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镇规划文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6877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平镇规划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常平镇规划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常平镇规划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常平镇规划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常平镇规划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平镇规划文本.docx

《常平镇规划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平镇规划文本.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平镇规划文本.docx

常平镇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2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3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5

第四章总体布局及用地规划………………………………………5

第五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12

第六章绿地系统规划……………………………………………17

第七章景观系统规划……………………………………………19

第八章环境保护规划……………………………………………20

第九章环境卫生规划……………………………………………22

第十章市政工程规划……………………………………………24

第十一章综合防灾工程规划…………………………………………34

第十二章旧城改造规划……………………………………………37

第十三章近期规划建设……………………………………………39

第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规划设想……………………………………43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策略和政策体系………………………………44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修编目的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满足镇江市未来发展的要求,促进镇江市社会经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对《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以下简称本规划)进行修编。

第2条规划依据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2、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2000年);

2-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2-5、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GDPG-002:

村镇规划指引;

2-6、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

2-7、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

2-8、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东莞市人民政府,1999年);

2-9、《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2-10、东莞市村镇规划管理规定,2001年;

2-11、《东莞市常平镇总体规划(1993—2015)》;

2-12、常平镇跨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994—2005);

2-13、常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送审稿);

2-14、常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

第3条指导思想

3-1.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编制城镇发展策略

常平镇作为东莞市东部地区的一个支点城镇和经济发展中心,必须通过发挥经济的辐射作用,带动东部地区的发展。

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产业的合理分工以及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等策略加强与周边镇区的合作关系。

同时,常平镇作为“京九第一镇”,应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利用和整合京九沿线各城镇的优势,达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

3-2.遵从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和空间生长演变机理

城市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产业结构更替与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演变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

城市空间生长机理主要体现城市产业经济组织和生产力布局沿阻力最小方向和引力最大方向发展的基本原理,反映了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轴线与其对外联系方向相一致的特点。

因此,常平镇总体规划必须尊重和引导城市经济流向与用地发展方向相一致,同时充分考虑城市建设资金的边际成本因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保值增值效益,以提高城市建设的投入产出率,构筑城市开发和建设中土地、设施、服务、经营管理的良性循环体系。

3-3.保持和强化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整体性和合理性

在常平镇现状城镇空间及功能结构格局基础上,以发展新城带动旧城的改造,通过强化新旧城区内聚力和相互作用,物流园区的建设以及适当扩大城镇工业园区的建设规模,从整体发展和重点突出角度,调整和重新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以保障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使各组团发展方向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吻合。

城市新型空间形态的构建要强化新城区与旧城区以及城区与园区的功能互补、交通联系和绿化、景观系统的创造,为现代化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基础和保证。

3-4.挖掘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

在保持城市空间结构整体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常平镇的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和城市形象要素,合理改造旧城、旧村功能,建设新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功能新区,以引导城市中心区新型和现代化景观的形成,改善人居环境。

这是塑造城市形象和提高城市品位的主体思路。

另外,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对城市结构形态和形象塑造的引导和强化作用。

3-5.建设人居环境优良的生态型城市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对现有生态景观要素的维护,通过地区景观特征的整理挖掘,将生态环境要素有机地融入到城市空间形态中,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第4条规划重点

4-1、进一步研究常平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4-2、明确城市性质,调整城市规模;

4-3、明确协调与周边城镇的发展关系及东莞整体发展思路;

4-4、统筹考虑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与城镇中心区,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结构;

4-5、明确城市发展时序,做好近期建设规划;

4-6、从常平镇特色出发,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同时做好旧城、旧村改造规划,塑造常平城镇新形象;

4-7、完善城市道路与公用设施、市政设施规划。

第5条规划范围

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常平镇镇域范围,总面积108平方公里

第6条规划期限

近期:

2001—2005年;

中期:

2006—2010年;

远期:

2011—2020年;

远景:

2020年以后。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第7条发展战略

7-1加强区域合作

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将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使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合作的空间不断扩展,合作的层次也不断深化。

常平镇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与交通枢纽地位的优势条件,从特色和互补两个角度确定自身在京九沿线以及周边区域中合理和有效的经济分工。

