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知识教案0910第二学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6281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7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基础知识教案0910第二学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哲学基础知识教案0910第二学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哲学基础知识教案0910第二学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哲学基础知识教案0910第二学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哲学基础知识教案0910第二学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基础知识教案0910第二学期.docx

《哲学基础知识教案0910第二学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基础知识教案0910第二学期.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基础知识教案0910第二学期.docx

哲学基础知识教案0910第二学期

 

哲学基础知识

教案

 

马凌

2009—2010年第二学期

哲学基础知识课介绍(20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和内容,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识记哲学、世界观的含义,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好哲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好哲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难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博物使人深沉(培根)

新授:

哲学基础知识课介绍

1、课程的性质和宗旨(学生自读完成)

必修的德育课

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教育

2、哲学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A、世界观——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而不是具体观点或具体看法(具体科学知识)

根本观点——世界观知识是更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

如:

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是否运动、变化和发展,怎样运动、变化和发展,为什么会运动、变化和发展。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

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

第1,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例:

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唯物主义;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石头)——唯心主义。

人自身主宰命运还是命运主宰人?

第2,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是不是可以认识的问题。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历史观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内的具体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E、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各自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自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原因(表现)

(略讲)

A、从内容上看,实现了“两个统一”。

(以前各自为阵)

B、从研究对象上看——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C、从社会作用上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A、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

贪污腐化问题。

人们追求幸福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人应该怎样去追求?

B、有助于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

与时俱进

C、有助于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其他的能力。

牛顿、弗莱明(青霉素)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第一章正确认识我们的客观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的构成和本质、自然的含义、人类社会的构成、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及其关系。

理解物质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辨证思维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世界的本质、物质概念

教学难点: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物质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过程: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问题)

引言: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千差万别的事物有没有共同的本质(点)?

如果有,是什么?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问:

什么是物质?

世界的本质为什么是物质?

一、世界的构成及其本质

世界的构成要素: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本身

1、自然界——三种层次不同的涵义(有何不同?

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

A、作为一切存在物总和的物质的自然(包括人类)

B、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自然(与人类想对应)

C、作为人类活动要素的自然(与人类相联系)

2、人类社会——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三部分)(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略讲)

A、社会经济结构:

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基础)

B、社会政治结构:

含义、核心

C、社会思想文化结构

3、人本身

A、人的自然属性

1含义(略)

2基本表现:

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学生列举具体事例)

3是人的社会属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4与动物的自然属性不同(注入了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学生指出不同并举例)

B、人的社会属性

1含义(略)

2表现:

文明、礼貌、道德、纪律(学生列举)

3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属性,是人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

(原因:

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先学生归纳)

C、二者的区别

1层次不同:

自然性是人的比较低层次的属性;社会性是人的特有的属性,是人的较高层次的属性。

2产生条件不同:

人的自然性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的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人的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D、二者的联系(引导学生归纳)

1二者统一于人之中,二者都是人的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

2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人的自然属性就没有人的社会属性。

3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

(学生举例)(与学生的自觉性、好的品质、坏的习惯相联系。

4、世界的本质

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回答。

A、宗教、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错(学生总结)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科学(学生总结)

C、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是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客观实在性的含义(引导学生说)

2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引导学生说)

3世界三个构成部分的共性(引导学生说)

4物质与物理、化学中的物质的区别。

5“唯一特性”作何理解?

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提出问题:

社会中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目的的支配下进行的,比如说中国的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20多年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改革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那么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受人的支配还是客观的?

为什么?

(学生阅读)

1、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

问题:

人和人类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是上帝创造了人还是人造了上帝?

(学生阅读课文)

A、环境的变化促使古猿前后肢的分工

B、劳动推动了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

劳动使猿的前肢变成人手,使猿脑变为人脑,从而使猿进化成人,使猿群演化成人类社会。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两个方面。

B、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原因分析:

人类要生存,必须进行生产,而生产必须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

以现代社会的生产为例。

C、生产力具有客观性

1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是客观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实体。

2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只能在现有的水平上发展生产力,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生产力。

期望中国在短期内生产力赶上发达国家是不可能的。

(超英赶美)

D、生产关系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是由该社会现实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

例证:

①“一大二公”阻碍生产力发展。

2我国现在的基本经济制度,由生产力状况决定。

小结:

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社会的客观物质性。

3、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B、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是不会改变的。

小结:

①人和人类社会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客观的。

②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思考1、为什么说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2、学完课文第一节后,你有什么困惑?

