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7372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冶金行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冶金行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冶金行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冶金行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冶金行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冶金行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docx

《冶金行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冶金行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冶金行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docx

冶金行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淮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五年十二月

 

《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是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安徽省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根据《中共淮北市委关于制定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实现我市“争先进位、率先崛起”的战略意图,是我市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发展主题,预计将圆满地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十五”计划成为历次五年计划中,执行最好的五年计划之一。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预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2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9500元,是2000年的1.85倍左右。

财政收入预计达到26.5亿元,是200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6%;人均财政收入1240元,是2000年的2倍。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5.6:

49.1:

35.3调整为11:

58.5:

30.5。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

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比重比2000年下降5个百分点,养殖业提高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预计200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将达到1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加,预计2005年原煤产量将达到3380万吨,发电量将达到105亿度,分别是2000年的1.4倍和1.8倍。

第三产业保持稳步增长。

“十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5%,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旅游、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南湖湿地公园成功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城市整体功能更加完善

进一步加大对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等方面的投入,预计“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9亿元,是“九五”的1.7倍,年均增长15%。

城市交通环境显著改善。

合徐高速和连霍高速连接线投入使用,新建一批县乡公路,人民东路、北外环路等多条城市道路建成通车,对淮海路、濉溪路等进行了全面改造。

城市整体功能进一步提升。

市体育馆、博物馆、新妇幼保健院、人民广场等投入使用。

建成黎园二期、现代花园等多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8.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8平方米,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按照“东进、西延、南扩”和相濉、相烈、相杜一体化战略,城市建成区达65平方公里,并架构起28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

200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

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以落实“861”行动计划为重点,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许疃煤矿、大唐淮北发电厂8#机组、飞亚高档面料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涡北煤矿、卧龙湖煤矿、淮北矿业集团煤焦化电一期工程等重点工程加紧建设;平山电厂、国安二期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为“十一五”期间开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继续扩大

国企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属企业改制面达到65%;雷鸣科化、恒源煤电、飞亚纺织成功上市;4家省属大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积极稳妥推进。

财政体制改革稳步实施,部门预算全面推行;适当调整市、县税费征管范围,缓解了县级财政的压力。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农村税费改革顺利进行,农业税全面免征。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现代市场体系更加完善。

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较快增长。

预计“十五”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3亿美元,是“九五”期间的1.4倍,年均增长10.8%,其中出口2亿美元,年均增长7.7%;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是“九五”期间的2.8倍,年均增长21.5%。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8600元,是200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2650元,是2000年的1.3倍,年均增长5%。

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社会保障覆盖面逐年扩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对农村特困群众进行了生活救助;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4.5万个。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扎实推进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

“十五”共取得科技成果241项,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38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6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42个。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接近100%。

卫生事业有长足进步,市人民医院成为皖北地区首家“三甲”医院。

文化建设不断加强,体育、环保、档案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显著,跻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

总之,“十五”是我市经济实力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市进入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为“十一五”期间争先进位、率先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栏1“十五”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十五”计划目标

“十五”执行情况

2005年预期

“十五”年均增速(%)

2005年实际

“十五”年均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2000年价格,亿元)

160左右

9

200

10.5

2

三次产业结构

16:

49:

35

11:

58:

31

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0年价格,元)

9500

13.1

4

财政收入(亿元)

18

8

26.5

16.6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6

10

84

15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2

10

54

10.5

7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0.6

13

0.53

10.8

其中:

出口总额(亿美元)

0.5

11

0.46

7.7

8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0.265

21.5

9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830

6

2650

5

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150

6

8600

10.1

11

人口自然增长率(‰)

8.5

7.64

12

城市化率(%)

50

50

13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m2)

15

16.9

 

第二节“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经济发展既有不可多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

我市争先进位、率先崛起的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势。

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是我国宏观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和新的重化工业阶段,为我市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及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是沿海地区产业的加速转移,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产业基础。

四是皖北地区发展受到高度重视,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两淮一蚌”重化工业走廊建设,作为皖北地区工业化升级的突破口,并将我市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五个百万人口城市之一,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迎来了历史机遇。

从自身优势来看,一是煤炭资源优势。

淮北已探明储量84亿余吨,且煤种齐全。

随着国家新能源战略的实施,我市煤炭资源的品种优势将进一步突出,是全国少有的具备发展煤化工条件的煤产区之一。

二是区位优势将逐步显现。

淮北是安徽距离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最近的城市,是安徽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之一,也是距离未来中俄联合建设欧亚大陆桥最近的城市。

京福高速、连霍高速的贯通,京沪高速铁路的修建,进一步改善了淮北市的交通条件,淮北市东西互补、南北交融的区位优势逐步提升。

三是劳动力资源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长三角地区,比较优势明显。

四是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十五”以来我市经济呈加速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等增长速度指标一直位居皖北地区前列。

