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内蒙访古新人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9962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内蒙访古新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内蒙访古新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内蒙访古新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内蒙访古新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内蒙访古新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内蒙访古新人教.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内蒙访古新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内蒙访古新人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内蒙访古新人教.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内蒙访古新人教

《内蒙访古》

教学目标

  1学习记游少,考证、议论多的游记写法。

  2学习借助课文相关语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3体会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作者无比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

  4感受文章蕴涵的历史沧桑美。

教学建议

关于本文阅读、训练要点的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特殊性的记游散文。

阅读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创作目的与作者身份之间的关系。

文章的客观内容与其写作背景,都告诉我们作者意在于表现的是对民族间文化交流,尤其是民族间团结的提倡和促进。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没有把这种观念强加给读者,而是凭借史学家的严谨、渊博、睿智和对语言高超的驾驭能力,自然而然地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实现。

关于本文阅读、训练要点的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特殊性的记游散文。

阅读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创作目的与作者身份之间的关系。

文章的客观内容与其写作背景,都告诉我们作者意在于表现的是对民族间文化交流,尤其是民族间团结的提倡和促进。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没有把这种观念强加给读者,而是凭借史学家的严谨、渊博、睿智和对语言高超的驾驭能力,自然而然地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实现。

关于扩充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建议

本文涉及了较多的历史、地理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介绍一些相关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对文中涉及的地理形势、事件沿革、历史人物和文物古迹等除了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辅助手段加以介绍,以便开阔学生视野,增加他们的文化储备。

关于为文中所提到的古迹设计解说词的建议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几处历史古迹,如赵国的古长城、塔布土拉罕的汉城遗址、麻池乡的汉城遗址、昭君墓等。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先理出作者的游综,然后假设自己是导游,根据作者的游综,设计出导游时的解说词。

要求语言简练,重点突出,能够描述出每一个古迹的特色。

此内容可在课内完成,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本文的写作特点

选材上,选了最能代表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古迹、历史人物,将历史资料与历史评论融为一体,文章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结构上,先是概括的记述,其中包括引证的史实,然后是对古迹的游览,最后是发表评论。

语言上,形象。

如阴山美,“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安放”“拖”“安闲地躺”“沐”,用拟人的笔调形象描绘阴山及美景,读者脑中自然就能构想出这个画面。

再如,评价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作者用“终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并且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其中的“脱”和“扔”形象写出胡服骑射的成功。

教学设计示例

《内蒙访古》

教学目的

  1学习记游少,考证、议论多的游记写法。

  2学习借助课文相关语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3体会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作者无比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

  4感受文章蕴涵的历史沧桑美。

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相关语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蕴涵的历史沧桑美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你能描述一下塞外风光吗?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说出塞外的特点即可。

可谈内蒙的草原、山、河、湖泊、古文化遗址、古长城、召庙古寺、岩画等等方面,也可谈内蒙的少数民族豪爽的性格、内蒙的气候、内蒙的历史,当然也可以谈内蒙的饮食。

整体感知课文

  作为学生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内蒙风情,作为历史学家翦伯赞更多关注的是什么呢?

请仔细阅读课文,概括把作者的游踪。

分析《一段最古的长城》

  1重新阅读《一段最古的长城》,填写课后练习二。

  注意答案不求唯一,但要合理。

  如:

6-7段,教参答案是历史上民族纷争的原因。

我认为也可概括为阴山南麓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为第六段写游牧民族在古远年代更要依赖自然的恩赐,阴山南麓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所以在这生活就要占领阴山南麓。

第七段一、二、三句从塞外少数民族的角度讲阴山南麓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第四句从正反两方面讲阴山南麓对汉族的重要。

所以从句间关系来分析是概括内容要点的一种方法。

  2第十段把秦始皇和赵武灵王做比较,是批判秦始皇吗?

为什么?

  用秦始皇陪衬赵武灵王的文治武功,赵武灵王修长城在秦始皇之前,小国动员全国力量修建长城是多么困难,秦王只是把北方各国的长城连起来便民怨沸腾,突出赵武灵王的了不起。

“不知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从“举世闻名”便可看出作者对秦始皇修建长城还是赞赏的。

  3作者为什么认为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比修筑长城更伟大?