请提出来。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来理解意识的本质;理解是在类人猿的进化和劳动的推动下,产生了人脑,才产生了意识。

能力目标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从意识的本质的分析中,初步树立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教学难点: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教学过程:

旧课复习: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概念。

提出问题:

什么是意识?

新授: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引言:

(学生阅读并思考问题)文与可“胸中”的“成竹”从何

来?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意识的本质

问题: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阅读教材回答)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针对意识的本质,请学生发问。

(为什么)

1、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的起源)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最高的物质形态是人脑,与此相应,最高是反映形式也就是人的意识。

阅读教材,了解意识的形成过程,并思考:

意识的产生过程与自然界的发展过程有什么联系?

⑴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物理、化学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⑵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反射:

高等动物神经系统和外界发生联系的方式,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二者的区别)

⑶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自然界的发展、生物的进化,产生了人和人脑,从而产生了人的意识。

B、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提出问题: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⑴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高了物质器官

意识的物质器官是什么?

是人脑。

在由猿变为人的过程中,猿脑为什么会变为人脑?

是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

劳动为什么会使猿脑变为人脑?

在劳动过程中,古猿需要思考问题,比如用一块石头做什么样的工具,这种工具如何使用。

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古猿的脑量不断增加(P20、下),并且出现了许多沟回和褶皱(脑神经的增多、发达)。

这样猿脑就变成了人脑。

猿脑与人脑有什么区别?

⑵劳动产生语言,为意识的产生提供物质外壳

意识的物质外壳是什么?

是语言。

语言是怎样产生的?

(阅读教材归纳)

⑶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阅读教材P20、下找出原因并举例说明。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生产劳动的需要)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人与动物共有实物刺激

第二信号系统人独有语言文字刺激

(刺激物不同)

吃过梅的人看见梅就会流口水,说起梅也流口水。

人的语言对动物不起作用。

临床医学证明: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这一句话的知识点有那些?

⑴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⑵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用上例。

)⑶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用上例)

A、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内容)

学生看教材,填图表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人脑(机器)(原料)客观世界意识(产品)

B、意识的低级形式——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的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人就产生感觉。

举例,听觉的产生。

C、意识的高级形式——思维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思维的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举例说明,笔——能

用来写字的学习用品。

这个概念是概括了许多不同类型笔的共性得来的。

我们有钢笔、铅笔、毛笔、粉笔……,而笔这一概念是对这些具体的笔的共性的反映。

学生举类似的事例。

D、错误的意识同样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有何区别?

他们的区别不在于是不是对客观世界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世界作出了什么样的反映。

例如,中世纪欧洲的地心说。

引导学生举例。

(宗教幻想)

《画鬼从何处取材?

》所包含的道理。

小结: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无论低级形式的感觉、高级形式的思维,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具有社会性

马克思、恩格斯说: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如何理解?

A、意识的主体来看。

意识的主体是人,人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才会产生意识。

与世隔绝,脱离社会,人无法生存,更不会产生意识。

(狼孩)

B、意识产生的动因来看。

意识产生的动因是为了满足个人和社会的一定需要。

环保意识——现阶段人们不仅有环保意识,而且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

学生说明原因,教师总结。

C、从意识的内容来看。

意识不仅反映自然现象,而且反映社会现象,即使是反映自然现象的意识,也会不同程度地带有社会印记。

美国急于用武力解决伊拉克问题,为什么?

长江遭遇枯水期,国家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D、从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途径来看。

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途径是社会实践,不参加社会实践,人不可能获得意识。

毛泽东说,有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

二、人的主观能动性

1、人们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对世界的反映具有创造性

3、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能够作用于人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4、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规律及其客观性

A、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

B、规律是一种必然的联系

C、规律是一种稳定的联系

D、规律最主要的性质就是客观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认识、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小结(略)

思考:

1、你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吗?

2、为什么说意识具有社会性?

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含义;

(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

(3)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目标

(1)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

(2)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

3、运用目标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

(2)运用相关原理,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4)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三、德育目标

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课时安排:

2课时

【开场白】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那么,物质世界仅仅是运动的吗?

