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俄语翻译市场之弊病及其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70452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我国俄语翻译市场之弊病及其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当前我国俄语翻译市场之弊病及其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当前我国俄语翻译市场之弊病及其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当前我国俄语翻译市场之弊病及其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当前我国俄语翻译市场之弊病及其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我国俄语翻译市场之弊病及其对策研究.docx

《当前我国俄语翻译市场之弊病及其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我国俄语翻译市场之弊病及其对策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我国俄语翻译市场之弊病及其对策研究.docx

当前我国俄语翻译市场之弊病及其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俄语翻译市场之弊病及其对策研究

作者:

***

来源:

《北方文学》2019年第05期

        摘要:

当下我国俄语翻译市场面临诸多问题,如译员薪酬偏低,高端人才稀缺;翻译产品质量低下,译员职业道德缺失;行业秩序混乱,市场乱象重重;低价恶性竞争,侵权事件频发等。

本文将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行业规范“未落实”、法治监管“不到位”、人才培养“跟不上”,并据此为我国翻译市场的法治建设、规范管理和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俄语翻译市场;市场监管;人才培养;弊病;对策研究

        一、我国俄语翻译市场的现状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国语言服务及相关产业快速增长,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增长潜力的新兴服务行业。

”(中国翻译协会,2015)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成长,国际合作日渐加深,文化交流不断频繁,“翻译这种天然的以语言为中心的信息转换活动,其经济价值也因国际贸易流量的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而增加”。

(司显柱等,2018:

17-27)翻译服务业展示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约有72495家语言服务及相关服务企业,2015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创造产值约2822亿元,在2011年1576亿元产值的基础上增加了79%,年均增长近19.7%。

”(中国翻译协会,2016a)。

“根据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12年,中国翻译服务公司数量从21家迅速扩大到4085家,平均每年增长率31.5%。

在这4085家注册在案的翻译服务公司中,其中一半以上的公司位于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郭亚莉,2015:

5)“《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2016》也指出,2011—2015年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年均产值增长达到19.7%,可见翻译服务产业作为语言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了良好的增长趋势。

”(王立非,2016)

        近年来,我国翻译从业人数规模逐年增长,但仍与巨大的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其中英语译员占据大部分,而真正从事俄语翻译的译员仍旧较少,翻译人才总体匮乏。

尤其是在文化、经贸、科技、法律等领域还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高端翻译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一方面,产业规模小、产值低,从业人员少而不精,另一方面,行业管理乱、质量差,违规现象频发、人才流失严重,种种乱象令人深感忧虑。

        二、当前翻译市场的主要弊病

        当前我国俄语翻译市场弊病重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译员薪酬偏低,高端人才稀缺

        薪酬收入是译员维持生計的经济基础,关乎其切身利益。

目前,俄语译员的薪酬收入由于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北京地区为例,2018年各主要翻译公司俄语翻译每千字收费大约在200-400元区间。

社会上普通翻译公司专职译员的平均月工资大约为3500-8000元。

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北京、上海这样高房价、高物价地区,实在不算高,译员生活压力普遍较大。

并且不同译员的业务分配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译员每周工作量达40小时以上,而有的却不足10小时。

缺乏业务量的译员,其收入也相应较低。

另外,还有一些不法企业压榨员工劳动力、拖欠和克扣员工工资,更使得译员的生存境况急剧恶化,许多人被迫选择离开。

优秀人才的不断流失,更令翻译行业的发展雪上加霜。

        如今,很多译员单靠翻译的收入难以过上体面的生活,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草婴靠稿费就能过人上人的生活,一本书能得稿酬一万元,可以买一座四合院。

当时一般工人每月工资也就十几元钱左右,拥有一万元相当于今天的亿万富翁。

”(周南焱,2015:

1-4)而如今的状况,正如文学翻译家刘文飞所言,“现在翻译一本书也就两三万元的酬劳,花一年时间才挣人家一个月的工资,搁谁身上也不愿意干。

”(ibid)如今,市场上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高端翻译(如同传、交传译员)已是凤毛麟角,各专业领域的翻译人才缺口巨大,市场对高端人才的渴求可谓望眼欲穿。

优秀翻译人才的不断流失,极大地限制了翻译市场的发展。

        

(二)翻译产品质量低下,译员职业道德缺失

        翻译质量是衡量翻译服务水平高低的硬指标,关乎译者和翻译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翻译质量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翻译水平问题,二是职业道德问题。

