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单元综合测评 鲁人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71758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单元综合测评 鲁人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单元综合测评 鲁人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单元综合测评 鲁人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单元综合测评 鲁人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单元综合测评 鲁人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单元综合测评 鲁人版.docx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单元综合测评 鲁人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单元综合测评 鲁人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单元综合测评 鲁人版.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单元综合测评鲁人版

单元综合测评

(一)

(时间:

100分钟,分值:

120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导学号:

27120021】

①琅琊台、徐福东渡、田横祭海节等都体现了青岛深厚的海洋文化,青岛的发展与海洋________。

②无论党执政的稳定性是否取决于经济增长,党员必定与党________。

③中国和尼泊尔是________的亲密友好邻邦,是大小国家和平共处、互利合作的典范。

A.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  唇齿相依

B.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唇齿相依

C.休戚相关  唇齿相依  息息相关

D.息息相关  唇齿相依  休戚相关

【解析】 息息相关:

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

休戚相关:

彼此间祸福相关联。

唇齿相依:

像嘴唇和牙齿一样互相依存,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息息相关:

适用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

休戚相关:

适用对象比较狭小,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与集团、国家等之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

唇齿相依:

一般用于对等的国与国之间。

【答案】 B

2.(2015·东营高一检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导学号:

27120022】

A.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指出,中国可通过人才培训、技术转让、融资投资等帮助拉美实现经济和社会转型,拉美可为中国发展提供市场空间。

B.中央电视台央视文艺2015年挂历首度曝光,值得引人关注的是,今年春晚五位主持人将从挂历中选出。

C.建立将环境质量与地方领导政绩紧密挂钩的考核方法,可以促使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环境质量,让地方执政者对环境负责。

D.圣诞前夜,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并且在校园内挂出了“抵御西方文化扩张……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等宣传标语。

【解析】 A项,成分残缺,缺少“通过”的宾语,改为“通过人才培训、技术转让、融资投资等方式”;B项,“值得引人关注的是”句式杂糅;C项,动宾搭配不当,“建立……的考核方法”不当,应为“建立……的考核制度”。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砺:

磨刀石

B.虽有槁暴暴:

C.是故无贵无贱无:

没有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身:

自身

【解析】 C项,无:

无论。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吾师道也D.公将鼓之

【解析】 A项,“上”为名词作状语。

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 A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24分)

【导学号:

27120023】

沈法兴,湖州武康人也。

父恪,陈特进、广州刺史。

法兴,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

东阳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炀帝令法兴与太仆丞元祐讨之。

义宁二年,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

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乃与祐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执祐,号令远近。

以诛化及为名,三月,发自东阳,行收兵,将趋江都,下余杭郡,比至乌程,精卒六万。

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请与连和,因会盟袭杀道德,进据其城。

时齐郡贼帅乐伯通据丹阳,为化及城守,法兴使果仁攻陷之,于是据有江表十余郡,自署江南道总管。

武德元年八月,复闻越王侗立,乃上表于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

承制置百官,以陈果仁为司徒,孙士汉为司空,蒋元超为尚书左仆射,殷芊为尚书左丞,徐令言为尚书右丞,刘子翼为选部侍郎,李百药为府掾。

法兴自克毗陵后,谓江淮以南可指捴①而定,专立威刑,将士有小过,便即诛戮,而言笑自若,由是将士解体。

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并握强兵,俱有窥觎江表之志。

法兴三面受敌,军数挫衄②。

陈棱寻被李子通围于江都,棱窘急,送质求救,法兴使其子纶领兵数万救之。

子通率众攻纶,大败,乘胜渡江,陷其京口。

法兴使蒋元超拒之于庱亭,元超战死。

法兴与左右数百人投吴郡贼帅闻人遂安,遣其将叶孝辩迎之。

法兴至中路而悔,欲杀孝辩,更向会稽。

孝辩觉之,法兴惧,乃赴江死。

初,法兴以义宁二年起兵,至武德三年而灭。

(节选自《旧唐书》第五十六卷,有删节)

【注】 ①指捴(zǒnɡ):

指挥。

②挫衄(nǜ):

挫败。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B.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C.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D.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

该句中的“曰”是“为、是”意,而非“说”,“延康”是年号,不是“改易隋官”的主语,“是时”是状语前置,应断开,因而选C项。

【答案】 C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刺史:

中国古代官职名。

“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

隋代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

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弑:

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答案】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宇文化及叛变后,沈法兴野心渐起,征集六万精兵后,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义。

B.沈法兴听闻越王杨侗即位,便上书杨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得到杨侗认可。

C.沈法兴派遣其子沈纶出兵援救陈棱,沈纶打败李子通后,乘胜追击,攻占京口。

D.沈法兴为人狡诈阴险,在投奔闻人遂安途中竟因变心欲将之杀害,被发觉后因畏惧而自尽。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概括分析的能力。

A项,“征集六万精兵后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义”错。

沈法兴起兵后,进发至乌程时,才拥有六万精兵。

C项,“沈纶大败李子通后,乘胜追击,攻占京口”错,由原文第二段可知,沈法兴派遣其子沈纶出兵援救陈棱,攻打李子通,却被李子通打败,李子通乘胜追击,攻占京口。

D项,“沈法兴为人狡诈阴险,在投奔闻人遂安的途中竟因变心欲将之杀害”错。

沈法兴在投奔闻人遂安的途中欲杀害的是叶孝辩。

【答案】 B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乃与祐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执祐,号令远近。

译文:

                                    

                                    

(2)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请与连和,因会盟袭杀道德,进据其城。

译文:

                                    

                                    

【答案】 

(1)沈法兴自己认为世代都居住在南方,同姓宗族就有几千家,被远近百姓归向顺服,便与元祐的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擒住元祐,并向远近百姓发布号令。

(得分点:

代,为……所……,执)

(2)毗陵通守路道德率领军队抵御沈法兴,法兴请求跟他联兵,借会盟之机偷袭杀害路道德,进入占据毗陵城。

(得分点:

拒,连和,因)

【参考译文】

沈法兴是湖州武康县人。

父亲沈恪,是陈朝官吏,官至特进、广州刺史。

法兴在隋代大业末年担任吴兴郡守。

东阳贼寇首领楼世干举兵反叛朝廷,攻略郡城,隋炀帝下诏命令法兴与太仆丞元祐一同讨伐楼世干。

义宁二年,宇文化及在江都煽动兵变,弑杀隋炀帝。

沈法兴自己认为世代都居住在南方,同姓宗族就有几千家,被远近百姓归向顺服,便与元祐的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擒住元祐,并向远近百姓发布号令。

以诛讨宇文化及为名起兵,三月从东阳出发,边行军边收集兵马,往江都进军,攻下余杭郡,待进发至乌程时,已拥有六万精兵。

毗陵通守路道德率领军队抵御沈法兴,法兴请求跟他联兵,借会盟之机偷袭杀害路道德,进入占据毗陵城。

当时齐郡贼寇首领乐伯通占据丹阳,为宇文化及守卫该城,沈法兴派遣陈果仁攻陷丹阳,于是平定江表十余郡,任命自己为江南道总管。

武德元年八月,沈法兴听闻越王杨侗即位,便上书杨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

承圣旨设置百官,任命陈果仁为司徒,孙士汉为司空,蒋元超为尚书左仆射,殷芊为左丞,徐令言为右丞,刘子翼为选部侍郎,李百药为府掾。

沈法兴自从攻克毗陵后,认为江、淮以南只需自己指挥调遣即可平定,专门设立威严的刑罚,将领士兵有小过错,就立即被诛杀,他却谈笑如常,十分镇定,因此将领士兵人心叛离。

沈法兴自称梁王,建年号为延康,改变更换隋朝的官员,颇为依循陈朝的旧制。

当时,杜伏威占据历阳,陈棱占据江都,李子通占据海陵,三人均拥握重兵,均有觊觎江表之意。

沈法兴三面受敌,所率的军队数次被挫败。

不久,陈棱在江都被李子通围困,陈棱窘困危急,送人质到沈法兴处请求出兵援助。

沈法兴让儿子沈纶带领几万军队救援陈棱。

李子通率领众人攻打沈纶,沈纶大败,李子通趁着胜利的形势渡过长江,攻陷占领京口。

沈法兴派遣他的仆射蒋元超抵抗李子通,双方在庱亭交战,蒋元超兵败身亡。

沈法兴和左右数百人投奔吴郡贼寇首领闻人遂安,闻人遂安派手下将领叶孝辩迎接沈法兴。

沈法兴至半路后悔,想杀了叶孝辩,而改道奔赴会稽。

叶孝辩发觉了沈法兴的意图,沈法兴惧怕,于是投江而死。

当初,沈法兴在义宁二年起兵,到武德三年灭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12分,每小题4分)

