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1单元0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63687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上第1单元0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六上第1单元0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六上第1单元0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六上第1单元0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六上第1单元0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上第1单元09.docx

《六上第1单元0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第1单元09.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上第1单元09.docx

六上第1单元09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懂得“不懂就要问”和“勤于搜集资料”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2.知道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清楚的问题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通,掌握勤于搜集资料的常用方法。

3.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激发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勤于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懂得“不懂就要问”和“勤于搜集资料”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激发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培养勤于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放大课文插图、学生读书笔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观察第一页上的插图,感知“不懂就问”的重要性

1.齐读课题“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A.注意观察要有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

(1)第1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干什么?

(2)第2幅图是在哪里?

从哪里看出来?

图上有哪些人?

分别在于什么?

(3)第3、4幅图表现的是哪里?

怎么知道的?

有哪些人?

正在干什么?

B.想一想,图上有些什么人?

他们在哪里?

在做什么?

C.这几幅图连起来说明了一个意思——不懂就问。

大家说说为什么要不懂就问?

二、组织学生讨论,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学问学问,要学会问。

看了第一页上的四幅图,你知道怎样才能做到不懂就问?

2.学生交流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向他人求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走廊上,在教室里,在校园里,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的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观察到的所有书本外的其他问题。

(5)留心处处皆学问。

3.教师小结:

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向他人请教,不管在哪里,都要敢于问,在学校,在家里,在展览厅,都要做到不懂就问。

可以问老师,问家长,也可以问同学,问其他人,一句话,问所有人,联系孔子说过的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设问:

遇到不懂的问题,如果不好意思问,不敢问别人,不懂装懂,结果会怎样?

我们应该怎么办?

怎样克服担心和害羞?

三、发出号召,早日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1.学习这一课,你有怎么样的收获?

2.提出希望:

处处留心皆学问、不耻下问。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不懂就问的名人名言2到3句。

2.预习第一课,向别人请教一个问题,并把请教的情况写成一段话。

五、板书设计

不懂就问处处留心皆学问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明白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1.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同学们:

(1)老师打算写一篇关于明道小学历史文化的文章。

请问同学们,老师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2)小刚的父亲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你觉得要做哪些准备?

(能够换成“收集资料”吗?

为什么?

区别两个词语:

搜集资料收集资料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收集——使聚集在一起

2.小结:

搜集资料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记忆力,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该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组织讨论,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1页的图。

(1)上面一幅图的女同学在哪儿?

在干什么?

(2)圆形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

态度怎样?

(3)下面一幅图上的男同学在做什么?

2.指导观察图片。

(1)第2页上面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

在干什么?

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

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认真观察第2、3页的图,请你说说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

(可以通过看报刊、网络、参观展览、采访和访问来收集资料)

除了这些,你认为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资料呢?

(小组讨论,交流)

3.讲授收集资料常用的方法。

(1)做摘抄笔记。

把你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可以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

为了便于查阅,分类不要杂乱。

(2)制作资料卡片。

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3)拍照片。

把一些不能持续的画面或不能保留的事物拍成照片。

(4)编辑剪报。

把收集到的各方面的资料,以制成小报的形式来积累。

4.你觉得这样搜集资料要注意些什么?

(围绕重点、随时随地、注意保管等)

5.怎样保存和利用搜集来的资料呢?

(加工整理、为我所用)

三、教师小结,期待养成习惯

学习就是养成好习惯,习惯成自然。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四、板书设计:

勤于搜集资料

阅读报刊、上网、参观展览、采访……

1.我们爱你啊,中国

第一课时课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全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和所组的词语,认识1个二类字,正确区别“装”“妆”

3.理解并诵背诗歌的第一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全诗。

2.诵读诗歌的第一节,引导想象画面和成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诵读诗歌的第一节,引导想象画面和成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预习

1.读一读:

认真练读《我们爱你啊,中国》课文。

2.收集相关图片。

课内精讲精练

一、故漏破绽,巧妙导入

1.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故意出错)我们爱中国。

大家认真看着老师写,老师有时会出错,你们可得及时纠正啊。

(让学生发现问题)

2.析题:

“我们爱中国”和“我们爱你啊,中国”两种说法都表达了对中国的热爱之情,我觉得差不多,你们怎么看呢?

读读,比比,说说。

3.正题:

《我们爱你啊,中国》

4.指导感情朗读:

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来感受到作者对祖国那真挚的热爱之情呢?

5.听录音,看图片。

诗人到底爱祖国的什么?

听课文录音,看祖国美貌。

二、诵读诗文,引导分段

1.过渡: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他爱国的多个原因。

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现在大家来展示诵读诗歌的水平。

比一比,谁读得顺,谁读得美?

各人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

2.分段:

(1)按内容分段。

通过刚才的诵读,你能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呢?

