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山门圮于河
棹数小舟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众服为确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当求之于上流/生于忧患
C.其反激之力/然则天下之事
D.如是在啮/如其言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沿河求之。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
B.石必倒掷坎穴中。
(用石头把坑洞填满)
C.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
D.竟不可得。
(最终没找到)
(4)请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寺僧们、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代表了哪三种生活态度?
【答案】
(1)pǐ;zhào
(2)C
(3)B
(4)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
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
(5)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自恃博才,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整断”的态度。
唯有老河兵能织合考虑各种因素,自信满满,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解析】【分析】
(1)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如“圮”:
倒塌。
读“pǐ”,注意据义定音。
(2)A项,前者“认为”;后者“被”。
B项,前者“在”;后者“由于”。
C项,两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之意D项,前者“像”;后者“按照”。
故选C。
(3)“石必倒掷坎穴中”译为:
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不能理解为“用石头把坑洞填满”。
故选B。
(4)首先要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句的大意: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来推断,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狮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狮子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
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5)对比三人不同的做法,究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行为结果,即可具体问题出是哪一类人。
如寺僧们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因为他们“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而讲学家代表的是“据理整断”的态度,因为他空谈“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的理论。
老河兵则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他能考虑到各种因素,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故答案为:
⑴pǐ;zhào
⑵C;
⑶B;
⑷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
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
⑸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自恃博才,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整断”的态度。
唯有老河兵能织合考虑各种因素,自信满满,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时要读懂上下文,结合语境的意思,填写正确的字形。
所以根据句意填写字形至关重要。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及作用把握。
注意通读全文,结合文意理解句子,体会对揭示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
⑸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纪昀)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词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竟不可得________
③是非木柿________
④据理臆断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众服为确论。
(3)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1)阅:
经过,经历;竟:
终了,最后;是:
这;臆断:
主观地判断
(2)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②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3)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阅”是“经过,经历”;“是”是古今异义词,“这”的意思。
(2)①句中的“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几个词是赋分点;②“服(信服)、为(是)、确论(正确的言论)”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中,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石头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据此,可从“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的角度来谈文章蕴含的道理。
如:
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等。
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⑴①经过,经历;②终了,最后;③这;④主观地判断
⑵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②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⑶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
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3.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①,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②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及无朋友闻见③,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
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④故旧耶?
念之!
念之!
“夙兴夜寐,无忝⑤尔所生!
”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节选自《朱子大全》)
(注释)①下借指父母。
②汩:
搅乱,扰乱。
③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
④乡党:
多里、家多的人。
⑤忝,辱。
(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即是自不好学/可而不可即
B.故令汝一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汝若到彼/孰若孤
D.归见父母亲戚/归来见天子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
【答案】
(1)D
(2)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3)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解析】【分析】
(1)A.即:
就/达到;B.故:
所以/以前的,原来的;C.若:
如果/比得上;D.归:
回来。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译为:
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3)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可分析“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
⑴ D;
⑵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⑶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
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
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
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
记住!
记住!
“勤奋学习,不要愧对了父母”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4.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①人。
世宗用兵淮②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
太祖③尝与语,奇之。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④,阖⑤户启箧⑥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⑦,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释) ①蓟:
蓟县。
②淮:
淮河地区。
③太祖:
赵匡胤。
④私第:
指旧时官员私人所置的住所。
⑤阖:
关闭。
⑥箧:
小箱子。
⑦薨: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
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 更:
________
③及为相 及:
________
④晚年手不释卷 释:
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太祖尝与语,奇之。
(3)联系(甲)(乙)两文,简析吕蒙和赵普两人的读书经历有什么共同之处。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读书的作用。
【答案】
(1)当道,当权;重新;到,等到;放下
(2)①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阿蒙了!
②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
(3)共同之处:
少年时学术不精;听取他人的建议,勤奋好学;最终学有所成。
读书的作用:
【示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每一天过得更有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卿今当涂掌事”翻译为:
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
句中“当涂”意思是“当道,当权”。
“即更刮目相待”翻译为“就重新另眼看待了”,“更”意思是“重新”。
“及为相”翻译为“等做了宰相”,“及”意思是“等到”。
“晚年手不释卷”翻译为“到了晚年手也不放下书”,“释”意思是“放下”。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句中“才略”意思是“才干和谋略”,“非复”意思是“不再是”。
②“太祖尝与语,奇之”句中“尝”意思是“曾经”,“语”意思是“交谈”,“奇”在这里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奇”。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甲文中的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写出了他最初不愿意学习,学识浅,乙文中“寡学术”也能看出赵普的学识浅。
但两人在听了别人的劝告后“蒙乃始就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④,阖⑤户启箧⑥取书,读之竟日”,并最终有了很大的成就。
读书的好处有很多,例如:
可以拓宽视野,陶冶情操,能使人提升内在的素质等。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⑴当道,当权;重新;到,等到;放下
⑵①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阿蒙了!
②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
⑶共同之处:
少年时学术不精;听取他人的建议,勤奋好学;最终学有所成。
读书的作用:
【示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每一天过得更有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对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找准相同点,同时要结合进行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
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
“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吕蒙说:
“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乙)赵普,表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
周世宗在淮河地区作战,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
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
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里,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
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
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忽啼求之________
②即书诗四句________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本文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而《孙权劝学》中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原因又是什么?
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阅读两文后你又有什么感想?
【答案】
(1)代书具;写;完成;相称,符合
(2)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3)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诫,发愤学习,所以有惊人的长进。
从这里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勤奋学习。
【解析】【分析】
(1)“忽啼求之”翻译为“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之”代词,指这些东西。
“即书诗四句”翻译为“立刻写下了四句诗”,“书”意思是“写”。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翻译为“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就”意思是“完成”。
“不能称前时之闻”翻译为“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称”意思是“相称”。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句中“奇”意思是“对……感到惊奇”,“稍稍”意思是“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或”意思是“有的人”。
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本文中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导致“泯然众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