中国古代社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秩序井然的、是礼教森严的,乃至使人们认为,缺乏自由,似乎就是中国社会的传统,而在个性解放的今天,每一个人对自由的渴望都显得尤为迫切,于是对中国这一古老传统便心怀不满。

但这不免是一种偏见。

我们今天当然呼吁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够尽情释放。

但这并不等于说,自由在传统文化里就是缺失的。

恰恰相反,正是与秩序、纪律相生相伴的,自由在国学里也是随处可见的。

自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缺失的;恰恰相反,与秩序、纪律相生相伴的自由,在国学里却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意思是说:

大道之行,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为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为强烈。

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

《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作“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上能飞天,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

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

那“鹏”正是庄子的内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他不改其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

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星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

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的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

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

自由凸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

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由,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

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是更好的规范“享自由”。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

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

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受朝堂之艰险,受宦海之沉浮,受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受到制度禁锢、受到官场奴役、受到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给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的人生自由。

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摘选自曹雅欣《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下列各项中,其说法不符合原文所论自由的一项是(  )

A.在道家,表现可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也可以是庄子的超越世俗,纵横时空,自由的心灵驰骋和思想放飞。

B.在儒家,表现或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或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或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C.在法家,表现为自由凸显秩序,自由都有其边界,在法度内保障行动自由,“明法度”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D.在中国古代的士人那里,表现为在各种困境中都负重前行,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而不是遁入世外。

【解析】 “在法度内保障行动自由”错,篡改了原文,原文第五段说的是“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

【答案】 C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之所在就是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

B.儒家和道家在生活哲学上人生信条不同,但对生命状态存在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认为不管自己身处哪里,都应该自由地活。

C.法家认为,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虽提倡法制,严明法度,但与自由的本质不矛盾。

D.中国古代的士人在现实的重压下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隐逸山林,也不是避世退缩,而是在负重前行中实现理想抱负。

【解析】 说释放自我的方法是“在负重前行中实现理想抱负”偷换概念,原文第六段说释放自我的方法是“努力自我调节”。

【答案】 D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秩序相伴生的自由在国学中随处可见,国学中的自由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自由,是自我获得,这在儒家、道家那里都能体现。

B.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的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正是他开阔、自由的心,表现出他超越现实局限,在无边无际的心灵世界自由翱翔。

C.中国古代的士人能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等中遁入世外,体会自由,可见他们灵魂具有力度和艺术性。

D.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国学里汲取传统自由中好的文化基因,为今所用,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发展。

【解析】 “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等中遁入世外”不符合原文,原文第六段说“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且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等是中国古代士人在现实社会中自我调节的形式,最后一句在原文第六段前两行,说法有些绝对化。

【答案】 C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2.某校对高一年级28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开设外国名著阅读选修课程”的问卷调查,有关数据统计如下: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从两方面概括图表的内容。

(每条25字内)【导学号:

27120024】

态度

人数

比例

阅读外国名著的情况和比例

喜欢、比

较喜欢

229

81.8%

读过外国名著者占57.6%、

未读过外国名著者占42.4%

不喜欢

51

18.2%

读过外国名著者占8.8%、

未读过外国名著者占91.2%

(1)                                    

                                    

(2)                                    

                                    

【解析】 解答时抓住图表中的数据“229”“51”,可知绝大多数学生更喜欢开设外国名著阅读选修课程;抓住图表中的关键数据“57.6%”“8.8%”,可知阅读外国书籍的学生大多喜欢开设这一课程。

【答案】 

(1)喜欢开设外国名著阅读课程的学生比不喜欢的多(或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开设外国名著阅读课程)。

(2)读过外国名著的学生比没有读过的更喜欢这门课程。

13.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儒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的根本在于人们对体现为仁爱、和谐、道德、礼仪、义利、孝亲、德治、民本、人格修养等而非其宗教性的儒学精神认知、认可和践行的过程中所产生和积累的儒学自身的内发力。

                                    

                                    

                                    

【解析】 解答时应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干;其次,在语意的基础上对句子的枝叶进行梳理,合理地分出语意层次;最后,合理地写出句子。

【答案】 儒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的根本在于儒学自身的内发力,这种内发力的产生和积累来自于人们对儒学精神的认知、认可和践行的过程中,而儒学的精神体现为仁爱、和谐、道德、礼仪、义利、孝亲、德治、民本、人格修养等,而非其宗教性。

