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防治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7562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腺癌防治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乳腺癌防治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乳腺癌防治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乳腺癌防治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乳腺癌防治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乳腺癌防治知识.docx

《乳腺癌防治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腺癌防治知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乳腺癌防治知识.docx

乳腺癌防治知识

乳腺癌防治知识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

通常发生在乳房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男性罕见。

乳腺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长期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体质过度酸化,人体整体的机能下降,引起肾虚,肝肾同源,肾虚肝亦虚,进而引起上焦代谢循环变慢,造成甲状腺疾病和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发展为乳腺组织异常增生,终致癌变。

   

   身体组织液酸化,身体细胞处于酸性体液中,进而形成身体正常细胞溶氧量下降,造成细胞的活性下降,代谢循环减慢,下降到正常值的65%时,正常细胞就无法生存,但也有不惜改变染色体采取主动变异的细胞,细胞的表型发生改变,肿瘤性状得以表达,这些细胞迅速扩增,从而形成真正的肿瘤实体。

   

   另外,还有因体质酸化身体发生其他组织的癌变,又因身体机能下降,身体组织液酸化,癌细胞趁虚而入,造成了乳腺癌。

   

   乳癌的病因尚不能完全明了,已证实的某些发病因素亦仍存在着不少争议。

绝经前和绝经后雌激素是刺激发生乳腺癌的明显因素。

此外,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外界理化因素以及某些乳房良性疾病与乳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已知的几种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因素:

   

   1年龄:

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

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遗传因素:

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其他乳房疾病。

   

   4月经初潮年龄:

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绝经年龄:

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第一次怀孕年龄:

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绝经后补充雌激素:

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口服避孕药。

   

   9食物:

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饮酒。

   

   11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乳腺癌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无痛性肿块:

乳房的无痛性肿块常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

   

   2.乳头溢液:

溢液可以是无色、乳白色、淡黄色、棕色、血性等;可以呈水样、血样、浆液性或脓性;溢液量可多可少,间隔时间也不一致。

   

   3.乳头和乳晕异常:

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直至完全缩入乳晕下,看不见乳头。

有时整个乳房抬高,两侧乳头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乳头糜烂也是乳腺癌的典型症状。

炎性乳腺癌时局部皮肤呈炎症样表现;颜色由淡红到深红,开始时比较局限,不久即扩大到大部分乳腺皮肤,同时伴有皮肤水肿。

皮肤增厚、粗糙、表面温度升高。

   

   4.扩散及发展:

乳腺癌细胞的倍增时间平均为90天,在临床能发现肿块前,肿瘤的隐匿阶段平均为12年(6~20年)。

肿瘤一旦发生,其发展可通过以下方式:

局部扩展、淋巴道播散、血行播散。

   

   5.乳腺癌如不经治疗,或者给药无效,会逐渐侵犯以下一些区域:

淋巴腺、骨、肺、肝、脑、胸膜腔、心包渗液、高血钙、脊髓受压。

   

   临床表现   

   乳癌最早的表现是患乳出现单发的、无痛性并呈进行性生长的小肿块。

肿块位于外上象限最多见,其次是乳头、乳晕区和内上象限。

因多无自觉症状,肿块常是病人在无意中(如洗澡、更衣)发现的。

少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刺激和乳头溢液。

肿块的生长速度较快,侵及周围组织可引起乳房外形的改变,出现一系列体征。

如:

肿瘤表面皮肤凹陷;邻近乳头的癌肿可将乳头牵向癌肿方向;乳头内陷等。

癌肿较大者,可使整个乳房组织收缩,肿块明显凸出。

癌肿继续增长,形成所谓“桔皮样”改变。

这些都是乳腺癌的重要体征。

   

   乳癌发展至晚期,表面皮肤受侵犯,可出现皮肤硬结,甚者皮肤破溃形成溃疡。

癌肿向深层侵犯,可侵入胸筋膜、胸肌,致使肿块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

   

   乳癌的淋巴转移多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初为散在、无痛、质硬,数目较少,可被推动;以后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增多,互相粘连成团,与皮肤或腋窝深部组织粘连而固定。

