了拟人类比法,故B正确;
C、由于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重物下落时会砸伤人,据此制成重垂线,运用了缺点利用法,故C错误;
D、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在斜面小车实验基础上,通过理想化推理得到结论,这是利用的科学推理法,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对物理实验或物理规律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要注意积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以应用.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全部选对的得3分,漏选得1分,不选或选错的得0分)
10.(3分)(2016•青岛)下列关于物理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无关
B.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和的倒数
C.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导体中一定产生电流
D.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之比,叫做该物质的比热容
【分析】
(1)响度跟振幅、距声源的远近有关.
(2)根据并联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进行分析;
(3)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4)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质量是1千克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该物体的比热容.
【解答】解:
A、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音的音调跟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故A正确;
B、因为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故B错误;
C、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不一定产生感应电流,只有切割磁感线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故C错误;
D、质量是1千克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该物体的比热容,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题,综合考查了声音三个特征的影响因素、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比热容的概念、并联电阻的特点等,此类型题是中招的热点.
11.(3分)(2016•青岛)下列知识结构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
(1)根据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判断;
(2)依据串并联电路特点分析判断;
(3)据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式上分析即可判断;
(4)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解:
A、根据力与运动关系可知当物体受力受平衡力作用或不受力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其运动状态不变;受非平衡力时,其运动状态改变,故A错误;
B、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无节点,用电器相互影响;并联电路电流路径有多条,有节点,用电器之间互不影响,故B正确;
C、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故C正确;
D、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实像,故D错误;
故选:
BC.
【点评】此题考查了运动和力关系、串并联电路的区别、改变内能的方法的区别、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判断,是一道综合题.
12.(3分)(2016•青岛)如图,薄壁容器的底面积为S,物体A的体积为V,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另一端与A连接.当容器中的水深为h时,弹簧的长度恰好等于原长,物体A有一半的体积浸在水中.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ρ水ghS
B.物体A的密度ρA的求解思路是ρA=
→mA=
→GA=F浮→F浮=ρ水gV排→V排=
V
C.若在A上加放重为GB的物体B,A恰好浸没.此时弹簧对A的支持力FN=GA+GB﹣F浮=F浮+GB﹣ρ水gV=
ρ水gV+GB﹣ρ水gV=GB﹣
ρ水gV
D.若向容器中缓慢加水直到A完全浸没V排↑→F浮↑=ρ水gV排→弹簧对A的拉力F↓=mAg﹣F浮
【分析】
(1)已知容器中的水深为h,利用p=ρgh可求得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然后利用p=
可求得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2)弹簧的长度恰好等于原长,物体A有一半的体积浸在水中,利用GA=F浮可求得物体A的密度;
(3)在A上加放重为GB的物体B,A恰好浸没.此时弹簧对A的支持力FN=GA+GB﹣F浮;
(4)若向容器中缓慢加水直到A完全浸没,弹簧对A的拉力F=F浮﹣G.
【解答】解:
A、已知容器中的水深为h,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ρgh,由p=
可得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ρ水ghS,故A正确;
B、弹簧的长度恰好等于原长,物体A有一半的体积浸在水中,说明物体漂浮,GA=F浮,则物体A的密度ρA的求解思路是ρA=
→mA=
→GA=F浮→F浮=ρ水gV排→V排=
V,故C正确;
C、在A上加放重为GB的物体B,A恰好浸没.此时弹簧对A的支持力FN=GA+GB﹣F浮=F浮+GB﹣ρ水gV=
ρ水gV+GB﹣ρ水gV=GB﹣
ρ水gV,求解思路正确,故C正确;
D、若向容器中缓慢加水直到A完全浸没,此时浮力大于重力,则弹簧对A的拉力F↓=F浮﹣GA=F浮﹣mAg,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本题难度较大,解题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13.(3分)(2016•青岛)根据表格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表一
物质
密度/(kg•m3)
长1m,横截面积1mm2的导线在20℃时的电阻值/Ω
铜
8.9×103
0.017
铁
7.9×103
0.096
铝
2.7×103
0.027
表二
车型
在平直高速公路上安全行驶的最高速度/(km•h1)
夏利
100
捷达
120
桑塔纳
120
A.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分别放在已调好的天平左、右托盘中,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
B.
匀速提升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拉力所做的功W与提升高度h的关系图象如图,则图线a表示的是铁块
C.横截面积相同的铜线和铝线,在电阻相等时铝线较长
D.在平直高速公路上,夏利和捷达轿车按照表二中的速度匀速行驶相同的时间,若牵引力的功率之比为2:
3,则牵引力之比为4:
5
【分析】
(1)由表一可知铜和铁的密度关系,根据m=ρV比较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的质量关系,然后判断天平指针的位置;
(2)根据W=Gh=mgh=ρVgh可知,提升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上升相同高度时,密度大的拉力做的功多;
(3)由表一可知“长1m,横截面积1mm2的导线在20℃时的电阻值”的关系,根据其它条件相同时导线越长电阻越大比较两者长度关系;
(4)由表二可知,两车的行驶速度,根据P=
=
=Fv求出两车牵引力之比.
