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功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74712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功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功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功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功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功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功法.docx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功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功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功法.docx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功法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功法

热身法

热身法”是本功法练功时的一套准备动作。

是从心意六合拳”的精碎中总结出了摇、摩、转、压、提、拉、搓、曲、磨丹田等一套动作,并把这些动作联系起来,使之既可作为练习本功法之前的准备动作,又可成为一套独立的体育医疗方法,名为热身法”或丹田功”。

热身法”在动作形状上模仿心意六合”十大形中的一些基本动作,在步法上有虚、蹬、前、后、鸡、熊步等基本步型。

锻炼时要求动作协调,配合呼吸,做到既不松软飘浮,又不僵硬呆板,而是灵活自然,轻松自如,两眼平视,炯炯有神,周身充满力量。

下步有力、敦实,象棵苍松,显示出很沉稳的气度。

本功法呼吸和动作相配合的基本原则是:

开吸合呼,升吸降呼

第一节摇丹田(摇膀子)

预备姿势:

直立。

右脚向前跨出一步,成前弓步;右手在右膝外侧,掌心向前,手指并拢;左手拇指朝后,其余四指并拢,指尖朝前,叉腰;头颈正直,目视前方。

动作:

右手臂向前上方绕环至肩上时,掌心外翻向后,同时转腰带动手臂继续向后

下方绕环,经体侧复原。

手臂成车轮状旋转一圈为一次,不少于20次。

右侧做完了再做左侧,要求同上,全做完了恢复直立。

要求:

动作时手臂要伸直,速度先慢后快,目视前方,上身保持正直,勿前俯后仰;腿保持弓步,重心要平稳,脚跟不拾起,自然呼吸。

功用:

打开极泉”穴、簟门”穴、京门”穴;活利关节,疏通手三阴、手三阳经络,对防治肩周炎、骨质增生等肩部疾患有疗效。

歌诀:

摇臂好似车轮转,风云漫舞肩臂旋;活利关节疏经络,肩臂疼痛可愈

痊。

第二节摩丹田(摩肩)

预备姿势:

直立。

两脚打开与肩同宽,平行站立,重心在两腿之间;转腰屈膝下蹲,身体向左转体90度;右肩在前下沉;右臂自然下垂于两膝之间;五指松直,拇指朝内,掌心内转向右;左手置于左腰胯后外侧,掌心朝外,左肩高于右肩,头颈正直,目视前方。

动作:

右肩带动肘和手直线向上拎起(似从井里打水上拎状),屈肘过头顶到最大限度,顺势向右转腰,带动胯、膝、踝关节向右转动,右手背经腋下沿右背部下行至右腰胯后外侧处,掌心向外;同时左肩下沉,向右转体90度,左手背沿左腿

后侧下行,前移到两膝之间,五指松直,拇指朝内;掌心内转向左,左臂自然下垂于两膝之间;再似右臂那样上提,并顺势向左转腰带动胯、膝、踝关节向左转动,反复练习。

左右各做20次后恢复直立。

要求:

动作时注意保持头、颈、脊柱中正,目视前方;肩、肘、腕、胯、膝、踝各关节同时转动,但脚不移动;自然呼吸;手上提、下行时动作要协调。

功用:

活动六大关节,故又叫通六关”即肩、肘、腕、胯、膝、踝)。

它不仅能促进气血流通,对关节痹痛、腰背酸痛有防治作用,还能内练五脏一一又叫练内五行”即心、肝、脾、肺、肾),即通过腰部及各大关节的转动,各内脏器官也得到有节奏的牵动和按摩。

因此,对腹胀气滞、食欲不振、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患尤为有效。

摩肩动作,是模仿心意六合”拳的熊形,练习它可为以后练行功打好基础。

歌诀:

摩肩形似熊走路,导引五脏和六腑;活利关节通经络,祛病延年身心

舒。

第三节转丹田(猫洗脸)

预备姿势:

左脚向前方跨出半步,成左前虚步,右腿屈膝下蹲,重心在右腿上,以腰为

轴,右肩向左转90度;右手掌心向内,手指朝上,距左“太阳”穴10公分处,成保护状;左手掌心向内并屈肘向后方拉足,护于左腰际;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5)。

动作:

以腰为轴,带动右肩向右转动90度,右手掌随势下行似“猫洗脸”状,经左胸腹划弧至右腰际,右肘向后方拉足成三角形,手心向内成护腰状;同时左肩亦随之向前,左手掌心向内、向上划弧至右“太阳”穴处(图6)。

两手象“猫洗脸”似地频频在左右面部成圆形轮番转动20次;换成右前虚步再做20次,后恢复直立。

要求:

动作时注意保持上身正直,上虚下实。

以腰带肩,肩随腰转,手随肩转,收腹提肛,自然呼吸。

功用:

本节动作对内脏有按摩作用。

仿生于猫洗脸,可活动带脉,同时对肩周炎、腰扭伤等疾患有防治作用。

虚步站桩的练习,有助于增加下肢的力量,为以后锻炼提高功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动作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用于技击则有防身进敌之功。

歌诀:

虚步站桩转丹田,形态模拟猫洗脸;收腹提肛前虚步,防治腰扭肩周

炎。

热身法

(二)

第四节压丹田(鹰爪恨天无环)

预备姿势:

直立。

动作:

右脚向前跨半步,膝微屈同时右手五指并拢,经右耳侧向上将臂举直,使右肋全部伸张开,似手风琴样地拉足,左手掌心向下,随势置于右肘下作保护右肋势。

同时用鼻吸气(图7)o接着右手成鹰爪用力抓物势卷掌成拳,直线向下猛拉至拳与肩平,好似抓住“天的环”把天拉下来一样,肋骨此时就像手风琴似地合拢,同时两腿用力蹬直,挺胸,顶住上面向下的压力,使内脏受到上下两个力挤压作用,左手护右助,并用口迅速呼气(图8)。

要求:

手臂上举要尽量伸直,下拉时要迅速有力,动作要清楚,一下一下地不能拖泥带水,动作过程中身体要保持正直,目视前方。

右手右脚做完了再换左手左脚,重复交替进行,左右各做7次,恢复直立。

功用:

锻炼“内五行”。

通过上下肢肌群的相对力、腹肌的收缩以及深吸气后的突然快速呼气,使隔肌得到大幅度运动,从而扩大肺活量,增强胸肌、背阔肌、肱二头肌和腹肌的劲力,并对减肥(皮下脂肪)有成效,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注意:

高血压和内脏下垂及肝脾月中大患者宜轻做。

歌诀:

举手护肋竖丹田,恨天无环“顶、压”劲;排除浊气身舒展,久练气

顺体太平。

第五节提丹田(野马奔糟)

预备姿势:

成立正势站立,左脚顺脚尖方向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两臂伸直在左腿上

方,十指松直,手背相靠,上身倾向出腿方向,目仍视正前方(图9)。

动作:

两臂随掌心向下、向侧后方拉至最大限度,同时用鼻吸气,重心随势后移,

右腿屈膝,左腿伸直,上身略后仰(图10);两臂继续下行,两手由掌变拳经腋下朝出腿方向猛力向上冲提,同时用口顺势短促呼气有声。

上身也随势前移;右腿用力蹬直,但脚不离地。

两拳眼向外翻转,左拳在前与眉齐,右拳在后靠近左手腕处与鼻平。

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11)。

做完7次后换右脚在前,再做7次,而后恢复直立。

要求:

在两臂后拉至最大限度时,前腿要伸直,与上体、头颈在一直线上。

冲拳后,头颈、躯干与后腿成一直线上,采取腹式呼吸。

功用:

加速吐故纳新(调息)。

对治疗肺气肿、胸膜粘连、肠粘连、胃下垂、肾下垂等疾患有疗效。

通过腿推腰、腰推肩、肩推肘、肘推手的连贯动作,提丹田之气上行,打通督脉,并有效地锻炼了下肢、腰背和上肢的劲力。

本动作有较大的技击实用价值。

注意:

