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0301040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73239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时评0301040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民时评0301040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民时评0301040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民时评0301040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民时评0301040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时评03010405.docx

《人民时评0301040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时评03010405.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时评03010405.docx

人民时评03010405

共筑阳光扶贫的法治屏障

王松苗(04.05)

查办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是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检察机关作为反腐败职能部门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打赢脱贫攻坚战,既需要党委政府凝神聚力,社会各界众志成城,也离不开法治部门强力保障——确保惠农资金在阳光下运行,真正做到廉洁扶贫、阳光扶贫。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政部门,“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

”查办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是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检察机关作为反腐败职能部门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

  不让扶贫资金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唐僧肉”,是阳光扶贫的第一要务。

由于扶贫对象量大面广、资金使用环节多、监管机制不完善、扶贫信息不公开不对称等多种原因,扶贫资金常常成为“蝇贪”“蚁贪”蚕食的对象。

从近年办案情况看,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案件涉及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公共服务等多个环节,犯罪主体以村“两委”成员、村民组长、乡镇站所工作人员和部分县级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居多。

犯罪手段则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有的雁过拔毛,见缝插针,层层截留;有的无中生有,虚列户头,套取资金;有的借鸡下蛋,隐瞒实情,账外私分;有的权力寻租,猫鼠一窝,上下其手。

据统计,2015年全国检察机关依法查办三农领域相关职务犯罪11839人。

2013年到2015年,检察机关依法查办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2295人,占全部职务犯罪案件人数的1.4%。

  扶贫资金发放到哪里,法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特别是检察机关,要加强与政府扶贫部门的联系沟通,始终以“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为问题导向,梳理扶贫资金的底数标准、政策依据与发放程序,排查漏洞与隐患,加大对落实扶贫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法律监督。

“十三五”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扶贫项目日益增多,利益调整复杂多元,如何防止“扶贫投入加上去,干部贪腐倒下来”,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切。

  为最大限度减少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发生几率,确保惩防到位、帮扶到位,真正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根据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办涉农职务犯罪的实践经验,最高检和国务院扶贫办决定从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共同开展为期5年的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

下一步,各地检察机关将运用精准监督高度对位精准扶贫,梳理廉政风险点,及时提出完善内控机制、加强风险防范的建议,并配合发案单位加强整改,建章立制,惩防并举,最终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扶贫成效的有机统一。

跃迁之时,当有智勇之策;攻坚之际,最需法治助力。

只要我们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齐心协力,筑牢扶贫开发的法治屏障,就一定能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块短板,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让改革带着温度落地

毕诗成(04.05)

很多重要的政策,涉及复杂而普遍的调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以系统性改革的齐头并进为呼应。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社会反应很积极,但随即也出现了新的烦恼。

据当地媒体报道,河南郑州中牟县一所中学推出“怀孕二胎指标”,有老师甚至排到2020年之后,而且指标到期不用将作废。

  类似“排队生育”的情况,早就屡见报端,属于放开二孩政策后出现的极端事例。

指责当事学校不人性、太荒谬、太滑稽非常容易,有关部门若要求学校取消土政策,也分分钟可以做到,问题是,学校的苦恼谁来解忧?

生二孩的教师短时间内太集中,影响上课,家长们能答应吗?

教育秩序如何保障?

  简单粗暴地“排号生育”不妥当,简单粗暴地棒喝“排号生育”同样不解决问题。

“放开二孩”是国家着眼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家庭社会幸福的重要政策调整,意义重大。

但好的改革能否带着温度落地,则需要各种相关政策及时跟上。

就学校这样的事业单位而言,并非无路求解。

比如:

公办学校通过教育局在大学区内人员协调,私立学校以市场手段加强社会聘用,用人单位建立人员储备制度……实际上,很多用人单位长期以来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生育保障、带薪休假等原本就贯彻得不彻底,等到国家放开二孩、做出休假制度调整,压力骤然增大,自然捉襟见肘。

  任何重要改革都有一定的成本,保证改革能够推动全局的同时,也要注意代价的系统性分担。

近日还有媒体梳理发现,全国已有吉林、海南、云南等20多个省份先后修订了计生条例,所有省份均对女性产假进行不同程度延长。

对于酝酿生二孩的家庭来说,这不啻一种激励,但对于工作单位来说,无疑会造成一定的负担。

这个成本需要全社会正视,也需要摊到桌面上讲解清楚、化解到位,实现全社会的共同承担,而不是简单地压到某一方肩上。

  “十三五”大幕已经拉开,相当多重要的政策,都涉及复杂而普遍的调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以系统性改革的齐头并进为呼应。