        1.翻译水平低下

        目前,市面上翻译企业的业务水平可谓良莠不齐,许多翻译产品都存在质量问题。

英语翻译整体水平相对略高,而其它语种的翻译质量则极不稳定。

这是与我国基数庞大的英语学习人群分不开的。

而其他语种,如日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和其它非通用语种,受限于其本身规模,情况则不容乐观。

        以俄语为例,由于其语言本身特点,学习俄语的难度较大,学成不易,加之专业本身规模小、人数少,优秀的翻译人才则更是稀少。

与企业白领、政府公务员、高校教师这些待遇高又体面的工作相比,晋升空间小、职业平台受限、压力大、收入不稳、工作内容单调枯燥的翻译职业,可能并不在优秀人才的求职选择范围之内。

这些优秀外语人才一毕业就被政府部门、大型企业和高校招走,留给俄语翻译市场的本就所剩不多,其业务水平也仅是差强人意。

        在如今市场上,俄语译员翻译水平不足的问题十分明显。

许多译员只能承接最基本的日常翻译业务,勉强能够应付经贸、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业务,而遇到专业度要求较高的业务便无人接手。

高端翻译如正式场合的同传、交传译员屈指可数,一些专业领域如法律、科技、农林、石化、机械、金融、物流、计算机、互联网等方面的专业翻译人才奇缺,文学类高端翻译人才青黄不接,实用翻译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旅游、商贸洽谈类的翻译水平亦是参差不齐。

可见,人才的源头出现问题,翻译质量自然难以保障,行业发展也因此受到限制。

        2.职业道德缺失

        除翻译水平的限制外,许多译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也十分堪忧。

作为一名专职俄语译员,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翻译产品和服务,应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译员立足业界的金字招牌。

而有些人的表现却令人失望。

由于生活压力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常常容易陷入消极情绪难以自拔,并将这种情绪带到翻译工作中。

于是,“胡译”、“乱译”、“错译”、“不译”、“磨洋工”、“敷衍了事”的状况层出不穷,加之有些翻译公司审校环节缺失、翻译流程不规范、质量管控不严格,使得翻译产品的质量大打折扣、大量劣质翻译滥行于市、许多客户蒙受经济损失。

由此而引发的投诉和纠纷不胜枚举,对整个俄语翻译市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比如,对当代俄罗斯电影的字幕翻译,问题就十分严重。

“蹩脚翻译”、粗制滥造的现象比比皆是,经常弄得观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

前些年甚至还出现了让完全不懂俄语的“伪翻译”胡乱编造整部影片的字幕的荒唐事件。

此类“视听垃圾”的泛滥,正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不负责任的态度所造成的恶果,急需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三)行业秩序混乱,市场乱象丛生

        如今,我国俄语翻译市场依然秩序混乱,监管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企业无证经营,扰乱行业秩序

        扰乱翻译行业秩序的罪魁祸首,是大量证件不全、资质不够、违规运营的“作坊式”翻译公司。

“据中国翻译协会《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提供的数据,120家访谈的翻译服务企业中,无任何资质认证的企业达到75家,占整个样本的62.5%。

”(司显柱等,2016:

65-69)。

“在翻译经济体系里,翻译既是投资,也是商品。

”(许建忠,2014:

35)一些唯利是图的投机分子,正是瞄准了翻译市场的商业利润,纷纷“入行”来“捞金”。

        一方面,俄语翻译市场需求旺盛,翻译服务供应缺口大;另一方面,翻译公司从业门槛低,注册审查不严、市场监管差、违法成本低。

这让很多不法分子觉得有机可乘。

在“商品”利润的驱使下,他们为了眼前利益,不惜违反政策法规,在没有取得相关资质的情况下就开始违规运营,有的甚至随便拼凑几个人成立一个翻译小团体,便开始招揽生意,毫无规范可言。

这一颗颗业界“毒瘤”无疑给翻译市场带来了巨大混乱。

        2.违反行业规定,擅改操作流程

        如今市场上成规模的正规翻译企业并不算多,而各类不规范的中小企业鱼龙混杂,以极不规范的方式在违法运营,主要表现为:

        其一,雇佣无资质译员,入职门槛低

        不同的翻译企业对于译员的招聘标准各不一样。

一般来讲,正规的翻译公司对人才招聘都设有一定的门槛,比如在学历、外语翻译证书、翻译经验、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其翻译报价较高、员工待遇也较好,翻译队伍的整体素质稳定。

