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考试 审计 常考知识点专题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7567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会计师考试 审计 常考知识点专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 审计 常考知识点专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 审计 常考知识点专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 审计 常考知识点专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注册会计师考试 审计 常考知识点专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册会计师考试 审计 常考知识点专题总结.docx

《注册会计师考试 审计 常考知识点专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会计师考试 审计 常考知识点专题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册会计师考试 审计 常考知识点专题总结.docx

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常考知识点专题总结

 

注册会计师考试

审计常考知识点专题总结

《审计》知识点总结:

内部审计的目标和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的目标是由其管理层和治理层确定的。

内部审计可能包括下列一项或多项活动:

 

  1.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评价控制、监督控制的运行,提出改进建议; 

  2.对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的检查。

对确认、计量、分类和报告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的方法进行评价;对个别事项进行专门询问;对交易、余额及程序实施细节测试; 

  3.对经营活动的评价。

对经营活动(包括非财务活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 

  4.对遵守法律法规情况的评价。

评价对法律法规、其他外部要求以及管理层政策、指令和其他内部要求的遵守情况。

 

  5.风险管理。

协助被审计单位识别和评估面临的重大风险,改进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 

  6.治理。

内部审计可能包括评估被审计单位为实现下列方面的目标而建立的治理过程:

 

  

(1)道德和价值观; 

  

(2)业绩管理和经管责任; 

  (3)向被审计单位适当部门传达风险和控制信息; 

  (4)治理层、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人员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有效性。

《审计》知识点总结:

控制测试

一、控制测试的性质的含义   

控制测试的性质是指控制测试所使用的审计程序的类型及其组合。

 

  决定控制测试性质的主要因素是计划从控制测试中获取的保证水平。

 

  当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主要以控制测试为主,尤其是仅实施实质性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无法或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应当获取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更高的保证水平。

 

  控制测试程序:

 

  

(1)询问。

向被审计单位适当员工询问,获取与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相关的信息。

 

  

(2)观察。

测试不留下书面记录的控制(如职责分离)的运行情况的有效方法。

 

  (3)检查。

适用留有有书面证据的控制。

 

  (4)重新执行。

将所测试的内部控制重新执行一次,以确认控制效果。

 

  上述控制测试程序的局限性:

 

  

(1)询问本身并不足以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2)观察提供的证据仅限于观察发生的时点,在不观察时可能未被执行,观察本身不足以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3)重新执行很费时间。

大量的重新执行可能导致通过控制测试以缩小实质性程序的范围无效。

通常只有当询问、观察和检查程序结合在一起仍无法获得充分的证据时,才考虑通过重新执行来证实控制是否有效运行。

 

  结合使用:

 

  通常情况下,将询问与检查或重新执行结合使用,可能比仅实施询问和观察获取更高水平的保证。

 

二、确定控制测试的性质时的要求【记忆】   

1.考虑特定控制的性质 

  如存在反映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文件记录,可以实施检查程序; 

  如不存在文件记录(自动化控制),应考虑询问、观察,或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2.考虑测试与认定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控制 

  设计控制测试时,不仅应考虑与认定直接相关的控制,还应考虑与认定间接相关的控制,以获取支持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

 

  3.如何对自动化应用控制实施控制测试 

  由于信息技术处理过程的内在一贯性,如果获得控制已经得以执行、一般控制运行有效性这两个方面的审计证据,就能作为自动控制在相关期间运行有效性的重要证据。

 

三、实施控制测试时对双重目的的实现 

考虑针对同一交易同时实施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以实现双重目的:

 

  1.通过控制测试,评价控制是否有效运行; 

  2.通过细节测试,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四、实施实质性程序的结果对控制测试结果的影响  

1.如实施实质性程序未发现某项认定存在错报,不能说明相关的控制运行有效; 

  2.如实质性程序发现某项认定存在错报,通常表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此时,应降低对相关控制的信赖程度、调整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等。

《审计》知识点总结:

期初余额

1.期初余额是指本期期初已经存在的账户余额,是以上期期末余额为基础,反映了以前期间的交易和上期采用的会计政策的结果。

 

  由于本期的期初余额最终会影响本期期末余额,会影响当期的财务报表,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当期审计中通常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经审计的上期期末余额是否已经正确结转至本期,或在适当的情况下已作出重新表述。

 

  2.期初余额是由上期结转至本期的金额或是上期期末余额调整后的金额,即上期期末余额结转至本期时,有时需经过调整或重新表3述,并不一定和上期期末余额相等;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要对期初余额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包括上期财务报表是由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但一般无须专门对期初余额发表审计意见。

 

  3.期初余额的审计包括了首次接受委托以及连续审计两种情形,对于连续审计时,同样也应当关注期初余额的审计,但是其关注度远没有首次接受委托时要高,在连续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只需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经审计的上期期末余额是否已经正确结转至本期,或在适当情况下已做出重新表述,很少再实施其他专门的程序。

 

  4.本期期初余额也属于对应数据的范畴,但对应数据不限于期初余额,期初余额主要针对资产负债表,而对应数据还包括利润表,报表附注等。

期初余额是指本期期初已经存在的账户余额,是以上期期末余额为基础,反映了以前期间的交易和上期采用的会计政策的结果。

由于本期的期初余额最终会影响本期期末余额,会影响当期的财务报表,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当期审计中通常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经审计的上期期末余额是否已经正确结转至本期,或在适当的情况下已作出重新表述。

 

  期初余额审计是针对本期财务报表的期初余额进行的审计,比较数据是针对上期对应数和相关披露的审计,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即有期初余额,也有上年数,所以包括了期初余额。

 

  5“毛利百分比法”可以审计被审单位的期初余额:

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1-营业成本/营业收入,当收入一定时,可以根据毛利率计算出本期发出产品的成本,而根据:

存货期初余额+本期购入存货=本期发出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因为期末存货成本是通过监盘可以得到,这样就可以推算存货期初余额。

所以,运用毛利百分比法等进行分析,可能获取有关本期期初存货余额相关的审计证据。

《审计》知识点总结:

审计抽样的公式

控制测试中统计抽样总体偏差率上限=风险系数÷样本量

  细节测试非统计抽样样本规模=总体账面金额÷可容忍错报×保证系数

  比率法:

总体错报金额=样本错报金额/样本账面金额*总体账面金额

  差异法:

总体错报金额=(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账面金额)/样本规模*总体规模

一、在细节测试中使用统计抽样

  1.均值估计抽样是指通过抽样审查确定样本的平均值,再根据样本平均值推断总体的平均值和总值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

  2.差额估计抽样是以样本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平均差额来估计总体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平均差额,然后再以这个平均差额乘以总体规模,从而求出总体的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差额(即总体错报)的一种方法。

  平均错报=样本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差额÷样本规模

  推断的总体错报=平均错报×总体规模

  3.比率估计抽样是指以样本的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之间的比率关系来估计总体实际金额与账面金额之间的比率关系,然后再以这个比率去乘总体的账面金额,从而求出估计的总体实际金额的一种抽样方法。

  比率=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账面金额

  估计的总体实际金额=总体账面金额×比率

  推断的总体错报=估计的总体实际金额-总体账面金额

  我们使用样本规模公式来确定所需的样本规模,即:

样本规模(n)=总体账面价值×风险系数/[可容忍错报-(预计总体错报×扩张系数)]。

《审计》知识点总结:

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信息与沟通

一、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的含义

  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包括用以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交易、事项和情况,对相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履行经营管理责任的程序和记录。

  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应当与业务流程相适应。

  业务流程是指被审计单位开发、采购、生产、销售、发送产品和提供服务、保证遵守法律法规、记录信息等一系列活动。

二、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了解

  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包括相关业务流程):

  1.在被审计单位经营过程中,对财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的各类交易;