  这个问题要让学生尽情讨论,因为这个问题对哪个层次的学生来说都是值得借鉴的。

  因为胡服骑射这条命令突破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和借鉴他人成功之处,尤其是先进民族向落后民族学习落后民族中高明之处,这点本身就是十分了不起的。

改变观念属于思维意识问题,在当代社会,学习先进的观念对现代人适应社会是相当重要的。

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分析《在大青山下》

  1、模仿课后练习二,为《在大青山下》概括要点。

  参考样例:

  “在大青山下”共14段,有的记所见,有的写看法,试分别加以概括,填写下表(尽量用文中语句)。

对探访所见或看法的概括

1-4

(看法)引用史书的记载从总的方面谈阴山南麓的汉代城堡。

5-7

(所见)游览呼和浩特附近塔布土拉罕的汉城遗址和包头附近麻池乡的汉城遗址。

8-9

(看法)古城由于军事原因建筑,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是一个战场,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

甚至战争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

10-14

(所见、看法)昭君墓,昭君出塞这种和亲政策总比战争政策要好得多。

  2、举例说明各民族交流与融合使民族生存、发展的例子。

  黄道婆在海南向黎族学习纺织

  鉴真和尚东渡把中国文化带到日本

  清朝康熙、乾隆帝学习汉族文化

  3、你还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和亲吗?

  汉武帝曾把江都王的女儿细君公主嫁给马利国王。

细君公主作歌:

“常思汉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返故乡。

文成公主入藏

  唐十余位公主下嫁吐蕃、回纥、突厥。

  清军入关,倚重降清的汉族官员,皇太极十四女,肃清王豪格牙七女,贝子苏布图长女,安郡王岳东之发,承泽亲王硕塞王之女分别嫁给了平西王吴三桂、清南王耿继茂、平南王尚可喜的五个儿子。

作业布置

  假设你是导游,设计出一份游览内蒙古的最佳路线图,并配有文字和图片说明。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翦伯赞(1898—1968)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

生平著述甚多,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粉碎“四人帮”以后,始得平反昭雪。

著作有《中国史纲要》《历史问题论丛》《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背景知识:

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入朝长安,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yānzhī;意即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定和兴旺。

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和汉朝的和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王昭君死后,匈奴人为她修了多个坟墓,并把她奉为神仙。

背景知识:

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汉族使用兵车作战,在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的骑兵面前,车战显出了明显的缺陷。

战国时期,赵国与北邻匈奴等民族,虽有一定的和平交往,但也经常受他们的袭扰。

胡人的骑兵行动迅速,战斗力强,而赵军还沿用以来的兵车作战,不但车行缓慢、笨重,而且由于官兵都身着宽大、臃肿的战袍,行动十分不便,在争战中经常吃亏。

赵武灵王决心使赵国重新强大起来,于是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胡服骑射”便是其中之一。

经过认真的研究、准备,公元前302年,他发布命令,要求军队一律改着类似胡人的战袍,短衣长裤,腰束皮带,脚穿长靴,训练士兵骑马射箭。

这一改革一开始曾受到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贵族的反对,赵武灵王多次同他们辩论,并坚持实行这一改革,终于取得了成功,使赵国的军力从此强大起来。

这次改革在历史上被称为“胡服骑射”。

内蒙访古

翦伯赞

  1961年夏天,我和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同志等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

访问历时近两月(从7月23日到9月14日),行程达一万五千余里。

要想把这次访问的收获都写出来那是写不完的,不过也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概括这次访问的收获,那就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现在我想写一点内蒙访古的见闻。

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

  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

因为这里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活动又是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活动,在世界史上也不能没有它们的篇章。

然而,这个历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足够的注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匈奴人就进入了内蒙;到秦汉时期或者更早,它就以一个强劲的民族出现于历史。