就生育二孩而言,绝不只是小两口关起门来的决定,它不仅需要妇幼医院、儿科医生、小幼教育等资源的配合,还需要休假机制、教育资源、社会聘用等改革的跟进。

再比如当下很热的房地产去库存,如果没有人的城镇化、没有对新市民的切实保障、没有教育医疗服务的提升,简单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城买房,反而容易制造新的问题。

又如去产能,坚定不移做的同时,转岗就业、职业培训、产业升级、夯实新增长点等一大堆事情也要做。

  说到底,深水区的改革,几乎每一项都面临着系统性的资源配置调整,“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所以,我们绝对不能低估任何一项改革的复杂性,不能盲目地只看到进步的方面,而不去面对成本、代价等困难的一面,更不能任由各地变通、政策调整,将代价压到缺乏话语权的弱势群体身上。

国家之所以要求以战略思维系统谋划“十三五”,原因也正在这里:

单兵突进,孤掌难鸣,再好的改革措施,如果任由新的矛盾不断累积,最终不仅难收全局之效,甚至也会延误改革本身的进程。

  当然,挑战与机遇永远并存。

每当完成系统性的资源配置改革,都无异于社会肌体的一次完善,带来各种子目录改革的契机。

矛盾不可避免,问题总是存在,但我们既不能因为畏惧困难就裹足不前,也不能只凭暴虎冯河的一腔血勇。

方法是具体而微的,是因人而异的,原则却是统一的,那就是从确保人民的获得感出发,从因势利导确保改革红利出发,不“跑冒滴漏”,不异化变形,让好政策真正生出好结果。

用法治营造和谐医患关系

白  龙(04.01)

  凡事依照法律,让正常工作的医护人员“有人撑腰”,让遭受损失的群众“有地说理”,是“平安医院”建设的题中之义。

  “有理无理,闹大了再说”,是一些人遇到医患纠纷时的想法;与之相应,“有责没责,赔点钱得了”也是一些医院处理纠纷时的态度。

今后,这样的做法将被叫停。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的通知》,滋事行为制止前不得调解、纠纷责任认定前不得赔钱。

  近年来,因医疗问题引发的纠纷层出不穷,已经成为社会新闻中的一个类别。

从围殴医护人员,到花钱雇医闹、强迫医生下跪,医疗领域的暴力事件和违法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痛点。

任由这一现象发酵,不仅将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破坏医患之间的信任,也将滋生社会戾气,让非理性的行为在社会中蔓延。

正因如此,四部门此次出台文件,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医疗纠纷、惩处涉医犯罪,不仅剑指“花钱消灾”,更力图建立一个正常的医疗秩序、和谐的医患关系。

  不可否认,对有些医院负责人而言,“花钱消灾”是最简单的一种问题处理方式,只要对方喊出的价码能够承受,就巴不得“赶紧打发他们走”。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模糊了法理上的是非,看似“简单快捷”,实则埋藏了很大的隐患,变相鼓励了一些无理取闹甚至职业医闹的产生。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医院现场处置能力不足造成的。

医生都是知识分子,让他们承担职责之外的纠纷处理,实在是强人所难。

正确的做法,应该由相关机构对涉医事件做到充分预案、及早介入,确保事件从一开始就进入法治轨道。

除此之外,还应推动完善院内调解、人民调解相结合的医疗纠纷调解体系,及时做好医疗纠纷调处工作。

  无论是对医生还是对患者而言,遇事一断于法都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此次出台的文件,并不存在有人担忧的偏袒谁的问题,而是重申法治之于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意义。

就像很多人指出的,对一般患者而言,医疗领域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很容易被非理性情绪误导。

算不算医疗事故、责任由谁承担?

应该交由专业机构和法律来认定。

正因如此,我国侵权责任法专门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这对作为损害方的患者来说,是公正的体现。

遇到事故求助法律、依靠法律,对患者而言也是正确的选择。

换言之,依法解决纠纷,让正常工作的医护人员“有人撑腰”,让遭受损失的群众“有地说理”,是“平安医院”建设的题中之义。

  也要看到,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是复杂的,依法维护医疗秩序,应该与打击非法行医,治理医德不端、过度医疗等现象同时进行。

毫无疑问,医生行业是中国最苦最累又最受气的职业之一,76岁老中医边啃烧饼边加班、医生连续加班晕倒手术台等新闻,让大家感动并感叹医护行业的不易。

然而,也有像“手术中遭两次加价”“能动手术就不开药、能开贵药就不开便宜药”等失序行为刺激着公众神经。

因此,此次出台的《通知》也特别强调,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医疗服务,加强医患沟通,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

  “十三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健康中国”。

这既是一项国家战略,又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迈向这一目标,需要解决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攻克一批老大难问题,医患关系无疑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事关人人的“健康中国”,不妨从人人皆可做起的健康医患关系开始。

别让“帽子”遮蔽科学的眼睛

柏木钉(03.31)

  一些地方按照类似实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方式招徕人才,而这些人才究竟按照何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予以界定,却越来越少有人关注。

  “过多的人才计划可能会耽误科研”“不要再人为创造不平等了,让学者们静下心来做学术吧”!

