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4839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体构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立体构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立体构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立体构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立体构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立体构成教案.docx

《立体构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体构成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立体构成教案.docx

立体构成教案

《立体构成》课程授课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

立体构成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性质:

必修□选修□

课程类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总学时:

36(其中理论12学时,实验4学时,课程设计16学时)

总学分:

3

二、课程地位

1、课程性质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中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既是独立的基础造型课,又对各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国际上称为“构成学”,是一门实践性强、交叉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

根据我校具体情况和专业基本特点,本课程集中研究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和立体设计创意的方法。

除了理论教学外,授课教师要做好相应的资料收集、课程策划、课堂组织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意思维方法与实践的训练,了解立体构成的发展和与现代商业活动发展之间以及各个设计专业之间的密切关系。

2、课程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三次元的空间中,善于利用各种材料、各种连接方式、设计制作各种立体空间形态,发掘色彩、肌理、质感的潜在作用,并从生活和自然界中提炼、再造出具有生命动力、自由韵律和形式美感的丰富形态,掌握各种空间及形态的正确关系。

学习研究有机形体造型的特点,培养学生三次元空间的想象能力和造型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制作的能力,从而为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①通过理论教学,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立体构成与现代设计艺术中各类立体形态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

②研究三维实体的形态美,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训练,学习运用立体空间思维在三维空间里组织形态的方法,掌握造型规律,开拓设计思维,锻炼对造型的感受力、直观判断力,开发潜在的思维能力。

③培养合理协调眼(观察)、脑(理解)、手(表现)的能力。

④启发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以及由材料引起的重新构思,了解各种材料、技法在立体

构成中的作用与表现,并用抽象的造型语言,表达一定心理感觉的抽象概念,要求作品在使用材料上与表现主题相吻合。

⑤在科学、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蓄丰富的立体形象资料和经验,全面提升艺术修养。

3、相关课程

①先期课程

艺术设计中的任何专业,立体构成先期课程都基本相同,有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基础图案设计、字体设计基础等课程。

②后续课程

根据我校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特点,立体构成课程将直接涉及和影响到包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媒体设计、动画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诸多专业设计课程的方方面面。

4、课程地位

立体构成课程是艺术设计领域中研究三维造型活动的基础学科,既属于基础造型课,又属于专业设计课,与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课程共同组成的构成系列课程,国际统称为“构成学”,是目前国内外艺术设计院校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设计课程。

立体构成的学习作为提高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其训练过程讲究眼睛(观察)、头脑(理解、构思)和手(表现)协调并用。

根据不同的视觉形态元素,构成原理、造型法则和材料性能,展开对立体构成的学习与探讨,对于培养学习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在创作过程中了解立体空间的形态美和创造美的规律有着重要作用。

在我校艺术设计授课计划当中,立体构成课程根据各专业特点和课程进度的异同,一般被安排在二年级一期或二期进行,这样设置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依据课程进度的需要,当学生修完一些先期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案设计、字体设计等),具备一些绘画基础、空间概念以及平面设计和色彩搭配的基本知识后,自然过渡到对立体思维和造型能力的训练,立体构成训练相对于平面构成训练而言,是从平面思维、两向思维向立体思维、三向思维的转变,体现了质的飞跃;二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有效的衔接先期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后续课程(专业课程),使各门课程相互链接、融会贯通、循序渐进,形成互动关系,更强调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可见,立体构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设计课程,为了使其既具有系统性又具有时代性,授课教师应根据各专业特点,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对立体构成课程的侧重点、授课内容和课题设计进行适当调整,使该课程能满足不同专业的特色需要,从而最大程度体现其广泛的适应性。

在教学环节中,授课教师应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发展眼光,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力除僵化。

基本要求如下:

①对课程讲解清楚,重点突出,应用自如。

②对课程进度和实验等环节的安排合理有序。

③能采用启发式或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④能结合教学内容变更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⑤能及时扑捉学生的课堂反馈,有效调节课堂氛围。

⑥引导并鼓励学生应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1、教学方法

①本课程由授课教师参照我校《立体构成教学大纲》自行拟定授课计划;

②采用由我校教师自编的《立体构成》教材课堂面授;

③配合录象、VCD和多媒体幻灯片进行国内外经典设计作品赏析和本校优秀学生作品观摩;

④授课教师将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参与、启发,及时解决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⑤组织学生先行对作业进行自评、互评和讨论,再由指导教师结合知识点进行综合点评和总结;