高血压患者禁忌。

歌诀:

野马奔槽气门开,收腹提肛暖气海,肺与腹腔活量大,血压高者慎重

来。

热身法(三)

第六节拉丹田(扁担)

预备姿势:

直立。

左脚向前跨出半步,两脚尖朝前,重心在两脚之间,两手臂自然下垂。

动作:

向右转体90度,掌心向上,两臂冉冉向上成侧平举(扁担式),左手臂在前,右手臂在后,转颈目视右手“劳宫”穴,同时吸气;两手翻掌向下划弧,下落于大腿两侧,重心下降并随势屈膝,向左尽可能转体90度,随即直立,两臂平举掌心向上,右手臂在前,左手臂在后,转颈目视左手“劳宫”穴,同时用口呼气

(图12)0做完10次后,换右脚在前再做10次,然后恢复直立。

要求:

两脚站立要稳实,转动时不要移动;动作要缓慢、协调、柔和;上身转动要以腰为轴,头随上身转动;两臂前后平举,一定要象“扁担”那样尽量做到与肩成“一”字水平,不能两臂横举象门闩,或高举过肩,或低垂倾斜;头颈一定要转动,目视后掌“劳宫”穴。

功用:

颈椎、腰椎为人体枢纽,经常练习本节转腰回顾动作,可使督脉、任脉、带脉通畅,脊柱灵活,增强平衡性。

对眩晕症、咽喉炎、颈椎病、腰椎病、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椎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而展臂扩胸动作,可使上下肢肌肉放松,血压降低,所以本节动作对防治高血压、肩周炎、胸膜粘连、肺气月中等疾患也有一定的作用。

歌诀:

肢体放松前后步,颈腰后转手平举;脊柱灵活通带脉,诸多疾患皆可

去。

第七节搓丹田(搓草纯)

预备姿势:

立正势。

左脚顺脚尖方向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左手掌心向上置于左膝上,右手合左手上,手指松直,头颈、腰、背均自然放松(图13)。

动作:

收腹提气,右手用内劲沿左臂内侧向上提至左肩,再经胸前至右肩上,同时用鼻吸气(图14);接着,右手再沿原路线下搓复原,同时用口呼气。

上提下搓各一次为一遍,做完10遍后换右脚在前,再做10遍,然后恢复直立。

要求:

上提时上身随势向侧后转动、挺胸,手尽量上提至肩上,前腿保持弓步,后腿可以略屈;下搓时后腿仍蹬直;上下搓动时两脚均不得移动;一提一搓走内劲,气贯五指;逆腹式呼吸,且要“细、匀、深、长”。

功用:

本节动作又称“吐纳功”,一提一搓走内劲,使丹田气随之提放,故有壮大丹田原气的作用。

通过“细、匀、深、长”的呼吸,吐尽浊气,纳入消气,故又称为“调息功”,可增强肺部和机体的气体交换功能,提高血液的含氧量,保证了对大脑和各脏腑器官氧气的供应,进而可消除脑部的瘀血现象,振奋神经系统机能。

本动作的前俯后仰,对腰、腹、肩、背也是良好的锻炼。

神经衰弱、失眠、眩晕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经常伤风感冒的虚症患者,可多练本节动作;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尤为适宜。

歌诀:

一堤一搓走内劲,深细匀长当记详;疾病可防身体健,吐故纳新元气

壮。

第八节曲丹田(乌牛摆头)

预备姿势:

直立。

左脚向左侧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腿之间,目视前方,右手背贴近右腮,左臂在体前伸直,掌心朝下护挡(图15)。

动作;

屈右膝,左腿蹬直,重心右移,同时上身向右下侧倾倒至最大限度、吐气(图16);随后立直身体,同时吸气,右手经胸前换成护档掌、左手经胸前向面部划弧,手背随势贴近左腮;重心左移,上身向左下侧倾至最大限度,屈左膝,右腿蹬直(同图16,方向相反),如此左右交替各做10次,恢复直立。

