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对策感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977239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视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对策感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审视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对策感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审视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对策感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审视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对策感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审视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对策感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视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对策感想.docx

《审视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对策感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视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对策感想.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视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对策感想.docx

审视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对策感想

当今世界,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现象,那就是教育不公平现象。

教育不公现象相当严重,人们能普遍地感受到,它与每个家庭的利益关系太直接;因为它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对社会的和谐影响太大。

尽管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基本上做到了不管贫富如何悬殊,孩子们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有书读。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中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特别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仍然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平。

中国的教育不公平至少有以下五方面的问题需要给予重视和解决。

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Eg: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

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表一普通中小学在校人数按城镇、农村的比例(%)

普通高中

普通初中

普通小学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1990

40.30

59.70

21.60

78.40

1995

84.13

15.87

42.90

57.10

29.50

70.50

1998

86.03

13.97

42.16

57.84

32.35

67.65

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

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校,如果不拿钱,即便学校守在家门口也不能入学。

广大农村的孩子,因为要就近入学必须在乡下读初中,不能进城市念好的学校。

有些地区虽然有优质学校想挖优秀学生,但当地学校又不允许,这也给孩子就读造成不公平。

二是高考(论坛)录取制度存在问题。

我们一些大城市的学校是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剪刀差,从农村聚钱、借助全国一盘棋发展起来的,还有些名校是老祖宗留下的。

但是,现在的招生制度并非凭分数择优录取。

而是给各地方发放名额,在分配名额时,又不考虑人口和生源多少。

三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问题。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给不少省区的高考带来很大困难。

以河南为例,全国每1000万人拥有普通高校14.22所,河南却不到9所;全国本科与专科在校生之比为6:

4,而河南仅为4.5:

5.5,本科在校生,同全国差距甚大。

3、学生家庭收入过低造成的受教育不公平

政府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的政策,使得义务教育阶段人人可以入学的目标基本实现。

但是,由于一些学生家庭贫困,再加上高中、大学收费偏高,仍然造成一些贫困学生面临上高中、大学的困难。

特别是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家庭收入低的孩子明显减少。

4、政府规定执行不力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5、农民工的城市化政策缺失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对我国教育不公平现状,下面从地区差别、城乡差别、性别差别、民族差别、阶层差别进行陈述。

一、地区差别与民族差别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胡鞍钢等人的研究认为[iii],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

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

各地人均GDP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

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7年,东部、中部、西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45:

1:

1.04和1:

0.75:

0.63。

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习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十分明显,而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

1998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6.47%、81.87%、和42.26%。

据上海教科院智力所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可分五类地区:

A类为北京、上海、天津;B类为辽宁、江苏、浙江、广东。

而最差的E类地区包括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

1994年,以上三类地区人均GDP之比为5.6:

2.9:

1,当年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之比为3:

2:

1,与1988年的2.8:

1.5:

1相比,明显呈加大趋势。

  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4%(1991年),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该数据为8.41%。

比较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类学校中在校生的比率不低,但发展极不平衡。

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师资短缺,经费不足,普及义务教育都遇到极大困难。

  二、城乡差别与性别差别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为26.23%,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该比例为28.85%,1997年10月,达29.92%。

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城镇人口占39.78%。

比1990年增加了9.86个百分点。

相对而言,城镇学校条件好,容易吸引外来学生,因此与上述城乡人口所占百分比相对应,普通中小学在校人数在城镇、农村中所占的比例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995年,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占全国适龄儿童总数的80%以上,而表格中显示的两个数据(57.1%和70.5%)均低于这个水平。

以1998年我国城乡普通中学的状况看,农村中学拥有初中教育生源一半多,但在高中阶段在校生却不到14%。

因此,城乡差别的第一个表现是农村中小学入学率相对较低。

第二个表现是农村学生辍学率、流失率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

1998年全国初中生在校生辍学率3.23%,达167万人,比1997年上升0.09个百分点;而农村初中生辍学率达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7个百分点,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竟高于10%。

应当指出,有些地区的农村学生实际辍学率可能比统计数据要高的多。

第三个表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危房面积较大。

虽然危房在全国中小学总校舍中所占比例不足1%,但在中西部农村,这一数字就远远不止。

如宁夏的危房面积在中、小学房舍中分别占5.32%和4.6%,新疆、青海这一比例分别为4.05%、3%和3.16%、4.33%。

有的贫困县危房面积高达10%--15%,个别地方超过20%,如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小学危房率为28.3%。

城乡差别的另外几个表现是财政拨款以及农村教师工资问题。

对于前者,近几年国家和政府已经向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有所倾斜,但是距离根本上达到投资公平这一目标尚有很大差距,如1995年全国普通小学生的预算内事业支出为265.78元,农村为198.69元。