7-2优化投资环境

优越的投资环境是吸引人流和物流的基本条件,而人流和物流的集聚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效益。

只有从自然环境、交通等基础设施环境、居民的素质等各方面提高城镇的综合投资环境,才能真正地使其优化,并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常平镇由于其特殊的交通枢纽地位使人流量和物流量都十分可观,但能否留住这些人流和物流为常平的经济发展服务,投资环境是关键。

7-3调整产业结构

目前常平镇三次产业结构为4.9:

51.8:

43.3,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逐渐减弱,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

今后,常平镇应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继续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上升到主导地位。

同时,要采取产业倾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流通业和房地产业,使其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并围绕支柱产业形成强劲的产业群体系。

经济结构的调整还表现在各次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方面,即要不断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实现各次产业的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技术高新化和服务信息化。

7-4实施人才战略

城市的发展在于经营,经营的效果则在于人才,可以预测,未来城市的竞争集中地表现在对人才的竞争方面。

因此,在整个城镇发展过程中,要把人才战略的实施摆在重要地位上。

对常平而言,为适应未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急需引进相关的人才或进行人才培养、人才储备。

第8条城市发展目标

8-1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亿元;工业全面实现污染达标排放,城镇具有比较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社会保险覆盖率在95%以上,全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8-2到2010年,全镇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50亿元;围绕现代制造业业、现代流通业和房地产业形成了高层次的城市产业结构体系的基础,产业层次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城镇化水平达到75%左右,形成了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相互衬托的现代化人居环境的雏形;建成了覆盖全镇的现代化宽带信息网络设施,信息技术在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各行业的应用高于东莞市当时的平均水平。

8-3到2020年,全镇围绕现代制造业、现代流通业和房地产业建立起了现代化的产业结构体系,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全面现代化,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亿元;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城镇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城镇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充分发挥区域铁路枢纽、物流中心和经济中心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8条城市的性质

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的铁路枢纽,客流、物流中心,东莞市东部经济、文化中心,华南商贸重镇

第9条城市的规模

9-1人口规模

规划期内各阶段年末人口情况

年份

2005

2010

2020

城市总人口

47.5

52

60

户籍人口(万人)

7.5

10

18

暂住人口(万人)

40

42

42

城市设施配套人口(万人)

32

37

47

注:

现状户籍人口6.22万人,外来暂住人口31.83万人,按系数0.6折算入内,城市设施配套人口按25.32万人计算。

第10条城市用地规模

根据土地承载力分析,确定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常平镇建设用地总量分别控制在31平方公里、36平方公里和51平方公里左右。

第四章总体布局及用地规划

第11条总体布局原则

11-1、土地集约化的原则;

11-2、合理配置城市用地,完善城市功能;

11-3、合理调整工业用地,建设工业园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11-4、增加城市绿地空间,提高城市品质;

11-5、规划高效的道路交通体系,加强对外交通联系,调整内部交通结构,促进城市发展;

11-6、弹性规划,留有发展余地

第12条规划结构及功能布局

12-1.规划结构

常平将以组团式的结构形态发展,以现状旧城为中心,分别沿南北主轴线向南发展新城组团,沿东西次轴向两侧延伸,向东北方向跨越铁路发展站北组团,形成五个城市组团。

并且五个组团分别以铁路、河流、中心绿地自然分隔,通过城市快速干道、主干道联系,形成相对独立、功能各异、特色鲜明的城市结构体系。

因此,从用地发展方向上来说,常平镇主要是向南发展,并适当向东,采取生活内聚、产业外延的扩展方式。

常平未来城市将按两级中心配置,即在旧城组团配置市级商业中心,在新城组团配置市级行政中心,在站北组团、东站组团、河西组团各配置组团中心。

12-2.功能布局

旧城组团:

面积8.6平方公里,为城市商业中心及综合功能区;

新城组团:

面积6.9平方公里,为城市行政中心及生活区;

东站组团:

面积6.2平方公里,为城市综合功能区;

站北组团:

面积8.7平方公里,为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及综合功能区;

河西组团:

面积8.5平方公里,为城市工业区及综合生活区。

第13条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目标

13-12005年、2010年、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31平方公里、36平方公里和51平方公里左右。