(2)按形式分段。

老师粗略地读了全诗,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你们发现了什么?

(3)小结:

诗歌分段既可以按内容形式分,也可以从形式上来分。

三、精读首段,感悟美景

1.反复读自由读第一节,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美、大)

你怎么会产生这美的感觉的呢?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美轮美奂的图画,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来描绘这几幅画面呢?

分配学习任务:

每组主要思考一幅画,反复读诗句,想画面,想成语,每人至少想四个成语来描绘画面。

第五组的学生思考赞美祖国的成语。

2.交流:

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时,你想到了哪些相关的成语呢?

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时,你想到了哪些相关的成语呢?

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时,你想到了哪些相关的成语呢?

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时,你想到了哪些相关的成语呢?

我们爱你啊,中国!

3.感情朗读:

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景象牢牢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板书设计:

1.我们爱你啊,中国

审题

诵读美

想象大

悟情

课后拓展延伸

1.抄写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和积累的成语两遍。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诗,诵背并默写第一段。

第二课时课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并能仿照诗的第2至第6节写一到两节。

3.通过理解诗歌内容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第二小节,用“导学——自学”的方法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并能仿照诗的第2至第6节写一到两节。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内容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预习

1.读一读:

认真练读《我们爱你啊,中国》课文。

2.想一想:

课文从哪些方面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怀?

课内精讲精练

一、复习导入,渲染情感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引读课题)

2.咱们先来看一组词语。

出示词语:

灿烂碧波帕米尔高原群星闪烁北国南疆银装素裹春色盎然

1谁来响亮地读读?

(字正腔圆,声音响亮,完全符合老师提出的要求。

2谁再读读这组词?

这次提个高要求:

要边读边在脑中想象出词语所描绘的画面。

谁来?

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

我仿佛看到了灿烂的太阳,看到了繁星闪烁的夜空,看到了银装素裹的北国和春色盎然的南疆。

你们也有这样的感受吗?

感谢XXX的朗读,掌声送给他。

3咱们一起用心地读读这组词,读出它们不同的韵味儿。

女孩子读第一行,男孩子读第二行。

4同学们,这组词语都来自课文第一小节。

老师想:

在读好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大家一定会更容易找到朗读的感觉。

有没有信心?

我们一起来。

(出示第一节)

5最后一句要深情些,高昂些,发自内心地,来——

3.“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它是一个名词,但它并不是空洞的符号。

在诗人眼中,它不仅意味着从东海到高原、从北国到南疆这样辽阔的疆域,还意味着什么呢?

(出示:

“中国”不仅意味着辽阔的疆域,还意味着。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2-6小节,思考这个问题。

“中国”还意味着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看来,上一节课你听得很用心。

“中国”意味着辽阔的疆域——

(出示:

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物产、多样的民族、光辉的成就、高尚的品格)

二、细读引领,指导学法

过渡语:

多么丰富的内涵啊!

诗人是用怎样的文字写出来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品味。

1.出示第2小节:

我们爱你——

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

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

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

⑴自由读读诗歌的第2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学生自由读第2节。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感悟的情况)

看到同学们画了这么多,有的同学还在旁边写了些什么,非常好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嘛。

同学们肯定读懂了许多地方,挑你最想说的,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读书的成果。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做随机点评)

预设1:

我读懂了“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出示图片)这是哪里?

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

难怪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课文里也有一幅桂林山水的插图,你能找到吗?

这就是桂林有名的象鼻山,简称象山。

这座山位于桂林市内桃花江和漓江汇流之处,因形状酷似一只巨象正伸长鼻子畅饮漓江甘泉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

好,谁来继续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

预设2:

我读懂了“浓妆淡抹”是指浓艳和淡雅两种不同的妆饰。

真不错,你是怎么懂的呢?

通过查字典和资料弄懂词语的含义,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我们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看“浓妆淡抹”这个词。

诗歌里是指谁浓艳和淡雅两种不同的妆饰呢?

西湖怎么会有时浓艳,有时淡雅呢?

“浓妆淡抹”,也可以说成“淡妆浓抹”,这个词出自宋朝大诗人苏轼的诗中。

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有一天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

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

这样,苏轼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他赋诗一首,赞叹道:

(出示图片引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把西湖比作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子,潋滟的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不管西湖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的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都懂了吗?

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预设3:

我读懂了“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

嗯,这是你的理解。

谁也读懂了这句,还有补充的吗?

自古黄山云成海,有人说:

除却云海不黄山。

意思是说:

黄山如果没有了云海,也就再难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了。

由此可见,黄山的云海是多么神奇多么美妙!

你们想去看看吗?

好,满足你们的愿望!

(欣赏黄山云海视频)欣赏了黄山的云海奇观,你有什么感受呢?

还记得《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吗?