最高的上海达到1216.85元,最低的河南144.20元。

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492.04元,农村392.59元。

最高上海,1535.83元,最低四川311.86元。

这种教育资源上的不公平必然带来教育机会不平等。

而后者则仍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和解决,许多代课教师几个月甚至几年拿不到工资的现象亦然在不少贫困地区出现。

  近几年来,我国女性教育在整体上有了很大进步,发展的态势也很好,1998年与1990年相比,男女童入学率差距由1.28个百分点降至0.14个百分点,各级教育中女学生、女教师的比率也逐年上升,见表二。

表二各级教育中女学生、女教师的比率(%)

小学女童入学率

小学

普通中学

普通高等学校

女生

女教师

女生

女教师

女生

女教师

1990

96.31

46.20

43.15

41.87

31.51

33.70

29.09

1995

98.20

47.30

46.61

44.80

35.70

35.40

33.00

1998

98.86

47.62

48.91

45.67

39.33

38.31

36.28

  女性教育的问题集中在农村的贫困边远地区,主要表现为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文盲率女性高于男性。

1997年,我国尚有1.45亿成人文盲,其中3775万青壮年文盲中,70%为女性。

“八五”期间全国扫除文盲2441万,女性仅占41%,比男性低18个百分点。

而在城市和高层次的教育中,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这涉及到用人制度以及传统观念问题。

  三、阶层差别与职业差别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拉大,这成为我们研究公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

199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中,最高收入的20%家庭占有了全部收入的50.13%,中间层的20%家庭占总收入的15%,最低收入的20%家庭仅占总收入的4.27%。

高收入家庭占的总收入的比例很高,低收入和中间收入家庭占总收入的比例太低,中国社会两极分化的特征显明的表现出来了。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1979年为0.31,1988年0.38,1994年0.434,1997年0.4577,超过国际上一般认为的适度范围。

而至1996年底,我国城镇还有近7000万贫困人口,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生活费支出只相当于贫困线以上农户的51%。

在城镇中,由于企业效益差,大量下岗职工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新生的贫困人群。

贫困人群的扩大,必然随之而来的是贫困学生群的扩大。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实际的教育收费不断增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校园中“贫困生”、“特困生”日益增多。

对农村中大量出现的流失辍学的调查显示,贫困仍然是使许多人上不起学的第一位的原因。

魏新的研究认为[iv],即便是在前几年每年1000多元学费的条件下,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尚有25%左右的贫困生。

研究显示,1997年入学学生组对普通高等教育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为1.095,这表明学费增加10%,约有11%的学生会因难以负担学费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一些调查显示,在城市的重点中学以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家庭背景的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占人口90%以上的体力劳动者的孩子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试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北京市招生办统计,1990年北京市录取新生17248人,其中干部、军人、职员子女占78%,工农子女占21%。

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中来自知识分子和干部家庭的子女比重越来越高。

而在军校、师范、农林、地矿等一些收费相对较低的学校,低收入阶层子女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这就从主观上造成了学生学业成功机会上的不平等。

中央高层密集关注教育公平

“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教育公平,二是教育体制改革。

——1月3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谈起教育时说。

“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质量、特色发展和促进公平上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保障不同群体公平接受教育。

——在1月14日至15日举行的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明确表示。

“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2010年教育工作要更加积极主动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个人总结:

因此社会上应形成这样一种共识:

教育公平乃是最根本的公平。

其他领域的不公,或能伤害人于一时;教育领域的不公,却伤害人一世。

这是最大的不同。

因此,社会舆论才对历年爆出的高考舞弊事件倾注了最严重的关切。

哪怕我们所有的现实困境都还无法解决,也必须保证考试的公平与公正——它是底线:

有教育公平或者考试公平在,其他问题还有解决的可能;这个失去了,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人不能在制度保证下流动了,社会就死了。

而社会的公平,决不可能仅仅依靠市场经济手段产生。

这就是为什么教育不能产业化的根本原因。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最根本的公平,不可能用钱来说了算。

所谓“金钱非万能”,根本点在这里。

教育公平本是最基础的公平,因为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教育也以其巨大的力量而塑造公平。

但现在教育不但没有起到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的作用,反而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公而拉大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这不能不引起关注。

也正是基于此,温总理在穷人经济学的基础上,曾经提出过穷人教育学的理念,“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可见,穷人经济学与穷人教育学之间,道理是相通的。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

“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一代一代世世代代地穷。

”如何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

首先要做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其次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如此才可能抑制农村大学生比重的下降。

 

THANKS!

!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