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CBD东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8822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CBD东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CBD东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CBD东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CBD东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CBD东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CBD东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CBD东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CBD东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CBD东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x

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CBD东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工程概况

1.1、拟建工程概述

附表:

1、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表

1.2、勘察目的、任务要求

2、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数理统计表

1.3、勘察依据与执行的技术标准

3、土工试验成果总表

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4、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统计表

1.5、勘察工作量布置及勘察方法

5、固结试验e~p分层曲线

1.6、勘察进程及完成工作量

6、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

1.7、质量评述

7、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表

2、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

8、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2.1、气象及水文

9、各勘探孔分层深度、高程、层厚一览表

2.2、区域地质构造

附图:

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2.3、场地地形、地貌

2、工程地质剖面图

2.4、地基土构成与特征

3、代表性钻孔柱状图

2.5、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特殊性岩土

附件:

1、波速测试报告

2.6、地下水及地表水

2、水质分析报告

3、岩土物理力学指标与设计参数建议值

3、岩石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3.1、岩土物理力学指标

3.2、设计参数建议值

4、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4.1、场地类别与地震效应评价

4.2、场地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4.2.1场地稳定性评价

4.2.2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4.3、地下水评价

4.3.1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4.3.2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4.4、地基土分析评价

4.5、地基基础方案

4.6、地下工程抗浮评价

4.7、基坑工程分析评价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2、建议

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CBD东区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勘察阶段:

详细勘察

1、工程概况

1.1、拟建工程概述

受湖州市新湾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公司对其拟建的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CBD东区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及评价工作。

拟建工程位于湖州市吴兴区高田村迎宾大道西侧,为长东片区CBD项目整体用地的东部片,共分为7#、8#、9#三个地块。

本工程为大型办公商务综合体,集办公、酒店、产权式酒店公寓、配套商业等多功能综合用途建筑群体。

其中7#地块北区由一栋地上44层高度190.9m超高层办公塔楼(7-1号楼)、一栋5层高度23.75m多层办公楼(7-3号楼)及裙房配套组成,南区由一栋40层高度174.1m超高层办公塔楼(7-2号楼)、一栋10层高度44.9m高层办公楼(7-4号楼)及裙房配套组成;8#地块北区由一栋地上37层高度146.35m超高层酒店及产权式酒店公寓塔楼(8-3号楼)、一栋地上23层高度99.5m高层办公楼(8-1号楼)及裙房配套组成,南区由一栋23层高度99.5m高层办公塔楼(8-2号楼)、一栋10层高度44.9m高层办公楼(8-4号楼)、斜向穿越8#用地的两层高度12.55m斜轴架空连廊(8-5号楼)及裙房配套组成;9#地块北区由一栋地上23层高度99.5m高层办公塔楼(9-1号楼)、一栋地上9层高度40.7m高层办公楼(9-3号楼)及裙房配套组成,南区由一栋23层高度99.5m高层办公塔楼(9-2号楼)及裙房配套组成;地下为三个地块整体满铺二层。

总用地面积约76400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约403000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171484平方米。

±00相当于国家85高程5.50m。

各拟建物性质特征见下表1。

拟建地上建筑物性质一览表表1

建筑物

名称

层数

高度(m)

结构

类型

基础

形式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预估基础埋深

(m)

预估单

柱荷载(KN)

地基变

形允许值

有无地下室

7-1号楼

44

190.9

框筒

桩基础

甲级

13.35

45000

0.002

7-2号楼

40

174.1

框筒

桩基础

甲级

13.15

41000

0.002

7-3号楼

5

23.75

框架

桩基础

甲级

11.75

14000

0.003

7-4号楼

10

44.9

框剪

桩基础

甲级

11.75

14000

0.003

8-1号、8-2号楼

23

99.5

框剪

桩基础

甲级

11.75

35000

0.0025

8-3号楼

37

146.35

框剪

桩基础

甲级

13

35000

0.002

8-4号楼

10

44.9

框剪

桩基础

甲级

11.75

14000

0.003

9-1号、9-2号楼

23

99.5

框剪

桩基础

甲级

11.75

35000

0.0025

9-3号楼

9

40.7

框剪

桩基础

甲级

11.75

13000

0.003

8-5号楼斜轴

2

12.55

型钢混凝土框架

桩基础

甲级

11.75

22000

0.004

地下室

2

10.85

桩基础

甲级

11.75

4000

1.2、勘察目的、任务要求

本次勘察属详细勘察阶段,勘察目的是为拟建工程的基础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主要任务要求如下:

1、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2、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提供地基物理力学指标;

3、查明埋藏的河道、河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4、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5、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评价;

6、提供基础方案及岩土设计参数,评价成桩可能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对环境的影响;

7、当桩端持力层为基岩时,应查明基岩的岩性、构造、岩面变化、风化程度,确定其岩石的坚硬程度、岩体的完整程度和基本质量等级,判断有无岩溶、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或软弱岩层;

8、提供基坑开挖、支护-排水方案及设计参数。

1.3、勘察依据与执行的技术标准

1、国家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

(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

(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

(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8)《岩土工程勘察安全标准》(GB/T50585-2019)

2、行业标准:

(1)《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72-2017)

(2)《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5)《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

3、浙江省工程建设规范:

(1)《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33/T1065-2019)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T1136-2017)

(3)《浙江省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33T1096-2014)

(4)《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J10-5-98)

4、其它:

(1)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CBD东区招标文件及建设工程勘察合同

(2)建设单位提供的拟建建筑物平面图及地形图

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等级为二级,综合确定勘察等级为甲级。

1.5、勘察工作量布置及勘察方法

1.5.1、勘察工作量的布置

根据“招标文件及建设工程勘察合同”要求结合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等规范的有关规定,基本上按拟建建筑物边线角点呈网格状布置勘探孔,布置247个勘探孔,均为机钻孔,其中取土孔134个、综合孔(取土+波速)1个、标贯及重型动探孔10个、标贯孔45个、波速孔10个、鉴别孔47个。

主楼(超高层)控制性孔孔深进入中风化砂岩约10~14.5m、一般性孔孔深进入中风化砂岩6.2~9.9m,裙楼钻孔孔深约65~85m、地下室部分钻孔孔深65.00左右。

超高勘探孔间距12.08~21.89m,其余勘探孔间距为11.65~29.47m。

详见附图1“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1.5.2、勘察工作方法

根据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结合场地施工条件,本次勘察采用资料搜集、场地工程地质调查、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及现场鉴别等方法进行。

1、资料搜集及场地工程地质调查:

本次勘察对区域气候、水文、地质构造、地震等资料采用搜集方法。

工程地质调查采用直接观察及访问群众的方法,按业主提供的1:

1000地形图精度进行。

调查地形、地貌特征及其与地层、构造、不良地质作用的关系,划分地貌单元;调查人类活动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等。

2、勘探点测放及高程测量:

本次勘探孔施工放样及高程测量是依据拟建场地东侧迎宾大道上已有的控制点D25(X=3423387.9387,Y=515307.2353,H=3.817)、D26(X=3423204.002,Y=515309.1695,H=3.385)为校验点,由我院采用RTK完成。

各勘探点坐标从业主提供的1:

1000CAD电子文档中获取。

各勘探孔坐标、高程详见附表8。

本次测量的坐标系统与业主提供的平面图中的坐标系统一致,高程为黄海高程。

(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坐标系为2000坐标系)

3、钻探:

采用XY-1型钻机全孔取芯,分回次钻进,钻孔开孔口径φ146,终孔口径φ110或φ91,钻进方法按(JGJ/T87-2012)规范要求进行,岩芯按回次排放整齐。

在预定深度进行取样和动探试验,终孔验收并测量稳定水位后采用粘性土回填。

4、取样:

根据试验的要求,针对不同土性采用薄壁敝口取土器或厚壁取土器采用原状土样,薄壁敝口取土器用静压或重锤少击方法采取原状土样,取样孔钻探及取样方法按(JGJ/T87-2012)规范要求进行。

原状土样质量等级为Ⅰ级,对于粉砂采用扰动土样,对于中风化基岩采用回转方法采取岩样。

5、标准贯入试验:

在钻探孔中的粉土、粉砂中进行。

采用63.5kg锤,落距76cm,自由落锤,对开管标准贯入器进行,预击15cm,记录每10cm和累计30cm的锤击数。

当锤击数已过50击,而贯入深度未过30cm时终止试验,击数按贯入30cm进行换算。

6、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在原位测试孔中的圆砾和强风化砂岩中进行。

试验采用63.5kg穿心自动落锤,落距76cm,标准探头连续进行,试验中保证探杆的最大偏斜度小2%,锤击速率为15~30击/分,试验连续进行,每贯入1m转动探杆一圈半。

7、水位测量:

钻探结束后待水位恢复稳定后统一测量孔内稳定地下水位。

8、室内土工试验:

室内土工试验按照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实施,原状样试验内容除常规物理力学性试验外还进行了直剪快剪试验、固结试验、渗透试验等,扰动土样做颗粒分析;岩样、水样外送核工业湖州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进行试验。

9、资料整理、报告编制:

野外原始资料经编制人员认真复核、检查后及时进行报告编写,并经审核、审定及认真校对确认无误后,复制交付用户使用。

1.6、勘察进程及完成工作量

1.6.1、勘察进程

(1)准备工作:

2020年2月17日

(2)现场勘察:

2020年2月18日——2020年3月19日

(3)室内试验:

2020年2月21日——2020年3月25日

(4)资料整理:

2020年3月20日——2020年3月27日

(5)提交报告:

2020年3月28日

1.6.2、完成勘察工作量

本次勘察完成勘探孔247个,总进尺19065m。

具体完成勘察工作量见表2。

完成勘察工作量表2

勘 察 项 目

单位

数量

勘察项目

单位

数量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m2

120000

标准贯入试验(N)

点次

421

勘探孔总数

247

重力触探试验(N63.5)

m

5.3

取土孔

134

取样

原状土样

1030

综合孔(取土+波速)

1

扰动土样

131

标贯+动探孔

10

岩样

27

标贯孔

45

水样

2

波速孔

个/m

10/955

室内试验

原状土样

1030

鉴别孔

47

扰动土样

131

总进尺

m

19065

岩样

27

勘探点放样测量

247

水样

2

地下水位测量

247

勘察报告复制

6

1.7、质量评述

勘察严格按规范、标准、勘察纲要及工序管理要求进行;勘探孔孔距及深度均达到规范要求;取样孔数量(135个孔)>总勘探孔数(247个孔)的1/3,原位测试孔数+取样孔数量(200个孔)>总勘探孔数(247个孔)的2/3,每一主要土层取原状土样试验或原位测试数量≥6件,均达到规范要求;技术员现场跟班编录。

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质量要求,达到了勘察目的,本勘察成果可作为设计及施工的依据。

2、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

2.1、气象及水文

勘察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雨量充足,且时空分布不均,易于农作物生长,多年平均气温在16°C左右,常年无霜期240天左右,历年最高气温39°C,历年最低气温-10°C,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mm左右,70%集中在5~10月,降雨以梅雨型和台风型为主。

5-6月份为梅雨季节,降雨量小而补给充足,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7-10月份受热带风暴及台风影响,常降大雨或暴雨,年平均日照时间2000小时左右,年平均蒸发量在800-900mm,平均水气压16.8hPa。

四季受季风影响,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强风向为NNW向,平均风速3.0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6.1m/s,一般风向为W、WNW等。

湖州境内主要河流有西苕溪、东苕溪、下游塘、双林塘、泗安塘等;境边南接东苕溪上游,北濒太湖,东联大运河及黄浦江。

平原河网湖荡密布,山区建有山塘水库,库容10立方以上水库149座。

域内536平方公里,河道密度约2.6-3.8公里/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湖泊面积496平方公里。

2.2、区域地质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

一级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I1),二级构造单元属钱塘台褶带(II2),三级构造单元属安吉-长兴陷褶带(Ⅲ2),四级构造单元属武康-湖州隆断褶束(Ⅳ2)。

三叠纪印支运动以北东向褶皱为主,伴有断裂发生,形成本区的构造雏形;侏罗纪燕山运动早期以断裂为主,伴有岩浆活动,奠定了本区构造基本轮廓,晚期表现为断陷沉降,喜山期运动以差异沉降为特征,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成了本区的构造的基本格局,对本区影响较大的有北东向的