五是推动经济加速增长的重大项目布局初步形成。

煤炭、电力、煤化-盐化一体化、煤化工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已经实施,新经济增长点开始全面孕育,推动经济加速增长的重大项目储备充裕。

六是社会精神文明优势。

经过多年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

我市争先进位、率先崛起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

从外部制约因素来看,我市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煤电产业,煤电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抵御宏观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弱,易受国际、国内能源价格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

从内部制约因素来看,一是资源及环境要素的制约。

我市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用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5,且地表水污染严重,造成功能性缺水。

工业“三废”不断侵蚀我市赖以生存的环境,对维护淮北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采煤塌陷速度仍在加快,土地的统筹安排运用受到限制。

二是资金的制约。

企业的融资能力偏弱,融资以贷款为主,融资方式和渠道单一,投融资机制不活,制约了企业的成长和经济的发展。

三是人才制约。

在采煤、选煤方面人才济济,但其它方面的人才就明显不足,特别是煤化工、管理、开放型等专业人才有限,人才的后备资源不足。

四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农业人口较多,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化水平偏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

中心城区规模小,聚集功能不强,辐射能力弱,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力不足。

五是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等发展不足。

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性较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经济外向度较低;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小,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慢、总量小,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低。

总的来看,“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我们必须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全力推进我市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推动城乡一体化为着力点,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加大载体建设力度,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加速经济转型,扩张经济总量,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关键是要积极实施以下主要战略:

——坚持推进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建设全国一流的煤化工基地,着力打造现代化工业城市。

——坚持招商引资,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坚持东向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提高经济外向水平,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坚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全民创业战略。

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浓厚氛围,加快全民致富步伐。

充分激活民间资本,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其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坚持加快城市化,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加速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协调推进城镇发展。

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之路,推动城乡产业、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一体化,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城乡协调统筹发展、共同繁荣。

——坚持深化改革,实施创新推动战略。

进一步弘扬改革为先的创新精神,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

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制度创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提高市场化程度,以体制、机制创新的新突破,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章发展目标

本着科学、进取、可行的原则,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激励性”,“十一五”期间,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力争使淮北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等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进入全省前6名,加入全省第一方阵,实现争先进位、率先崛起。

1、经济发展既快又好。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总量和人均指标“双翻番”。

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多。

财政收入达到56亿元,年均增长17%,人均财政收入翻一番多,达到2500元。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工业化率由“十五”期末的52.5%提高到60%。

2、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到2010年,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年均增长10%。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城镇登记失业率在全省控制目标以内。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

医疗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人均预期寿命有明显提高。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全省控制目标以内。

加快建设面向公众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形成服务全社会的交互式信息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推广和技术引进取得新进展。

4、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在全省领先。

5、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到2010年,城市人口基本达到100万人,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00平方公里。

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62%。

山水生态园林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品位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森林覆盖率(%)

18.4

21

2.7%

导向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价格,元)

8600

16000

13%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价格,元)

2650

4300

10%

预期性

注:

带()的为五年累计数。

 

专栏3规划指标的属性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凝聚着全市人民意愿的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三类。

◆导向性指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性行为实现。

政府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尽可能一致。

◆预期性指标是在导向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现意愿的指标。

政府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产业、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国家意志的指标,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对各市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和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第六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第一节巩固和提升纺织工业

巩固棉纺织、印染业在我省纺织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依托飞亚集团、印染集团等优势企业,推进飞亚集团改扩建项目、印染集团后整理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淮纺一厂等企业的改制步伐。

积极引进外资、吸引民资,依托优势企业壮大规模、提升档次。

加快建设杜集等纺织工业园,依托现有基础,引进先进技术,形成纺织—印染—服装产业集群。

到2010年,全市形成100万纱锭的纺织生产规模。

第二节着力推进建材工业

加快推进淮北众城、淮矿集团、松山水泥等重点企业水泥改扩建项目,提升水泥企业生产规模、产品档次和企业实力。

大力推进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公司高岭土深加工项目建设。

提高综合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的能力和水平,开发新型建筑材料。

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品牌陶瓷企业,建设烈山陶瓷基地。

日用玻璃要坚持节能降耗,不断开发新产品,向高档、多样化发展。

到2010年,全市形成300万吨水泥、10万吨高岭土、2亿平方米陶瓷装饰材料的年生产能力,成为皖北地区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和陶瓷基地。

第三节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培育壮大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大口子酒业、相王啤酒等酿酒企业改革力度,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扩大口子酒全国驰名商标和原产地域保护品牌的效应;啤酒要在现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放在上规模、上档次和开发新产品上。