日前,本报刊发的《人才“帽子”那么多究竟效果怎样》,在科技教育界引发热烈反响。

  据粗略统计,各部门和各省市的“人才计划”,加起来有近百项之多。

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直言:

这种人才“帽子”满天飞的现象,在世界上都不多。

应该说,相关部门和地方出台人才计划对我国的人才引进、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其贡献应予充分肯定。

但令人眼花缭乱的“帽子”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同样值得警觉。

  现实中,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本来就存在“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弊端,一些科研人员为了应付考评,想方设法快发、多发论文,专做那些短平快的跟风式研究;至于所做研究的创新性有多大,就无暇顾及了。

其结果,就是产生了堆积如山的平庸论文,而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却不多见。

我们实施各项人才计划,理应注意和努力克服这样的弊端,防止一些人的“路径依赖”,为了博取“帽子”而走到“唯论文数量”“唯项目规模”的老路上去,真正给人才成长以正向的激励。

  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一些地方和研究机构把人才作为“形象工程”,出现了按“规格”订制“帽子”、以“帽子”配置科技资源的现象。

甲类人才享受某种待遇、乙类人才可得多少安家费、丙类人才有资格竞争某类项目……一些地方按照类似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方式招徕人才,而这些人才究竟按照何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予以界定,却越来越少有人关注。

以至于有人说,前些年广受诟病的“院士崇拜”现在已经演化为各类“帽子”比拼,人才计划的良好初衷在执行中走了样。

  不仅如此,良莠不齐、标准不一的人才“帽子”,还可能加剧本来就屡禁不止的“拼关系”和浮躁学风,无形中把科研人员划为三六九等,妨碍平等的学术交流,使追求真理、崇尚创新的科研活动日趋名利化……难怪科教界的有识之士呼吁:

不能再让五花八门的“帽子”满天飞了!

  终结人才“帽子”满天飞的乱象,首先要“正心”。

实施人才计划的目的,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出发、为具备创新能力和潜力的科研人才提供充足的经费,让他们安安心心、踏踏实实搞创新。

如果暗存私心,就会使人才计划异化为显示政绩的工程和谋取利益的手段,把一本好经念歪。

  其次,要“务本”。

这个“本”,就是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研究的自身规律。

无论是人才成长还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心无旁骛、长期积累,最关键的是淡泊名利、回归学术。

因此,在实施人才计划时,应真正尊重、遵循这些特点,着眼于为具备创新能力和潜力的科研人员提供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尽量把“帽子”与待遇、晋级、评奖等非学术因素区隔开来。

  再次,要“齐家”。

人才“帽子”满天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与科研管理相关的政府部门较多。

如果每个部门都要搞自己的人才计划,自然避免不了各行其是资助重复、资源浪费。

因此,应借鉴此前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基金、项目)改革的经验,加强、完善顶层设计,合理统筹各类各种人才计划,该取消的取消、该整合的整合,尽量减量提质。

  当然,除了政府部门要正本清源、求真求实,科研人员也要正确对待“帽子”,不要为了追“帽子”而迷失方向。

毕竟,真理的发现,科研的突破,首先需要的是一颗宁静淡泊的心。

给留守儿童更多“精准关爱”

李  拯(03.28)

  “我国今年将首次摸清留守儿童底数”,在天津大学日前召开的一个研讨会上,民政部官员透露的这一信息,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据悉,民政部与教育部、公安部等,决定今年开展留守儿童全面摸底排查工作。

留守儿童,这个令人牵挂的群体,将有更加精确的“生存地图”。

  留守儿童不是一个抽象的群体,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有着独特的年龄结构、个性特征和多样需求。