13-2在节约土地的前提下,确保土地的有效供应,以满足未来20年城市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要求。

其中,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及公园绿化等政府提供的城市综合配套设施用地必须优先保证。

13-3通过旧城、旧村及部分工业区改造等城市更新措施,实现城市土地开发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

整治已征未建和已推未建土地,实现城市土地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通过工业用地相对集中配置、住宅形式改造等城市化措施,实现城市用地形态由村镇型向城镇型转变。

13-4、为城市建设不可预见的因素留有土地空间。

13-5、具体建设用地调整目标为:

13-5-1工业用地——拆停并转、工业入园、调整结构、提高效能。

13-5-2居住用地——“以人为本,完善配套,提高质量,住宅入村”。

13-5-3综合交通用地——调整交通结构,完善交通体系,为城市高效运行提供必需的空间。

13-5-4公共绿地——大幅增加绿地,完善绿地系统,建设园林城市。

13-5-5城市配套设施——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是构成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

第14条居住用地规模及布局

14-1旧城组团

居住用地主要包括中心区内新建的多层、高层和多高层混合住宅用地,重点改造旧城中的三类住宅用地,使其达到二类住宅用地标准。

新建常平大道以南的部分住宅用地,所有新建、改建的用地都不得低于二类住宅用地标准。

规划旧城组团居住用地总面积为266.29公顷,居住人口8.5万人。

14-2新城组团

常华路以东,行政中心周边主要布置以多层为主,适当建部分高层住宅,沿生活性道路可适当建一些商住混合住宅。

居住用地面积为252.25公顷。

常华路以西,保留部分已建一、二类住宅用地,拆除用地内的农村居民点,居住用地按不低于二类住宅用地建设,并且在西面靠河的用地,环境良好,植被保持良好,按一类住宅用地标准建设。

居住用地面积为284.08公顷。

新城组团居住用地总面积为536.33公顷,居住人口13.5万人。

14-3东站组团

在该组团控制居住用地建设,主要对现有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改造,按三类住宅用地标准进行改造建设。

居住用地总面积为157.40公顷,居住人口为4.0万人。

14-4站北组团

常平大道以东,保留现有隐贤山庄等高尚住宅区,部分新建用地按二类居住用地标准进行建设,其他厂房改造及农村居民点按三类居住用地控制,居住用地面积为172.77公顷;

常平大道以西,保留现有高尚住宅区,新建和改造用地均按二类居住用地标准建设。

居住用地面积为209.44公顷;

站北组团居住用地总面积382.01公顷,居住人口为10万人。

14-5河西组团

常平大道以北,改造农村居民点用地,新建及改建用地按二类住宅用地标准建设。

居住用地面积为189.13公顷。

常平大道以南,靠近常平大道用地,按二类住宅用地标准建设,南部环境较好,且靠近河边的用地可按一类住宅用地标准建设。

居住用地面积为164.28公顷。

河西组团居住用地总面积为353.41公顷,居住人口为9.0万人。

第15条工业用地规模及布局

15-1旧城组团工业区

作为现代制造业工业园,主要为二类工业用地,因近临城市污水处理厂,便于工业污水的处理,并且现状用地有一定工业规模,与铁路货物距离较近,加上其优越的对外交通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发展为现代制造业工业园具有一定的优势。

北环路东段为一类工业用地,北环路西段为二类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总面积为142.59公顷。

15-2站北组团工业区

作为常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为一类工业用地,临近铁路货物,区内环境较好,它的发展可以借助于优越的对外交通条件和环境条件发展成为常平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加速常平现有工业园区的改造及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常平工业的发展。

工业园区用地总面积254.25公顷。

北面预留用地作为东莞东部工业园规划控制用地。

15-3河西组团工业区

作为常平新型工业园区,为一类工业用地,区内环境较好,并且现有一定基础,它的发展可以利用优越的环境条件,适度开发成低密度、环境优越的工业示范园区,作为传统加工业基地,且便于政府统一指导管理。

工业园区用地总面积为202.68公顷。

第16条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6-1各级服务中心

公共设施按市级和组团级两级设置,规划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650.41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2.05%。