少数病人可出现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乳癌的远处转移,至肺时,可出现胸痛、气促、胸水等;椎骨转移时,出现患处剧痛甚至截瘫;肝转移时,可出现黄疸、肝肿大等。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特殊形式的乳癌(如炎性乳癌和乳头湿疹样癌),其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与一般乳癌有所不同。

   

   诊断   

   乳腺癌的诊断方法很多,常用的是乳腺钼靶片,最准确是病理诊断。

一般先行影像检查,如有怀疑再进行病理检查。

随着西医的病理结果与中医证型密切关系的深入研究,乳腺的中医诊断也不可轻视,诊断的最终目的是治疗,中西医联合诊断会对合理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乳腺癌的诊断方法-西医影像检查   

   乳腺癌的早期检出影像检查占重要地位。

   

   ①超声检查:

乳腺肿块内微小钙化、边缘“毛刺”征、纵横比大于1,癌的可能性最大。

通过半定量法和彩色扑获技术观察癌肿血流峰值流速、彩色像素平均密度、血管平均密度对鉴别良、恶性肿瘤有很大帮助。

穿入型血管和MVD对诊断乳癌有较高敏感性。

   

   ②MRI检查:

采用顺磁对比剂强化再行MIP重建对乳癌的显示率为100%。

MRS强烈提示乳癌组织内胆碱水平增高,水/脂肪比率明显大于正常组织,是诊断乳癌重要标准。

  

   ③CT检查:

薄层扫描能发现直径0.2cm癌灶,乳癌增高的相关参数和MVD密切相关。

较好显示转移淋巴结情况。

   

   ④X线检查:

对乳癌钙化灶的检出最具优势,X线数字摄影有助CAD。

MWA和CMRP技术能提高判定乳癌的可靠性。

   

   ⑤红外热像图:

通过数字化定量系统对乳癌热区温度量化分析,标定病变中心与周围组织温差,判断肿块良、恶性。

   

   ⑥微创影像:

对缺乏影像特征的微小病灶开展超声引导活检、3DCEPDU改善超声呈像CT引导下活检定性   

   二、西医诊断乳腺癌方法的评价   

   综合评价针吸细胞学检查,癌细胞DNA含量分析,癌胚抗原检测和乳腺钼靶片在诊断乳腺癌中的作用;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最高,为85.35%;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DNA含量的假阳性率最高,为34.20%;钼靶X摄片的假阴性率最高,为44.54%;而4项指标联合诊断使乳腺癌诊断符合率提高到92.35%,假阳性率降至1.96%,假阴性率降至5.93%。

4项指标联合诊断可以明显提高乳腺癌的正确诊断率,并有助于早期诊断。

   

   乳腺针吸细胞病理学不仅对乳腺疾病诊断有重要适用价值,而且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及分型诊断有重要价值,特别对鉴别乳腺增生及乳腺纤维腺瘤有否癌变有重要指导意义。

穿刺成功率高达100%,早期诊断率16.9%,总诊断准确率高达98.6%,乳腺针吸细胞病理学具有创伤小、简单快速、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结果准确等优点,各项技术指标明显高于传统诊断方法,是目前任何方法无法取代的,有较高推广实用价值。

   

   三、中医证型与西医病理的相关性   

   研究肝郁痰凝型乳腺癌的钼靶X线影像特点,探讨其病理基础。

例肝郁痰凝型乳腺癌中,乳腺类型以致密型及混合型居多(占78%)。

异常血管征及透环征出现频率较高(占80%以上)。

腋淋巴结转移出现频率偏低(占12%)。

乳腺癌应该做哪些检查?