  2.在信息技术和人工系统中,被审计单位的交易生成、记录、处理、必要的更正、结转至总账以及在财务报表中报告的程序;

  3.用以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包括纠正不正确的信息以及信息如何结转至总账)交易的会计记录、支持性信息和财务报表中的特定账户;

  4.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如何获取除交易以外的对财务报表重大的事项和情况;

  5.用于编制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包括做出的重大会计估计和披露)的财务报告过程;

  6.与会计分录相关的控制,这些分录包括用以记录非经常性的、异常的交易或调整的非标准会计分录。

  自动化程序和控制可能降低了发生无意错误的风险,但是并没有消除个人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

三、与财务报告相关的沟通的含义

  与财务报告相关的沟通包括使员工了解各自在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方面的角色和职责、员工之间的工作联系,以及向适当级别的管理层报告例外事项的方式。

四、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沟通的了解

  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如何对财务报告的岗位职责,以及与财务报告相关的重大事项进行沟通。

注册会计师还应当了解管理层与治理层(特别是审计委员会)之间的沟通,以及被审计单位与外部(包括与监管部门)的沟通。

《审计》知识点总结:

认定及其分类

一、认定的含义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将其用于考虑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的潜在错报。

  认定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当管理层声明财务报表已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进行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作出公允反映时,就意味着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以及相关的披露作出了认定。

  管理层认定有些是明确表达的,有些是隐含表达的。

二、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

  1、发生:

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主要与利润表有关]

  [不该入账入了账;与金额无关;虚构、捏造。

代表性情况:

确认了不应确认的收入]

  [方式:

早报(提前入账)、虚报(虚构交易);目的:

高估发生额]

  2、完整性:

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

  [应在账上的不在账上。

遗漏、隐瞒。

代表性情况:

隐瞒应付账款]

  [方式:

晚报(推迟入账)、瞒报(隐瞒交易);目的:

低估发生额]

  3、准确性:

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

  [应当入账。

只是金额不正确,多记或少计了,一部分记、一部分没有记。

代表性情况:

坏账、跌价]

  [方式:

多报或少报;目的:

高估或低估发生额]

  4、截止:

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入账期间不正确,确有其事,并未虚构。

代表性情况:

次年实现的收入确认到年前]

  [方式:

早报或晚报;目的:

高估或低估]

  5、分类:

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科目不正确:

在建工程已投入正常使用但未转入固定资产,应收账款记为银行存款]

  [方式:

入错账户,目的:

粉饰财务状况]

  [企业高估错报的类型:

早报(最可能)、多报、虚报(最严重)]

  [企业低估错报的类型:

晚报(最可能)、少报、瞒报(最严重)]

三、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

  注册会计师对期末账户余额[主要与资产负债表有关]运用的认定通常分为下列类别:

  1存在:

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

  [不该入账的入了账,例如,虚构客户,虚构应收账款]

  2、权利和义务:

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考试中较少涉及]

  [将不拥有所有权的资产确认为自己的资产,类似于将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销售确认为营业收入。

代表性事项:

将经营性租赁的固定资产记入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将以销售的产品纳入存货盘点范围中]

  3、完整性:

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典型错报:

隐瞒应付账款]

  4、计价和分摊: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典型错报:

客户回函认可的金额与应收账款明细账余额不一致;应收账款明细账余额合计数与总账余额不符;未按规定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应收账款的账龄不正确。

]

四、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

  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

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2、完整性:

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

  3、分类和可理解性:

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

  4、准确性和计价:

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审计》知识点总结:

函证

一、函证程序

  1.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是否有必要实施函证程序以获取认定层次的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

在作出决策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以及通过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如何将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2.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银行存款、借款(包括零余额账户和在本期内注销的账户)及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其他重要信息实施函证程序。

  3.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应收账款实施函证程序,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应收账款对财务报表不重要,或函证很可能无效。

  如果认为函证很可能无效,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替代审计程序,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