要求:

上身侧曲时,不要前俯后仰,头颈、躯干和腿成“拱形”曲线;目视前方;

立直身体时用鼻吸气,侧曲时用口呼气注意: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禁做。

功用:

本动作以较大幅度的左右侧弯运动,更好地加强腰腹背部、脊柱、肌肉韧带的锻炼。

“腰为肾之府”、“肾主腰腿”,故本动作有外健腰腿、内周肝肾之功也属武术防护技击法之一。

歌诀:

乌午摆头幅度大,心血管病莫练它;速度快慢量力为,内健肝肾外腰

胯。

第九节磨丹田(磨豆腐)

预备姿势:

立正势。

右脚顺脚尖方向跨出一大步,成右弓步。

右手掌心朝下,五指松直,置于右胯前10公分处;左手拇指朝后,另四指朝前叉腰;头颈正直,目视前方

(图17)。

动作:

右手向左一向前一向右一向后成推磨状水平划圆至右胯前(图18—19);腰随势转动,先向外转再向内转,各划圆5次。

换手、换脚后,同上再各做5次,然后恢复直立。

要求:

全身放松,动作要缓慢、柔和,上下协调,呼吸自然;划圆要平稳,手平带脉,目视“外劳宫”。

功用:

本节动作有启动带脉、平肝顺气、平衡阴阳的功效。

它也是为实现“外气内

收”、“内气外放”打基础的必不可少的锻炼项目之一,可单独在花木丛中或空气清新之地反复做,持之以恒者,必将受益无穷。

歌诀:

弓步旋膝来推磨,轻松缓慢“得气”多;启运带脉作用大,平肝顺气

益于我。

“热身法”整套动作锻炼至此,周身会微微出汗,掌心可有不同程度的胀、麻、冷、热之感,神清目明,筋骨柔软,关节灵活,实为全身气机通畅之征,从而为锻炼者在马步站桩后能尽快地进入“气功态”创造良好的条件。

内劲一指禅站桩、扳指法

马步站桩功

马步站桩功,是本功法的基础,即筑基功。

预备姿势:

放松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内扣10度左右;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身体中正,目视前方(图20)。

起势:

掌心相对,两臂向前缓缓抬至与肩平(图21);翻掌向上,屈肘收手,经腰间带脉处向后、向外,再向前划弧(图22);翻掌向下,两臂略收回,置于体前,同时屈膝下蹲成马步站桩式(图23)。

站桩要领:

1、两脚与肩同宽;

2、两脚尖内扣10度左右;

3、十趾抓地,但不要过分用力;

4、屈膝下蹲,但膝不超过脚尖;

5、收腹,提肛;

6、圆档,松腰,松腰;

7、含胸拔背;

8、虚领顶颈;

9、舌舐上腭;

10、目视前方;

11、鼻尖和肚脐成垂直线(即鼻尖和肚脐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12、百会和会阴成垂直线(即“百合”穴和“会阴”穴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13、虚腋;

14、沉肩坠肘;

15、小臂和地面平行;

16、两小臂互相平行;

17、中指和小臂成一直线;

18、手掌成瓦状;

19、手指成梯形,拇指和食指成鸭嘴形;

20、上虚下实,面带微笑,自然呼吸。

21、马步站较时要做到三个不要:

不需入静,不要意守,不要把别的功法的概念加入本功法。

一个强调:

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

22、要做到三个稳:

起势稳,站桩稳,收功稳。

要求:

每次站桩的时间不宜少于30分钟(初学者时间可以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架势可随着体力的增强而由高到低(在一定的范围内,架势越低,“体外反搏”的作用越强,“暴发力”越大)0

扳指(趾)法

扳指(趾)法,既是本功法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功法的关键所在。

练功中,当我们在马步站桩10—20分钟后,按照“2、4、1、5、3”的顺序(图24—28),有规律地扳动手指(同时也尽可能地随之按压相应的脚趾)时,体内会有温煦之感,手上的“气感”亦随之增强。

