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安历史特点研究.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69721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治安历史特点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治安历史特点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治安历史特点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治安历史特点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治安历史特点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治安历史特点研究.docx

《中国古代治安历史特点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治安历史特点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治安历史特点研究.docx

20lO年8月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Aug.,2010

第22卷第4期 JournalofSichuanPoliceCollege V01.芝2No.4

中国古代治安历史特点研究

董纯朴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内容摘要:

对5000年的中国古代治安历史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治安的因素有三个

层面:

首先.在法理层面(国家的治安思想、治安法理、治安方略的理论基础),儒法学说确立了治安理论体系.为历代执政者在治安思想上确定了最终的方向;其次,在体制层面(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安全机制和国家行政体制基础上的治安体制).众多民阃自治组织成为了历代王朝维持社会治安运行过程中的重要力量;最后,在操作屡面(指历代政权治安业务的实际展开,以及所采取的治安措施),用三大治安制度构筑了社会的安全防线。

关键词:

古代;治安;历史;特点;

中圈分类号:

D035.309 文献标识码:

A

一、儒法学说确立了治安理论体系

纵观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儒法学说比较系统地对古代治安问题论进行了研究,陈述己见,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治安理论体系,成为近现代治安学理论创新的源泉之一。

更为可贵的是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对治安理论予以具体的实践,使古代治安理论水平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作为社会秩序控制模式的重大实践问题,自古就受到政治家、思想家们的普遍关注。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动荡社会,还是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历代政权统治者始终把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作为进行社会统治与治理的选择重点。

因为“人们在构建自己的社会国家秩序时.总是以一定的价值前提作为出发点,总是以一定的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判断依据”f11。

(一)儒家德治理论历久而弥新。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沿袭了西周的“周公制礼”、管仲的“四维”治国与子户的为政“宽猛相济”的思想。

并作了深度的理论阐述。

在社会管理的问题方面第一次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闭,开辟了中国社会德治理论的先河。

儒家设计出了一个世界大同的社会秩序标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收稿日期:

201mml—15

作者简介:

董纯朴.(1955一),男,江西修水人,山东警察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警察史研究。

94

万方数据

董纯朴 中国古代治安历史特点研究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p】为世人提供了一种民众精神上高度统一,社会物质极度丰富,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模式,表现了普通民众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怎么样才能够达到这个理想社会目标呢?

儒家提出了“礼治”的思想。

主张“为国以礼”141,把“礼”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

强调传统的伦理关系.尤其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儒家将“礼”作为社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使人们通过参与“礼”的实践来达到自我控制。

“我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基础和宗法制度,决定了儒家‘礼治’思想在调整方式中的主导地位。

人通过把握‘礼’的规则进行自己的行为,把自己融入社会伦理秩序体系之中。

以高尚的伦理道德规则,约束自己,善待他人,完善自己。

社会秩序始终是个人价值的根基,是个人发展的条件。

因此。

礼的规范要求,使得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达到并保持‘协调、平衡、和谐’的境地”[51。

儒家的治安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备的理论体系.并逐渐成为官方的主流社会管理思想,为历代政体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并且很好地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效果。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除了秦朝时把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理念,其余时间基本上都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直至今日。

构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仍然是当代中国向往的一种社会理想。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

中国人早就提出‘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161。

就是有力的证明。

“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法律两千多年。

用‘封建的流毒’言以蔽之。

草率地将其排除在当代法治研究的视野之外。

抑或过分强调其迁腐及封建色彩.无疑都会对我国文化研究及和谐社会法治建设造成莫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对儒学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批判地继承,使这文化瑰宝在两千年后再次散发光辉.为中国当代法治建设服务”【71。

儒家思想的一些精华,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仁爱待人等则使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对世界许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漫长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思想伴随着汉字向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等广为传播,对这些国家的文明进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直至现在,儒学已经逐步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学说,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儒家文化体系。

在2008年9月27日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上,斯洛伐克共和国黑山博士认为,“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任何无端冲突的德馨社会.人类伟大导师孔子所设立的道德原则和进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无人超越”。

可见,儒家的社会德治理论对于当今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严刑峻法造就整齐划一的社会秩序。

法家将法律视作社会秩序与社会运行的基础保障。

通过实行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稳定是法家推崇的基本治安方式。

商鞅首先提出“法”治的主张,其认为“禁奸止过,莫如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日明刑不戮”嘲。

商鞅不但主张重刑威吓是刑罚的目的,而且希望通过重刑消灭犯罪而达到“以刑去刑”的社会治安目的。

治安,作为一个专用的政治术语,由法家理论代表韩非率先提出。

他明确指出:

“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修刑重罚以为禁邪”;“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而备军旅”;“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并力战斗以擒虏”:

“此四者所以治安也!