关爱留守儿童不能笼而统之,而应该在“精准”上下更多功夫。

全国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

精确数字一直付之阙如,而各种统计又莫衷一是,倘若连底数都摸不清,那就谈不上摸清情况、给予关爱,遑论在此基础上的精准帮扶、因人施策。

因此,摸清留守儿童底数,正是迈出“精准关爱”的关键一步。

  这些年来,无论是政府的帮扶政策,还是社会的公益活动,关爱留守儿童越来越精准化、精细化。

今年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把“精准”固化为制度原则。

而从“三元免费午餐”致力于身体健康,到“上学路上”“爱心妈妈”着眼于精神陪伴,“精准”也是各类公益活动的关键词。

关爱留守儿童固然需要政府、社会、专业机构等协同合作,但协同合作的前提正是要针对具体需求实现“精准关爱”。

  事实上,在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群体中,有的孩子掰着手指头数着父母回家的归期,更多需要精神抚慰;有的孩子与爷爷奶奶守着家徒四壁的农屋,更多需要物质资助;有的孩子在孤独寂寞中变得行为孤僻、性格内向,尤其需要心理辅导……每一个孩子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小宇宙”,只有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给予他们渴望的关爱,才能抚平流动时代的家庭之伤、社会之痛。

  目前,尽管“精准关爱”已经开始发力,但是真正做到“精准”仍然任重道远。

有的地方,政府部门逢年过节组织慰问看望,仅仅是“节日性”问候,而缺少日常性的帮扶与关爱;有的公益项目组织捧着“爱心”上山下乡,但是时间太短,以至于还没有熟悉情况,大学生、志愿者就已匆匆离开。

这正如有人指出的,“问题并非出在关爱资源的不足上,而是我们的救助结构有缺陷,帮扶的姿态形式感太强”。

无论是政府部门、专业机构,还是社会组织、志愿团体,关爱留守儿童都应该摒弃“形式思维”,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笼统关爱,更不是忽强忽弱、乍有乍无的随机爱心,而是真正融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关爱与呵护。

  哪个孩子不眷恋父母的怀抱,又有哪个父母不愿意在孩子牙牙学语中感受快乐、在孩子茁壮成长中体味幸福?

既然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撕裂不可能瞬间填平,既然“霓虹灯下你们身影迢迢,乡间的小路我们形单影只”的分离无法短期弥合,那么,就让我们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精准关爱”,以他们渴望的形式抚慰孤独、陪伴成长。

 

以铁的纪律护航换届风气

李斌(03.25)

  好干部是“管”出来的,也是“选”出来的。

如果说反腐败是解决“什么人不能当官”的问题,选人用人则着重解决“什么人才能当官”的问题。

  “严禁拉帮结派、严禁拉票贿选、严禁买官卖官、严禁跑官要官、严禁造假骗官、严禁说情打招呼、严禁违规用人、严禁跑风漏气、严禁干扰换届”,在地方领导班子迎来集中换届之际,中组部近日召开全国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要求突出抓好地方领导班子换届风气监督工作。

“九严禁”,既是定心丸,也是预防针。

  选人用人之所以是风向标,就是因为对干部而言,给位子、给机会,都不如给一个公平的“赛马”机制;对公众而言,关注地方换届,相比于关注谁上谁下,更看重干部能力素质承载的未来预期。

这就是为何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坚决不放过,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决不姑息”。

  集中换届期,往往是跑要风、说情风、拉票贿选风等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高发期。

不仅是领导岗位,“两代表一委员”也被许多人当作拉拢对象。

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等案件,就暴露出领导责任落实不力、拉票贿选盛行等违纪违法问题。

问题是纪律的靶心,纪律是管理的准星,“九严禁”的换届纪律,既指向候选人违反换届纪律的行为,也对领导干部和组织部门违反选拔任用干部纪律的做法施以禁令,显示出强烈的问题导向和现实针对性,为换届工作换出新风、换出干劲提供了保障。

  此次地方领导班子换届,适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阶段的开局之年,选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配出结构优功能强的好班子、换出心齐气顺劲足的好面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可以说是地方班子换届“最大的政治”。

抓好选人用人助力全面小康,首当其冲就是严明纪律、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换届环境。

以“九严禁”为抓手坚决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想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才会有机会脱颖而出,改革的实干家和促进派才能放心无忧地把精力投入到改革攻坚中。

  以铁的纪律护航换届风气,以好的风气选出好的干部,不仅是营造干事创业积极局面、凝聚改革发展万众合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扩大良好政治生态的题中之义。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好干部是“管”出来的,也是“选”出来的。

如果说反腐败是解决“什么人不能当官”的问题,选人用人则着重解决“什么人才能当官”的问题。

只有牵住牵好人事工作这个“牛鼻子”,选准用好公道正派、清廉有为的干部,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才能成为现实。