   

   1.X线检查:

乳腺照相是乳腺癌诊断的常用方法,常见的乳腺疾病在x线片上表现一般可分为肿块或结节病变,钙化影及皮肤增厚征群,导管影改变等。

肿块的密度较高,边缘有毛刺征象时对诊断十分有助。

毛刺较长超过病灶直径时称为星形病变。

x线片中显示肿块常比临床触诊为小,此亦为恶性征象之一。

片中的钙化点应注意其形状、大小、密度,同时考虑钙化点的数量和分布。

当钙化点群集时,尤其集中在1厘米范围内则乳腺癌的可能性很大。

钙化点超过10个以上时,恶性可能性很大。

   

   2.超声显像检查:

超声显象检查无损伤性,可以反复应用。

对乳腺组织较致密者应用超声显象检查较有价值,但主要用途是鉴别肿块系囊性还是实性。

超声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正确率为80%~85%。

癌肿向周围组织浸润而形成的强回声带,正常乳房结构破坏以及肿块上方局部皮肤增厚或凹陷等图像,均为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参考指标。

   

   3.热图像检查:

应用图像显示体表温度分布,由于癌细胞增殖块血运丰富则相应体表温度较周围组织高,用此差异可做出诊断。

但是这种诊断方法缺乏确切的图像标准,热异常部位与肿瘤不相对应,诊断符合率差,近年来渐少应用。

   

   4.近红外线扫描:

近红外线的波长为600~900μm,易穿透软组织。

利用红外线透过乳房不同密度组织显示出各种不同灰度影,从而显示乳房肿块。

此外红外线对血红蛋白的敏感度强,乳房血管影显示清晰。

乳腺癌常有局部血运增加,附近血管变粗,红外线对此有较好的图像显示,有助于诊断。

   

   5.CT检查:

可用于不能捫及的乳腺病变活检前定位,确诊乳腺癌的术前分期,检查乳腺后区、腋部及内乳淋巴结有无肿大,有助于制订治疗计划。

   

   6.肿瘤标志物检查:

在癌变过程中,由肿瘤细胞产生、分泌,直接释放细胞组织成分,并以抗原、酶、激素或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宿主体液中,这类物质称肿瘤标志物。

   

   

(1)癌胚抗原(cEA):

为非特异性抗原,在许多肿瘤及非肿瘤疾病中都有升高,无鉴别诊断价值,可手术的乳腺癌术前检查约20%~30%血中cEA含量升高,而晚期及转移性癌中则有50%~70%出现CEA高值。

   

   

(2)铁蛋白:

血清铁蛋白反映体内铁的储存状态,在很多恶性肿瘤如白血病、胰腺癌、胃肠道肿瘤、乳腺癌中有铁蛋白的升高。

   

   (3)单克隆抗体:

用于乳腺癌诊断的单克隆抗体cA,15-3对乳腺癌诊断符合率为33.3%~57%。

   

   7.活体组织检查:

乳腺癌必须确立诊断方可开始治疗,目前检查方法虽然很多,但至今只有活检所得的病理结果方能做唯一肯定诊断的依据。

   

   

(1)针吸活检:

针吸细胞学检查由Gutthrie于1921年建立,现已发展为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其方法简便、快速、安全,可代替部分组织冰冻切片,阳性率较高在80%~90%之间,且可用于防癌普查。

若临床诊断恶性而细胞学报告良性或可疑癌时,需选择手术活检以明确诊断。

   

   

(2)切取活检:

由于本方法易促使癌瘤扩散,一般不主张用此法。

只在晚期癌为确定病理类型时可考虑应用。

   

   (3)切除活检:

疑为恶性肿块时切除肿块及周围一定范围的组织即为切除活检,一般要求从肿瘤边缘至少1厘米左右尽可能完整切除。

从下列切除标本的切面检查可初步判断恶性:

①髓样癌的质地较软,切面呈灰白色,可有出血点、坏死和囊腔形成;②硬癌的切面呈灰白色,收缩状,有如疤痕感,向四周放射状伸出,无包膜;③管内癌的特点累及多处导管,甚至可向乳头方向浸润,切面呈灰白色,有时可挤出粉刺样物;④小叶癌的质地较软,外形多不规则,切面呈灰白、粉红色,有时瘤块不明显,仅见乳腺增厚。

乳腺癌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隐性乳腺癌指临床上触不到肿块,乳腺切除后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癌。

常为X线检查等方法发现或以腋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应与副乳腺癌相鉴别。

治疗上,现在一般认为,一旦诊断为隐匿性乳腺癌,若无锁骨上及远处转移,应行根治术治疗。

多数报道其疗效优于或相似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

   

   

(二)男性乳腺癌男性乳腺癌并不多见,发病率为乳腺癌中1%,为男性恶性肿瘤中0.1%。

发病年龄较女性乳腺癌平均高出6~11岁。

   