”[91

“法家诸子通过对人性的剖析.发现了好利而恶害是人的本性。

与儒、墨、道诸家不同.法家诸子并不是从遏制、禁毁人的欲望出手,而是因顺这种人性倾向,采取二柄——刑与赏.通过赏赐刺激人们逐利的欲望,以鼓励的方式诱使其行动纳入律法的轨道;或者通过刑罚遏制人们的

95

董纯朴 中国古代治安历史特点研究

不当得利.以儆戒的方式迫使其行动符合律法的规定。

由此,法家希望凭藉法令的强调震慑作用.君主无为而臣僚无不为,从而造就令行禁止、整齐一致的社会秩序”【lq。

法家的治安理论在秦朝得到了实践,作为前期法家代表的商鞅不仅提出了自己的治安思

想.更重要的是将法家的理论置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实践。

商鞅直接领导了秦国的治安改革。

用法律的思想来统治国家,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种依法治国的标准使贵族集团的行动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例如,商鞅曾经因为太子的行为不当而严加惩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

另外。

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商鞅推行连坐制度,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比较严厉的治安管理手段来维护社会治安。

其推行的治安实践行为使得秦国内的社会治安在一段时期内保持了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对于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国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盛世局面,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

盛世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就是社会秩序稳定,吏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封建法制相对健全和完善。

良好的法律秩序成为盛世最明显的标志。

法盛则政兴,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就是:

重法、守法,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百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于封建

法律。

不徇私枉法,不枉杀臣民,不僭越法律”tnl。

以儒家和法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学者们对古代治安作了深入而系统的论理性思考与探索,从多角度提出的各种治安思想寄托了古代学者们的社会治安理想。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们的理论建树非常先进。

显示出了高度的政治智慧。

其指导了我国两千余年的封建治安实践,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治安管理思想的基本框架。

其中包含的许多合理思想因素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影响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思想资源。

二、众多民间自治组织成为了治安重要力量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结构,即社会由各阶层或利益集团共同控制社会各个基层组织体系。

中国古代的治安体系是整个社会制度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中国古代的治安主体从来就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的。

随着统治者在治安管理上绝对支配地位的加强,维护专制主义的礼法规范愈加详备,各种制度愈加严密。

治安管理的体系也就愈益完善。

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控制是“通过社会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它“既指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的群体、组织对其成员行为指导、约束或制裁,也指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监督、互相批评”旧。

整个社会的治安管理是通过两个层次实现的。

首先是通过政府各级机构这个层面。

实施行政控制与治安管理。

以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治安的成型期。

首先是国家治安体制成型,确立了朝廷一一郡县——乡里的‘三级治安管理体制’。

秦汉在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基础上,建成了以尉职官员为主干的覆盖全国的警治安全管理网络”【堋。

另外一个重要的层面是以民间自治组织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发挥重要的作用,以维护最基本的社会活动秩序.使自己势力影响到的范围内能够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

“在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和力量:

一种是‘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

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蜂窝状结构’的村落自治共同体.连接这两种秩序和力量的是乡绅精英阶层”嗍。

“国家权力一般不可能完全深透到乡村。

乡村的具体事务往往依靠宗族体制、乡绅、习惯和各种村规民约"【明。

96

董纯朴 中国古代治安历史特点研究

(一)宗族组织在维护基层治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宗族组织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一个社会治安的主体。

“宗族是一个依托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而组建的社会组织。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它以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和天然的区域优势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综观我国古代宗族组织的发展,其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主要发挥着行政管理、教育教化、赈济救助、军事防卫等功能”【lq。

宗族组织管理的具体内容有:

1.尊君:

祝圣寿、宣圣谕、讲礼法、急赋役。

2.祀神:

礼先师、处里社、谨乡仇、秩乡厉;3.崇祖:

修族谱、建祠堂、重墓所、秩义社、立宗子、绢嗣续、保遗业;4.睦族:

定行次、遵约法、肃家箴、实义仓、处家塾、助农工、养士气、扶老弱、恤忧患、戒豪悍、严盗防。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宋代以后,随着门阀士族在历史舞台上的销声匿迹.宋代的官僚地主阶级从维护家族的自身利益出发,在新的基础上以新的方式重新建构宗族自治组织。

尤其在北宋朱熹改革、倡导宗族组织之后,宗族组织在维护基层治安方面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宗族制度在宋代进一步完善的效果是“国”与“家”的关系更加紧密,宗族组织更加有效的成为了封建国家专制官僚政体的基础,封建国家进一步大力扶持宗族组织,完善宗族制度。

“至宋而私谱盛行。

朝廷不复过而问焉”071。

宗族制度内部形成了一套植根本土、各具地方特色的做法.在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统一族人的思想。

一方面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宗族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