而其他企业的状况则不容乐观。

出于维持公司利润的考虑,一些企业大力压缩成本,通过降低译员入职门槛、雇佣廉价劳动力来维持公司运转。

以俄语为例,一些企业对译员的俄语能力和翻译水平要求很低,对俄语水平相关专业证书并不作硬性要求,招募了许多“廉价”的无资质译员和“临时工”来充数。

有的甚至不惜雇佣非俄语专业背景的译员,辅之以计算机翻译软件来敷衍消费者,其翻译质量可想而知,也给整个行业造成了恶劣影响。

        其二,违反操作标准,缩减翻译流程和环节

        一般来讲,一个正规的翻译企业,其翻译业务往往有着一套严格、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如咨询、收稿、初译、审校、复译、排版、交稿等环节。

有些公司还会提供中期质控、质量反馈、用户回访等服务,这样的翻译产品质量自然有保障,其收费标准也相对较高。

但目前市面上像这样口碑良好、诚信可靠的高水平翻译企业数量较少。

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不正规、“作坊式”的小翻译公司。

为维持正常运营,他们无视行规法规,违背职业道德,不断压低翻译价格和服务质量,甚至缩减和取消审核、校对、复译、用户反馈、质量监控等关键环节,以极不负责的态度敷衍消费者,给市场秩序造成极大混乱,严重影响了行业集体声誉。

        其三,低价恶性竞争,危害市场环境

        与正规翻译公司高昂的运营成本和规范化的企业管理相比,一些违法翻译企业、“小作坊”的生存方式要“灵活”得多。

对于这些并未获经营资质、本身就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的违规企业而言,“有钱赚”成为其第一位的考虑。

为此,他们不择手段去钻法律的“空子”,以极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上钩”,用劣质翻译“以次充好”来敷衍客户,影响极为恶劣。

另外,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网络翻译平台也是管理混乱,乱象重重。

在有些平台上,译者甚至无需提供任何外语翻译资质证明,就可在网上销售翻译服务。

大量廉价、低端、劣质翻译产品充斥市场,扰乱视听,极大地危害了市场环境。

        3.侵权事件频发,维权举步维艰

        翻译行业作为新兴产业,长期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

在发展迅猛的同时,矛盾冲突不断,侵权事件频发,维权之路举步维艰。

        一方面,翻译从业人员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多次出现翻译企业无视法律法规,侵害员工权益的行为,如恶意拖欠或克扣员工工资、强迫员工无偿加班、虚假承诺高薪待遇、设置合同陷阱榨取员工利益等,从业人员被层层盘剥、生活艰难。

另一方面,消费者权益屡遭侵害、维权艰难,如企业发布虚假信息欺诈消费者、“黑翻译”违法收取回扣、翻譯产品质量低劣以致客户蒙受经济损失、消费者投诉维权无门、行业“潜规则”大行其道、企业主资金链断裂卷款潜逃、员工因躲避追责而失联等。

广大从业者和消费者深受其害,维权艰难。

种种乱象无不折射出市场监管的巨大漏洞和法治力量的缺位,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三、翻译行业乱象之成因探析

        目前,学界业界对于改变翻译业态的呼声不绝于耳。

在进行分析研究后我们发现,造成当前翻译市场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行业规范“未落实”

        低门槛、低标准必然造就低质量翻译。

翻译服务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没有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如翻译质量的衡量标准,翻译人员的工资标准,翻译工作的计费标准等,行业状况较为混乱。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终于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国内先后出台了关于翻译服务行业的统一标准和行业规范。

比如,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翻译服务国家标准》(包括《翻译服务规范(第1部分):

笔译》、《翻译服务规范(第2部分):

口译》和《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三部分)、《翻译专业职务试行条例》和《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以及由中国翻译协会颁布的《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规范》(包含《本地化业务基本术语》、《本地化服务报价规范》、《本地化服务供应商选择规范》、《笔译服务报价规范》、《口译服务报价规范》五部分)等,改变了长期以来无标可参、无章可循的不利局面。

        然而,这些行业规章、标准与实际执行严重脱节,有章不依的情况仍大量存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抓手”,来推动各种标准、规范的执行。

目前,对于新颁布的行业标准和规范,除一部分注重质量和口碑的正规翻译公司严格执行外,很多不规范的中小企业对此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并未按照文件要求遵循报价和薪酬标准、严格入职门槛、规范翻译操作环节、提升队伍素质和服务质量,而是依旧走着低门槛、低薪酬、低质量的老路子。

        以译员招聘为例,按照行业标准,未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者不能从事专职翻译工作。

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低门槛、低标准聘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一方面,翻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急需大量翻译人才承接业务;而另一方面,混乱的市场秩序和恶劣的业态环境又难以留住优秀人才,从而使得大量无资质译员依旧游弋于翻译市场,翻译行业不自主地朝着人才低端化、服务粗糙化、成本低廉化的方向发展。