⑥课程即将结束时还要集中进行回顾性总结,对本课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提出表扬以兹鼓励;

⑦精选优秀作品举办观摩交流展。

2、教学形式

①学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②媒体观摩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③构成基础与专业设计相结合

④造型观念与综合材料相结合

⑤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主要教材:

许超、黄丹编著,《立体构成》,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2、参考教材:

(日)朝仓直巳编著,《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赵殿泽编著,《立体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卢少夫编著,《立体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

许之敏编著《立体构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六、课时分配

序号

授课内容提要

学时

1

第一章:

构成教学的起源,对现代设计的重要影响,我国构成教育的概况,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树立立体构成观。

2

2

第二章:

立体构成的要素(概念要素、视觉要素、关系要素、构成要素、机能要素、材料要素)。

4

3

第三章:

立体构成的形式法则(单纯化、重复、多样统一、节奏与韵律、比例与秩序、平衡、强调、对比)。

2

4

第四章:

形态要素的造型形式(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体的构成、综合构成)。

4

5

第五章:

立体构成在商业设计中的运用(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等);结合多媒体幻灯片观摩世界著名设计师的经典作品和国内外知名设计学院优秀学生习作。

4

6

分阶段练习:

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能抓住形态的本质特征,把握造型的体量及各种材料加工的表现技巧;参与学生的训练过程,进行启发、点评和总结。

16

七、考核方式与成绩核定办法

1、作业评价标准

立体构成课程的作业成果主要通过设计和制作模型来表现,在评价立体构成作业时,评价标准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①概念清晰,表达准确;

②形式美原则的体现与方法的运用;

③作品是否具有原创性,构思是否巧妙;

④对材料性能的挖掘,能否创造性地利用材料;

⑤对构成技法的熟练运用;

⑥注重设计过程。

2、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制。

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及课后作业,指导教师对作业进行现场评分。

3、成绩核定办法

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即:

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最终成绩。

(其中平时成绩含10%的出勤情况和学习态度)

八、授课方案

第一章概论

1、教学目标

了解构成教学的起源以及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对于现代设计的重要影响,明确学习立体构成的目的及作用,打破惯用的平面视觉观察立体形态和空间的不良习惯,树立立体空间设计意识。

2、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能对立体构成与设计的关系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在思想上树立良好的空间设计意识。

2、教学内容

①构成教学的起源

a、德国包豪斯学院创办

“立体构成”这门课程起源于1919年,是德国包豪斯学院在创办后确立的。

其教学核心旨在把学生从传统的美学意识中解放出来,代之用非具象形态和抽象性的思维。

b、现代艺术流派形成及其特点

20世纪初,在印象派画家原始主义神秘感召之下,抽象派先驱们纷纷大胆的阐述个人艺术观点,形成了一股现代意识潮流,促成了最初的现代艺术流派形成,它们分别是:

原始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结构主义、达达主义和风格主义。

原始艺术——单纯简洁的形象符号,弹性拓朴同胚异象,神秘感,野趣。

立体主义——来自于方块风格几何学模式,追求体积、量感,抽象的空间,拼凑形式。

未来主义——赞美机械世界,而且在革命和战争中看到社会的理性,探索机械化、现代

工业技术以及速度的运动美。

构成主义——从立体主义拼帖转化成三度的点线面抽象构成,追求机械美学。

达达主义——达达的精神是对极端受限制的文化的反抗和呐喊,对司空见惯的物体异常并置排列,重新组织形态。

其两项重要的革新:

一是使用现成品;二是活动雕塑。

风格主义——强调几何形抽象和简化,以数学式结构直线、横线与斜线去追求纯粹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c、现代艺术思潮对当今艺术设计的影响

现代艺术崭新的设计理念在挑战传统艺术观念,挑战艺术家自我意识,挑战艺术自身的状态和批评的标准以及受众对于艺术的心理期待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它的出现将视知觉理论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人类求新变异反叛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还打造了一支卓越的抽象艺术大师队伍,从而促使艺术设计发生根本蜕变,有了突破性进展和质的飞跃。

②我国构成教育的概况

a、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

b、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为构成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

d、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必修之课。

c、近年来,继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之后,又确立了光构成和动构成,并称五大构成。

③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

a、立体构成作为基本素质和技能训练,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b、通过立体形态的造型训练,培养学习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c、在全面、科学、系统的学习过程中了解立体空间的形态美和创造美的规律,积蓄丰富的立体形象资料和经验,使之更好的为专业设计服务。