以后,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更后,契丹人、女真人,最后,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一个跟着一个进入这个地区,走上历史舞台,又一个跟着一个从这个地区消逝,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相继或同时出现于内蒙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历史遗迹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

有些连历史的遗迹也没有发现,仅仅在历史文献上保留一些简单的纪录。

但是这些游牧民族在过去都曾经在内蒙地区或者在更广大的世界演出过有声有色的历史剧;有些游牧民族,如13世纪的蒙古人,并曾从这里发出了震动世界的号令。

  两千多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内蒙地区已经进入了历史上的新世纪。

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族、鄂温克族等等,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历史变革,他们都在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经由不同的道路走进社会主义社会。

例如蒙古族是从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封建社会走进社会主义社会的,鄂伦族和一部分鄂温克族则是从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末期走进社会主义社会的。

很多过去的牧人、猎人,现在都变成了钢铁战士。

条条道路通向社会主义社会,在这里得到了最具体、最生动的说明。

  恩格斯说:

"世界史是最伟大的诗人。

"我们在内蒙地区看到了这个最伟大的诗人的杰作。

出现在这个杰作中的不是莺莺燕燕,而是群鹰搏击,万马奔腾。

在世界文学的文库中,哪里能找到这样波澜壮阔、气势豪放的诗篇呢?

游牧民族的摇篮

  我们在内蒙西部没有看到的塞外风光,在内蒙东部行看到了。

当我们的火车越过大兴安岭进入呼伦贝尔草原时,自然环境就散发出蒙古的气氛。

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正像大青山把内蒙的西部分成南北两块,大兴安岭这一条从东北伸向西南的广阔的山脉也把呼伦贝尔草原分割为东西两部。

山脉的两麓被无数起伏不大的山谷割开,从山谷中流出来的溪水,分别灌注着大兴安岭东西的草原,并在东部汇成了嫩江,在西部汇成了海拉尔河。

海拉尔,蒙古语,它的意思就是流下来的水。

  海拉尔市虽然是一个草原中的城市,但住在这个城市里,并不能使我们感到草原的风味,只有当我们从海拉尔乘汽车经过南屯(鄂温克族自治旗首府所在地)前往锡尼河的这条路上,才看到真正的草原风光。

在这条路上,我第一次看到这样平坦、广阔、空旷的草原,从古以来没有人耕种过的、甚至从来也没有属于任何个人私有过的草原。

没有山,没有树木,没有村落,只有碧绿的草和覆盖这个草原的蓝色的天,一直到锡尼河我们才看到一些用毡子围起来的灰白色的帐幕,这是布列亚特蒙古族牧人的家。

我们访问了这些牧人的家,在草原上度过了最快乐的一天。

  当然不是所有的草原都像锡尼河一样的平坦。

当我们从海拉尔前往满洲里的路上,我们就看到一些起伏不大的沙丘;而当我们从满洲里到达赉湖(又名呼伦湖,这两个名字都是蒙语和汉语联称,前者汉译"海一样的湖",后者汉译"水獭一样的湖",湖东西宽一百余里,南北长三百余里,盛产鱼类及其他水产物),从达赉湖到扎赉诺尔的路上,也看到了一些坡度不大的丘陵在地平线上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柔和的曲线。

  呼伦贝尔不仅在现在是内蒙的一个最好的牧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最好的草原。

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

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游牧民族:

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渡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时时代。

  根据《后汉书·鲜卑传》所载,鲜卑人最早的游牧之地是鲜卑山。

他们每年"以季月大会于饶乐水上"。

鲜卑山、饶乐水究竟在哪里,历来的史学家都没有搞清楚。

现在我们在扎赉诺尔附近木图拉雅河的东岸发现了一个古墓群。

据考古学家判断,可能是鲜卑人的墓群。

如果是鲜卑人的墓群,那就可以证实早在两汉时期鲜卑人就游牧于呼伦贝尔西部达赉湖附近一带的草原。

  对于早期鲜卑人的生活,历史文献上给我们的知识很少,仅说鲜卑人的习俗与乌桓同。

而当时的乌桓是一个以"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但已"能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的游牧民族。

