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时测评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443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时测评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时测评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时测评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时测评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时测评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时测评汇总.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时测评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时测评汇总.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时测评汇总.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时测评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时测评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评(A)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测量金属块的长度,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法,正确的是(  )

2.小明在记录一些长度的测量结果时,忘记了写单位,试判断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cm(  )

A.物理书的长是2.25

B.一支圆铅笔的直径是7.1

C.茶杯的高度是9.5

D.黑板的宽是1.28

3.小蒋同学参加中考体育测试,结果最可能达到的是(  )

             

A.铅球成绩为40mB.立定跳远成绩为10m

C.跳绳1s跳100次D.1000m跑步用时4min

4.(2017·江苏扬州中考)如图所示,菲菲和翔翔坐在车厢内,观察判断火车的运动情况。

菲菲:

以窗外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变化了,因此火车是运动的。

翔翔:

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

以上判断(  )

A.菲菲正确B.翔翔正确

C.两人都正确D.两人都不正确

5.汽车后刹车灯的光源,若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则通电后亮起的时间会比采用白炽灯大约快0.5s,故有助于后车驾驶员提前作出反应,即遇到情况时可提前0.5s刹车。

在限速为110km/h的高速公路上,行车安全距离约可以减少(  )

A.3mB.7mC.15mD.25m

6.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前4min乙同学速度比甲同学速度大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m/s

C.乙同学第4min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m

7.下图记录了甲、乙两车同时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每段相同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都比乙车的大

C.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大

D.在0~40s的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8.某同学用歌曲中的节拍来估测时间,测出中速歌曲的10个节拍用时约8s,他用同样的节拍估测一位同学跑60m所用的时间,正好他打完9个节拍该同学到达终点。

则该同学跑完60m的平均速度约为(  )

A.8m/sB.7.5m/s

C.7.2m/sD.8.3m/s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27分)

9.某同学对一木板的长度测量四次,记录数据分别为14.51dm、14.52dm、14.53dm、14.98dm,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此木板长度的真实值最接近    dm。

 

10.下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金属片的长度是    cm。

 

11.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表盘如图甲所示。

此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为      ,汽车行驶了半个小时后,表盘的示数如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      。

 

12.小华乘船进入世博园的过程中,若以游船为参照物,浦江两岸的建筑物是    的。

如图所示的s-t图象反映了游船在某段江面上的运动情况,由图象可得该游船行驶的速度为    m/s,它在30秒内通过的路程为   m。

 

三、实验探究题(15分)

13.小丽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她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错误的步骤是    ,还缺少的步骤F是    。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四、计算题(18分)

14.近年来,某市区与周边城镇的道路相继改建成一、二级公路,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

遗憾的是,在某些岔路口车撞人的交通事故有所增加。

有人猜想事故的出现与行人横过公路时的错误判断有关。

(1)如图所示,某同学准备横过公路时,正好有一辆汽车从距岔路口100m处以72km/h的速度驶过来,如果该同学距离车的垂直距离为6m,该同学以1.2m/s的正常步行速度能否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安全通过公路?

(2)为了避免在岔路口发生人车相撞事故,请你分别向交通部门、汽车司机和过路的行人,各提一项合理的建议。

 

参考答案

第一章测评(A)

1.C 解析:

刻度尺在使用时,要从零刻度线或者从其他清晰的整刻度线量起,而且让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故选C。

2.C

3.D 解析:

中学生掷铅球的成绩在10m左右,立定跳远的成绩在2m左右,1min跳绳可达180次左右,1000m跑成绩在4min左右。

4.C

5.C 解析:

v=110km/h≈30.6m/s,行车距离约可以减少s=vt=30.6m/s×0.5s≈15m。

6.C 解析:

由题图可知,前4min,乙同学走过了240m,甲同学走过了120m,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在整个过程中,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

=0.5m/s;相遇时,甲、乙的路程都是240m;乙同学第4min后,路程不再增加,停止不前,故乙同学第4min后不做匀速直线运动。

7.D 解析:

在相等时间内,甲车的路程相等,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车的路程越来越大,乙车做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在30~40s内,甲车的路程小于乙车的路程,所以甲车的平均速度比乙车的小,故B错误;在20~30s的时间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300m,所以甲车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在0~40s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200m,所以甲、乙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

8.D 解析:

因10个节拍用时为8s,则9个节拍用时t=

×9s=7.2s,故v=

≈8.3m/s。

9.解析:

由物体长度记录数据14.51dm,可以知道测量结果精确到厘米,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测量结果中错误的数据不能参加平均值的计算,此题中的14.98dm和其他三个数据差距较大,明显是错误的,计算平均值时应去掉,另外计算结果的位数要与测量结果的位数相同(分度值相同),即L=

=14.52dm。

答案:

1cm 14.52

10.答案:

1mm 2.80

11.解析:

由题图甲可知,此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为80km/h,汽车行驶半小时后,通过的路程s=13601km-13561km=40km,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v=