请看世界气象日的宣传资料,并思考:

从哲学的角度看,资料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导入新课】播放《世界气象日》宣传资料录音

【挂图】同时出示资料、图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渐加大。

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90%都与天气、气候和水有关。

气象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5年,有8个台风和热带风暴登陆我国,袭击我国沿海地区,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180亿元。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也逐渐加大。

在大西洋海域,2005年破坏性飓风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飓风卡特林娜为美国经济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的程度和影响,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一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灾难,造成的人员损失之严重,受到影响国家的数量之多以及事后应对和重建的规模之大,都是十分罕见的。

【提问】从哲学的角度看,资料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回答】主要讲述了天气、气候与自然灾害是有联系的。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是有联系的。

(自然灾害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严重威胁了受灾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呢?

【思考】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自然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的原因,(90%的自然灾害与天气、气候和水有关)(教师:

说明自然界内部要素间是有联系的);

也有人为的原因:

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提问】自然界仅仅在报复人类吗?

难道人类从自然界中什么也没得到吗?

得到了什么?

【思考】不是!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丰富资源(大气圈、水圈、森林、土地、矿藏),正是有了这些,人类才得以生息繁衍,世代相传;

(教师: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提问】人类活动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吗?

【思考】不是!

人类为自然界做了很多贡献。

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着自然,美化着自然,不断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师:

自然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类)

【提问】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不是无能为力的呢?

(不是,而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积极地防灾、减灾,将灾情控制到最低限度,并做好灾后的重建工作)

【归纳】资料告诉我们,自然界内部各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是有联系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也是有联系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出示板书)。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就是大千世界普遍联系的缩影。

普遍性是联系的特性之一。

新课:

【板书】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什么是联系?

(学生回答)

【板书】1、联系的普遍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后来才出现)

【板书】

(1)联系的定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分析】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种影响、作用、制约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

下面我们通过学习联系的普遍性特征来强化对联系定义的理解。

【提问】联系的普遍性主要包含几方面的内容?

哪几方面?

(见教材54)

【回答】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从宏观天体到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世界上找不到同周围事物毫无联系、孤立存在的事物。

【提问】你们能列举出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举例】鱼儿离不开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举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受益。

【举例】人的言谈举止与内在素质之间是有联系的,文明得体的言谈举止往往体现较高的素养。

【举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与人的成长之间是有联系的;

【举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举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党的英明决策是有联系的;改革开放使老百姓的生活翻天覆地,日新月异。

【举例】国家的现在、过去、未来之间是有联系的。

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造就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国家兴衰,匹夫有责;振兴中华,我们责无旁贷;(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富强有密切的联系)

【举例】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相互联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举例】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之间有联系。

(环境污染危害人的健康)

【举例】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是有联系的:

人越全面发展,就会创造更多的的物质文化财富,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举例】人类运用智慧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是有联系的)

【举例】人类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灌溉农田、造福自身。

【回答】二是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a自然界内部是有联系的

【举例】太阳系九大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存在着力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补充】2006年冥王星由于质量小、体积小、密度小、离太阳最远,已被除名,太阳系的行星剩下八大行星)

【举例】蛇和庄稼存在食物链――蛇吃田鼠、田鼠糟踏庄稼、蛇保护庄稼

b人类社会内部是有联系的

【举例】经济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和供求关系是有联系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举例】人体是由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等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其中一个系统出问题就会影响其他系统。

【举例】人类社会的形态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是有联系的。

【举例】三大产业之间的联系:

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

工业为农业提供化肥、农药、设备;第三产业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服务。

【举例】棋盘上的棋子间相互联系,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c思维领域内部是有联系的

【举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它们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相互联系的科学体系。

【举例】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互联系的: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举例】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做数理化题目需要运用语文知识审题;做物理、化学题目需要运用数学公式运算。

学习文科知识需要运用理科的逻辑思维方法。

【举例】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政史不分家。

【补充】实践出真知,人类一直利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回答】三是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归纳】从大家列举的大量事例可以看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从自然界内部到人类社会内部、人类思维内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都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整个世界是一幅由多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就是联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板书】联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对待一切事物。

无视事物间的联系或人为割裂联系都是错误的。

【板书】用联系的观点对待一切事物

【疑点讨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的联系?

如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