我们这次在呼和浩特和海拉尔两处的博物馆,看到扎赉诺尔古墓中发现的鲜卑人的文物,其中有双耳青铜罐和雕有马鹿等动物形象的铜饰片。

又有桦木制的弓、桦树皮制的弓囊和骨镞等等,只是没有发现角端弓。

又《鲜卑传》谓鲜卑于建武二十五年始与东汉王朝通驿(当作译)使,这件事也从墓葬中发现的织有"如意"字样的丝织物和汉代的规矩镜得到了证实。

  史载契丹人最初居在鲜卑人的故地,地名枭罗筒没里。

没里者,河也。

(《新五代史》卷七二《四夷附录》第一)。

这条河究竟在哪里,不得而知。

最近在扎赉诺尔古墓群附近发现了契丹人的古城遗址,证明契丹人也在呼伦贝尔草原东部游牧过。

  女真人在呼伦贝尔草原也留下了他们的遗迹。

其中最有名的是两条边墙。

一条边墙在草原的西北部,沿着额尔古纳河而西,中间经过满洲里直到达赉湖的西边,长约数百里。

这条边墙显然是为了防御蒙古人侵人呼伦贝尔草原而建筑的。

但据史籍所载,在蒙古人占领这个草原以前,游牧于这个草原的是塔塔儿人,蒙古人不是从女真人手中,而是从塔塔儿人手中接收这个草原的。

根据这样的情况,这条边墙,似乎不是女真人修筑的。

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即为了抵抗蒙古人的侵人,当时的塔塔儿人和女真人是站在一边的,女真人才有可能修筑这条边墙。

另一条边墙在呼伦贝尔的东南,这条边墙是沿着大兴安岭南麓自东北而西南,东起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尼尔基镇,西至科尔沁右翼前旗的索伦,长亦数百里。

王国维曾在其所著《金界壕考》一文中对这条墙作了详细的考证。

(参看王国维:

《观堂集林》卷十五)有人认为这是成吉思汗的边墙,并且把扎兰屯南边的一个小镇取名为成吉思汗,以纪念这条边墙,这是错误的。

毫无疑问,这条边墙是女真人建筑的,其目的是为了保卫呼伦贝尔南部的草原,免于蒙古人的侵入。

但是成吉思汗终于突破了这两道边墙,进入了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而且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

他们利用这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繁殖自己的民族,武装自己的军队,然后以此为出发点由东而西,征服内蒙中部和西部诸部落或最广大的世界,展开他们的历史性的活动。

鲜卑人如此,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也是如此。

  鲜卑人占领了这个草原就代替匈奴人成为蒙古地区的支配民族,以后进入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鲜卑人在前进的路上留下了很多遗迹,现在在内蒙和林格尔县发现的土城子古城,可能就是北魏盛乐城的遗址。

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也是鲜卑人留下来的艺术宝库。

我们在访问大同史曾经游览云岗石窟,把这里的艺术创造和扎赉诺尔的文化遗物比较一下,那就明显地表示出定居在大同一带的鲜卑人比起游牧于扎赉诺尔的鲜卑人来,已经是一个具有高得多的文化的民族。

如果把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艺术,作一比较研究,我想一定能看出鲜卑人在文化艺术方面更大一步的前进。

  在呼伦贝尔草原游牧过的契丹人,后来也向内蒙的中部和西部发展,最后定居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辽王朝。

契丹人也在前进的路上留下了他们历史的里程碑。

他们在锦州市内留下了一个大广济寺古塔,在呼和浩特东40里的地方留下了-个万部华严经塔,还在大同城内留下了上下华严寺。

我们这次游览了锦州的古塔,欣赏了大同上下华严寺的佛像雕塑艺术。

从这些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看来,定居在锦州和大同一带的契丹人也是一个具有相当高度文化艺术的民族。

  为了保卫呼伦贝尔草原建筑过两条边墙的女真人,后来也进入黄河流域。

和鲜卑人、契丹人略有不同,女真人在进人中原以前已经具有比较高度的文化,并且建立了金王朝。

现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的白城就是金上京。

在这次访问中,有些同志曾经去游览过金上京遗址,从遗址看来已经是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城市。