如果不对应收账款函证,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工作底稿中说明理由。

二、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

  1.如果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注册会计师应当:

  

(1)询问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并就其原因的正当性及合理性收集审计证据;

  

(2)评价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对评估的相关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舞弊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

  (3)实施替代程序,以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

  2.如果认为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不合理,或实施替代程序无法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的规定,与治理层进行沟通。

注册会计师还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确定其对审计工作和审计意见的影响。

三、实施函证程序的结果

  1.如果存在对询证函回函的可靠性产生疑虑的因素,注册会计师应当进一步获取审计证据以消除这些疑虑。

  2.如果认为询证函回函不可靠,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其对评估的相关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舞弊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

  3.在未回函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替代程序以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

  4.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取得积极式询证函回函是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必要程序,则替代程序不能提供注册会计师所需要的审计证据。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未获取回函,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确定其对审计工作和审计意见的影响。

《审计》知识点总结:

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一种外部审计,在工作中要利用中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第一,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外部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评,就须了解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

  第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工作上具有一致性。

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许多相似之处。

  第三,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费用。

《审计》知识点总结:

增加审计程序方法

一、增加审计程序不可预见性的思路

  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增加审计程序提高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例如:

  1.对某些以前未测试的低于设定的重要性水平或风险较小的账户余额和认定实施实质性程序。

注册会计师可以关注以前未曾关注过的审计领域,尽管这些领域可能重要程度比较低。

如果这些领域有可能被用于掩盖舞弊行为,注册会计师就要针对这些领域实施一些具有不可预见性的测试。

  2.调整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使其超出被审计单位的预期。

比如说,如果注册会计师在以前年度的大多数审计工作都围绕着12月或在年底前后进行,那么被审计单位就会了解注册会计师这一审计习惯,因此可能会把一些不适当的会计调整放在年度的9月、10月或11月等,以避免引起注册会计师的注意。

因此,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调整实施审计程序时测试项目的时问,从测试12月的项目调整到测试9月、10月或11月的项目。

  3.采取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使当年抽取的测试样本与以前有所不同。

  4.选取不同的地点实施审计程序,或预先不告知被审计单位所选定的测试地点。

例如,在存货监盘程序中,注册会计师可以到未事先通知被审计单位的盘点现场进行监盘,使被审计单位没有机会事先清理现场,隐藏一些不想让册会计师知道的情况。

二、增加审计程序不可预见性的实施要点

  1.注册会计师需要与被审计单位的髙层管理人员事先沟通,要求实施具有不可预见性的审计程序,但不能告知其具体内容。

注册会计师可以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时明确提出这一要求。

  2.虽然对于不可预见性程度没有量化的规定,但审计项目组可根据对舞弊风险的评估等确定具有不可预见性的审计程序。

审计项目组可以汇总那些具有不可预见性的审计程序,并记录在审计工作底槁中。

  3.项目合伙人需要安排项目组成员有效地实施具有不可预见性的审计程序,但同时要避免使项目组成员处于困难境地。

三、增加审计程序不可预见性的示例

  总体应对措施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审计方案的影响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难以限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特点,意味着此类风险可能对财务报表的多项认定产生广泛影响,并相应增加注册会计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难度。

因此,注册会计师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以及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审计方案具有重大影响。

  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审计方案包括实质性方案和综合性方案。

其中,实质性方案是指注册会计师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实质性程序为主;综合性方案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将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结合使用。

当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属于高风险水平(并相应采取更强调审计程序不可预见性以及重视调整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等总体应对措施)时,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往往更倾向于实质性方案。

《审计》知识点总结:

营业收入审计中注意事项

 1.销售收入与存货的关系

  达尔曼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从1999年开始大幅下降,二者年周转率都已低于2,意味着公司从货物购进到货款回笼需要一年以上时间,营运效率极低,这样的公司却能持续创造经营佳绩实在令人怀疑。