有的人还会出现随着指趾的扳动,身体不自主地前俯后仰的微动,甚至剧烈地震动,并感到有一股热流在体内循环,周流不息。

坚持练功3—6个月者,不仅能很快地祛除疾病,体力大增,而且会变得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全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其功力可达到一般“内气外放”气功师的水平。

第一节第一套扳指(趾)法(抗老益寿扳指法)

起势:

继马步站桩10--20分钟后开始扳指。

扳指顺序:

1、食指;2、无名指;3、拇指,4、小指;5、中指。

扳指要领:

两手放平,掌心朝下,手指放松伸直(此时脚趾也同时放松),屈食指掌指关节

(指问关节伸直),慢慢地压下食指;停1.5—2分钟后,食指慢慢抬至略高于原位后复原。

停1--2秒钟后,再用此方法依次扳动各指(图24—28)。

五指均扳过一次为一遍,如有时间,可连续扳三遍或五遍,再继续马步站桩5分钟左右,即可做收势收功,或做后面的动功。

要求:

1、不要多扼、少扳和错扳;

2、手指压下和扳起的速度要缓慢,以免发生意外;

3、板指时要尽可能地同时按压相应的脚趾;

4、如发现有头晕现象,不必害怕,做收势后休息片刻,唱点热茶即可消失。

第二节第二套扳指(趾)法

第二套扳指法的起势、扳指要领和要求都和第一套扳指法相同,只是扳指的顺序、次数和停留的时间不同。

扳指顺序及其次数:

1、拇指:

连续扳动3次;

2、中指:

连续扳动5次;

3、小指:

连续扳动3次;

4、食指:

连续扳动7次;

5、无名指:

连续扳动9次,

6、中指;再扳动1次。

扳指时间:

每扳动一次手指的前后时间约15秒,即手指扳下,时间为10秒;手指复原,时间为3—5秒。

内劲一指禅动功

动功又称“内劲站桩功”,它是在马步站桩基础上进行锻炼的桩势。

它仍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并讲究以势运气,以气助力,以力带气,从而达到“气血并练”、“劲气并练”、“表里并练”,使气、力倍增,促进全身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它主要练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增强双手“外气内收”、“内气外放”的功能。

第一节双臂揽月

预备姿势:

继马步站桩姿势。

动作:

屈肘,两小臂收向胸前,离体约10厘米,中指相对,两臂交错,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互相平行,相距约10厘米;掌心朝下,手指成梯形;右手“劳宫”穴对准左臂的“曲池”穴,左手的“外劳宫”对准右臂的“少海”穴(图29)。

月5—10分钟后手指松直,随即两臂向两侧同时缓缓拉开,如同大鹏展翅一谓之

“拉气”(图30);略停1—3秒钟,然后再沿原路复原—谓之“进气”。

反复做

7次。

要求:

不要耸肩缩颈,拇指不得指向胸部,揽月时自然呼吸,拉动时开吸合呼;拉开后,两臂不伸直,两“合谷”穴相对。

功理:

通过“劳宫”穴作用于“曲池”和“少海”二穴,使两臂酌经气互相渗透,

气血贯通,从而加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之气的运行,并调节其平衡。

第二节十字手

预备姿势:

继双臂揽月,直立,双肘下落,两手在胸前10厘米处交叉成“十字手”,上缺口平“天突”穴(图31)。

动作:

十趾抓地,收腹提气,腿部发力推动腰、背、肩、臂,十指朝上成立掌,两臂同时用内劲向前推山,将劲、气推运至十指末梢,推到尽头(图32);然后放松,将手收回胸前。

十字手推小时吐气,收回时吸气,一推一收为一遍,做7遍。

要求:

力发于根、自下而上节节贯通;前推时用七分劲,填背;收回时带三分劲,

坐背;前推时不要耸肩缩颈,头颈切忌用力,以免血压升高。

功理:

两臂用内劲尽量前推时,背部肌肉、韧带受到牵拉,脊髓也随之上升,劲、气由

下而上贯通督脉;放松收回时,劲、气仍循督脉而回。

这样,一紧一松,久练之则劲气相随,气大力粗,督脉自然通畅。

第三节抱球

预备姿势:

继十字手后恢复马步站桩姿势。

动作:

两手距胸腹约10厘米,右手在上,平“膻中”穴,手心朝下;左手在下,平

“神阙”穴,翻掌朝上;两手“劳宫”穴相对成抱球状(图33)。

抱球5—10分钟后,两手同时缓缓地上下拉开,右手向上拉至平“百会”穴,左手向下至“会阴”穴(图34)—谓之“拉气”;到位后停1—3秒再缓缓地合拢至肚脐前,两手相距约10厘米—谓之“压气”,停1—3秒后再拉,如此反复拉压7次。

要求:

姿势同马步站桩时要求,右手拇指不得指向胸部,抱球时自然呼吸,拉动时

开吸合呼。

功理:

两手“劳宫”穴相对在体前成“抱球”状,两掌心可有明显的相斥或相吸(因

人而异)的“气感”,当两手在胸腹前上下拉动时,则导引三焦之气贯穿带脉,作用于任脉的承浆、大突、膻中、中皖、神阙、关元等穴,而调理并强化任脉、冲脉(因其夹行于两侧)和带脉之经气。

久练之可促进“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并可防治月经不调等妇科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第四节丹凤朝阳

预备姿势:

继抱球后,直立,双手成仰掌护腰待发势(图35)。

动作:

右手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劲自下而上发于脚跟而贯通到掌指,用内劲向

前平推,推到尽头后放松,翻掌向下(图36),向左手方向划弧,在左手上约10厘米处两手“劳宫”穴相对(图37),停2—3秒钟,然后原路返回,至手臂伸直时再翻掌向上,收回腰际仍成待发势。

左手动作同上,一左一右各做一次为一遍,共做7遍。

要求:

前推时收腹提气用顶劲,同时用口呼气,收手时用鼻吸气,头颈正直,忌用力,目视前方。

功理:

手前推时,劲气由脏腑而出,“内气外放”,经手三阳经而达学指;收手时则“外气内收”,经手三阴经而回。

练此功气的脉冲量增大,内外气的交换循环大大增强,久练之则气大力粗。

第五节仙人指路

预备姿势:

当“丹风朝阳”预备姿势同(见图38)。

动作:

两手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掌、肘、肩运动,均匀地用内劲向前推出,推到尽头后放松,翻掌向下(图38),蓄劲而收回腰际(图39),再恢复原持发势。

7遍。

要求:

推手时劲气的走向是以脚为根,腿推腰,腰推肩,肩推臂,臂推手。

推手时呼气,收手时吸气,头颈忌用力,目视前方。

功理:

本桩势是将全身的劲气运至双手,经手三阳经而发,由手三阴经而回。

久练之不仅可以增强肩、臂、掌、指的劲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双手内外气的交换,增大气量,达到能双手发气的目的。

第六节力劈华山

预备姿势:

左脚向左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脚之间;两手腕交叉于胸前约10厘米处,上

缺口对“大突”穴,指尖朝上(图40)。

动作:

手指朝上,用内劲向上举起,直插云霄,双僧伸直(图41),同时吸气;用力徐徐朝前下方成弧形劈下(图42),同时呼气:

略停1--3秒,双手保持手指朝下,不可打弯,直线缓缓向上,肘打弯,提至胸前,同时吸气;直腰,两手松直,指尖朝上,核复预备姿势,同时呼气。

做7遍。

要求:

下劈时腿要挺直,劈下后不低头,目视前方。

功理:

本动作劲发于腰部,力运四肢末梢,气走手、足三阴、三阳经。

久练之则百脉通畅。

注意: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忌用力过猛

第七节海底捞月、怀中抱月

预备姿势:

同“力劈华山”的预备姿势(见图40)0

动作:

两手掌心朝前,成拉幕状缓缓向左右水平分开,贯气于掌指,坐腕,用力向两侧平推成“大字桩”(图43),同时吸气;松腕,手指朝下,弯腰,缓缓下落捞月(海底捞月),屈腕,指尖相对(图44)。

同时呼气,向上捞起,上身随势而起,直腰屈肘,两臂运动,掌指着力,似抱重物状,缓缓端起至胸前(怀中抱月),同时吸气(图45);两手交叉于胸前,同时呼气,饶复预备姿势。

反复做7遍。

要求:

弯腰捞月时两腿要挺直,不低头,目视前方;上身随势而起时,要垂肩坠肘,颈部不僵直。

功理:

海底捞月,气贯掌指,蓄劲待发;向上捞起,则锻炼腰背,通手六经脉,并可提升“中气”,对内脏下垂疾思有一定疗效。

第八节霸王举鼎

预备姿势:

继“海底捞月”中的“怀中抱月”势(见图45)

动作:

接上式,两手缓缓上托至锁骨处后,小臂内旋,翻掌向上,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中指相对,用内劲徐徐上举,腰、腿、臂均用力挺紧勿松,成“举鼎”状(图46),同时吸气;随即两臂放松,从两侧缓缓下落一“八卦圈”,同时呼气;当两臂落至与肩平时坐腕,运劲外撑成“大字桩”(见图43),同时吸气;停1—

3秒钟,再放松,徐徐下落,恢复原势,同时呼气,做7遍。

要求:

上举时臂要挺紧,并保持指端相对。

成大字桩时,要收腹挺胸,两腿夹紧,

劲往下沉至脚心,上肢用多大力,下肢也用多大力。

功理:

双手托起上举,则导引气在胸腹中运行,以开举阳气,充养髓海,调理三焦

注:

第七、八两节通常合在一起练习

内劲一指禅调气功

五、调气功

第一节拉气

预备姿势:

两脚与肩同宽,全身放松,两手在腹前约10厘米处,“劳宫”穴相对,成“抱球”状;

左手在下,平“神阙”穴,掌心朝上;右手在上,掌心朝下,和右手相距约10厘米(图47)。

动作;

滚气:

左手在里向内、向上滚动,右手在外沿左手背向下滚动(图48),滚至右手心向上,

并和“神阙”穴平,左手心向下,在右手上约10厘米,两“劳宫”穴相对;

拉气:

左手向左上方,右手向右下方同时缓缓拉开,停1—3秒(图49);

压气:

两手按原路线缓缓合拢,恢复抱球状。

然后再“滚气”、“拉气”、“压气”,要领同上。

左右各做一次为一遍,做3—5遍。

要求:

两手成斜对角拉开,并始终保持掌心相对;拉开时吸气,合拢时呼气。

功理:

久练之则手掌“气感”日益增强,蓄积内气,导至掌指,即能“内气外放”,为人治病。

第二节转气

预备姿势:

同“拉气”预备姿势(见图47)。

动作:

右手心向外向上、左手心向里向下一齐翻转,右手向上推成“托天势”,左手向下成“按

地势”,两手再用力上下推按到尽头,同时吸气—谓之“顶天立地”或“金刚托天”(图50);

向左体侧弯腰,找开气门—谓之“转气”(图51)。

放松,直腰,右手从右侧向下转,左手在

左侧向上转一谓之“八卦圈”,同时呼气。

两臂转至与肩平时,掌指上翘90度,用力向左右

平推,气贯“大陵”穴,同时吸气--谓之“大字桩”(图52)。

放松,同时呼气,“八卦圈”—右手向下转,左手向上转,成左手托天、右手按地势;向右体侧弯腰--“转气”,再放松,

直腰,“八卦圈”—左手向下转,右手向上转,至两臂与肩平,坐腕,掌指上翘90度,左右

用力推成“大字桩”。

做3—5遍。

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