这个城市表明了当时女真人已经进入了定居的农业生活,并且有了繁盛的商业活动。

  成吉思汗在进入呼伦贝尔草原以前,始终局促于斡难河与额尔古纳河之间的狭小地区。

但当他一旦征服了塔塔儿人占领了这个草原,不到几年他就统一了蒙古诸部落。

正如他在写给长真人丘处机的诏书中所说的:

"七载之中成大业,六合之内为一统。

"(王国维:

《长真人西游记注)卷上)蒙古人当然知道这个草原的重要性,元顺帝在失掉了大都以后,带着他的残余军队逃亡,不是逃往别处,而是逃到呼伦贝尔草原。

  朱元璋似乎也知道这个草原的重要性,他派蓝玉追击元顺帝,一直追到捕鱼儿海(即今贝尔湖)东北80里的地方。

在这个草原中彻底地歼灭了元顺帝的军队以以后,蒙古王朝的统治才从中国历史上结束。

历史的后院

  假如呼伦贝尔草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闹市,那么大兴安岭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

重重叠叠的山岭和覆蔽着这些山岭的万古常青的丛密的原始森林,构成了天然的障壁,把这里和呼伦贝尔草原分开,使居住在这里的人民与世隔绝,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保持他们传统的古老的生活方式。

一直到解放以前,居住在这个森林里的鄂伦人和鄂温克人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阶段。

但是解放以后,这里的情况已经大大地改变了。

现在,一条铁路已经沿着大兴安岭的溪谷远远地伸入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深处,过去遮断文明的障壁在铁道面前被粉碎了。

社会主义的光辉,已经照亮了整个大兴安岭。

  我们这次就是沿着这条铁道进入大兴安岭的。

火车首先把我们带到牙克石。

牙克石是喜桂图旗的首府,也是进入大兴安岭森林地带的大门。

喜桂图,蒙古语,意思是有森林的地方。

这个蒙古语的地名,记录了这里的历史情况,其实在牙克石附近现在已经没有森林了。

  在牙克石前往甘河的路上,我们的目光便从广阔的草原转向淹没在原始森林中的无数山峰。

在铁道两旁,几乎看不到一个没有森林覆蔽的山坡,到处都丛生着各种各样的树木,其中最多的是落叶松和白桦,也有樟松、青杨和其他不知名的树木。

  我们在甘河换了小火车,继续向森林地带前进。

经过了几小时的行程,火车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叫做第二十四的地方。

应该说明一下,在这个森林中,有很多地方过去没有名字。

解放以后,森林工作者替这些地方也取了一些名字,如第一站、第二站之类。

但有些地方原来是有鄂伦语的名字的,而这些鄂伦语的地名,又往往能透露一些历史的消息。

例如锡尼奇是一个鄂伦语的地名,意思是有柳树的河;又如乍格达奇,也是一个鄂伦语的地名,意思是有樟松的地方。

这样的地名比起数目字的地名来,当然要好得多,因此我以为最好能找到这些地方的鄂伦语的名字。

  我们在第二十四地点下了火车,走进原始森林。

依照我们的想法,在原始森林里,一定可以看到万年不死的古树;实际上并没有这样长寿的树木,落叶松的寿命最多也不过二百多年。

所谓原始森林,是说这个森林从太古以来,世世代代,自我更新,一直到现在,依然保持他们原始的状态。

当然在我们脚下践踏的,整整有一尺多厚的像海绵一样的泥土,其中必然有一万年甚至几万年前的腐朽的树木和树叶。

  我们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太阳都射不进去的丛密的森林,也第一次看到了遍山遍岭的杜鹃花和一种驯鹿爱吃的特殊的苔藓。

天的太阳无私地普照着连绵不断的山冈,畅茂的森林在阳光中显出青铜色的深绿。

在山下,河流蜿蜒地流过狭窄的河谷,河谷两岸是一片翠绿的草原和丛生的柳树。

世界上哪里能找到这样美丽的花园呢?