  银广夏原材料购买批量很大,都是整数吨位,一次购买上千吨桂皮、生姜,整个厂区恐怕都盛不下,而库房、工艺不许外人察看。

  2.存货与应付账款余额比较

  3.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增长幅度的比较

  银广夏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与应收款项保持大体比例的同步增长,货币资金和应收款项合计与短期借款也保持大体比例的同步增长,考虑到公司当年销售及资金回笼并不理想,显然公司希望以巨额货币资金的囤积来显示销售及回款情况。

  4.销售收入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呈反向变化

  5.销售收入与销售税金之间比例关系

  如,黎明股份(现称联美控股)199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942.56万元,而主营业务税金仅为82.43万元,比例只有0.2%,明显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和上年比例,经查的确存在虚增收入的舞弊行为。

  如果天津广夏宣称的出口属实,按照我国税法,应办理几千万的出口退税,但年报里根本找不到出口退税的项目。

2000年公司工业生产性的收入形成毛利5.43亿元,按17%税率计算,公司应当计交的增值税至少为9231万元,但公司披露2000年年末应交增值税余额为负数,不但不欠,而且还没有抵扣完。

  6.获利能力明显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利润率高达46%(2000年),而深沪两市农业类、中草药类和葡萄酿酒类上市公司的利润率鲜有超过20%的。

  审计人员必须纠正以往审计中的误区:

  1.

(1)一到审计现场,就埋头看账填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完毕后对于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仍然以一问三不知;

(2)机械地执行审计程序;(3)仅仅把被审计单位的账簿和报表作为审计对象;(4)对于会计账簿和报表中与现实明显不符的地方,不评价风险、不追加针对性审计程序。

   2.计算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与上期比较,检查是否存在异常,各期之间是否存在重大波动,查明原因;对比重要产品毛利率与整体毛利率的差距,分析重要产品毛利率的优势进行财务舞弊的公司出于虚构利润需要,财务报表上通常会显示不寻常的高盈利能力,如蓝田股份、银广夏的毛利率大大高于同行业的公司。

达尔曼1996—20XX年的平均主营业务毛利率高达45%,平均主营业务净利率达38%,对于这种持续的畸高利润率,报表使用者应当予以高度警惕。

《审计》知识点总结:

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一、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和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

  抽样风险分为下列两种类型:

  1.信赖过度风险(控制测试)和误受风险(细节测试)——影响审计效果信赖过度风险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

  误受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的风险。

  2.信赖不足风险(控制测试)和误拒风险(细节测试)——影响审计效率信赖不足风险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

  误拒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风险。

  注意:

只要抽样,抽样风险就存在。

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成反方向变动:

样本规模越小,抽样风险越大:

样本规模越大,抽样风险越小。

既然抽样风险只与被检查项目的数量有关,那么控制抽样风险的惟一途径就是控制样本规模。

无论是控制测试还是细节测试,注册会计师都可以通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风险。

如果对总体中的所有项目都实施检查,就不存在抽样风险,此时审计风险完全由非抽样风险产生。

二、非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与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

  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导致非抽样风险的原因包括下列情况:

  1.注册会计师选择的总体不适合于测试目标。

  2.注册会计师未能适当地定义控制偏差或错报,导致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样本中存在的偏差或错报。

  3.注册会计师选择了不适于实现特定目标的审计程序。

例如,注册会计师依赖应收账款函证来揭露未入账的应收账款。

  4.注册会计师未能适当地评价审计发现的情况。

例如,注册会计师错误解读审计证据可能导致没有发现误差。

注册会计师对所发现误差的重要性的判断有误,从而忽略了性质十分重要的误差,也可能导致得出不恰当的结论。

  5.其他原因。

  注意:

非抽样风险是由人为错误造成的,虽不能量化,但可以通过仔细设计其审计程序来降低、消除或防范。

《审计》知识点总结:

期初余额审计

期初余额审计是在会计师事务所首次接受委托时,必须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期初余额进行审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