   男性乳腺癌的症状主要是乳晕下无痛性肿块,20%病人有乳头内陷、结痂、排淮,肿块边界常不清,常早期有皮肤或胸肌粘连,腋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男性乳腺癌的病理表现与女性乳腺癌相似,绝大多数是浸润性导管癌,男性乳腺无小叶组织,因而病理上未有小叶原位癌的报道。

男性乳腺癌的治疗同女性乳腺癌,但因男性病例乳腺组织较小,且易早期侵犯胸肌,手术方式应以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为主。

  对晚期或复发病例应用内分泌治疗,效果比女性乳腺癌为好。

主要治疗方法是双侧睾丸切除,有效率可达50%~60%,之所以如此高疗效率是由于近84%的肿瘤组织ER阳性。

有效期平均持续12月。

如果病人不愿接受睾丸切除,或既切除后病情再发,尚可服用女性激素、男性激素或TAM而获得好效,类此添加性内分泌疗法在病人已显示睾丸切除术无效的情况下将产生佳效,这种二线内分泌疗法的显效率界于30%~50%之间,化疗仅在内分泌治疗,包括祛除性和添加性,失败后方宜开始,其用药和给法相当于女性乳癌。

   

   (三)炎性乳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临床类型,常呈弥漫性变硬变大,皮肤红、肿、热、痛和水肿明显。

发病呈爆发性,十分近似急性炎症,因而又称为癌性乳腺炎。

本病的诊断要点为:

①局部虽表现为红肿热痛,但无发冷发热等全身炎症反应。

②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

③早期皮肤呈典型的紫罗兰色,呈斑片状水肿,境界清楚,边缘稍隆起,毛孔粗大如桔皮样改变,红肿范围大于乳腺的1/3以上,消炎治疗1周后红肿不见消退。

④在红肿乳腺组织内有时能触及质地硬韧的肿块。

⑤同侧腋窝多能触及质地较硬的淋巴结。

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病理切片能提供诊断依据。

  炎性乳腺癌以往应用手术或放射治疗的预后很差,平均生存期为4~9个月,因而对炎性乳腺癌不主张用手术治疗。

目前大多数作者对炎性乳腺癌均采用化疗及放疗的综合治疗,即先用3~4疗程化疗后作放疗,放疗后再作化疗。

  

   (四)妊娠期和哺乳期乳腺癌乳腺癌发生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者约占乳腺癌病例中0.75%~31%,妊娠期及哺乳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使肿瘤的生长加快,恶性程度增高。

同时在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组织的生理性增大、充血,使肿瘤不易早期发现,同时易于播散。

  

   妊娠期乳腺癌的处理原则与一般乳腺癌相似,但治疗方法的选择还决定于肿瘤的病期及妊娠的不同时期。

早期妊娠时是否中止妊娠应根据不同的病期,病期较早时可不必中止妊娠,病期是Ⅱ、Ⅲ期或估计术后需要化疗及放疗者则宜先中止妊娠能提高生存率,相反常由于中止妊娠延迟了手术治疗,反而影响治疗效果。

   

   哺乳期乳腺癌的治疗首先应中止哺乳,术后辅助治疗方法与一般乳腺癌相似。

预防性去除卵巢并不能提高生存率。

乳腺癌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   

   乳癌的早期发现众所周知,癌瘤并非“不治之症”,关键是能否做到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多年来,临床实践已经证实,对大多数癌瘤来说,若想提高治愈率,单靠改进治疗方法,收效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就乳房癌来讲,近数十年来,国内外在治疗方法上虽然经过了多方面的种种改进,但其病死率未见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仍由于就诊较晚,在所治疗的病人中,中晚期病例占多数所致。

这就要求我们提倡检出早期癌以减少晚期癌的出现,将是提高乳房癌生存率的有效途径。

   

   现代对早期乳房癌的要求应是微小癌(直径≤0.5cm)和临床上触不到肿块的To癌列为早期,因为此类癌甚少转移。

经手术治疗后,其10年生存率一般可达90%以上,大量检出此类癌,将有可能对生存率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多的检出此类早期癌,提出以下几点。