到2010年,白酒年产量达到3万吨,啤酒年产量达到15万吨。

力争建成5-7个年销售收入5亿元、1-3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集团或企业,使淮北成为皖北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

第七章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第一节大力发展机电制造业

依托我市机电行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改造、重组机电企业,聚合我市民营机电企业规模,重塑我市机电工业品牌。

大力发展铝产品深加工,扩大东磁铝业生产规模。

第二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立足现有的技术、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自主创新,加大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工作力度,大力发展电子、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电子、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四大产业体系。

扩大电子箔材、空调箔材的生产规模,建设年产5万吨亲水箔的电子基础材料生产基地。

依托生物工程技术和金蟾药业公司,改造和扩大华蟾素系列产品规模,加快辉克药业项目建设。

到2010年,建成年提取药材1000吨、注射剂3亿支、口服液5000万支、片剂20万片的生产能力,新增销售收入8亿元,初步形成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医药化工基地。

以雷鸣科化、中意胶带、新兴实业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新型水胶炸药、聚氨酯、橡胶塑料制品等,加快发展高性能阻燃带、EP布、叠层输送带等。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发生产生物化工新产品,重点开发生产天门冬氨酸、复合氨基酸、复合酶制剂和新型染料、生物杀虫剂、作物生长调节剂,形成新兴精细化工产业。

第三节积极探索发展新能源产业

依托煤化工业的基础,积极培育甲醇燃料、甲醇电池等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延伸资源产业链。

第八章推进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发展

第一节着力培育骨干大企业

积极支持现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鼓励企业以创新为基础、以市场拓展为根本、以品牌战略为重心、以资本运营为纽带,迅速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大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到2010年,淮北和皖北两大矿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

第二节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建立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分工协作、竞争有序的产业布局体系。

以煤化工产业为中心,加强产业配套,形成产业链条,建设重化工业聚集区。

以市开发区为中心,加大项目、资金引进力度,形成以龙湖项目区为支撑的外资企业聚集区。

以飞亚纺织为中心,以纺织工业园为有效补充,建设纺织—印染—服装产业集群。

各县区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

加快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质量较高的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

第三节推动中小企业聚集

把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提高到战略地位。

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

依托开发区和各类园区,加快培育“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在纵向上以产品配套,在横向上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与大型企业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同类产业中小企业的区域聚集。

加大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力争我市中小企业数量翻两番。

专栏4工业重点领域

◆煤盐化工:

形成年产500万吨焦炭、200万吨甲醇以及深加工产品、30万吨焦油和8万吨粗苯加工能力。

◆煤电工业:

全市煤炭产量达到60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500万千瓦。

◆纺织工业:

100万纱锭。

◆建材:

300万吨水泥、10万吨高岭土、2亿平方米陶瓷装饰材料。

◆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白酒3万吨,啤酒15万吨。

◆电子材料:

电子箔材、空调箔材、亲水箔。

◆生物医药:

华蟾素抗癌系列。

◆精细化工:

水胶炸药、聚氨酯及生物化工产品。

 

第三篇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矿镇共建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九章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发展节约型农业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养殖业、提高畜牧水产品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突出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畜牧业重点发展瘦肉型猪、肉牛、奶牛及肉鸽等特种养殖。

水产业要充分利用可养水面,重点发展优质鱼种和特种水产养殖以及食草动物动物养殖。

重点发展规模养殖,推行养殖、孵化、供种、收购、加工、销售和饲料供应一体化经营。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面积,特别是蔬菜种植的比重。

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全面实施“优质农产品工程”、“畜牧富民工程”、“渔业致富工程”、“农机节本增效工程”。

重点推广小麦优质高产栽培、薯类水果脱毒栽培、果蔬优化立体栽培、良种山羊、奶牛、特种水产、樱桃谷肉鸭养殖等多项实用技术。

注重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加快品种改良的步伐。

加大对段园葡萄、塔山石榴等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形成特色产业。

力争到2010年生猪饲养量达到200万头,肉牛达到25万头,山羊达到300万只,禽类达到3000万只,水产养殖面积扩大到15万亩,建成优质棉、优质小麦、优质经果林、优质果蔬等农作物优良品种基地。

着力将濉溪县建成全省优质粮仓和集中连片的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

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发展节约型农业。

抓好农业生态环保,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推广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加快推进农村沼气工程与小麦秸秆机械化回收利用项目建设,降低污染。

积极推行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灌溉水平,到2010年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

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农业节本增效为中心,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向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实现农机服务的产业化。

第十章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支持鲁王集团、天宏集团、棉花产业化集团、绿原肉鸭、华润牛业公司等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到2010年,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提高到1:

1.35,全市龙头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其中超亿元的5家,超千万元的30家。

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格局。

围绕粮棉、果蔬、林业、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主导产业,用3至5年时间,力争绝大多数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业,都有运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