课文里有两句话写出了黄山庐山飘渺云雾的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一二小组读一读第一句,其余同学读第二句。

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们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云遮雾罩的黄山、庐山,更令人流连忘返。

这就是“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能体会到吗?

预设4:

有谁读懂了“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的?

你来说说看。

唐朝的诗仙李白高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圣杜甫慨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由此可见,长江黄河之雄伟壮观、声势浩大,古今同一。

2同学们联想丰富,读懂的真多!

那么,你能把自己的理解送入朗读中,读好这段话吗?

先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看。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我听出了桂林山水的明媚可爱。

谁还想读?

这里读得轻柔点。

绰约多姿的西湖,多么迷人,多么浪漫。

请你再读一遍。

你们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什么了?

(云雾的神秘,波涛的雄壮有力,读得高亢有力。

明媚可爱的桂林山水、绰约多姿的杭州西湖、神秘莫测的黄山庐山、雄伟壮观的长江黄河!

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节,请女孩子读桂林山水和杭州西湖,男孩子读黄山庐山和长江黄河,引语齐读,——

读得真好!

⑶同学们,默读便于思考,静静下心来,再读读课文这一小节,你有没有什么新的感受、新的发现呢?

默读思考,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自己的发现。

4说得真好!

可见你是把这段话给真正读透了。

江山如画,数之不尽。

由于篇幅有限,诗人只能撷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以表达自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我们一起来动情地读一读。

有谁会背了吗?

请你试一试。

掌声送给他。

还有哪些同学也会背的?

会背的同学起立,大家一起来,不会背的同学坐在下面看着书读,用心再读这一遍说不准你也会背了。

给自己鼓掌。

2.这第2小节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品读体会的呢?

还记得吗?

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读懂;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读好。

整体回顾,深入思考——读透。

朗读记忆,练习背诵——读背。

三、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1.按照这样的过程和方法,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3-6小节中的一个小节自学。

2.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地指导补充:

⑴交流第3节。

①哪些小组选择了这一小节的?

②能说说你们是抓住哪几个词来读懂的吗?

有谁喝过龙井茶?

闻过没有?

说说你的感觉。

把“清香”的感觉读出来。

闻之欲醉。

“醇美”是说茅台酒怎么样?

谁有补充的?

继续。

“光洁绚丽”,这里是说什么?

见过丝绸吗?

我们海安就是著名的茧丝绸之乡。

丝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课文里用了一个词,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知道“天工巧夺”是什么意思吗?

你从这里读懂了什么?

③关于这一小节,还有哪些小组想补充的吗?

④丰富的物产,神奇的魅力,祖国啊,我们——(爱你)

你们理解得这么深刻,一定也能朗读得动听。

哪一小组愿意来读一读?

选择这一小节的起立,齐读。

⑵交流第4节。

1哪些小组从这一小节里读懂了什么?

哦,都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2能读好吗?

谁来试试?

3听了她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透过竹叶泻下来,周围一片静谧。

静一点儿,柔一点儿。

什么叫“屋脊”?

“世界屋脊”指哪里?

“高大”的感觉读出来。

对了。

把嘴张开,让老师看看你的口水出来没?

要想引诱别人的口水,先得把自己的口水读出来。

一望无边。

4多样的民族,迷人的风情,祖国啊,我们——(爱你)

5想读的站起来,一起读。

⑶交流第5节。

1说说你们自学时的收获和发现。

2古老的文化,光辉的成就,祖国啊,我们——

3选择这一组的起立,用声音告诉大家你们读懂了读透了。

⑷交流第6节。

①自学这一小节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

②伟大的精神,高尚的品格,祖国啊,我们——(爱你)

③大声读出我们中华民族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吧。

3.事实上,祖国的内涵何止这些?

你觉得还可以说说祖国的什么呢?

指名2人说。

拿出纸和笔,仿照这首诗的2-6小节写一到两节。

出示:

我们爱你——

(九寨沟风景)的,

(黄果树瀑布)的,

的,

的。

指名交流。

四、照应全诗,升华情感  

1.教师过渡:

我们的祖国“中国”真的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她有着太多太多的内涵。

身为一个中国人,诗人在诗歌的结尾处发出了这样的呼唤——

齐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

2.爱祖国,是这样的自然而然。

诗人说道:

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奋发,我们开拓。

对于“骄傲”和“自豪”,我相信我们同学都懂了。

你们是如何理解的呢?

知道什么叫“奋发”“开拓”吗?

(精神振作,情绪高涨;开辟,扩展)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奋发?

如何开拓呢?

结合诗歌的2到6小节,想一想。

3.引导交流。

4.教师小结:

只有这样,我们的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再究课题,升华感情

1.最后,让我们的目光回到诗歌的题目上来。

同学们,现在,如果让你从课题中找出一个最重要的字,你能找到吗?

(爱)你为什么找“爱”字呢?

