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学案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5207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4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学案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学案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学案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学案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学案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学案语文.docx

《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学案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学案语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学案语文.docx

高考复习高三地理湘教版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复习学案语文

第一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纲解读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导图

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之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2)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

1.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要素:

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貌、生物圈、土壤圈等。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1.土壤

土壤是陆地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形成过程

3.土壤形成过程中各地理要素的作用

在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从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环境的整体特征。

(1)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气候与土壤

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苔藓类生物对岩石进行风化;高等植物进一步促进土壤的形成。

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

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考点一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植物

→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1.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

 第

(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淮河、松花江所处的气候区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的侵蚀造成的,黑土退化主要是不当的耕作造成的。

第2题,沙丘景观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属于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1)A 

(2)D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2.(2019·合肥质检)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下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石林地貌常见于(  )

A.云南省 B.陕西省 

C.辽宁省 D.江苏省

(2)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D.丙→乙→甲

(3)石林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B.地表变得更加平坦

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

解析:

 第

(1)题,由材料可知,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主要形成于热带浅海环境,后因地壳抬升出露地表,我国石林在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分布最为典型。

(2)题,石林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过程是:

首先因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然后石灰岩因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流水溶蚀作用地表变得高低不平,随着受流水侵蚀程度的增加,地表形成山峰与山谷,地表水下渗量增加,最后,流水溶蚀作用进一步加剧,地表形成孤立峰林,地下形成暗河,形成典型的石林地貌。

第(3)题,石林地貌发育过程中地表水下渗量增加,地表水资源变得短缺,地表变得更加高低不平,交通运输建设受地形地质影响,建设困难增加。

石林地貌发育形成喀斯特地貌,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

答案:

 

(1)A 

(2)D (3)D

考向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9·课标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

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关键点拨]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首先从材料中明确气候差异有:

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其中南北植被差异与纬度相关。

其次结合地形特征:

南北向山脉、高差大。

最后运用地形对气温、降水的影响知识分析。

(2)首先逆向思考:

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需要什么条件,其食物需求大、活动空间大;其次结合区域特征:

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山地多平地少,动植物少。

(3)拍摄熊首要条件是容易在此看到熊(熊吃鱼应在河流旁边),其次拍摄需要天气条件,同时熊属于猛兽,拍摄者不要被熊发现。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堪察加半岛为背景,重点考查了该半岛的自然环境特征。

(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处季风气候区,图中等高线反映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且高差较大。

因此山脉对季风起阻挡作用,形成地形雨和雨影区,且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分异。

(2)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关键信息是:

气候影响植物生长,植物数量影响动物的数量,气候对动物生长也有影响。

第(3)题,图中信息反映甲地有河流,熊的重要食物鲑鱼多,熊出没的几率大。

甲位于堪察加半岛南部夏季风背风坡,有森林且晴天多,利于隐蔽和拍摄。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考向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实践中的应用

(2019·全国卷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

(1)~

(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解析:

 第

(1)题,考查地理环境与物种的关系。

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说明科隆群岛地理环境独特,且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

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远离大陆”能说明科隆群岛的地理环境独特,且“远离大陆”阻碍了动物的迁徙与交流,故B项正确。

(2)题,主要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纬度位置看,科隆群岛地处赤道附近,属于热带,是喜暖的鬣蜥的家园;从洋流分布看,科隆群岛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受秘鲁寒流影响,气温较低,因而也是耐寒的企鹅的家园。

故C项正确。

答案:

 

(1)B 

(2)C

考向三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2019·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9~2019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

(1)~(3)题。

年份

2009

2019

2019

2019

2019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

 第

(1)题,考查获取数据信息能力。

依据表中植株数量一栏信息可知,灌木植物数量没有变化,但草本植物数量有明显增加,则植株密度改变,依后面两个地上、地下生物量可看出生物量总体提高,故①③正确,即A项正确。

(2)题,考查获取数据信息能力。

表中地下生物量一栏显示:

灌木植物数量逐年减少,而草本植物数量逐年增加,呈现此消彼长态势;故D项正确。

第(3)题,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总体上草本植物越来越繁茂;而灌木植物呈现地上增加、地下减少态势,且总量无增加,则未来可能出现萎缩,故D项正确。

答案:

 

(1)A 

(2)D (3)D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

(1)警示

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农牧过渡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了植被,加上地表土质疏松和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作出综合评价。

1.立足区域认知,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解析:

 组成地理环境诸要素之间相关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过本题需要具体说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这种整体性特征。

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乙地位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地势低平,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

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稳定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立足地理实践力,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

(1)~

(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

(2)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气温、降水、蒸发在不同的气候—植被带内的数量状况。

(1)题,Ⅱ曲线从降水量来看最高不超过2000mm,不可能代表降水;从气温来看最高不超过20℃,不可能代表气温,应该代表蒸发量。

温带森林带降水大于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因此Ⅰ曲线代表降水量,Ⅲ曲线代表气温。

(2)题,甲地气温不如丁地气温高,热量不如丁地丰富,A项错误。

乙地风化壳厚度大于丙地是因为乙地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项错误。

刚果盆地位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主要是冰原带、苔原带,C项正确。

伊朗高原大部分属于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恒河平原大部分属于热带草原带和热带森林带,所以风化壳厚度伊朗高原总体上小于恒河平原,D项错误。

答案:

 

(1)B 

(2)C

常考综合题系列

析经典·悟真谛·知能提升

建模(六)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

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

 (2019·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

下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套用模型] 该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形成原因,要抓住位置、地形等主导因素对图文信息进行整合。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为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

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烟瘴挂峡谷位于长江源头附近,谷内沟壑纵横,人迹罕至,降水汇集,草甸灌丛丰富,成为珍稀动物雪豹的聚集区。

峡谷将规划建设一个水电站,水电站建成将导致雪豹数量锐减。

下图示意电站建成前后的M处水位及峡谷的淹没范围。

(1)分析峡谷内草甸灌丛丰富的原因。

(2)从食物来源的角度分析水电站建成后将导致雪豹数量锐减的可能原因。

(3)在修建电站和保护雪豹的两难选择中,有人从经济效益方面对修建电站提出质疑,请你为该质疑提供论据。

答案:

 

(1)谷地汇集周边降水,蒸发弱,水分条件较好;峡谷海拔较低,热量(谷地暖湿)满足草甸生长条件;峡谷沟壑纵横,地表面积大,地势起伏大,生长环境多样,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2)水库蓄水将使水位上升,谷内草甸灌丛大多将被淹没,食草动物缺乏食物来源,数量减少,雪豹的食物减少,谷地被淹没,雪豹捕食范围缩小;谷地淹没后,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由陆地变为水域,食物链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从而造成雪豹数量锐减。

(3)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水电站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位于河源附近,流量小,水能蕴藏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水位低,冬季结冰期长,发电量不稳定;电站附近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电力需求量少;距离主消费市场远,输电距离长且消耗大;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第二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纲解读

1.自然带:

概念,气候分布与自然带之间的关系

2.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成因及应用

3.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知识导图

一、地球表面差异性的表现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3.地方性分异

4.大、中尺度的地带性地域分异

分异规律

定义

主要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水平

地带性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即以热量为基础

低纬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及中纬度的一定范围内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分异,或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经线延伸、随经度变化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以水分条件为基础

中纬度地区

垂直分异规律

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逐渐变化更迭

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大

海拔较高的山地

5.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

(1)在大中尺度地域分异的背景上,还存在着局部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因素引起的地方性地域分异,包括地貌部位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局部的地质构造、岩性、土质和水分状况的影响等。

(2)地方性分异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

①有序性指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的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②重复性表现为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6.非地带性分布

在地带性分异的基础上,地理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二、世界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1.自然带的概念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世界主要的陆地自然带

自然带类型

分布地区

分类

气候特征

植物

森林自然带(生产量最大)

湿润、半湿润地区

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降雨量多

森林为主

草原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降水量少,集中于夏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