  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归根结底要靠制度来保障,要由组织来兜底。

查处是最严厉的震慑,对于违反“九严禁”的行为,要坚持露头就打,从快从严查处,决不姑息迁就,始终保持整治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

问责是最有力的落实,对那些纵容换届歪风、惩治违纪行为不力的领导干部,应严格执行“一案双查”,既查处追究选拔任用之责,又查处追究风气监督之责,把党纪廉政责任落到实处。

 

以改革落实新发展理念

曹鹏程

真正以改革实践落实新发展理念,我们就不难找到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建共享上取得新突破。

  “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胜利,很关键的一条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落实新发展理念。

”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落实新发展理念”,并将其与全面深化改革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央以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以改革实践落实发展理念的战略部署。

  理念是思想的精华,理念进步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往往能够为体制机制的创新提供巨大的空间和动力。

“十三五”直接对接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连接着决定中国未来的重大发展转型要求,能不能跟高度依赖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告别,能不能实现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能不能克服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方式,能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能不能走向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全在于能不能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时刻以新理念来应对改革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断用改革实践来丰富新理念。

  有人认为,理念存乎于心,一夜就能改过来。

现实中,并没有这么简单。

当年辜鸿铭梳着辫子走进课堂,面对学生的哄笑说过,“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诸君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实际上,旧的理念在思路上、习惯上、行动上会留有深深的刻痕。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很多地方和领域都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新发展理念,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领域,昨天还是“旧的”发展方式,一夜之间就断言已经懂了“新的”发展方式,这样的表态未免轻率。

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如果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大胆实践,那就真的只能“存乎于心”,从概念走向概念,以文件落实文件,失去了生命力。

  翻开“十三五”规划纲要,每一个关于发展的篇章,也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篇章。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科技管理体制、人才发展体制、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的推动;推进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土地制度、城乡关系、现代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离不开环境综合治理改革的推进、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的健全……只有将改革对准瓶颈和短板,新理念才能真正在发展中落地;也只有在与新发展理念的不断对表中,改革才能找准抓手、坚持正确的方向。

  实事求是地说,深水区的改革要比以往难度更大,新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要一体坚持、一体贯彻。

今天我们的改革对象,已经是一个无比复杂的治理系统,依靠零敲碎打、单兵突进已经难以解决问题。

正如深改组会议所强调的,推进改革要树立系统思想。

只有以系统思想实现改革举措系统集成,才能触发体系本身的自我改善和自我超越。

因此,落在现实中的改革举措,必须是紧扣顶层设计和路线图的一种配套组合,同一领域的改革举措则要注意前后呼应、相互配合、形成整体。

  哲人说过,“我的心脏在这里,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好的理念,具有在发展时空中不断扩散和激荡的精神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摆在今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也是一道关于未来新发展方式的抢答题。

思路一变天地宽,真正以改革实践落实新发展理念,我们就不难找到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建共享上取得新突破。

打击医院“号贩子”须求根治本

傅达林(03.23)

  整治号贩子既要回应现实社会诉求,更要立足长远针对背后的病灶求根治本。

  线上“秒杀”紧俏号源,线下雇人排队搞“人海战术”,两种不同模式成为一条黑色产业链条的起点。

在号贩子的倒卖下,一张不过10余元的挂号单,普通售价300元,最高被抬至3000元出售。

近年来,医院号贩子现象屡屡击中社会痛点。

  号贩子不仅扰乱就医秩序,还挑战了公民在获得医疗服务上的公平权利,蚕食的是市场的公平法则与法治守护权利的有效性,实乃市场与法治的共同大敌。

基于此,这些年有关医疗改革的话题中,根治号贩子一直都是重要议题。

与之相伴,从卫生部门单打独斗到多部门打出“组合拳”,相关部门的打击力度也“水涨船高”。

在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打击号贩子也成为代表委员议论的焦点,有的建议要将号贩子入刑,有的建议完善立法,有的则主张标本兼治。

  客观而言,政府为整治号贩子所下的功夫不可谓不大,国家卫计委日前正在部署打击号贩子专项行动,北上广等城市则保持着打击号贩子的高压态势,北京更是首次动用“打黑刑警”深挖网络号贩子的幕后团伙,一举抓获29名涉案人员。

采用“打黑”的力度整治号贩子,这决非“杀鸡用牛刀”,而是凸显出这一现象整治之艰难。

  任何违法犯罪现象的滋生,总有其特定的土壤。

号贩子滋生的土壤,是优质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和相对稀缺,在这种背景下倘若管理制度上再出现漏洞,则自然成为衍生违法犯罪的病灶。

警方加大打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