        如今,培养一名优秀的翻译人才是极为不易的,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物力。

扎实的外语基本功是基本前提,翻译理论知识也必不可少,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更是优秀译员最宝贵的财富。

一般而言,初级专职翻译至少需经过4年的专业学习和大量翻译实践,并考取相关翻译资格证书,才能基本达标。

而高级翻译人员,如同声传译等,必须经过更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和操练,积累大量的实战经验方能胜任。

而反观目前市面上翻译企业普遍偏低的薪酬待遇,完全对不住翻译人才高昂的培养成本。

更何况一部分企业仍将译员当成翻译机器和赚钱工具来对待,并未对其给予足够的尊重,这无疑使得真正的优秀人才望而却步。

行业规范便成了一纸空文,难以落到实处。

        

(二)法治监管“不到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频频爆发的侵权事件、商业纠纷和市场上愈演愈烈的低价恶性竞争,深刻反映出当前市场法治缺失、监管不力的严峻现实。

        多年以来,国家对翻译服务的社会定位较为模糊,立法和监管自然难以到位。

目前,国内尚未出台一套专门的法律来对翻译行业进行规约,也未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对其进行管辖,翻译产业长期处在无人监管的“野蛮生长”环境中。

制定翻译标准和规范的部门和机构(如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中国译协等),其作用仅限于制定指导性的行业参照标准,引导行业发展方向,而并不具备对市场的强制性、约束性管理权限,各项标准和规范缺乏强有力的“抓手”来执行和落实。

这与《会计法》、《建筑法》等一些对本行业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相比,有着本质性区别。

正如黄友义所言,“翻译市场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迅速发展,但又是一个没有法律法规专管的行业。

”(黄友义,2011:

29-30)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之下,比拼成本的低价竞争在所难免。

翻译行业逐渐成了一个低价低质、互相踩踏的“柠檬市场”。

(司显柱等,2016:

65-69)

        一般来讲,只有在买卖双方都了解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商品价格才是产品质量的客观反映。

在翻译行业,由于市场缺乏透明度,通常只有卖方清楚自己的产品是优质品还是“柠檬(劣质品)”。

大多数买家由于专业限制,无法判断翻译产品质量的优劣。

信息的不对等给了卖方浑水摸鱼的机会。

受利益驱使,一些卖家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低成本、低质量商品来牟取高额利润,于是大量低质产品和少数高质产品并存于市,拉低了市场上产品质量的平均水平。

在缺乏公开、有效信息支持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会做出误判,趋向于采用平均值来估算市场所有产品的价值,从而降低对整个翻译市场产品的预期。

劣质产品以价格优势取胜,而优质翻译产品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在市场上无人问津。

久而久之,由于利润下降,优质企业被迫降低成本、缩小规模甚至退出市场。

低价劣质商品逐渐占领市场,造成整个翻译市场的不断萎缩,行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可见,法治监管的长期缺位,已经造成了诸多恶果。

因此,推动翻译立法、加强市场管理已势在必行。

        (三)人才培养“跟不上”

        “由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巨大需求,我国的翻译数量和品种极大丰富,已经成为‘翻译大国’,但翻译的总体水平不高,还称不上‘翻译强国’,主要原因是翻译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翻译专门人才的匮乏。

”(中国翻译协会,2016b)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俄语翻译人才主要来源于国内高校外语专业的毕业生群体。

然而,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

一方面,高校每年大量的外语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另一方面,市场对于优秀翻译人才的渴求望眼欲穿、缺口巨大。

究其原因,还是教育培养出了问题,人才培养始终“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虽然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翻譯行业的发展,国内多所高校俄语专业相继开设了翻译方向(口译、笔译)的本科和硕士项目,但其整体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与英语翻译硕士(MTI)相关课程相比,俄语翻译的办学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较薄弱,教学能力尚且不足,人才质量有待提高,暂时难以解决市场上高端人才紧缺的问题。

而其他院校的俄语专业,依旧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他们通常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掌握,学生应试能力较强,而在翻译能力培养方面较为欠缺,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许多院校俄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传统的俄罗斯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研究型课程较受重视,而翻译实践课程的比重较低,开设翻译理论课的则更少。

这种重研究、轻实践的教育模式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毕竟,除少数毕业生从事研究工作之外,大部分人还是要依靠俄语翻译能力来求职谋生的。

        在就业之时,面对市场上旺盛的翻译需求,俄语毕业生们翻译水平不足、理论知识薄弱、实战经验欠缺的短板便暴露无遗。

许多翻译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财力,对新入职的译员进行“再培训”来使其尽快胜任工作。