  

   1.建立早期癌的新概念:

在日常受检的病人中,早期癌并非少见,而且理应多于常见的中晚期癌,因为在乳腺癌生长的自然病程中,临床前期约占全程的2/3。

尽管如此,早期癌却甚少被检出,表明在检查时大多数早期癌从检查者手下漏过。

究其原因。

主要由于检查者对早期癌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迄今绝大多数检诊者仍沿用以“乳房肿块”作为诊断乳房癌首要体征的传统概念,而前述早期癌未必都形成明显的肿块,在此概念指导下,早期癌必然难得检出。

因此应重新认识早期癌的新概念。

   

   2.认真查询乳腺癌易患因素:

 

   乳腺癌的易患因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项:

 

   

(1)乳癌家族史,特别是受检者的母亲和姊妹曾否患本病; 

   

(2)月经初潮过早(小于12岁),或闭经过迟(大于50岁); 

   (3)大于40岁末育; 

   (4)一侧乳房曾患癌,对侧乳房也属易患部位等等。

凡有这些因素的人都应视为易患乳癌者,应作为重点检查对象。

   

   3.对乳房出现的任何异常均应查明原因。

   

   

(1)乳头溢液,特别是血性溢液,较多与乳癌并存,尤其50岁以上妇女出现血性溢液时,约半数以上可能为恶性。

   

   

(2)乳房腺体局限性增厚,这是临床上甚为常见但又不被重视的体征。

此种情况如出现在未绝经的妇女,尤其随月经周期有些大小变化时,多属生理性。

如果增厚组织长期存在,与月经周期变化无关,或日益增厚及范围增大,尤其出现在绝经后妇女时,必须予以重视。

   

   (3)乳头糜烂经反复局部治疗无效,多应考虑派杰病,作细胞涂片阳性率很高,均应及时作出诊断。

   

   (4)乳房痛,在绝经前妇女,尤其随月经周期改变,痛的程度也有或轻或重的不同变化时,多属生理性。

如痛为局限性,有固定的部位,与月经周期无关或为绝经后妇女,均应查明原因。

   

   (5)不明原因的乳晕皮肤水肿、乳头回缩以及乳房皮肤局限性凹陷等,均需认真查清原因。

   

   总之,早发现和早治疗无疑是乳癌防治的发展方向。

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大力普及早期乳癌的检诊知识,广泛开展乳癌普查和妇女自查乳腺,以期早日实现提高生存率和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复诊】   

   局部复发多数发生在治疗最初几年内(85%在五年内)。

其中1%~2%第一次出现在10年无瘤存活之后。

因此,定期复查,包括乳房摄影是早期诊断15%~20%患者对侧乳房再生癌至关重要的措施。

有的病人做保守性手术,例如肿块局部切除,即使复发也不难治愈,这类患者值得密切随访复查。

   

   【预后】   

   与乳腺癌预后因素相关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肿瘤侵犯范围及病理生物学特性有关。

   

   

(一)肿瘤侵犯范围   

   1.肿瘤大小:

在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情况下,原发灶越大和局部浸润越严重,预后越差。

   

   2.腋淋巴结转移:

腋淋巴结无转移时预后好,有转移时预后差。

且转移数目越多预后越差。

转移位置高,预后差。

   

   3.远处转移:

多于1年左右死亡。

   

   

(二)肿瘤的病理类 

   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肿瘤的侵袭性以及宿主对肿瘤的免疫能力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特殊型乳腺癌的预后较非特殊型好,非特殊型癌中非浸润性癌比浸润性癌预后好,分化好的肿瘤预后比分化差的好。

有些肿瘤恶性程度高,在生长迅速时可出现坏死,肿瘤坏死严重说明肿瘤的侵袭性强,预后较差。

   

   (三)临床分期TNM分期为临床医师所熟悉,期别高预后差。

但需认识两点,其一,从分期来讲同属一个期别的病例,腋淋巴结有无转移较肿瘤大小更为重要;其二、临床腋淋巴结检查有无转移常有误差。

   