学川~湖州大断裂、

湖州-嘉善大断裂,北西向的

长兴~奉化大断裂,三大断裂控制了区域内次一级断裂的发育和地貌的形成(见图2-1)。

 

2.3、场地地形、地貌

本区地貌分区属浙北平原区,拟建场地地貌属堆积地貌冲湖海积平原。

勘察期间场地基本为空地、河道、菜地、住宅,场地标高在1.28~6.33m之间,相对高差5.05m,总体地势较平坦。

2.4、地基土构成与特征

根据地基土成因时代及岩性特征,在本次勘察揭露深度内,划分为9个工程地质层组,细分23个工程地质层(见附图2):

①层:

素填土(mlQ43)

杂色,结构松散,均匀性差,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碎石及植物根茎,属新近回填,回填时未经压实,高压缩性。

局部地段老建筑基础、河道、鱼塘表层塘泥也归于本层中。

分布稳定。

层厚0.20~4.10m,层面高程1.28~6.33m。

②层:

粉土(alQ43)

灰色,湿~很湿,松散,含云母屑,切面粗糙,干强度及韧性低,摇震反应中等。

局部相变为软可塑状粉质粘土。

属中压缩性土。

颗分平均含量:

粒径0.25~0.075mm为8.0%、粒径0.075~0.005mm为79.3%、粒径<0.005mm为12.7%。

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为2~4击/30cm。

分布较稳定。

层厚0.40~3.40m,层面高程-0.60~5.73m。

③-1层:

淤泥(mQ42)

灰色,流塑,含有机质、腐殖质,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高,无摇震反应。

属高压缩性土。

分布稳定。

层厚1.00~11.90m,层面高程-1.69~3.23m。

③-2层:

粉质粘土(1Q42)

灰色,软塑-软可塑,含铁锰质结核,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

属中-高压缩性土。

局部相变为粘土。

分布较稳定。

层厚0.90~9.80m,层面高程-10.43~-0.07m。

④-1层:

粘土(alQ41)

灰黄色,硬可塑,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高,无摇震反应。

属中压缩性土。

分布较稳定。

层厚1.70~13.60m,层面高程-12.68~-1.19m。

④-2层:

粉质粘土(lQ41)

灰色,软塑-软可塑,含铁锰质结核,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

局部相变为粘土。

属中-高压缩性土。

分布稳定。

层厚0.70~15.40m,层面高程-22.43~-4.14m。

④-3层:

粉质粘土(1Q41)

灰色,软可塑-软塑塑,含铁锰质结核,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

属中-高压缩性土。

局部相变为粘土。

分布较稳定。

层厚1.00~13.00m,层面高程-27.28~-9.52m。

④-4层:

粉土(lQ41)

灰色,稍密,含云母屑,切面粗糙,干强度及韧性低,摇震反应中等。

属中压缩性土。

颗分平均含量:

粒径2~0.5mm为0.9%、粒径0.5~0.25mm为13.8%、粒径0.25~0.075mm为22.9%、粒径0.075~0.005mm为54.2%、粒径<0.005mm为8.2%。

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为7~15击/30cm。

分布较稳定。

层厚2.10~9.70m,层面高程-30.95~-18.64m。

④-5层:

粉质粘土(1Q41)

灰色,软塑,局部软可塑,含铁锰质结核,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

属中-高压缩性土。

局部相变为粘土。

分布稳定。

层厚1.40~11.70m,层面高程-36.32~-19.02m。

⑤层:

粘土(mQ41)

灰色,软塑,含有机质,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高,无摇震反应。

属高压缩性土。

分布稳定。

层厚3.50~16.70m,层面高程-36.32~-19.02m。

⑥-1层:

含砂粉质粘土(alQ32)

灰黄色,硬可塑,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

局部与粉砂互层。

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实测值为18~31击/30cm。

属中压缩性土。

分布较稳定。

层厚0.80~8.20m,层面高程-48.97~-36.81m。

⑥-2层:

粉砂(lQ32)