④树立立体构成观

a、构成的涵义

具有组合、组装或建造、构造的意思,体现为一种创造形态的行为。

b、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

立体构成的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第一个角度是:

立体构成是从形态要素出发,研究三维形态创造规律的造型基础学科;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形式美的原则,进行分解、抽象与重组,从而创造形态造型的过程。

在这里,不涉及功能目的,只研究“材料、技法与形态”三者的关系。

c、立体构成的特征

它既具有空间艺术的特点,又具有触觉艺术的特征,同时还具有形态艺术的特质。

d、树立立体构成观

受传统教学模式单向度和双向度的影响,使人习惯于用平面的视点观察形态,惯于作平面的想象,故而立体意识淡化;对于立体构成的学习旨在改变不良习惯,帮助树立立体构成观念,增强立体意识,养成勤于立体联想的习惯。

3、教学难点

本章的教学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特别是构成教学起源中涉及到的现代艺术流派多达六个,代表人物多达十几人,这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会比较枯燥、乏味。

但是这些流派的一些主张和思想对现代造型艺术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且对本课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所以,如何使枯燥的理论讲述变得吸引,引起学生的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本章的难点。

4、教学策略

①在正式讲课之前,首先应耐心细致的分析本章的重要性,发现学生注意力完全集中后再进入下一环节。

②进行理论讲授时,讲授方式应生动,可以例举一些学生有所了解的名师及作品帮助其理解现代艺术流派的各种特点,例如:

用众所周知的艺术大师毕加索、蒙特里安及其作品来引导学生了解立体主义、风格主义及其特点,这比例举他们不了解或完全没听说过代表人物,效果好得多。

③结合多媒体幻灯片播放包豪斯设计学院和现代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并联系相关知识点对实际应用案例进行点评和分析,将包豪斯设计学院和现代艺术流派的研究理论,对造型设计乃至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应用价值及意义讲通讲透。

5、教学预习

由于第二章是本课程的重点,所以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后提前预习第二章的所有内容,结合插图理解立体构成六个要素的概念、定义、关系和特点等,并且适当作思维的延伸和扩展,将自己身边所熟悉的物象或自己过去的一些观察经验与课文内容结合,进行联想、体会和揣摩。

6、课时分配

序号

授课内容提要

学时

1

构成教学的起源:

①德国包豪斯学院创办;②现代艺术流派形成、特点;③对现代设计的重要影响和突出贡献。

1

2

①我国构成教育的现状;②目前世界各国有关构成研究的现状;③学习立体构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④构成的涵义,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特征(引导学生例举日常所见自然构成现象);⑤树立立体空间设计意识。

1

7、习题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自然形态和物象,用数码相机收集至少20个具有特殊构造形式或视觉意象的空间构成及立体形态。

第二章立体构成的要素

1、教学目标

①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立体形态的本质,完全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六点要素的概念、关系及特点。

②了解立体形态的创造逻辑,进一步强化形态的空间设计意识,认真体会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之间的关系和和区别。

③研究和学习材料的特性、分类以及材料的成型和加工方法。

其目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材料的特性,并利用材料表现立体形态、捕捉创造灵感、开发形态的创造潜能。

2、教学要求

本章为立体构成课程的重点章节,涉及的专业名词和知识要点非常多,其中有些内容看似平凡、简单,容易被学习者忽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力求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更新观念,将多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准确、清晰的建立在脑海当中;并能以专业的眼光,将各知识点科学合理的应用到造型设计中去。

3、教学内容

①概念要素:

点、线、面、体的基本定义及相互关系、转化原理。

点——是立体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具有求心性和醒目性,在视觉艺术信息的传达中总是先取得心理的表象。

点的体积有大有小,形状多样,排列成线,放射成面,堆积成体。

点的空间表现为:

空为虚,实为体,两点含线,三点含面,四点含体。

线——线的语言非常丰富,就线的形态而言有粗细、长短、曲直、弧折之分;断面又有圆、扁、方、棱之别;线的材质感觉上有软硬与刚柔,光滑或粗糙的不同;从构成的方法看有垂直构成、交叉构成、框架构成、转体构成、扇形构成、曲线构成、弧线构成、乱线构成、回旋构成、扭结构成、缠绕构成、波状构成、抛向构成、绳套构成等等。