说说你的理由。

好!

如果让你从课题中找出第二重要的词,你会找哪个词?

说说看。

哦,“中国”是题目里第二重要的词,同意吗?

2.都同意,我也同意。

带着对这两个词的关注,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1.齐——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没有产生这样的情怀呢?

让我们把对祖国的这种情怀自豪地表现出来——让我们把对祖国的这种感受深深地记在心底——

板书设计:

1.我们爱你啊,中国

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

丰富的物产多样的民族

光辉的成就高尚的品格

课后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仿照第2至第6节写一到两节。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分工合作,利用休息日完成《我们爱你啊,中国》手抄报。

2.郑成功

第一课时课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能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并体会文章中心句在文章最后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会本课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民族英雄的含义和课文做后一节话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媒体课件等。

2.学生按要求认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预习

1.认真预习课文,反复朗读,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事情经过。

2.启发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网络、图书、访问等),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包括郑成功的个人情况故事等,对搜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梳理重点,不懂的可以向父母、老师或同学请教。

课内精讲精练

一、揭题导入

1.从交流自己知道的英雄开始揭题。

2.板书课题:

郑成功——(出示郑成功的画像)

二、交流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课前朗读课文情况。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预习历史人物文章的方法指导。

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心段。

2.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一节,想想看,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

请先用笔圈出依据的词。

板书:

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3.根据:

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理清课文脉络。

4.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四、学习第一小节,对照第九小结,理解“民族英雄”的含义

1.由民族英雄引出第一小节。

2.了解学生心目中英雄有哪些?

3.带领学生准确理解民族英雄。

五、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准确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进行词语分类。

板书设计:

2.郑成功

收复台湾

民族英雄

建设台湾

课后拓展延伸

1.选词造句,在练习册上完成。

(课后)

2.认真练读课文,要求熟练,把课文中自己觉得好的地方画出来,抄下来,并能说出理由,3句以上。

3.从网站等地方搜集郑成功的故事,继续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第二课时课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

2.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发挥想象,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品读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体会阅读时的情感经历。

教学难点:

给自己产生的痛快之情寻找依据。

课前准备:

了解郑成功的资料以及台湾的历史。

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预习

1.认真练读《郑成功》课文。

2.找一找荷兰侵略者残酷奴役台湾人民的资料。

课内精讲精练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一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郑成功那几件事?

二、品读课文,交流感悟

1.师: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的文章总能让我们心随文动,请大家再一次用心地去读这篇文章,在文章中相应的的地方,写下你当时的心情。

2.读了两遍课文,你们感受到了课文中浓浓的情感吗?

3.下面我想看大家拿出证据来,课文的哪些词句让你气愤?

让你痛快?

让你开心?

让你激动?

为什么?

来,快速读读课文。

4.咱们先从“气愤”谈起。

a.读了这句话,你想说什么?

b.你是怎么理解“奴役”这个词的?

那么什么叫“残酷地奴役”呢?

c.大屏幕映示补充材料。

d.读了这段话,你心里头有什么感受?

e.什么叫“恨透了”?

f.你能体会到这种仇恨吗?

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它体会出来?

g.假如你就是当时被荷兰侵略者残酷奴役的台湾同胞,你会对侵略者怎么说?

5.谁再来说说哪些词句让你感到激动不已?

a.你抓住了哪几个词?

b.那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

c.还有什么地方表达出这样的心情?

d.我们一起把这一部分读一读,体会体会。

6.那么,你的痛快之感从何而来呢?

a.出示:

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军舰队冲去。

……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b.把敌人乱作一团的惨象具体写下来。

c.这种痛快之感仅仅来源于敌人的惨败之中吗?

d.郑成功凭着自己的机智神勇,一举打败了侵略者,我们内心深处不由得对这位英雄产生了敬佩之情。

仅仅是这一点值得我们敬佩吗?

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

三、总结全文

1.假如没有郑成功挺身而出,率领千千万万个郑军官兵去收复台湾,台湾人民还会这么喜出望外吗?

还能这样载歌载舞吗?

还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吗?

还能开办学校,学习文化吗?

2.面对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板书设计:

愤怒

收复台湾激动

郑成功痛快

建设台湾敬佩

课后拓展延伸

1.读一读:

关于郑成功的其他故事。

2.说一说:

你还知道哪些民族英雄的故事。

3.唱一唱:

歌颂英雄的歌曲。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第一课时课案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初步领悟肖邦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了解肖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音乐进行不懈斗争的精神。

教学难点:

领悟肖邦的爱国情怀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预习

1.读一读:

认真练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找一找:

搜集有关资料。

课内精讲精练

一、揭题导入

1.揭题。

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去聆听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临终之时的请求——(板书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师读)这是他离世前的叮嘱。

2.质疑、导入。

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是谁?

(肖邦)(显示画像)肖邦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