16-1-1市级商业中心。

结合中元路、振兴路和常平大道中段改造,在道路两侧安排大型的综合商场、专业商场、超级市场及部分金融机构,构成常平商业服务中心。

16-1-2市级行政中心。

在新城组团以规划政府大楼为中心,结合其它行政设施及部分服务设施构成新行政中心。

在行政中心设置大型金融机构及商业服务机构,构成常平金融服务中心。

16-1-3组团中心。

其他各组团配置相应组团中心,站北组团中心设置在常平大道中段,河西组团中心设置在振兴路西段,东站组团中心设置在东莞东站站前地段。

其他组团级服务设施分布在各组团中心位置及居住区中心位置。

16-2行政办公

为加速城镇的扩展,规划考虑政府搬迁出旧城区,其相应的政府办公机构一并迁出,并在新城组团设置行政中心,以缓解旧城中交通及用地紧张的状况,原有政府大楼可作为其它办公机构或技术培训中心基地等用途。

非市属办公用地布置在各组团中心。

16-3商业金融服务

商业服务设施规划考虑在旧城中以规划振兴路两侧进行改造建设,安排大型的综合商场、专业商场、超级市场及部分金融机构,构成常平的商业服务中心。

在新城组团行政中心东西两侧设置大型金融机构及商业服务机构,构成常平的金融服务中心。

其它组团级服务设施分布在各组团中心位置及居住区中心位置。

16-4文化娱乐用地

市级文化中心及文化广场布置在规划振兴路北侧寒溪河东岸位置。

市级博览会馆、图书馆设施布置在新城中心。

其它组团文化娱乐中心分别设置在各组团中心。

16-5体育设施用地

市级体育中心布置在城镇中心绿轴上,规划南城路北侧、新城与旧城的交接处,占地51.5公顷。

安排标准田径场、足球场等其它有关场馆,便于开展大型体育活动。

另外,在外环路东南侧设置一处高尔夫球场,占地面积为135.70公顷。

各城市功能组团配置相应的体育设施。

16-6医疗卫生用地

规划4座市级综合医院,分别布置在中心组团、新城组团、站北组团及河西组团,每座医院都应按国家规范标准配置用地。

各组团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专科医院及门诊部,均匀布点,便于市民就近就医。

16-7教育科研用地

规划在新城南部预留用地作为常平技术学院或科研基地。

用地面积为85公顷。

完善常平中学的配套,远期达到8所中学,其中新增建5所。

分别在中心组团2所、新城组团1所、河西组团2所、站北组团2所、东站组团1所,各中学按国家标准不少于2.0公顷进行配套建设,对现有用地紧张的中学,进行拆迁扩张,完善配套。

16-8其它市政公用设施

规划按国家标准进行配套建设。

配套设施一览表

序号

类别

项目

数量

1

教育设施

中学

8

2

医疗卫生

综合医院

4

3

文娱体育设施

文化中心

2

体育中心

1

综合图书馆

1

会展中心

1

4

商业服务

商业中心

3

旅游渡假中心

1

5

行政管理

政府

1

6

公安消防设施

公安分局

1

消防控制中心

1

消防站

5

7

邮电设施

邮政支局

1

电信支局

1

8

市政公用设施

水厂

2

污水处理厂

2

变电站

5

煤气站

1

长途汽车客运站

2

停车场

按国标配

加油站

按国标配

第17条物流仓储用地规划

17-1规划原则

17-1-1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结合工业布局,综合考虑铁路、高速公路的物资流向,合理布局仓储用地;

17-1-2调整现有危险品仓库布局不合理的状况,确保市民生命与财产的安全;

17-1-3结合对外交通条件,综合考虑货物及人流集散的流向,合理布局物流中心,确保其作为未来城市主导产业的地位。

17-2发展目标

17-2-1以高效的现代化城市为标准,构筑珠江三角洲的流通中心;

17-2-2形成分布合理,结构优化,管理先进的流通体系,把常平建设成为珠三角地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物资配送中心。