=80km/h。

答案:

80km/h 80km/h

12.解析:

游船和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在发生变化,以游船为参照物,两岸建筑物是运动的;由图象知,40s内游船通过的路程是40m,所以其速度为1m/s;30s通过的路程s=vt=1m/s×30s=30m。

由图象得,当时间是30s时,对应的路程是30m。

答案:

运动 1 30

13.解析:

细铜丝的直径用一般刻度尺无法测出,应该采用特殊的方法即积短为长、测多算少的方法。

答案:

(1)A C 算出细铜丝的直径为d=

(2)DBEF

14.解析:

(1)已知v车=72km/h=20m/s,汽车到达岔路口所需的时间t1=

=5s,该同学安全通过公路所需的时间t2=

=5s,

所以该同学不能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通过公路。

(2)该题属于开放型题目,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对司机、交通部门和行人分别提出建议。

答案:

(1)该同学以正常步行速度不能在汽车到达岔路口前通过公路。

(2)交通部门:

设立警示标志;提醒注意岔路口;设立强制减速带。

汽车司机:

通过岔路口时要减速慢行;注意观察,避让行人。

过路行人:

正确估计车速和车距,保证足够的过路时间;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等等。

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评(B)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静止在桌面上的刻度尺

B.冰熔化成水

C.池塘中的池水

D.春雨中飘落的雨滴

2.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B.卡车和收割机联合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D.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3.某同学周末坐甲车回家,与之并排的乙车在超车,该同学感觉自己在后退,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甲车B.乙车

C.地面D.路旁的树

4.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6m/sB.6.25m/s

C.6.75m/sD.7.5m/s

5.某物体运动的s-t图象如图甲所示,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象是(  )

6.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

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10cm/sB.9cm/s

C.8cm/sD.7cm/s

7.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象是下图中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s,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m,则(  )

A.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

B.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

C.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

D.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

8.下图是测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关于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s1、后半段路程s2和全程s的平均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最大

B.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最大

C.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

D.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

二、填空题(每空4分,共32分)

9.(2017·吉林中考)右图是小明某次步行后手机“微信运动”功能记录的数据。

如果小明此次步行时间是3000s,步长是0.5m,那么他步行的速度是   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是    的。

 

10.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

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    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    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    (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11.某大桥全长约1.7km,晓军骑摩托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此桥,需  s,以摩托车为参照物,晓军是    的。

 

12.

小雨以2m/s的速度沿着平直马路前进,远远看到前方400m处叶子姐姐正朝他跑来,叶子姐姐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那么他俩经过    s相遇。

 

三、实验探究题(第13题6分,第14题8分,共14分)

13.

蚊香厂商为了节约原料和方便用户使用,要根据蚊香的燃烧速度生产规格不同的蚊香。

现有一盘蚊香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这种蚊香正常燃烧的速度。

要求:

(1)写出所需要的器材;

(2)说明测量方法。

 

14.

张刚同学在完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后,还想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从斜面下滑物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他对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进行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斜面的高度有关;

猜想二,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公式是       。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

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一是正确的。

请对张刚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他存在的问题是 

 。

 

四、计算题(14分)

15.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2km。

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参考答案

第一章测评(B)

1.D 解析:

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研究的对象是宏观物体,故A、C错;B项中描述的是一个物理变化,其中没有物体位置的改变,故不属于机械运动;雨滴在飘落过程中,相对于地面位置一直在改变,所以是机械运动,故D对。

2.D 解析:

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二者是相对静止的,选项A错误;联合收割机在收割庄稼时,收割机和卡车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二者是相对静止的,选项B错误;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二者是相对运动的,选项C错误;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后,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所以二者之间相对静止,故选项D正确。

3.B 解析:

该同学坐甲车回家,相对于地面或路旁的树位置是向前运动的;与之并排的乙车在超车,以乙车为参照物,该同学是向后运动的,所以感觉自己在后退。

4.B 解析:

平均速度是在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与中间运动状态无关,则v=

=6.25m/s。

5.B 解析:

分析题图甲,即某物体运动的s-t图象,可知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速度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与之对应的v-t图象是B图。

6.B 解析:

由题图可知,滑块在此过程中运动的距离s=45cm,时间t=5s,滑块的平均速度v=

=9cm/s。

7.A 解析:

由题中图象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通过的路程最多,c通过的路程最少,所以图线a的速度最大,图线c的速度最小,所以甲的图象只可能是图线a或b,但是如果甲的图象是b,乙的图象只可能是c,而它们在5s时的距离小于2m,所以该假设不成立,甲的图象只能是a,而乙的图象不管是b还是c,甲、乙在5s时的距离都大于2m。

因此甲的图象一定是a,乙的图象可能是b,也可能是c。

8.B 解析:

小车沿斜面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9.解析:

由题意和图示可得,小明行走的路程s=6000×0.5m=3000m,他步行的速度v=

=1m/s;若以手机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手机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小明是静止的。