灰色,密实,局部中密,磨圆度较好,分选性差。

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

局部相变为细砂、中砂。

颗分平均含量:

粒径2~0.5mm为9.0%、粒径0.5~0.25mm为23.4%、粒径0.25~0.075mm为40..8%、粒径0.075~0.005mm为24.2%、粒径<0.005mm为2.6%。

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为28~49击/30cm。

分布较稳定。

层厚0.80~9.40m,层面高程-54.77~-43.20m。

⑥-3层:

含砾粉质粘土(alQ32)

青灰色、灰黄色,硬可塑,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

局部含砾石。

属中压缩性土。

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实测值为22~40击/30cm。

分布稳定。

层厚1.40~10.90m,层面高程-61.24~-48.53m。

⑥-4层:

粉质粘土(lQ32)

灰色,软塑-软可塑,含铁锰质结核,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

属中-高压缩性土。

分布较稳定。

揭露层厚1.20~14.90m,层面高程-62.30~-49.39m。

⑥-5层:

粉砂(alQ32)

灰色,密实,局部中密,磨圆度较好,分选性差。

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

局部相变为细砂、中砂。

颗分平均含量:

粒径2~0.5mm为5.5%、粒径0.5~0.25mm为23.9%、粒径0.25~0.075mm为35.8%、粒径0.075~0.005mm为30.7%、粒径<0.005mm为4.1%。

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为22~53击/30cm。

分布较稳定。

部分地下室区域未揭穿,揭露层厚0.30~10.60m,层面高程-68.99~-53.90m。

⑥-6层:

粘土(alQ32)

灰色,软塑-软可塑,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高,无摇震反应。

属中-高压缩性土。

分布稳定。

部分地下室区域未揭穿,揭露层厚0.90~12.10m,层面高程-72.53~-58.73m。

⑦-1层:

含砾粉质粘土(alQ31)

灰黄色,硬可塑,切面稍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

局部含砾石。

属中压缩性土。

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实测值为24~43击/30cm。

高层建筑区域揭露至该层,分布稳定。

层厚2.00~12.50m,层面高程-75.64~-59.93m。

⑦-2层:

中砂(alQ32)

灰色,密实,磨圆度较好,分选性差。

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

局部相变为细砂或砾砂。

颗分平均含量:

粒径40~20mm为6.0%、粒径20~10mm为8.6%、粒径10~2mm为8.4%、粒径2~0.5mm为14.6%、粒径0.5~0.25mm为19.0%、粒径0.25~0.075mm为12.3%、粒径0.075~0.005mm为30.9%、粒径<0.005mm为0.2%。

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为38~54击/30cm。

高层建筑区域揭露至该层,分布稳定。

层厚1.20~8.90m,层面高程-78.58~-65.43m。

⑦-3层:

粉质粘土(alQ31)

灰黄色,硬可塑,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

属中压缩性土。

高层建筑区域揭露至该层,分布较稳定。

层厚0.50~8.90m,层面高程-83.86~-74.33m。

⑧层:

含砾粉质粘土(alQ22)

灰黄色,硬可塑,切面光滑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

局部含砾石。

属中压缩性土。

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实测值为21~35击/30cm。

超高层建筑区域揭露至该层,分布较稳定。

层厚3.80~11.40m,层面高程-88.41~-86.29m。

⑩-1层:

全风化砂岩(S)

紫红色,原岩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有残余结构强度,岩石风化呈中密状砂土,局部夹少量强风化碎块,手掰易碎,遇水易崩解。

标贯试验实测击数为22~33击/30cm。

超高层建筑区域揭露至该层,分布稳定。

层厚1.60~11.70m,层面高程-94.09~-86.29m。

⑩-2层:

强风化砂岩(S)

紫红色,细粒结构,中厚层构造,原岩结构大部破坏,风化裂隙发育,裂隙面可见铁锰质渲染,岩芯呈块状,锤击易碎。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实测击数为30~58击/10cm。

超高层建筑区域揭露至该层,分布稳定。

层厚1.40~11.50m,层面高程-99.55~-93.52m。

⑩-3层:

中风化砂岩(S)

紫红色,细粒结构,中厚层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可见铁锰质渲染,岩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