  我们的旅程,并没有停止在甘河。

就在当天夜晚,火车把我们带到了这条森林铁路的终点阿里河。

阿里河是鄂伦自治旗的首府。

鄂伦,满洲语,意思是驱使驯鹿的部落。

但是现在的鄂伦族人民已经不是一个驱使驯鹿的部落,他们在阿里河边建筑了新式的住房,在这里定住下来,逐渐从狩猎生活转向驯养鹿群和农业的生活。

现在,在大兴安岭内驱使驯鹿的唯一的民族,也是以狩猎为生的唯一民族是鄂温克族。

  从狩猎转向畜牧生活并不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这要求一个民族从森林地带走到草原,因为游牧的民族必须依靠草原。

森林是-个比草原更为古老的人类的摇篮。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直到野蛮低级阶段上的人们还是生活在森林里;但是当今人们习惯于游牧生活以后,人们就再也不会想到从河谷的草原自愿地回到他们祖先所住过的森林区域里面去了。

恩格斯的话说明了人类在走出森林以后再回到森林是不容易的;在我看来,人类从森林走到草原也同样是不容易的。

因为这需要改变全部的生活方式。

要改变一种陈旧的生活方式,那就要触犯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而这种传统的风俗习惯对于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不仅改变全部生活方式会要遇到困难,据一位鄂伦的老猎人说,甚至把狩猎用的弓矢换为猎枪这样简单的事情,也曾经引起反对。

反对的理由是火器有响声,打到一只野兽,惊走了一群,而弓箭就没有这种副作用。

但是新的总是要战胜旧的,现在不仅鄂伦族的猎人,甚至鄂温克族的猎人也用新式的猎枪装备自己。

扎兰屯(布特哈旗首府所在地)是我们最后访问的一个内蒙城市。

  到了扎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山城。

这座山城建筑在大兴安岭的南麓,在它的北边是一些绿色的丘陵。

有一条小河从这个城市中流过,河水清浅,可以清楚地看见生长在河里的水草。

郊外风景幽美,在前往秀水亭的路上,可以看到一些长满了柞树的山丘,也可以看到从峡谷中流出来的一条溪河,丛生的柳树散布在河谷的底部。

到处都是果树、菜园和种植庄稼的田野,这一切告诉了我们,这里已经是呼伦贝尔的农业区了。

我们就在这里结束了内蒙的访问。

揭穿了一个历史的秘密

  这次访问对于我来说,是上了一课很好的蒙古史,也可似说揭穿了一个历史的秘密,即为什么大多数的游牧民族都是由东而西走上历史舞台。

现在问题很明白了,那就是因为内蒙东部有一个呼伦贝尔草原。

假如整个内蒙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那么这个草原就是这个历史舞台的后台。

很多的游牧民族都是在呼伦贝尔草原打扮好了,或者说在这个草原里准备好了,然后才走出马门。

当他们走出马门的时候,他们已经不仅是一群牧人,而是有组织的全副武装了的骑手、战士。

这些牧人、骑手或战土总想把万里长城打破一个缺口,走进黄河流域。

他们或者以辽河流域的平原为据点,或者以锡林郭勒草原为据点,但最主要的是以乌兰察布平原为据点,来敲打长城的大门,因而阴山一带往往出现民族矛盾的高潮。

两汉与匈奴,北魏与柔然,隋唐与突厥,明与鞑靼,都在这带展开了剧烈的斗争。

一直到清初,这里还是和准噶尔进行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

如果这些游牧民族,在阴山也站不住脚,他们就只有继续往西走,试图从居延打开一条通路进入洮河流域或青海草原;如果这种企图又失败了,他们就只有跑到准噶尔高原,从天山东麓打进新疆南部;如果在这里也遇到抵抗,那就只有远走中亚,把希望寄托在妫水流域了。

所有这些民族矛盾斗争在今天看来,都是一系列的民族不幸事件,因为不论谁胜谁负,对于双方的人民来说都是一种灾难,一种悲剧。

马克思说:

"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它的喜剧。

"现在悲剧的时代已一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