17-3用地规模

规划2020年,仓储物流用地总面积334.15公顷,占建设用地6.38%,其中物流用地为137.64公顷。

17-4规划布局

17-4-1东莞站货物仓储区:

为了配合常平三大工业园区的发展,满足工业生产需配套的仓储用地,主要承担区域性工业品中转仓储作用。

规划用地91.7公顷。

17-4-1东莞东站仓储区:

配合常平物流中心建设,设置大型的农副产品中转批发仓储用地,主要承担珠江三角洲粮油食品及农副产品中转仓储作用。

规划用地114.77公顷。

17-4-2旗岭危险品仓储区:

用于存储石油化工用品、液化气等危险品仓储区。

规划用地10公顷。

17-4-3一般性物资仓储区:

分布于市区中,主要作为周转较快的城市商业网点及工业产品的批发仓、中转仓。

一般性物资仓储区结合市区大型批发市场、商业区进行配置。

共设四处,分别设在元江元、桥梓、木抡、朗贝。

第五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第一节对外交通

第18条铁路

18-1配合国家电气化铁路建设,常平需加强铁路的维护建设,在铁路的两侧应留有用地,用于铁路防护带的建设,以减少铁路与城市之间的互相干扰,保证铁路干线的畅通。

18-2在东莞站及东莞东站以北建设大型货运站场,充分发挥铁路大运量货运的优势,加强常平物流中心的建设。

第19条高速公路

常平境内规划有两条高速公路穿越,一条为南北向跨区域高速公路——博深高速公路,连接深圳与惠州博罗的高速公路;另一条为东莞境内高速公路——常虎高速公路,连接虎门与常平的区间高速公路。

常虎高速公路从常平建成区南侧通过,规划分别在新城中心区和东站组团设一高速公路出入口与城市衔接;博深高速公路在司马设一出口与环城路相接,构筑城市与对外交通的便捷联系。

第20条外围公路

在镇区东面及南面分别有东深公路及莞樟公路通过,与镇区联系紧密,并且两条道路交通负荷较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堵塞现象比较严重。

第21条轻轨

根据常平用地规划布局及用地的特点,预留轻轨的线路走向为从东莞方向常朗路引入,跨寒溪河进入规划新城中心,往东延伸,在细园墩跨越铁路,并继续往东延伸至惠州。

并分别在规划新城中心及东站广场处设站场,便于与城市中心区交通联系。

第二节内部交通

第22条规划原则及发展目标

22-1规划原则

以市域交通规划为指导,市区用地规划为依据,充分考虑常平城市发展特点及建设要求,对常平市区道路交通体系进行综合规划,满足总体规划对道路交通的要求,为道路交通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22-2发展目标

22-2-1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快捷的道路交通体系。

22-2-2以公共交通为主体,适度发展私人小汽车,逐步控制摩托车数量,建设安全舒适,便捷的客运交通体系。

22-2-3建立货运交通网络化、专业化的体系,尽量减少货运交通对城市的干扰。

22-2-4建立高科技的、先进的交通组织和交通管理体系。

第23条道路系统的规划

23-1路网规划

以现有的常平大道、北环路、振兴路及正在建设中的环城路为基础,进行道路系统的延伸、完善、扩展、调整,形成由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主要支路四级道路构成的城市道路网络。

规划将建立货运交通体系,将外环路、货场路作为主要货运交通干道,以减少货运交通对城区的交通干扰,适应常平镇作为物流中心城市的交通发展要求。

构筑常平的主干道网络格局为环状加方格网状。

规划建成区快速干道、主干道、次干道总长度约为148.7公里,干道网密度为3.26km/km2;至2020年,人均占有道路广场面积可达18.36㎡/人。

市区道路网规划见附表。

 

规划路网密度表

道路等级

单位

快速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

机动车设计速度

Km/h

60-80

50-60

30-40

道路长度

Km

26.7

74.34

47.7

道路网密度

Km/km2

0.6

1.63

1.05

机动车道路

6-8

4-6

4

道路红线宽

m

60

40-60

30-40

规划主要道路一览表

序号

道路名称

道路等级

道路长度(m)

红线宽度

1

环城路

快速干道

19060

60

2

北环路

快速干道

7640

50

3

常平大道

主干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