这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工作效率,对企业发展不利。

可见,人才培养问题不解决,优质翻译就无从谈起。

        四、俄语翻译市场的治理对策

        我国俄语翻译市场的问题繁多、情况复杂,许多问题短时间内恐难以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界保持耐心和共同努力。

对此,我们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市场监管,推动翻译立法

        要改变翻译市场长期“野蛮生长”的局面,短期而言,应该打击违法违规、加强市场治理;长期来看,更应该完善翻译行业法律建设,建立起权责分明的法治体系,才能保证翻译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具体措施为:

        1.严审翻译企业资质,查处和取缔违规企业

        正是因为企业“入门关”把不严,才给了众多不正规企业较大的生存空间。

监管环节的松懈和废弛,更加剧了行业的混乱。

鉴于此,工商管理部门和公检法机关应严审翻译企业的开办资质,严格市场准入标准,严把从业门槛关,将不达标的企业拒于市场之外。

同时,严肃查处和取缔当前市场上证件不全、资质不够、违规经營的翻译企业和团体,严惩违法投机分子,严打低价恶性竞争,还市场一片清洁、公平、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2.执行统一行业标准,提高译员就业门槛

        建议设置统一的翻译最低入职标准,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并开展不定期检查,借以提升翻译队伍的整体素质。

目前,衡量译员俄语水平的证书有学历学位证、俄语专业4、8级证书、俄语翻译口译、笔译证书等。

因此,完全可以参照律师、会计、计算机行业的从业标准和管理模式,新设或选取某一证书作为翻译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以此为最低从业标准,来淘汰大批不合格译员。

对于未取得从业资格证的译员,企业一律不予录用。

而对于兼职翻译人群,则应该严格履行《合同法》,划清权责义务,从而压缩不法分子的生存空间,为优秀企业和人才营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3.增加市场透明度,建立用户反馈和企业声誉制度

        造成市场低价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是市场不透明、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要解决此问题,关键在于增加市场透明度,给买方以充分的知情权。

应该加大企业信息的公开力度,如鼓励企业通过广告、网页的宣传,以及公开从业许可证、权威认证文件、资深译员信息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市场认知度。

市场监管方应确保企业发布的信息真实有效,严厉打击信息欺诈消费者行为,使广大消费者能够洞悉翻译企业的真实状况,甄别翻译质量的好坏。

        此外,还应积极建立科学的用户评价体系和企业声誉制度。

通过用户反馈和质保合同来保障翻译产品的质量,这有助于企业的自我管理,促其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

同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对优秀翻译企业和翻译者提供权威认证。

而对于那些行为恶劣、口碑差、影响坏的企业和个人,可在政府部门的配合下,由权威机构(如翻译行业协会等组织)定期公布失信企业、个人“黑名单”,严厉惩治扰乱市场秩序行为,形成“重声誉、重质量”市场风气,通过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来淘汰不达标企业,还市场一片健康清洁的环境。

        4.完善法制建设,推动翻译行业立法

        针对翻译市场侵权频发、维权艰难、有法不依、执法困难的现状,“早日实现翻译立法,将是翻译行业科学、规范、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使翻译行业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对外交流与发展大局的必要手段。

”(黄友义,2011:

29-30)不过,“建立一部国家法律,需要大量的调研和筹备,这需要长期的努力。

立法需要国家主管部门的主动提议,然而……恰恰是我们国家没有一个明确的翻译主管行政部门。

”(ibid)

        长期以来,翻译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定位不甚清晰,发展方向不甚明确。

翻译行业的相关法律迟迟未能出台,缺少一个强有力的行政主管部门来支持和规范行业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已有很多国家制订了翻译行业相关法律,我国其他行业如法律、财会、建筑等行业也有相应的行业法规,这些都值得翻译行业学习和借鉴。

比如,可参照我国律师和建筑师的管理,对翻译行业实行职业资格证制度、人员备案制度,对企业实施责任承担制。

对违法违规从业者,可吊销其执业资格;对破坏行业秩序、造成恶劣影响的企业,可依法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严惩等。

不过,这些都需要法律的依据作为支持。

因此,推动翻译立法势在必行。

在行业法律尚未成型之前,翻译行业只能通过工商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作为一般行业来实施市场管理。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优秀翻译人才

        国内各大高校院校作为翻译人才的供应基地,急需改变其人才培养模式,尽快解决好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市场对俄语翻译服务的需求量迅速扩大,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许多高校陈旧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如今市场的需求。

国内高校重研究、轻实践的状况长期未见改观。

毕业生翻译能力普遍欠缺,求职时常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这无疑给高校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严峻挑战。

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各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