   (四)甾体激素受体与预后甾体激素受体测定不仅可作为选择激素治疗的参考,也可作为估计预后的一个指标,受体阳性病人的预后较阴性者好,两者的预后相差约10%,尤其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病例中更明显。

在雌激素受体和孕酮受体中,孕酮受体更为重要,两项都是阳性者的预后较单一项阳性或两项都是阴性者预后好。

   

   【转移与扩散】   

   与少数几种类别肿瘤,例如甲状腺癌相似,乳腺癌的自然病程通常很长,乳腺癌细胞的倍增时间平均为90天,从第一个细胞恶变开始计算,经过30多次倍增,瘤体才能达到直径为lcm的球体,这需时7~8年之久。

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降低死亡率的最好方法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在肿瘤发生转移前,单用手术和放疗可以治愈绝大多数病例。

一旦发生转移,积极治疗也仅能治愈小部分病人,因此了解乳腺癌的自然规律。

有助于选择治疗乳腺癌的最好方案。

   

   乳腺癌的扩展可直接向周围,可经淋巴道和血流。

淋巴结按理应是防止癌细胞从原发肿瘤外逸的第一道屏障,癌细胞若能通过淋巴结屏障通常便累犯锁骨上淋巴结,进而侵入静脉入血。

肿瘤除转移腋下淋巴结之外,还可累及胸骨旁淋巴结,多为第二和三、四肋间者,肿瘤位于乳房内半部和乳晕区时更易如此,从这里癌进而累犯纵隔淋巴结。

乳腺癌细胞也可直接侵入血管引起远处转移。

肋间旁支可通过胸廓内静脉进入同侧无名静脉后进入肺循环。

乳腺深部组织、胸肌和胸壁的静脉汇入腋静脉,进入锁骨下静脉和无名静脉,是肺转移的重要途径,肋间静脉流向奇静脉和半奇静脉,最后经上腔静脉入肺,奇静脉系统可通过椎间静脉、椎外静脉丛后组与椎内静脉相连,椎静脉系与腔静脉的血流在腹内压改变时可互相流动,因此,有些患者在未出现腔静脉系(如肺)转移前,先出现颅骨、脊柱、盆骨等转移。

  

   长期以来,人们便发现乳腺癌在就诊时便可已有远处转移,尽管临床上尚无法诊出,这构成了施行保守化疗的理论基础。

今日已能根据肿瘤的大小、受累淋巴结的数目以及其他多种生物特征初步估计出远处微小转移灶存在的危险程度。

乳腺癌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乳腺癌常见的并发症   

   乳腺癌常见的并发症为“肿瘤食欲不振-恶病质综合征”。

食欲不振既是恶病质的原因之一,又是恶病质的临床表现。

   

   同其他晚期癌症的恶病质表现一样,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或厌食、消瘦、乏力、贫血及发热等,严重衰竭以至死亡。

   

   乳腺癌手术的常见并发症   

   乳腺癌手术治疗属于体表手术,但由于手术范围较广泛、创伤较大,故术后亦可以出现多种并发症。

与乳腺肿瘤有关的手术并发症常见的有:

   

   一、出血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在行肿块切除或根治性切除术后均可有此种并发症的出现。

出血的原因常为:

   

   1、术中止血不彻底,遗留有活动性出血点;   

   2、术后由于应用持续负压引流、体位改变或剧烈咳嗽等原因使电凝的凝血块脱落或结扎的丝线滑脱,导致引流出血;   

   3、术前应用化疗或激素类药物使伤口容易渗血。

   

   术中彻底止血,尤其是胸骨旁的肋间血管穿透支应予以结扎;对肌肉残端及剖面的出血点应予以注意,结扎或电凝;术毕冲洗创面并仔细检查有无出活动性出血;注意引流管放置的位置,适当加压包扎有助于防止术后出血;此外术后要注意负压引流管的通畅及引流量、引流液的性质,对有凝血机制不良的患者应针对病因及时对症处理。

   

   二、积液指皮瓣与胸壁或腋窝间有液体积聚,造成皮瓣不能紧贴于创面。

它也是乳腺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常见的原因有:

   

   1、引流不畅使创面的渗出液不能及时引出而积聚;   

   2、创面内血液凝固形成凝血块,不能引流出,以后液化形成积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