面——在几何学中,线移动的轨迹构成面,也是由块体切割后而形成薄片状态。

面的感觉虽薄,但它可以在平面的基础上形成半立体浮雕感的空间层次,如果通过卷曲伸延,还可以成为空间立体造型。

体——在几何学中,将面运行的轨迹定义为体。

概念性的体有位置、方向、重量(两度空间中的虚体无重量,三度空间中的实体有重量),是具有长度、宽度和厚度(深度)的三度空间形态,它的形状由面来决定,有占据空间的效能。

单个的体可以创造处无数种形态各异的立体造型,而若干单体还可以任意组合成更为复杂的空间立体形态。

②视觉要素:

光线、形状、大小、色相、肌理是影响立体物外观的视觉要素。

光线——是人眼感知客观物象的首要条件,光线的强弱、色彩倾向将直接影响到可视物体的清晰度、明暗程度和彩度。

形状——是物体在特殊距离、角度与环境条件下(如光线、空气质量)呈现出来的外貌。

以形的外观来区分,可分为几何形、自然形和不规则形。

大小——是指立体物实际可测量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有对比才能分出大小,因而空间及形态的大小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

色相——是立体形态所呈现的色彩相貌,有固有色和加工色之分。

固有色是形态或材料本身固有的色彩,加工色是人为对形态或材料进行着色的结果。

光源色、环境色、受光方式都会影响色相。

肌理——是立体物外表的质地属性,可分为自然肌理和加工肌理,还有视觉型和触觉型之分。

对质感的认知和感性培养,有助于我们从自然肌理中获取灵感,再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和独特美感的人工肌理。

③关系要素:

立体物所处的位置、方向和所占据的空间以及重心的稳定是创造空间立体造型的必要条件,亦是其重要的关系要素。

④构成要素:

基本形、骨格、造型是立体构成的重要构成元素。

基本型——是构成立体造型的基本单位,它可以是简单的平面几何形体、几何曲面体,也可以是复杂的自由曲面体,还可以是自由、多变的自然形态和不规则形态。

骨格——由多个基本形态组构立体空间造型,必须通过一定的规律进行组织,这种组织规律就是骨格。

因此,骨格的设计决定了立体造型的最终样式。

造型——千变万化的造型是创造新形态、新空间、新视觉的核心。

即使是外观完全一样的基本形,也可以因为骨格的变化,创造出无数种空间立体造型。

⑤机能要素:

主要由物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两部分构成。

在创作过程中,当物理机能与心理机能达到完美统一时,才能创造出美观、实用、新颖的立体形态或空间造型。

物理机能——主要是指稳定(包含平衡、重心、接触面积三个因素)与强度(包含材质、形状、尺度三个因素),只有这两方面因素得到保障,才能保证立体形态或空间造型在功能上的可靠性与实效性。

心理机能——主要是指立体物的外在造型影响观者所产生的内在心理感受,诸如量感(内力、运动感、生长感、反抗感、扩张感等)、色彩感、空间感(创造紧张感、强化纵深、空间流动感、创造场性等)和错觉感(利用光影、重叠、视点变动等)。

心理机能的产生能赋予设计作品独特精神内涵。

⑥材料要素:

立体构成作品的产生最终要以材料表现示人,在三维立体造型中,对材料的研究与使用非常重要。

材料的种类很多,各种材料的材质、性能、形状会给人的视觉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

因此,了解材料的分类、属性、特征,对固有色以及相应的加工方法的运用显得尤其重要。

a、加工方法

破坏与解构——是对原型原材料的初加工,也称“减法创造”。

这是人的有意识行为,形成一种特殊效果,给人的视觉新刺激。

组合与重建——将简单形体或是破坏、拆散后的材料重新连接组合,创造一个新的整体造型,这种手段也称“加法创造”。

变形与扭曲——这是将规则的实体造型或原材料进行异化变形处理,使单调冷漠的形体变成复杂生动的形态,使平面形态变为曲面形态、凹凸面的形态,让立体造型更为丰富。

b、制作工艺

纸类材料——纸是最便利、最基本的材料,它具有优异的定形性和可塑性,价格便宜,工艺简单,是学习立体构成的理想材料。

纸的制作工艺有折纸、纸雕和纸塑三种。

泡塑材料——泡沫块是立体构成练习中最方便的材料之一,适宜用切、削、挖、插等方法制作各种块体形态和组合空间造型。

布料及绳材——各种布绳材料都是软性材质,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软雕塑”造型。

表现手法有折叠、褶皱、镂空、包缠、剪切、抽纱、编织、系结、缠绕等。

通过这些不同的手段,可以体现出二点五维半立体浮雕感和三维立体的装饰造型。

竹木材料——竹、木、藤是天然的造型材料,其优点是既有强度,也有柔韧性,外表美观。

由于竹木是有机体,故制作时要注意适应材料特性,其制作工艺主要有弯曲法、缠绕法、拉伸法、层叠法、穿插法等,作品完成后可保留材料的固有色,也可上蜡或喷漆以防霉腐。

泥石材料——泛指雕塑泥土、水泥、石膏粉、滑石粉、橡皮泥等使用较为方便的材料。

这些材料除了固有的加工成型工艺外,还可以与其它材料混合使用,使立体构成的造型充分体现出综合材料的表现力。

制作工艺主要有揉、擀、搓、拉、捏、削、雕、刻、拓印等等。

金属材料——金属有光泽、有磁性、有韧性、有较强的视觉感,造型变化丰富,也精致美观。

金属材料的成型是以线、棒、条、管、板、片等型材为主。

加工的工艺基本有五种,即切割、弯曲、打造、组接、抛光。

金属材料作品不宜制作太大,追求的是小巧精致之美。

玻璃材料——外观晶莹剔透、光泽度高,成型后效果非常好。

常用的玻璃材料有清玻、彩玻、镜面玻璃、有机玻璃(一种透明塑料板)和各种玻璃成品(如药瓶、容器、灯泡等)。

制作工艺有切割(玻璃刀)和粘接。

废旧材料——是指现代工业生产或生活中的各种废弃物,如:

包装盒、袋、各种瓶罐、布头、塑料的边角料及五金材料、报废零件等等。

这些废弃物的形态结构、材料肌理和视觉语言常常能触发我们创作的动机和灵感,成为立体构成、雕塑装置中的“宝贝”,成为后现代艺术里的经典“垃圾文化”。

所以,我们在收集材料时,首先要到废品收购站或工厂去寻找材料,寻找灵感。

制作工艺可视材料的属性参照前面的内容。

4、教学难点

①构成中的点、线、面、体都是相比较而言的,绝不能妄加论断的定义。

②在概念要素中,要严格区分平面二度空间与立体的三度空间中的点、线、面、体,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

③视觉要素中的形状与形态的概念容易混淆,要明确形≠型、形状≠形态。

④由于机能要素主要从物理、生理及心理等角度来探讨构成的内在因素,因此常常被学习者所忽略,熟不知这是引导设计提高科技含量、创造强大功用、寻找新感觉的重要依据。

⑤材料的运用涉及到很多领域,对材料要素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材料的性能以及加工和组构的方法,在用材料表现空间造型的训练过程中将给予我们更多的启发。

其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挖掘材料的潜质并创造性的运用于设计。

(其中第2、3条的难点主要难在更新观念方面)

5、教学策略

①采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本章内容所涉及的内容以理论为主,这些概念性的东西既是学生“熟悉”的,又是学生“陌生”的,例如:

点、线、面、体、空间、形状、位置、方向、空间等名词,都是学生在学习基础绘画(素描、色彩)期间就耳熟能详的,通常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学生的注意力明显开始分散。

事实上,立体构成中的这些概念要素与学生所了解的平面中的概念要素,虽然名称完全一致、意思基本相同,但体现的的方式或外在表现却大相径庭、极易混淆,这也就所指的“陌生”之处。

所以,课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实施一定的教学手段和策略,除了语言描述、例举实例、图示说明、开展讨论以外,教学中还应准备一些示范道具、进行现场小实验和适当的穿插一些师生互动活动,这样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清晰的理解概念,而且能使课程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掌握原本枯燥的内容,并且记忆深刻。

②师生互动环节设计

例1:

结合示范道具讲解

授课内容——视觉要素中“形状的概念”;(需结合第一章第四节“立体构成的特征”第三部分“形态艺术”中“形态的概念”进行对照、分析。

教学难点——形状≠形态;

关键词——形状,形态,距离、角度与环境条件,空间(二度、三度),形状从属形态;

操作方法——提问,演示,讲解;

具体步骤——将课前准备好的一块贴有正十二面体石膏模型的素描画的画板靠黑板放置,再将一件正十二面体石膏模型放置在讲台上;(石膏模型的视点、角度尽量与画中一致)

教师问:

“画中的石膏模型和讲台上的石膏模型的形状是否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