【解答】解:
A.由表一可知,铜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由ρ=
的变形式m=ρV可知,铜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两者分别放在已调好的天平左、右托盘中,则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故A错误;
B.由表一可知,铁的密度大于铝的密度,由W=Gh=mgh=ρVgh可知,提升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上升相同高度时,提升铁块时拉力做的功多,由图可知图线a表示的是铁块,故B正确;
C.由表一可知,长1m,横截面积1mm2的导线在20℃时铜的电阻小于铝的电阻,则在横截面积相同的铜线和铝线中电阻相等时,铜线较长,故C错误;
D.由表二可知,v夏利=100km/h,v捷达=120km/h,且牵引力的功率之比为2:
3,由P=
=
=Fv可得,两车牵引力之比
=
=
×
=
×
=
,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重力公式、做功公式、功率公式和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应用,从表格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和公式的灵活应用是关键.
专题一:
光与热(14题7分,15题5分,共12分)
14.(7分)(2016•青岛)回顾实验和探究(请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1)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表格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结论
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 98 ℃不变.
方法
实验中通过 加热时间的长短 来说明水吸收热量的多少,运用的科学方法是转换法.
问题
再增加烧杯、红墨水和滴管,可验证“热运动和温度的关系”;分别在质量相等的30℃、50℃、80℃的水中滴入等量红墨水,观察水的颜色变化快慢.设计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
1
2
3
(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过程
方法
如图,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EO射到O点,把纸板NOF向后折,在NOF面上 不能 (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这说明: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同一平面内 .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实验分析 法.
问题
结论
如图,a、b是两只相同的蜡烛,当b与a的像完全重合时,移去b换上光屏,光屏上观察不到像,说明a的像是 虚像 (填“实像”或“虚像”).
【分析】
(1)液体沸腾的特点是:
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时的温度为该液体的沸点;
该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吸热的多少,所运用的方法是转换法;
(2)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解答】解:
(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水的沸点是98℃;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吸热多少,运用了转换法;
(2)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当纸板F转过一定的角度后,两块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在纸板F上就无法呈现出反射光线了,因此这个现象说明了: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通过实验验证,因此运用的科学方法是实验分析法.
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说明a的像是虚像.
故答案为:
(1)98;加热时间的长短;
(2)不能;同一平面内;实验分析;虚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关于液体沸腾实验的理解和掌握,还考查了探究光的反射的实验以及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15.(5分)(2016•青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叉鱼时要瞄准鱼的下方,因为水中的鱼反射的光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 远离 法线,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到水中鱼的虚像在其 上方 (填“上方”或“下方”).
(2)请画出图1中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3)如图2是200g冰的熔化图象,它在CD段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请写出计算过程)
【分析】
(1)从鱼身上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的位置偏高,变浅了.
(2)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
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3)已知物质的质量、温度的变化、吸收的热量,利用吸热公式Q吸=cm△t可求得吸收的热量.
【解答】解:
(1)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我们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因此用鱼叉捕鱼时,不是将鱼叉对准他看到的鱼,而是瞄准所看到的鱼的下方位置叉去.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3)200g冰在C点已经全部熔化成水,此时质量不变,还是200g=0.2kg,CD段是水的吸热升温过程,
则水在CD段吸收的热量Q吸=cm△t=4.2×103J/(kg•℃)×0.2kg×10℃=8.4×103J,
故答案为:
(1)远离;下方;
(2)见上图;(3)它在CD段吸收的热量是8.4×103J.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现象、透镜的特殊光线的画法和热量的计算,解答(3)的关键是明确CD段是水的吸热升温过程,计算是要用水的比热容,而不用冰的比热容.
专题二:
力与运动(共2小题,满分17分,16题11分,17题6分)
16.(11分)(2016•青岛)回顾实验和探究(请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1)探究密度概念的建构:
表格图象
铝块
m/g
V/cm3
1
27.0
10
2
40.5
15
3
81.0
30
请利用表格中的数据,用描点法画出铝块的m﹣V图象
结论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 的.
问题讨论
小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饮料的密度,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间接测量 法.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0;②用量筒测出饮料的体积V;③把饮料从量筒倒入空烧杯,测出烧杯和饮料的总质量m1;④代入公式ρ=
=
求出饮料的密度.测出的饮料密度值比真实值 偏小 (填“偏大”或“偏小”).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猜想
小雨猜想: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速度大小有关.
过程
叶子姐姐认为小雨的猜想不对,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如图甲,用弹簧测力计以速度v1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滑动,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1;
②如图乙,在木块上加放砝码,以速度v1重做上述实验,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
③如图丙,改变拉动速度,以速度v2重做上述实验,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3.
发现:
F1<F2=F3.
说明: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与速度大小 无关 .
这就证明小雨的猜想是 错误的 .
程序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实验反驳﹣﹣得出结论.
作图
画出图甲中木块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力的示意图.
问题
讨论
把一个钢笔帽竖放在静止的木块上,突然向右拉动木块,发现钢笔帽 向左 倾倒(填“向右”或“向左”),这说明物体具有惯性.
【分析】
(1)密度过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根据表中数据可画点描线;在实验中通过测量液体的质量和体积,进一步求出其密度,属间接测量法.根据测量的步骤顺序可分析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明确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运动的速度等无关;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力的示意图;最后,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解答】解:
(1)表格图象:
根据表中数据,先画点再描线,并标注相应的物理量、单位和数据,图象如下.
结论:
由图象和数据均可以看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即二者成正比.
问题讨论:
小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饮料的密度,运用的科学方法是间接测量法.
根据测量步骤,将测量数据代入公式可得,饮料的密度:
ρ=
=
.
由步骤顺序可知,将饮料从量筒倒入烧杯中时,会在量筒中有残留,使质量的测量值偏小,所以测出的饮料密度值比真实值偏小.
(2)过程:
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