14.(2015·衡水高一检测)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阅读经典,必须讲究读书方法,把好内容关。

首先,____①____。

古人有言,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也就是说,____②____,通过目录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选择地读书。

其次,____③____。

经典著作思想深刻、内容博大,需要精读字、词、句,细读篇、章、节,方能领悟其中积淀的深厚内涵。

通识著作则要泛读,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①                                    

②                                    

③                                    

【解析】 ①应根据后面的内容概括“怎样利用目录之学”,②应根据前面“目录明,……;不明,……”两句作概括,③应根据后面的内容概括“怎样处理精读与泛读”。

【答案】 ①重视目录之学 ②读书前应明了目录 ③精读与泛读结合

四、写作(6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荀子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是的,登上群峰的高处,我们可以极目远眺;登上修养的高处,我们可以至诚至善;登上人生的高处,我们可以高瞻远瞩。

只有登高,你才能欣赏到更高更远的风景;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真的价值。

登高是一种态度,给予我们蔑视困难的信心;登高是一种动力,给予我们奋发进取的力量;登高是一种追求,给予我们成功的方向。

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而材料已经将题目的内涵演绎了出来。

考生在写作时,要弄清楚题目的寓意是什么,它可以比喻什么或象征什么。

“登高”的表面含义为:

登上高处。

但考生立意时肯定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含义,还要挖掘题目的隐含意义。

根据材料,题目中的“登高”可以从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修养、道德、人格等方面去理解。

考生可以结合古往今来名人登高的事例,也可以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当今的社会现实,写出因“登高”而“望远”的独特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

【参考例文】

登 高

我们都喜欢登临高处,因为高处有风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赏心悦目;还因为登高可以望远,极目远眺,天高地阔,视野和心胸得到充分地扩展。

沐浴在金子般的阳光和秋水一样明净的风里,朋友,你可曾想到,其实,我们的心灵也可以登临高处,俯瞰人生。

让心灵登高,因为高处的心灵澄澈透明,保持着童心一般的晶莹纯净;高处的心灵襟怀坦荡,不斤斤计较于恩怨得失,不蝇营狗苟于猥琐卑劣;高处的心灵操守高洁,从不与污泥浊流为伍;高处的心灵无视风雨,不惧痛苦;高处的心灵千锤百炼,优秀杰出。

脱离低级趣味,追求品质优雅纯净的人生是心灵登高的人生。

心灵登高,需要确立一个人格的坐标,延伸自己心灵的长度和宽度。

心灵登高,是向着阳光攀登;心灵登高,是自我净化和提升的跋涉。

心灵登高,不是排斥、逃避俗世的生活,而是要以出世的精神去过入世的生活,在入世的生活里不放弃对心灵高处的仰望和向往。

在五色杂陈的纷繁世相面前,不怀古伤今;泥沙俱下浊浪滚滚时,不神伤心黯。

让自己的心灵始终站立在高处,有静观花开花落的闲适,有笑看云卷云舒的坦然,有承受逆境挫折的气度,有迎接悲苦惨淡的情怀。

人在旅途,有时如蚌藏珍珠,是桎梏,也是一种培育;是磨炼,也是一种成全。

这时候你就只有擦亮心灵的眼睛,努力朝高处攀登,向远处眺望。

就像冰心所说的,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心灵登高,无异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人生追求,人格力量,道德境界滑坡与淡化时,需要一以贯之的坚守和努力;当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声光色味的感官享受时,需要与之保持距离,守卫自己的心灵高地;当污浊的泥流溅到身上时,要经常擦拭洗涤自己的心灵污渍,在自我省察中获得提升。

心灵登高,是为了让心灵达到更净洁清爽的境界。

在心灵的高处,沐浴的是阳光般华贵的善良情怀,是秋水般明净的美德懿行;在心灵的高处,目光是透明的,心灵是透明的。

登临高处,可以开阔视野;心灵登高,可以为灵魂扩容。

与善良同行,与美德同行,登临高处的心灵不会寂寞。

摆脱了苦闷,摆脱了忧伤,登临高处的心灵不会黯淡。

心灵登高的终极意义在于修身养性以求人格高尚,独善其身以求心灵纯净,经风历雨养成如云的悲悯,从而珍视自己热爱生命,最终爱己及人以求灵魂高远。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生碰壁无数,始终不忘教化。

只有让心灵登临高处,生命才会熠熠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