答案:

1 静止

10.答案:

8 0.7 变慢

11.解析:

晓军骑摩托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此桥所需时间t=

=170s,以摩托车为参照物,晓军是静止的。

答案:

170 静止

12.解析:

由图象可知,叶子姐姐的速度是v1=

=6m/s,若以地面为参照物解决此题比较烦琐,故以小雨为参照物,姐姐相对于小雨的运动速度为v=v1+v2=6m/s+2m/s=8m/s,两人相遇时所用的时间t'=

=50s。

答案:

50

13.解析:

题中所给蚊香是螺旋状,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所以需要用特殊法测长度。

因此需要用细线、刻度尺测出蚊香的长度l,再测出燃烧所用的时间t,便可利用速度公式v=

测出其平均速度。

答案:

(1)实验器材:

蚊香、细线、刻度尺、停表、火柴。

(2)实验步骤:

取一段弧形蚊香,让细线与蚊香重合,用刻度尺测出重合部分细线的长度l,用火柴点燃该段蚊香,测出其燃烧完毕所用的时间t,则蚊香燃烧的速度为v=

14.答案:

v=

 改变高度时,没有控制长度一定(或路程不同,不能只通过时间比较运动快慢)

15.解析:

(1)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分别为v1=8m/s,t1=500s,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s1=v1t1=8m/s×500s=4000m。

(2)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s2=2000m

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由v=

t2=

=100s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总路程

s=s1+s2=4000m+2000m=6000m

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v=

=10m/s。

答案:

(1)4000m 

(2)10m/s

第二章声现象测评(A)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  )

             

A.不能传播声音    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使鼓面振动停止了

2.学校在进行紧急疏散演练时,会拉响警报。

警报声之所以能传播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它的(  )

A.音调高B.响度大

C.音色美D.节奏快

3.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教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

其原因是(  )

A.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B.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较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4.下列声现象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5.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如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

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

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6.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如图所示,它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

A.声音的反射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声音的音调不同

D.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7.下列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

B.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这种地震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等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8.每一位市民的文明举止,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开车时不乱鸣笛就是其中之一。

道路交通“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主要目的是控制城市中的噪声污染,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是(  )

A.在人耳处

B.在传播途中

C.在声源处

D.以上方式都有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9.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    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     不同。

 

10.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    ;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s后收到回声,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1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    m;利用超声波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 

 

 。

 

11.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

空气温度t/℃

-30

15

20

25

100

声音在空气中的

速度v/(m·s-1)

313

340

344

346

386

(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

 

(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冬天比夏天    。

 

12.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所示的标志,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

从声音的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    的大小;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

 

三、实验探究题(每题12分,共24分)

13.某同学在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系时,做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    ,这说明音调是由    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    (选填“变大”或“变小”),声音的响度    (选填“变大”或“变小”),这说明响度与    有关。

当锯条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

 

14.小刚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

(1)他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桌面上,用一根细线悬挂一个轻质小球贴近闹钟上方的铃铛,小球被弹开。

此现象说明               。

 

(2)他又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声音小是在描述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时,将听不到铃声,说明             。

 

(3)小刚将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            ;小刚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这一举措属于             (填减弱噪声的方法)。

 

四、计算题(16分)

15.某同学在一艘汽艇上遥对一座山崖,他对山崖大喊一声,5s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1)若汽艇静泊在水面上,则他离高崖有多远?

(2)若汽艇以10m/s的速度正对山崖驶去,则他喊时离山崖有多远?

 

参考答案

第二章测评(A)

1.D 解析:

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因此鼓声消失。

故正确的选项是D。

2.B 解析:

影响声音传播距离的是响度,响度大,声音传播得就远。

3.B 解析:

体育老师发出指令声音后,由于近处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响度大,所以听得清楚些;而远处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响度小,所以听得不清楚。

4.D 解析:

选项A、B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选项C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选项D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5.B 解析: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故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比较甲、乙、丙三图可以看出,乐器振动的幅度相同,故发声的响度相同;乐器振动的频率相同,故发声的音调相同;由于波形不相同,故乐器发声的音色不同。

6.A 解析:

天坛公园的回音壁,人站在圆形围墙内靠近墙说话,声音经过多次反射,可以在围墙的任何位置听到,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反射造成的音响效果。

7.C 解析:

地震时的振动会产生次声波,A对;次声波和地震波都属于机械波,都要借助介质传播,B对;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处辐射的机械波,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错;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等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对。

8.C 解析:

禁止鸣笛可防止噪声的产生,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9.解析: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品质。

“震耳欲聋”是指响度大。

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品质不一样,即音色不同。

答案:

响度 音色

10.答案:

音调 能量 1531 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到月亮之间是真空,所以超声波不能传播

11.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

空气的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越大,所以在通过距离相同时,冬天所用的时间会比夏天要长。

答案:

(1)越大 

(2)长

12.解析:

在此题中的轻声和大声说的是声音的大小,因此指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